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论治(王季儒)
天津的已故老中医王季儒是孔伯华先生弟子,他对中风的治疗非常有经验,兹录其论治中风的摘要供同行参考。
中风(脑血管意外)《内经》:“年四十阴气自半”此阴气主要是指肾阴,乙癸同源,肝肾一体,肝为刚脏,必赖肾水以涵濡之,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必升腾而上,挟气血上冲于脑,而突然发病。 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热极生风,肝风上扰。 《素问调经论篇》:“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 唐宋以前认识局限,多认为此病系感受外风,以小续命汤为主方。 元刘守真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痰,虽扭转了外风的错误观点,但仍不脱离小续命汤的治疗法则。张景岳独具只眼,而有非风之论。近代张山雷《中风斠诠》中论:“皆室内风暴动为病……而古人以麻桂芎防扰动其风,升泄其气,必有百害而无一利。” 又《素问通评虚实论篇》:“凡治消瘅,仆击,偏枯萎厥……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中经络 中经络为中风较轻者,多为现代医学所说之脑血栓形成。其病来势较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生,通常不出现意识障碍,一般仅有肢体欠灵活、偏瘫、口眼歪斜、舌强语蹇等症。主要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西医治疗以抗凝和扩张血管为主。其机理多为阴虚肝热,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血随气上瘀于脑,故立法分虚实,实者当为滋阴潜阳、平肝豁痰、通络活血为法;虚者以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一)实证平素有高血压史,素体健康,或痰湿亦盛,适值肝热风动,或肝郁化热,灼津为痰,阻塞络道,乃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脉象弦滑而数,对此中经络实证,宜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通络活血汤 生石决明30克(先煎)、黛蛤粉30克、生赭石9克、旋复花9克、桑寄生30克、知柏各9克、竹茹12克、白僵蚕9克、豨莶草12克、鸡血藤20克、生山甲9克、威灵仙10克、地龙肉10克、蛰虫3克、全蝎3克、 加减法: 湿痰盛加广陈皮6克、法半夏9克、云茯苓12克、 言语不利九节菖蒲9克、天竺黄9克、川郁金9克、羚羊角粉1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上四味外再加天麻3克、白附子3克。 脉数大者加栀子9克、胆草9克、生石膏30克。 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9克、龙胆草9克、牛膝9克、羚羊角粉0、6克。 或加活络丹效果更好。 (二)虚证 气血不足,血虚不能养筋,则筋缓纵;气虚则活动乏力,肌肉松弛,亦能导致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脉象弦缓无力,或濡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治以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通络益气汤 黄芪 党参 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当归9克、白术9克、地龙9克、僵蚕9克、熟地12克、杭白芍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加减法: 头晕加生海蛤30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何首乌10克、或加桑麻丸30克、(包煎)、或加鹿角胶9克(烊化)。 口干加石斛30克、麦冬12克。 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克,或加郁李仁9克、桃仁9克。 精神倦怠加白人参9克(或西洋参)\鹿角胶9克(烊化)、何首乌12克。 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 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九节菖蒲、巴戟天及山茱萸各10克、远志6克、天麻3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另中风不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痰涎壅盛,狂言乱语,哭笑无常者,治以芳香开窍,益智化痰之十香返魂丹 处方:沉香、僵蚕、公丁香、郁金、檀香、莲子心、青木香、瓜蒌仁、藿香、金礞石(煅)诃子肉、香附、降香、乳香、天麻各30克、甘草60克 制法:共研细,每510克细粉兑琥珀30克、牛黄15克、麝香15克、冰片7、5克、朱砂30克、苏合香油30克、和匀蜜丸,每丸6克重。每服一丸或半丸,白水送下。 中脏腑 多为脑出血之类,来势凶猛,常突然昏迷、呕吐、瘫痪、大小便失禁、发热、呼吸鼾声等。血压骤升,动脉硬化管壁破裂出血。西医治疗以降血压、降颅压、止血为主。张仲景云:“邪入于腑,既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临床中脏中腑常同时出现,故合为一型,首先分闭脱两证。 (一) 闭证 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此系阴虚肝热,热极生风,风痰上扰,气血郁闭之象。治宜镇肝清火、豁痰开窍。 镇肝益阴汤 生石膏30g(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黛蛤粉30g 生赭石9克、旋复花9克(布包)、炒知柏各9克、川牛膝9克、滑石块12克、白蒺藜10克、白僵蚕10克、胆草9克、栀子9克、九节菖蒲9g川郁金9克、竹茹12g 天竺黄9克、磁石12g、羚羊粉0.6克(冲服)、犀角粉0.6克(可用水牛角代替)安宫牛黄丸一粒(吞服) 加减法: 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开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易以苏合香丸,待脉转滑数,面转红润,再改为安宫牛黄丸。 患者牙关紧闭者,可用乌梅一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 肥胖人湿痰素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克、茯苓12克; 痰涎壅盛,加竹沥水30克、猴枣0、6克(冲服),或先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克白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 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膏可用至60克~90克。 舌强语蹇加全蝎3克、僵蚕9克。 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 大便秘结者加瓜蒌30克、酒军9克、玄明粉9克。 大便溏,加黄连6克、芡实30克。 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10克、天竺黄10克、全瓜蒌30克、青竹茹15克、黛蛤粉30克(布包) 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黄丸、犀角粉,加地龙肉9克、桑寄生30克、山甲珠10克、威灵仙10克蛰虫3克鸡血藤30克,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治疗偏瘫。 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60~90克,加菊花9克、白蒺藜9克、天麻1.5克。 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脊18克、续断12克、杜仲12克。 偏瘫已见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已衰,可加黄芪30~120克、党参30克,以及活血通络之味。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 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珍珠母30克。 余治疗此类疾病,皆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以救急恢复神智为主,第二阶段,神智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在临床上闭证病例较多见,故用镇肝益阴汤的机会亦比较多。 (二) 脱证 猝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避寒,或四肢清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欲绝。按口开为心绝,鼻鼾为肺绝,眼合为肝绝,手撒为脾绝,遗尿为肾绝。汗出如油,四肢清冷为阳绝,面赤如妆为阴绝,脉浮大无根为阳气外越,脉沉细欲绝为阴阳俱竭。凡五绝俱全者死不治,五绝中心肺两绝最为严重。如再兼四肢逆冷,汗出如油,危在顷刻。为挽救于万一,可用参附汤(人参30克、附子15克)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对五绝中仅见肝脾肾三绝者,余常以固脱保元汤,补气固脱。按遗尿为肾绝,系指突然发病时遗尿而言,如病后昏迷至遗尿,不应以肾绝论。 固脱保元汤 黄芪30克、党参30克、熟地30克、山萸肉30克、桂圆肉3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至30克、甘草3克 加减法: 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15克(先煎)干姜6克,四肢转温即去之。 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者,加十香丹一粒(分2~3次服)。 如天柱骨倒(症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0、6克(冲服),或用人参鹿茸丸一粒(分2~4次服) 大便燥加肉苁蓉30克、或火麻仁20至30克。 只要五绝尚未完全出现者,此方即可应用。 以上仅设闭证、脱证两方。闭证和脱证临床上不是截然分开的,有的以脱证为主,兼见闭证,有的闭证兼见脱证。有时患者表现为脱证,但脉象弦大,牙关紧,应当透过表面看实质,在治疗过程中,仍按闭证治疗,兼以固脱。有时患者闭证、脱证交替出现,即应方随证变,均收到良好效果。因而在辩证过程中,必须脉证兼顾,虚实分清,抓主要矛盾,掌握好标本缓急和扶正祛邪的原则。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8.中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