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梁王城遗址简介: ●大汶口文化晚期房址及陶棺葬呈现史前聚落风景 ●龙山文化浅地穴房址中的罹难者见证4500年前的部落冲突 ●苏北一座面积逾100万平方米的战国古城初现轮廓 中国文物报讯(林留根、周润垦、张浩林、原丰)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的北部,距邳州市区37公里,隶属戴庄镇李圩村。邳州梁王城遗址东南约1公里处为胜阳山和禹王山,西南约2公里处为望母山,东北处有运女河并流经遗址东面。邳州梁王城遗址在李圩村的西边,京杭大运河(中运河)的东岸,行洪道内。邳州梁王城遗址上现保存有高出周围农田1—2米的城墙,平面近长方形。南、北城墙保存较好,西城墙的南部大多已在挖运河时被破坏,南城墙现残长900多、北城墙残长800多米,南北城墙相距约1100米,遗址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从断面观察文化层厚度达5米多。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发现该遗址,认为其上部是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堆积,下部是商周时期的堆积。 去年4月—今年4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梁王城考古队对梁王城遗址进行了首次主动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结果表明,文化层堆积深厚(普遍在4米左右,最深处达5米),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房址6座、儿童陶棺葬6座,龙山文化时期的浅地穴房址1座、墓葬1座、周代墓葬14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夯土台基1处、北朝—隋的大型石础建筑基址1处,发现各个时期的遗迹计灰坑122座、灰沟6条、井5口、道路3条等,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青铜器、玉器、骨器及琉璃器、铁盔甲、兵器、铁工具农具等共1000多件。另外,通过对南城墙的解剖和东、西、北城墙的调查钻探确定了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战国时期,梁王城是一处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的战国古城。 邳州梁王城遗址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如下: 史前时期:主要遗存包括大汶口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有房址、道路、灰坑、墓葬等。 在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地层中共发现陶棺葬6座,分别编号为M2、M3、M4、M5、M6、M7。其中以M6和M7保存较好。M6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1、宽0.5、深0.35、距地表3.7米。埋葬一儿童,以陶鼎作为葬具。陶鼎系打成大块的陶片,在墓底以鼎口沿、腹片相叠并排铺垫一层,然后把儿童放置其上,再以打碎的陶片盖满全身。人骨侧身,头朝东,面向北,下肢稍弯曲,骨架保存较完好,经鉴定其年龄在5岁左右。随葬有一件小器盖。葬具经拼对、复原,为2件器物,一件为折沿敞口深腹扁凿形足鼎,另一件为折沿敞口球形腹扁凿形足鼎。M7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长1.5、宽0.55—0.6、深0.4、距地表3.62米。北距M6约0.5米。埋葬一儿童,亦以陶鼎作为葬具。葬法与M6基本相同。 在邳州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中还发现了5座房址,分别编号为F2、F3、F4、F8、F9、F10。其中,F3、F8、F9、F10等4座房址发现有大面积的红烧土倒塌堆积,以F8和F9保存较好,均为浅地穴房址。F9仅揭露房址的西南部分,F8清理得较为完整。F8,浅地穴房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红烧土倒塌堆积不仅覆盖地穴,还向外延伸。地穴东西长5.4、南北宽3.24、深约0.4米,面积达17.5平方米,正方向。房内发现中心柱洞1个、边柱7个。在房址的里面及北边各发现一件折沿垂腹扁凿形足陶鼎。房址之间有红烧土道路相连。 龙山文化时期的主要遗迹有墓葬和房址等。 M20,土坑竖穴墓,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墓口长1.7、宽0.2—0.3、深0.25、距地表3.3米。墓内填土为灰黑土,土质紧密,坚硬,含有少量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墓内埋葬一成年女性,俯身直肢,两手置于腹前,下肢交叉,左侧下肢叠在右侧之上。在头骨两侧的耳部分别发现有一件玉玦。其中一件径长2.5、另一件径长2.1厘米,玉质一般。人骨架保存相当完好。 F7为一座浅地穴房址,分布于T8、T9的东部及扩方内,平面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4.55、南北宽2.6、深0.25、距地表3.3米,面积11.8平方米。门道朝南。共发现柱洞9个,由2个中心柱及7个边柱组成。房址的东南大部被G6所破坏。在房内发现了6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及1个头骨,且多有挣扎和叠压现象,多俯身。分别编号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人骨。其中,1号人骨位于房址的西北处,保存尚好,俯身,头向西北,面向东北,下肢成折叠状向左右敞开,似坐禅状,但俯身向下,其右侧下肢骨压在2号人骨的下肢骨上;2号人骨,位于房址的中部偏西,保存尚好,俯身直肢,头南脚北,上身贴近房址的中心柱洞,其盆骨压在4号人骨的下肢骨的下端之上;4号人骨,位于房址的西部中间,保存一般,侧身,头向南,面向东,人骨的上半部与下肢的夹角近90°,上肢弯曲,平行置于前方,左侧下肢直伸,右侧下肢弯曲,4号人骨除被2号人骨叠压外,其左侧脚趾骨还被3号人骨的上肢骨压在下面;3号人骨,位于房址的中部偏西北处,2号人骨的东边,保存较差,仅发现有头骨和部分上肢骨,头向西,面向北,部分上肢骨在头骨的南面,压在4号人骨的左侧脚趾骨之上;5号人骨,位于房址的北部中间,保存较差,比较散乱,头骨较碎,向东南,面朝下。右侧下肢骨稍完整,其股骨的近端接近下颌骨。左侧的股骨与胫骨脱离,相距较远。上肢骨较零散。该具人骨排除被后期扰乱的可能,很明显是属于非正常死亡;6号人骨,位于房址的南部中间,保存较差,除去部分人骨可能被后期的G6所破坏,仅存头骨和小部分上肢骨及下肢骨。头骨破碎,面向不清。从残存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的位置推测,6号人骨死亡时应是头朝西,面向南,侧身屈肢;7号人骨,位于房址的西南处,靠南壁,仅存头骨。7具人骨经江苏省文物局李民昌研究员现场初步鉴定,1号、2号、5号人骨均为壮年女性,3号、4号人骨为青年女性,7号人骨为少年女性个体,6号人骨为少年个体,性别不明。除去性别不清的6号人骨外,房址内的死者均为女性和未成年人,推测很可能是部落间的冲突导致了这场灾难。在房址的西南部有2大堆炊食器,多数比较完整,其中一堆陶器有罐形矮足鼎、折沿鼓腹罐、觯形杯、单把罐,另有平底罐、卷沿盆各1件,覆碗形器盖3件;另一堆陶器有鸟喙形足鼎2件、折沿鼓腹平底罐3件、觯形杯2件、铲形足鼎、宽扁形足鼎、带流罐、覆碗形器盖、陶、双耳盆各1件。其中一件鸟喙形足大陶鼎内盛放着1件带流罐、1件折沿鼓腹平底罐、2件觯形杯等小器物。出土陶器组合较完整,时代特征明显,为龙山文化早期的典型器物。 为解开邳州梁王城遗址之谜,对残存地表的城墙进行了解剖。在邳州梁王城遗址的南城墙中部偏西布了一条正南北的探沟。发掘结果显示城墙主体底部宽约25、顶部现宽约12、高度现存约3米。据发掘及钻探的结果显示,在南城墙体的南面15米处有护城河,护城河宽约50、河面距地表约3米。在城墙的夯土里出土有较多的陶片及部分原始瓷片,有锥状绳纹鬲足、绳纹鬲卷口沿、小高领直口厚唇罐口沿、折腹豆盘、豆直柄、内底有水波纹的原始瓷片等。在城墙主体下的灰坑里亦出有相类似的陶片。总之,出土陶片单纯,时代特征明显,表明城墙的建筑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此外,在T7和T9的南部发现有东西长13米多、厚约0.7米的夯土台基,从层位关系及台基的包含物分析,该夯土台基属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北朝—隋时期的地层中发现有一座大型石础建筑基址,编号为F5。 邳州梁王城遗址史前时期堆积非常丰富,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存与其附近的刘林遗址(位于邳州市戴庄镇境内)、大墩子遗址(位于邳州市四户镇境内)、花厅遗址(位于新沂市马陵山镇境内)共同构成黄淮地区史前文化圈,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研究史前聚落和黄淮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F7的房址内,发现了7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不似居室葬,也没有发现洪水、火灾或是房屋倒塌等现象,屋内生活用的陶器完整放置于门道旁,所有骨骸都作挣扎状,呈不规则的相互枕藉,多俯身,除一具性别不明外,几乎全部是妇女和未成年人,据此推测他们罹难于部落间的冲突,此类遗迹在龙山文化中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新资料。 邳州梁王城遗址历史时期遗存也极其丰富,本次发掘确定梁王城为面积逾100万平方米,为战国时期苏北最大的城址,梁王城遗址连同周围同时期的鹅鸭城遗址、九女墩墓地共同构成了黄淮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框架。尤其可贵的是邳州梁王城遗址大部分是被黄泛泥沙层所淹没,遗址保存状况很好,适宜被列为大遗址保护对象。 (本文来源:中国文物报) 【相关内容】 江苏城市之最:邳州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 【提要】东周时期的都城遗址:东周列国的都城遗址几乎都建在邻近大河的冲积平原上,保存情况一般较好,有的地面上存在着夯土城垣和宫殿基址。作过勘察和发掘的列国城址有:邳州梁王城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梁王城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侯马晋国遗址、禹王城遗址(魏国早期)、郑韩故城遗址、赵邯郸故城、燕下都遗址、秦雍城遗址、楚纪南故城以及中山古城遗址、薛城遗址等。 【提要】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的历史沿革!邳州古为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原题】《解读邳州梁王城遗址》:梁王城由大城和宫城组成是东周时期都城级建制的双城制古城! 【提要】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3000年前邳州梁王城是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原题】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周润垦、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原丰:《解读邳州梁王城遗址》 原题:《解读邳州梁王城遗址》 时间:2009年10月11日 来源:徐州文史网 编辑:东海 文/周润垦、原丰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北部,南距市区约37公里,向北约6公里即为山东地界。遗址隶属于戴庄镇李圩村,东南约1公里处为胜阳山和禹王山,西南约2公里处为望母山,东北处有运女河并流经遗址东面。从李圩村向西走,至京杭运河(即中运河)大堤之上,就可一览梁王城遗址的全貌。大堤向下立着两块高大的石碑,一是梁王城遗址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碑,另一是京杭大运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碑,两块文物保护碑提示着人们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实际上“两山夹一水,依山傍水”正是梁王城遗址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 关于梁王城的诸多传说,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神秘的,而对戴庄镇李圩村的老人们来说则是亲切的。几乎每位老人都能告诉你一段不怎么连续却非常有味道的故事。“当年梁王与山东兰陵王之间不时进行战争,后来梁王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兰陵王的儿子,为此事还专门开挖了一条河,就是现在大堤之外的运女河”,“梁王与别的国家之间进行战争,为了取得胜利,梁王养了大群玉蜂,并懂得驾驭这些玉蜂,以备在战场上杀敌至胜,这是他的秘密武器。有一天,梁王外出,回来后发现玉蜂不见了,原来他的小女儿好奇,放跑了玉蜂。梁王大怒,将其所有的女儿均活埋,葬于山上,就是现在的九女墩”。除此之外,点将台、梁武庙等等都有美丽的故事。 梁王城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 °47′629〃,北纬34°30′713〃,高程24~28米。早在1957年的建国之初,江苏省考古界的前辈们在文物调查中就已经发现梁王城遗址,并对遗址做出了初步的判断,认为上部是汉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堆积,下部是商周时期的堆积;到1995年,为配合淮河水利委员会东调南下河道取直工程,由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联合对梁王城遗址进行了小范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物遗存;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韩中骆)工程在21世纪初陆续启动,根据规划,梁王城一带中运河河道将向东拓宽40~50米,如此一来,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最为丰富的“金銮殿”高台将有近一半的面积在河道开挖后不复存在,梁王城遗址的西侧也将被削掉一部分。面对这种情况,对梁王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保护势在必行。 而实际上先期的考古调查工作从2003年就已经开始启动,首先由徐州博物馆对遗址展开调查,2004年在江苏省文物局的统一领导下,又由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调查队对遗址进行了复查。调查发现:梁王城遗址由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围合而成,平面近长方形,遗址上现仍存有高出周围地表约1~3米的城墙,其中南、北、东城墙均保存较好,西城墙情况不明,经测量,梁王城遗址南北长1100余米,东西宽约900米,遗址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内西部有一高出周围地表1~2米的高台,当地居民通常称之为“金銮殿”,金銮殿高台西部已被中运河施工破坏,现平面近梯形,南宽北窄,东西残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6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从运河岸边的断面观察,“金銮殿”高台文化层堆积厚度达5米多,发现有大量的扁凿形鼎足、鬲足、罐口沿、豆柄、板瓦、筒瓦等陶片。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江苏考古届的老专家邹厚本教授说:“梁王城遗址就像一本厚厚的书,一本活教材,各个时期的堆积都有,向人们展示着其魅力。” 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从2004年的4月份开始,发掘工作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组成梁王城考古队,期间南京大学考古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在工地实习并不同程度地完成了部分发掘任务。而由于发掘任务的繁重、遗址堆积的复杂,考古队还从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各地聘请考古技工参加发掘工作。以下是历次的考古发掘情况。 2004年4月~2005年1月,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历时近9个月,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梁王城遗址“金銮殿”高台的地层堆积情况及主要的堆积遗存、梁王城遗址城址本身的年代及城墙的结构特点等。 2005年3月~5月、2005年10月~2006年1月,梁王城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历时5个月,勘探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对梁王城遗址城址内进行钻探,了解了城内的地层堆积情况。 2006年4月~2007年5月,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历时近11个月,发掘面积2100平方米。发掘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大型作坊遗迹、西周墓地及与梁王城城址同时期的一处大型夯土台基。 2008年1月~2009年1月,梁王城遗址进行第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历时13个月,发掘面积约5500平方米,此次发掘区域主要处在“金銮殿”高台西侧紧靠运河的施工范围内,另外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考古队又抽调人手对导流河施工区内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梁王城南、北、西三面城墙进行探沟解剖发掘。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墓地,搞清了梁王城遗址西城墙的确切位置,并在导流河处清理出一东西向的战国时期的排水沟渠。 鉴于梁王城遗址的重要性,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政发〔2002〕130号,遗址编号为389,分类号为Ⅰ-11)。2004~2009年,梁王城遗址的多次发掘均取得了重要收获,发掘成果显著,国家文物局南水北调专家组、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专家组及江苏省文物局专家组等均对梁王城遗址的发掘成果给出了高度评价,报日人民、新华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徐州电视台、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历年的发掘成果给与了不同程度的报道。梁王城遗址也在2005年入围34项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之一,2007和2008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之一。 多年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遗址西部的“金銮殿”台地之上,发掘证明,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普遍在3米以上,最深处达5米。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西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在此,简要介绍一下“金銮殿”的文化层堆积情况。 “金銮殿”高台地表基本平整,按照土质土色及包含物的不同,地层堆积共可分为11层。分述如下: 第1层:耕土层,黄褐色土,厚18~35厘米。 第2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硬,均匀分布于探方内,层面距地表18~35厘米,层厚15~25厘米,出土有青花瓷片、青瓷片、瓦片,另外出土有零星的铁器。文化层属明清时期。 第3层:黄灰色土,土质疏松,该层在探方内分布不均,由东向西渐薄至消失。层厚0~30厘米,出土有白瓷片,上饰酱色釉花纹图案,另有灰陶罐残片、瓦片等。文化层属宋元时期。 第4层:淡灰色土,含黄沙颗粒,土质较疏松,由东向西略呈斜坡状堆积,层厚33~54厘米,出土遗物包括有青瓷片,可辨器型有青瓷碗、青瓷盘、青瓷豆等,另出土有较多的灰陶片,可辨器型有四系罐、缸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文化层属北朝至隋时期。 第5层:灰褐色土,土质略硬,该层堆积较厚,在探方内均匀分布,层厚38~65厘米,出土遗物中包括有青瓷片、灰陶罐等,另外有较多的素面板瓦、筒瓦等。文化层属北朝至隋时期。 第6层:灰绿色土,土质略疏松,水平分布,层厚13~32厘米,出土遗物中包含有大量的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及一些云纹瓦当残片,另外出土有印纹硬陶片,灰陶片,可辨器型多直柄折腹豆、罐、盆等。文化层属春秋战国时期。 第7层:深灰褐色土,土质较硬,夹杂有碳屑等,层厚55~72厘米,出土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可辨器型鬲、盆、豆、罐、钵等。纹饰以绳纹为主,素面次之,有少量的弦纹。文化层属西周时期。 第8层:灰褐色土,土质坚硬,夹杂有碳屑、红烧土颗粒,层厚45~52厘米,出土陶片多为夹砂灰褐陶片,可辨器型中鬲的数量最多,另有罐、簋、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的弦纹、方格纹等。文化层属西周时期。 第9层:黄褐色土,土质略疏松,夹杂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层厚22 ~ 30厘米,出土陶片多为夹砂陶,其中黑陶略多,其次为红褐陶,有少量的泥质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素面磨光者次之,还包括有篮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型有鼎、罐、豆、杯、壶、器盖等,其中鼎足多为凿形。文化层属龙山文化早期。 第10层:黄褐色土,夹杂大量红烧土颗粒,土质略硬,层厚32~38厘米,出土陶片中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夹砂红褐陶的数量明显增多,另有一定数量的泥质红陶,纹饰以篮纹为多,另有刻划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文化层属大汶口文化晚期。 第11层:黄褐色土,次生土,有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层厚20~26厘米。 梁王城遗址的考古工作持续了5年之久,发掘总面积达10200平方米,至2009年1月中旬此项工作才基本结束,作为江苏省近年来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也属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历时最长、发掘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项目。梁王城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共发现各个时期的遗迹906处,其中包括灰坑537座、灰沟29条、墓葬274座、兽坑12座、房址27座、水井14座、道路4条、灶坑4处、窑址4处及大型夯土台基1处。发掘出土各类质地文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骨器及蚌牙器类等4000余件,人体骨骸标本500余件。数据背后隐藏着梁王城遗址历年来发掘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北一座面积逾100万平方米的战国初期古城初现轮廓 发掘明确了梁王城由大城和宫城组成,是东周时期都城级建制的双城制古城。确定了梁王城城墙四至及城外的护城河情况,并对城内布局有了初步了解。 揭开了西周墓地的神秘面纱 共发现西周时期各类墓葬66座,其中包括土坑竖穴墓57座,马坑7座、牛坑1座、狗坑1座,各类墓葬较为集中的杂错在一起,且多出现叠压和打破关系。 墓葬均出现在西周地层的7层和8层层面上,较为集中的分布在一个区域内,其内还夹杂有兽坑,是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墓葬方向基本一致,规模均不大,有随葬器物的墓葬约占总数的40℅,鬲、簋、豆、罐等陶器或单个或成组合地出现在墓葬中,是典型的西周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组合,同中原地区出土西周器物比对发现这批墓葬从西周早期到晚期都有,有的甚至可以早到商晚期,也就是说此次发现的西周墓地延续时间较长,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丧葬制度、器物形态、社会生活、年代序列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57座竖穴墓中,除M29、M40、M49号墓外,其余墓葬方向基本一致,在85~135度之间,即头多向东,墓葬平面形状均为长方形,长度在1.8~2.5米之间,宽度在60~80厘米之间。现以M27、M31为例介绍如下: M27,墓口距地表约1.5米,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口东西长2.05米,南北宽0.5~0.6米,深0.65米,墓葬方向94°。底部近平,没有发现葬具,在墓葬东端,即墓主人头部有一熟土二层台,宽0.25米,高0.2米,墓内葬一人,人骨架保存完好,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成年女性。随葬器物主要放在东端的二层台上,均为陶器,包括有簋和罐各一件,鬲和豆各两件。另外在墓主人左侧肱骨和尺骨之间发现有一件小陶器和两件水晶饰品,其中一件水晶饰品呈六棱状长条形,残长4厘米,饰品晶莹剔透,制作较为精细,另外一件残缺,呈片状。 M31,墓口距地表约1.65米,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97度,墓口东西长2.55米,南北宽0.75米,深0.35米,底部近平,没有发现葬具,亦没有二层台。墓内葬一人,人骨架保存较好,墓主人仰身直肢,经鉴定,为一壮年男性。墓主人身上佩戴有一串饰,挂在脖子上,从头部经胸前直到下腹部,总长约70厘米,约有160枚海贝,两两相对,用丝织品串在一起制成的。在墓主人左侧膝盖附近发现有一陶器,形制略小,用途不明。除此之外,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主人头部,均为陶器,共7件,包括有陶鬲一件,陶簋、陶豆、陶罐各两件。其中在陶簋和陶豆里发现有兽类骨骼,经鉴定,包括有猪下颌骨、鸡骨头和鱼骨头。 在发现的兽坑中,除S2为牛坑、S5为狗坑外,其余均为马坑,平面形状多近圆形,由于多数兽坑都遭到破坏,残缺不全,现以S1为例介绍如下。 S1,马坑,是此次发掘兽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坑口距地表1.7米,平面形状呈椭圆形,长径长2.1米,短径长1.7米,底部不平,从西向东渐高,深0.1~0.45米,方向35度,坑底铺有一草席,上葬有一马,马头向北,面向西,四肢伸直,坑内无任何随葬品。 大汶口文化晚期房址、墓葬及大型作坊遗迹的发现,再现了5000年前史前人类的聚落生活场景 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是梁王城遗址中时代最早的一批遗迹,包括房址、墓葬及大型的作坊遗迹。通过发掘,认识到梁王城遗址“金銮殿”高台上均有大汶口文化时期遗迹,其中台地北侧为居住区和生活区,发现有房址12座、陶窑2座及一处大型的作坊遗迹,房址周围分布有儿童瓮棺葬6座;台地南部紧邻中运河河道为墓葬区,共揭露出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142座,较有规律地排列在“金銮殿”高台西部1500余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发掘再现了5000年前梁王城先民们的生活场景,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布局提供重要的资料。 龙山文化浅地穴房址中的罹难者见证4500年前的部落冲突 到目前为止,梁王城遗址的田野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而室内整理工作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梁王城遗址的庐山真面目定会愈加清晰。而真正意义上的梁王城遗址考古工作绝不仅限于此,让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保护才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周润垦系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原丰系徐州博物馆考古部) 【相关内容】 【原题】邳州市三处古遗址成“国保”:2013年邳州市两处古遗址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13年5月6日 来源:中国江苏网—徐州频道 编辑:东海 中国江苏网5月6日讯(记者 徐新文)近日,由徐州市代管的邳州市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邳州市新石器时代刘林遗址、邳州市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梁王城遗址。这样算来,徐州市已拥有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邳州市3处古遗址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邳州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西南,1957年运河复堤取土时,初步暴露了文化层。1959—1960年,江苏省文物考古队两次调查、发掘刘林遗址,获得了大批珍贵资料,经研究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刘林遗址出土文物规模和价值上“超大汶口文化”,刘林遗址因此被考古界赞为“黄淮地区文物宝库”。刘林遗址约370多万平方米,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其中玉器、石器69件,骨器、角器、牙器215件,陶器530件,目前新石器时期的刘林遗址出土文物主要陈列在邳州博物馆,部分珍贵文物分藏于徐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北京博物院。邳州刘林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最具代表性文物以陶器为主,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新石器时代的刘林彩陶文化对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梁王城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附近,在邳州市区北部约37公里处,京杭大运河傍依而过。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发现了梁王城遗址,经过多次考古发掘,表明该处遗址文化层堆积有四五米深,内涵丰富,地层堆积从早到晚依次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商周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北朝—隋文化层以及宋元文化层等,历史延续约5000年。经过钻探确定了邳州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梁王城遗址面积共有100多万平方米,这里很有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繁华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2003年—2007年,江苏文物部门对邳州梁王城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梁王城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收藏在邳州市博物馆,部分珍贵文物分藏于徐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及北京博物院,梁王城遗址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最具特色的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截至目前,徐州市共有7处(其中邳州市3处)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邳州市新石器时代大墩子遗址、邳州市新石器时代刘林遗址、邳州市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梁王城遗址、新沂市新石器时代花厅遗址、明至民国时期的户部山古建筑群、汉代墓群、汉楚王墓群。 (本文来源:中国江苏网—徐州频道) 【相关内容】 龙泉利剑呼吁邳州籍大富豪投资家乡邳州旅游开发重建超过台儿庄古城好几倍的邳州古城! 【原题】龙泉利剑: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藏龙卧虎,邳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邳州是战争文化奠基的雄性霸气之城! 【提要】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藏龙卧虎,邳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邳州是战争文化奠基的雄性霸气之城,邳州大地经历了华夏鏖战、春秋争霸、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等意义深远的军事历史事件,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和抗日革命老区、是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李超时烈士的故乡,是红十五军军长徐怀云烈士和红十五军政委解慕唐烈士的故乡,是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创始人郭子化的故乡,邳州碾庄镇是淮海战役首捷地、邳州运河镇是王杰精神发源地,邳州八路镇是全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乡,宋振中烈士的父亲宋绮云烈士和母亲徐林侠烈士参与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中共革命史上最著名的“一门三烈”英烈故里革命老区邳州。 中国历史文化古城邳州概况(2012东海版):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徐国圣都,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邳州地处大运河和沂河汇流地,邳州历史政区处在徐州东部、海州西部、沂州南部、楚州北部,故有“五州通带”美称,又有“运河明珠”赞誉。邳州市树是水杉树,邳州市花是月季花。邳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节点城市,北接齐鲁大地,南屏江淮地区,陇海铁路、霍连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邳州全市幅员2088平方公里,辖24个镇、1个办事处、1个省级开发区,人口180万。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藏龙卧虎,邳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邳州是战争文化奠基的雄性霸气之城,邳州大地经历了华夏鏖战、春秋争霸、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等意义深远的军事历史事件,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和抗日革命老区、是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李超时烈士的故乡,是红十五军军长徐怀云烈士和红十五军政委解慕唐烈士的故乡,是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创始人郭子化的故乡,邳州碾庄镇是淮海战役首捷地、邳州运河镇是王杰精神发源地,邳州八路镇是全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乡,宋振中烈士的父亲宋绮云烈士和母亲徐林侠烈士参与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中共革命史上最著名的“一门三烈”英烈故里革命老区邳州。邳州境内有30多万亩“天下银杏第一园”、100华里的“天下水杉第一路”,邳州白蒜、邳州银杏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邳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邳州岠山贝丘遗址是迄今为止黄淮内陆地区发现的最大贝丘遗址,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与黄河流域有着广泛联系。邳州良王城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址,具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堆积,它对于研究黄淮地区人类文明起源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填补了黄淮地区商周考古的空白。良王城遗址连同周边九女墩遗址和鹅鸭城遗址等众多古城遗址佐证邳州为东夷文化中心。邳州刘林遗址、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距今6000多年新石器晚期的彩陶器和距今4000多年的黑陶等古陶器,因此邳州是“彩陶文化之乡”,是江苏文明起源地。邳州农民画、邳州剪纸、邳州玉雕享誉全国,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邳州玉雕这项劳动中的工艺传承华夏民族5000年艺术文明,邳州大墩子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新时期晚期的玉石制短剑,邳州古文化遗址大量珍贵文物佐证了邳州是“华夏玉都”。邳州产业基础牢固,邳州全市形成板材家具、环保化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食品医药、纺织服装、港口物流、石膏建材、电力能源、精细冶金“六大特色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东海) 【原题】邳州文史:邳城建制沿革和主要名胜简况 时间:2012年2月2日 来源:邳州文史 编辑:东海 历史上的邳州城有旧城、新城之分。旧城也叫旧州,在今天的睢宁县古邳镇。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鲁南发生8.5级大地震,同年黄河决口,旧州城被淹没。直至康熙廿八年(1689年),邳州知州黄日焕上奏朝廷批款重建新城。 新城城址选在旧州城北90余里的大成官山(后因修建洪福寺改称洪福山,又因修建邳城而称城山)南麓,康熙廿八年动土兴建,经知州黄日焕、孙居湜、州事揭生腾、扬州同知马骧先后督工,耗费白银4万3千两,历时4年时间建成新州城――邳城。 《邳志补》记载,邳城城墙周长5里13步,墙高2丈8尺,城墙下宽2丈7尺,上宽1丈8尺。城内东南角、西南角各有一个弯,老百姓习惯叫东南弯、西南弯。全城形状如“荷包”,当地人称荷包城。 邳城建有四门,东门叫“先春”门(出自元朝诗人杨维祯咏梅诗“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南门叫“来薰”门(唐朝诗人孟浩然诗曰: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薰香草也);西门叫“迎爽”门(孔仲平诗 “微风揻晚色,爽气四万籁”);北门叫“拱极”门(论语:“为政以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每个城门上都建有一个拱楼。城墙上建有垛口1511个,城墙上设屯兵所3处, 30个铺,每铺设有炮眼,每轮炮眼内置一门土铁炮,配有火药火绳,昼夜派兵丁看守。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灌城,北城倾倒。乾隆八年(1743年)知州支本因重修,并加护城堤一道,全长370丈。其后嘉庆、道光、咸丰等均作过重修,随后又加筑外城城墙周长18余里,北廓苍山,天成官山北,东南以转河埝作防守土外城。 邳城历经战乱和水患、大火等灾害,县衙葬身火海,城墙多次被毁。抗战时期被拆除大部分,墙上垛口基本无存。1948年,国民党工兵营在东门修建堡防设施。1960年因修筑楚埠电灌站,城墙又被拆除一部分。此后由于公用和私人拆用,将城墙全部拆毁。现仅存邳城中学校大门西边,残缺不全一小段土墙痕迹。 1976年冬-1977年春开挖城河,城东门、南门遗址皆被挖成河底。两门内的居民外迁,城南扒到河东改名花园村,东门里住户迁到东埝头东林村,今均属官湖镇。 名胜之一:文庙(孔庙,黉庙) 文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宇,而黉庙是当地学子温习功课的场所。邳城的这座庙其实是座文庙,并非黉庙,而当地人习惯叫黉庙。邳志补也称之为文庙。 邳城文庙座落在邳城东北角。清康熙56年知州高魁标、朱尔融相继修建。占地南北长223米,东西宽116米,方形五开间,计25间。嘉庆3年,江苏布政使司孙×银3000两,由知州丁观堂、使学政蒋震重修;道光10年知州黄矅明、光绪29年知州刘本檍、学官周绎山相继复修。1949年春,县人民政府县长冯昌和牵头全面整修。1938年,由梨培源组建邳州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就在文庙大成殿举行的成立大会。 文庙的主建筑为大成殿,红墙琉璃瓦,四角飞檐高翘,各掛一只铁马铃铛,有风即响。大成殿共25间,正中神龛内置“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红底金字的牌位。左右两侧各有一小龛,东龛内置“四圣”牌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西龛内置“十二哲”牌位(闵子、冉子耕、冉子雍、端木子、仲子、卜子、冉子求、宰子、有子、言子、颛孙子、朱子)。大成殿内高悬历代皇帝赐的匾额,有“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等。 大成殿前建有一大月台。月台左右有石阶,当中置花边“二龙抢珠”图案的菱形巨石,月台前有“品级台”三方。大殿前左右两侧有东西厢房各5间,供奉的是各朝名臣名将牌位。西厢房以南为“戟门”,嵌东墙石刻“接部和民”四字,为光绪16年知州杨激云书。门下为更衣所,戟门两侧设6个祠,分别是仰吴祠、福神祠、魁星祠、孝子祠、名宦祠、忠义祠。 戟门前为“泮池”,有拱形石梁三道,梁边各围石柱。 池前为“棂星门”,用巨石建成。门内三个走道,当中镌刻“棂星门”三个字,左刻“德配天地”、右刻“道冠古今”8个大字。 棂星门前为大门。再向南约50米为高大的照壁。大门两侧各竖下马碑坊一座,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字样。棂星门与大门之间,东西各有一个便门,东门是“礼门”,西门是“义路”。 大成殿后为“崇圣祠”,祠后是4开间的“明伦堂”,一共16间。 民国7年,文庙改设图书馆;民国9年设县衙;民国17年设民众教育馆;1947年春-1948年10月为国民党县政府。1948年11月-1954年,邳县人民政府设在文庙办公。目前,文庙大成殿、棂星门均在邳城粮管所院内,历经沧桑已摇摇欲坠。 按照古制,每年春秋二季“丁日”,知州率领下属到文庙祭祀孔子,礼儀十分庄严,名曰:“祭丁”。 明伦堂古木匾上题“敬世乐群”4字。1948年,国民党飞机轰炸邳城,巷北住户黄、李等姓房屋被炸坏,殃及明伦堂。到1949年春政府拨款修复,1991年春被粮管所改建仓库。 名胜之二:魁星楼 魁星楼座落在邳城东南角(现在的位址在城河东边、石启坡花园正北的废墟处)。清嘉庆2年(1798年)由知州刘孚兴建的文昌阁。清道光22年(1842年),知州张心渊改建“魁星楼”。楼体呈六角形,高接近6丈,周围约3丈7尺,其状如塔,共3层,均为水磨砖、黄色琉缡瓦筑成。 顶上两层,每层各有6个窗户。下层是大门,5个窗子。楼门面向着西北方,与文庙遥遥相对。楼门头青石横匾,上刻知州张心渊所题“登云”二字,字迹潇洒,意味深长。楼顶端置瓦质大瓷葫芦一个,更显此楼威武壮观,气势磅礴。 楼三层皆有长约4尺的厦檐,下面一层竖立5根圆柱,楼台近临四百余亩藕汪塘。登其最高层放眼四望,城山北亘,沂水东流,岸边杨柳青青,池内荷花映红,正所谓:一面荷花三面柳,满城山色半城湖。楼北是1933年县长秦杰仁所建的“城湖公园”。 1941年夏天,一场暴风雨将楼顶的大葫芦刮掉。据说,内藏文房四宝、五经、四书。附近人仅捡到墨子一绽,呈园柱形,上镌 “狮子头”,全身呈金黄色。 楼内最上层,原有一尊木质魁星像,高约1米,身着金色衣服,兰面金发,左腿站立,右腿屈膝跷起,右手握笔,左手后伸腿握斗(墨盒子)。其姿式就是“魁星点状元”,面向黉庙。 魁星楼毁于1966年以前。 “登云”石匾,现存邳城村闫关杰家完整保管。 名胜之三:天主教堂 天主教于元成宗元年(1294年),由意大利人――乔伐尼蒙高味诺传入中国。清光绪元年(1875年)传入邳州,在窑湾建第一个天主堂,光绪24年(1898年)传入邳城,民国初年才传入土山镇。 邳城天主堂在城内东北隅。当时是购买石庆思房屋37间建起来的,花费纹银4000两。同年建大堂等占地14.6亩,后建大小堂等瓦房127间。在教堂后办一小学,名曰:“崇德”,即崇德小学,当时有5个班级,教师8名,学生200多人。 教堂神甫多同由外国人担任,另有修女、修士若干人协助神甫办理教务。邳城历有神甫14人,其中:法国人4名,中国人4名,美国人3名,比利时人1名,加拿大人1名,德国人1名,现任神甫王蔼堂是中国济宁人。 邳城天主堂在徐州地区幸存的一所旧堂,但在战乱、文革年间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由政府拔款修缮,1987年竣工。现从事办教人员:神甫王蔼堂、修女李凤、冯兰香、吕维勤等。 教堂院内有坟墓3座:一是神甫兰继敏(法国人)的,清宣统3年逝于窑湾天主堂,民国元年安葬在邳城天主堂前院正当中,并有石碑一座。二是修女瞿林,上海人, 1951年病故。三为修女范芝秀,邳州市港上镇小范家人,病故后葬于兰神甫墓碑东。 名胜之四:洪福寺 清圣祖康熙廿八年(1689年)始建邳城,同年同时动工兴建洪福寺。洪福寺位于城北洪福山(现城山),据民国本《邳志补》记载,洪福寺古刹原貌分为东西两院,两院各建有正殿和东西厢房若干间,正殿内供奉释迦摩尼、南海观音、地藏王等神诸仙君。直至清穆宗同治年间,尚有僧人20多人,高僧辈出,信众云集,佛法兴盛。德宗光绪后期逐年败落,仅剩下厢房3间。民国六年(1927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邳县籍烈士徐国泰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后,民国政府在洪福寺原址改建成“徐国泰烈士祠”。1938年邳州沦陷后,烈士祠被毁于战火。 为积极响应邳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快全市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邳城历史古镇、佛教圣地等人文资源,打造邳州佛教旅游文化新景点,拟对洪福寺古刹实施恢复重建。根据洪福寺渊源的历史以及邳州市旅游经济发展目标,洪福寺的恢复重建主要建筑五方佛、三层官堂(第一层为斋堂,第二层为寮房,第三层为讲堂)、聚仙台、,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钟楼、鼓楼、文殊菩萨殿、喜神殿、课堂、观音菩萨殿、禅宗禅师殿、山神护法殿、万佛塔等,总投资约3000万元。洪福寺重建后,将成为邳州又一座庄严古朴、优美清净、利于信众共同修学的场所和旅游观光胜地。 名胜之五:艾山奶奶庙 原建于国家4A级景区艾山之巅的奶奶庙是供奉佛道儒圣、集三教合一的古建筑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艾山奶奶庙原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民国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宰相刘墉曾主持重修奶奶庙。千百年来,艾山奶奶庙一直是邳州颇具影响力的正法道场。 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快全市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邳城历史古镇、宗教圣地等人文资源,打造邳州宗教旅游文化新景点,经多次与频临失传的少林寺禅宗文化唯一传人---释延献大师、僧医释延建、洛阳白马寺释印潭、释印弘高僧洽谈,拟对艾山奶奶庙实施恢复重建。根据奶奶庙渊源的历史以及邳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总目标,艾山奶奶庙恢复重建主要建筑为山门殿、奶奶殿、玉皇殿、三圣殿、居士林、禅堂、养生堂、素斋馆。同时,配套建设一条从山下通往山顶奶奶庙的台阶式“万福幸运路”和一条盘山公路,总投资约500万元左右。艾山奶奶庙建成后,将成为一座集弘扬传统文化、禅宗脉理学养生疗疾的场所和旅游观光胜地。 (撰稿:邳城镇·谭运海) 【附录】邳城镇旅游资源开发及景点建设(简介) 邳城镇位于邳州市北部腹地,北靠邳州第一主峰艾山,南依城河,西傍京杭大运河,东接233省道,邳(州)苍(山)分洪道穿境而过,幅员面积93平方公里,耕地6.3万亩,社会人口7.8万人。 邳州古为少昊遗墟,夏商起至明清,历为国、郡、州、县所治。清康熙七年(1668年)鲁南大地震,同年黄河决口,邳州旧州城(俗称下邳)被淹没。康熙廿八年(1689年)动工,历时4年建成邳州新城—邳城。1954年县城迁往运河镇,历时264年,邳城一直为邳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悠久的建城历史、渊源的地域文化,遗留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这些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和颇具地方民俗特色的人脉风情,既是“楚韵汉风”的传承,更是邳州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写照,亟待进行抢救性修复和发掘。 一、邳州古城 邳城原建有城墙。民国本《邳志补》记载,邳城城墙周长5里13步,墙高2丈8尺,城墙下宽2丈7尺,上宽1丈8尺。城内东南角、西南角各有一个内侧弯,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东南弯、西南弯。全城形状如“荷包”,当地人称荷包城。 邳城建有四门。四城门上均建有一个拱楼。城墙上建有垛口并设屯兵所3处,昼夜兵丁看守。 邳城历经战乱和水患、大火等灾害,县衙葬身火海,城墙多次被毁。现仅存邳城中学校大门西边,残缺不全一小段土墙痕迹。 邳城内古遗迹众多。现仅存有黉庙棂星门和大成殿、天主教堂、耶稣堂、石家祠堂和残存的城墙遗迹。 邳城镇现已荡然无存的古遗迹有青石板街、府衙、监狱、魁星楼、节孝祠、僧王松公祠、城隍庙、东岳庙、万寿宫、武庙、观音堂、韩公祠、火神庙、华佗庙。 康熙56年(1777年)在邳城城内设立东徐书院。 城内字号较响的商铺,有清光绪初年由扬州十二圩蒋氏溯运河北上来邳城开办的“蒋义泰”糕点店和“蒋仁和”烟店,有瓦房20间,掌柜、伙计40多人,常年经营布匹绸缎、日用百货和皮丝、丹桂、广朝等名品丝烟以及酥、饼、糕、糖四类果品糕点共200余种。 城内规模较大的客栈有西北大院等。 二、城山古迹 邳城城北门外是城山,原叫洪福山、大成官山。山顶上有天眼泉、鬼推磨等景点。 清朝时,城山南麓建有洪福寺(后改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徐国泰烈士祠)、先农坛、土戏台、依姑林。上世纪80年代,曾作为邳州公墓林开发,爱国女医生王荫桐(李静母亲、陈楼人)等邳州先烈、老干部和知名人士长眠在这里。 三、艾山古迹 艾山南麓原建有艾山奶奶庙(碧霞宫);有凤凰台、10里洞石沟、情人洞等景点。目前,投资600万元、占地16亩的艾山奶奶庙重建工程已正式签约,近期启动建设,明年底将建成向游人开放。 邳城镇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商贸新镇、历史文化名镇、生态旅游强镇”的目标定位,将全面启动古城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游、农家乐等项目开发建设,近期拟实施黉庙、天主教堂、魁星楼、洪福寺等古建筑保护性修复以及两座广场游园、汽车客运站、居民新区建设等开发工程。诚邀全国房地产开发商、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和有志邳城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人士,来邳州市邳城镇投资指导,共谋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发展大业。 【相关内容】 徐州地区唯一能根据原貌全面恢复的古建筑群:邳州邳城文庙大成殿修复工程近日全面开工 原题:邳城文庙大成殿修复工程近日全面开工 时间:2013年5月21日 来源:中国江苏网—徐州频道 编辑:东海 中国江苏网5月20日讯(记者 张扬)近日,记者从江苏省邳州市了解到,徐州地区唯一能根据原貌全面恢复的古建筑群---邳城文庙(又称黉庙或孔子庙)大成殿修复工程,近日全面开工。邳州市邳城镇孔子庙修复后将与邳州市土山镇关帝庙遥相呼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邳州形成“北有文圣孔子庙、南有武圣关帝庙”、“一市文武两个圣人庙”的文化旅游新景观。 文庙是用来祭祀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孔子庙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位于郯庐地质断裂带的鲁南莒州、郯城发生大地震,地震导致河决,邳州城沉于水,其地曰“旧城湖”。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迁建邳州城于艾山之阳,即今邳州市邳城镇。邳州孔庙(即邳城文庙)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4年),历经战火和自然灾害侵袭,目前邳城文庙仅存大成殿和残存的棂星门。 为切实加强邳州古文物保护,挖掘邳州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邳州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邳州市委、市政府和邳城镇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邳州孔庙(即邳城文庙)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聘请徐州市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方针,对邳城文庙修复工程进行认真设计规划。邳城文庙修复工程设计方案于2012年3月17日通过徐州市专家组论证,6月8日获徐州市文物局批准实施。同年12月31日,邳城文庙修复工程设计方案通过邳州市规委会论证。 据《邳志补》等文献资料记载,邳州孔庙(即邳城文庙)以州级形制(与徐州文庙同级别)建设,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大门、上下马坊、棂星门、泮池、戟门;戟门两侧六祠;戟门后是东西庑殿和品级台;品级台后是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后是崇圣祠;崇圣祠后是明伦堂;明伦堂是邳城文庙建筑群主轴线的终端。邳城文庙建筑群占地南北长223米,东西宽116米,面积38.8亩。其中大成殿方形五开间,计25间。 清廷晚期之后,邳州孔庙(即邳城文庙)大成殿历次被改作邳州同化小学、邳州女子高等师范学院、邳县国民党县党部。1938年2月,由栗培元(时任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义勇队总指挥)组建的邳州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邳县青年抗日救国团在邳城文庙大成殿举行成立大会。1949年春,邳县人民政府投资全面整修,并作邳县人民政府办公场所。直至1954年邳县县城迁往运河镇,邳城文庙被改作粮管所粮仓。 (本文来源:中国江苏网) 【相关内容】 【原题】邳州建为“大城市”原邳州市改置三大城区:“古邳州城”下邳区,“老邳州城”邳城区,“新邳州城”邳港区。 【原题】龙泉利剑:“古邳州城”下邳区治所土山镇,“老邳州城”邳城区治所官湖镇,“新邳州城”邳港区治所运河镇。 “一座省城,三座州城”——强烈呼吁邳州市政府重点培育三大区域性中心城镇! 邳州治所省城!邳州市境改置下邳区治所土山镇、邳城区治所官湖镇、邳港区治所运河镇三个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用文化的眼光看邳州的历史复兴! 邳州有“一座省城,三座州城”。 官方的规划是官湖镇和碾庄镇……我认为各镇发展的都比较强不可能都给划成区,只有按照邳州历史政区划分“区”拓宽发展空间……强者更强。以官湖镇为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全国重点中心镇、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镇等称号的邳州次中心官湖镇应是副县级建制镇,也就是说官湖镇“一把手”的职位级别应是副市长兼官湖镇书记……。 邳州治所省城:省城这一带是大金国邳州刺史州成为省治的地方,山东行省邳州,邳州城在金元之际成为省城上下两年多,今日邳州治所沙沟湖行政中心北部即是昔日掌管一省的省城故址…… 下邳区治所土山镇:土山在近代是邳州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代邳南公署、邳南县、邳睢县治所设于此地,我们可以把土山镇理解为昔日县城,土山镇境内的明清时期古建筑保存在邳南地区数一数二,土山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周边几个镇拱卫着门户,土山是区域性中心城镇,区别于中心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希望土山镇领导好上加好,首先建议创建文明镇,抓一抓官风和民风。土山这个地方逢集有人好讹人的事早有耳闻,时间长了谁还去你这个地方搞商贸流通,希望严打“街头霸王”……。 邳城区治所官湖镇:腾笼换鸟,保留邳城镇,邳城区治所设在邳县直属镇官湖……,官湖镇在近代是邳县公署驻地,上世纪60年代左右官湖镇是“大红旗公社”的驻地镇,“大红旗公社”基本范围是白龙埠(白龙埠镇撤消后置为今官湖镇白龙埠街道)、邳城(今邳城镇)、戴圩(红旗乡,今戴圩镇)、陈楼(陈楼乡,今陈楼镇,含陈楼果园)……,官湖镇政府办公区他日要是重建就应借鉴一下运河镇办公区的模式朝着“区政府”的标准规划…… 邳港区治所运河镇:运河镇是1953年邳睢县(治土山镇,属淮阴专区)并入邳县(治邳城镇,属临沂专区)划归徐州的邳县政府驻地镇(城关镇),目前运河镇人民政府是按照区级政府的级别建设的,其规模和功能不亚于一般般地级市的区政府,希望运河镇发扬吃苦耐劳的“拉板车精神”建设好东陇海地区的中心城镇,邳州是东陇海地区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东海) 附录:邳州发展目标升格省直辖市!敲定邳州市境三个区的名字,强烈呼吁邳州市境置三个区。 邳州市境未来三区:下邳区、邳城区、邳港区。 “古邳州城”下邳区治所邳州市土山镇, “老邳州城”邳城区治所邳州市官湖镇 “新邳州城”邳港区治所邳州市运河镇。 “古邳州城”以岠山为基准点辐射区域中心土山镇及周边各镇……“古邳州城”=下邳区。 “老邳州城”以城山为基准点辐射区域中心官湖镇及周边各镇……“老邳州城”=邳城区。 “新邳州城”以庙山为基准点辐射区域中心运河镇及周边各镇……“新邳州城”=邳港区。 “古邳州城”下邳区:东临骆马湖一带,西过一手禅河一带,南抵古黄河一带,北达古运河一带,中为房亭河一带…。 “老邳州城”邳城区:东过沂河一带,西过运河一带,南抵官湖河一带,北达武河一带,中为纲河一带…。 “新邳州城”邳港区:东抵沂河一带,西达不老河一带,南临彭河一带,北临官湖河一带,中为运河一带…。 【附录】江苏邳州:现代化大城市格局五年内初现 五年内邳州城市面貌要大变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