分享

如何提高会议效能

 老河鱼的记忆 2014-12-18
如何提高会议效能
会议为什么低效?
《哈佛商业评论》05年第7期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任何会议都是要么富有成效,要么纯粹浪费时间,二者必居其一。”无效的会议不仅是一种管理成本的浪费,而且也会引起与会者对会议和公司管理现状的不满,使大家心生倦怠感,从而降低团队的凝聚力.
从会议要素的角度来分析:
主题:没有核心主题,或主题不明确,或议题繁多。这是导致会议低效的根本原因。
议程:没有明确的会议议程及时间分配规则,导致会议的进展和时间很难把控。
参会人:参加人数众多,无多大关系的“陪绑”的现象严重,或该到的人未到。
主持人:未指定主持人或主持人未能严格按照议程来控制会议,被参会者牵着鼻子跑。
记录:思想火花及最终决策未做记录,白开或记录发放不及时,精神未能及时传达。
时间:时间选择不恰当,比如安排在即将午餐的时间,每个人都饥肠辘辘,无心开会。
地点:地点选择不合适,比如设在经理办公室,致使会议被频繁打断,无法正常进行。
从会议过程的角度来分析:
会议前缺乏准备:
没有提前准备好会场、开会设施(比如电脑、投影仪、麦克风、白板、白板笔、激光笔)、会议讨论材料、会议签到表等。
开会前没有提前通知与会者相关事宜及会议材料学习;
没有提前准备好会议议题、议程、会议材料、参与人、主持人、记录人等
会议中缺乏控制:
没有严格按照会议的议程进行
未能很好地控制时间,如未能及时开始或拖沓、冗长,未能及时结束。
气氛紧张、压抑,未能很好地鼓励大家积极发言;或领导者一言堂,没有发掘出全体与会人员的智慧。
与会者相互间争吵的厉害,未能很好地尊重相互的意见,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
未能很好地围绕主题进行讨论或发言,出现闲谈或跑题现象。
议而不决,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
会议后缺乏跟踪:会议结束后,未对形成的决策或待完成的工作指定责任人、时限并进行追踪,这样的会议也几乎是无任何意义的!
如何提高会议效能?

日本的会议革命:日本的大小企业都在热烈地展开“会议革命”,强化自身竞争力,以期由此带来利润。在丰田汽车的办公室里,处处可看到这样的标题:“只开有实际效果的会议!”、“准时开始,最好一小时内结束”、“重点在实际行动”。 在日产被称为“价值优先”的跨部门会议,不请部长出席。因为部长是做最后决定的人,如果与会,可能影响讨论方向的内容。
从会议要素的角度来提升:
议题明确:一次会议,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集中有关人员,高效解决问题。综合性会议,最多也不要超过三个议题为好。议题越多,参加人员越多,陪绑的也越多,效率也就越低下,成本也就越高。
议程清晰:要有明确的议程及时间分配规则,方好有效控制会议的进程和时间使用,确保会议高效。 注意:议程安排上,不要领导先讲话,先表态,避免有的人“话里听音”拍马屁,从而失去民主按领导意见办,或不能集思广益,积极发掘更多创意。
精选参与人:会议的召开,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人多不仅会增加会议成本,延长会议时间,也会增加扯皮的可能性,不容易形成一致的会议结论,也不利于会议控制。因此,要本着“相关性”和“少而精”的原则,精选参加会议的人员,不要让不相关的人参加,避免“陪绑”的现象。
指定主持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会议,必须要明确指定会议主持人。会议主持人要严格按照会议的议程、时间安排等做好会议的主持和控制。
做好会议记录:参加会议的人大部分是只记录或记住自己所关心的内容,而不相关的内容则不怎么关心。因此,为了能够将参会者的发言、宝贵的思想火花及最终决策、待完成事项能够清晰地保留下来,必须要做好会议记录。
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议的全部要素(议题、议程、时间、地点、参与人、主持人、记录人、出勤情况、发言情况、决策情况、待追踪事项、会议附件)等。同时,为了及时贯彻会议的精神,增强会议时效性,趁热打铁追踪会后的待完成事项,会议记录要在会议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并发送到与会人员手中
合适的时间:上午10-12点和下午1-3点是比较适合开会的时段。
1)上午8-9点之间:心绪尚且混乱,还需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不太合适开会。
2)上午9-10点之间:员工进入工作状态。最适合进行一对一的会谈,也是进行业务会谈的最佳时机。
3)上午10-12点或下午1-3点之间:最适合调动员工集思广益、头脑风暴,不断想出新点子、新方法。
4)下午3-5点之间:员工进入一天当中的倦怠期,希望马上回家,这时会议往往会事倍功半。
合适的地点:
1)会议室大小要适当。会议室过大,人相对较少,气氛容易变僵,会议难以活跃。相反,如果会议室过于狭小,就会令人烦闷、不舒服,无法营造良好的气氛。
2)桌椅摆放要符合会议讨论的要求。比如采用U型、圆形的会议桌摆放方式。
3)要选择安静的会议场所,同时,要选择隔音好的房间,避免影响他人或泄密。
从会议过程的角度来分析:

会议是否能够成功,有80%的原因在于是否做好会前的准备。不要开没有准备的会议,即便是细小的事情也要毫无遗漏地做好准备。
会前做好准备:
提前准备好会议议题、议程、会议材料并确定参与人、主持人和记录人等;
会议议题、议程、时间、地点确定后,要提前告知参会人员并提前发放相关会议资料。
提前准备好会场、开会设施(比如电脑、投影仪、麦克风、白板、白板笔、激光笔)、会议讨论材料、会议签到表等。
注意,会议不能仅仅邮件、短信的方式通知,为了表示对会议的重视并确保参会人员及时收到会议通知,必须要辅以电话的方式或当面再次通知,并提醒与会人员应做好哪些准备。
会中做好控制:
会议主持人应对会议过程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控制,如主持人工作未到位,那么会议中的领导者应及时提醒,以防会议脱离控制。
确保会议按时开始,并严格按照会议议程进行;
严格把控会议时间和进度,避免会议的拖沓和冗长,并要按时结束;
营造活跃的讨论气氛,维持开放平等的会议环境,给予参与者均等的发言机会并引导大家积极发言或献计献策。
保障与会者相互尊重彼此所发表的意见,并保护与会人员不受人身攻击。
控制会议秩序,避免过度争吵或题外话,如发现跑题,应立即予以制止。
对讨论的结果及时进行汇总,并形成会议结论。
会后做好跟踪:
衡量一个会议是否有成效,一是要看会议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决策,二是要会后的决策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因此,会后的追踪非常重要,会后有追踪,才能把会议的决议形成生产力。
1)会议记录要明确记录待追踪事项。以下为待《××会议追踪事项表》,可参考:
序号
待完成事项内容
责任人
时限
资源要求
备注
2)会议发起人要指定专人(会议主持人、记录人或其他人员)来追踪待完成工作的进度,并明确指出追踪的频率(多久追踪一次)和汇报的频率(多久汇报一次),直至所有事项彻底完成。
3)如是例行会议,可以在下一次会议前,整理出待完成事项表的追踪情况(可在上述表格中,再增加一列“至×月×日实际完成情况”),在例会上公开晒进度,以督促相关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同时,此份表格中的已完成事项可删除,未完成事项集中整理后,可作为此次会议的附件再发送给全体与会人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