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对厥阴病的思考

 johnney908 2014-12-30

厥阴病篇条文不多,但病理深邃,最难疏解,学术界历来对其各抒己见,没有定论。厥阴病不像其它五经病那样,特色鲜明,易于把握,如:太阳病经证包括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腑证包括蓄水证和蓄血证;阳明病主要表现为阳明里热证和阳明里实证;少阳病主要表现为胆热气郁的证候;太阴病包括三个板块:太阴里虚寒证太阴水饮证太阴津血不足证;少阴病包括热化的真阴不足证和寒化的真阳不足证。而厥阴病似乎没有明显的特征便于我们把握,以至于当年的陆渊雷先生感慨:“厥阴病,竟是千古疑案!”

 

我从厥阴病篇的两条原文中得到启发,尝试着给厥阴病确立一个清晰的边界:

 

1《伤寒论》第337条云:“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在此,仲景把“厥”特指为“手足逆冷”。出现“厥”证的机制有两个:

(1)真厥证:即“脏厥”。这是真正因为阳气衰竭导致的厥证,病多由少阴病寒化证发展而来,此时,不仅少阴心肾的阳气衰竭,而且厥阴肝和心包的阳气俱竭,病人表现为多脏器的衰竭,疾病处于终末期,不但手足逆冷,而且全身皆冰凉。

 

(2)类厥证:顾名思义,不是真正的厥证,症状表现虽有“手足逆冷”,但机制是体内存在滞碍,影响了气血津液的正常流注,不能顺利达于四末也!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气郁厥:四逆散证

血虚寒凝经脉厥:当归四逆汤证

热厥:白虎汤证

胃寒气逆厥:吴茱萸汤证

虫厥:乌梅丸证

水厥:茯苓甘草汤证

痰厥:瓜蒂散证。

 

2 《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寒热错杂的条文,具体说,是阳明里热与太阴里虚寒并见的结构,体现了厥阴主枢的特点,既然是枢机,就会经常面临阴阳的错杂、寒热的错杂、虚实的错杂,所以我们又说厥阴主“半病”,即阴阳、寒热、虚实错杂的病,皆可归属于厥阴病范畴。三阳病属阳、热、实证,三阴病属阴、寒、虚证,厥阴病为三阳病与三阴病的夹杂结构,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少阳病的虚化寒化,实际上就是少阳-太阴合病,即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既有少阳胆热气郁的证候,同时又有太阴里虚寒的表现。

 

(2)阳明里热与太阴里虚寒及水饮并见的阳明-太阴合病,即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以及附子泻心汤证。

 

由此,厥阴病的诊断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抓一个“厥证”;抓一个“阴阳合病”。

我们再看《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又)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条将“真厥证”与“类厥证”并列,以提醒我们临床注意鉴别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