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主义 :美国的发展动力与问题来源

 春秋战国藏经阁 2015-01-03
■ 楚树龙 应 琛/文

  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新制度主义将文化纳入“制度”的范畴,并认为它是制度中最深层、最稳定的部分,决定着制度的产生、执行与演进过程。文化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深层基础与外在表象的关系。美国,这个立国于18世纪下半叶的国家,为什么成为当今世界无可争议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第一强国,是什么样的文化特征,筑就了美国的成长逻辑?思考美国最深层和最根本的文化根基,追踪其形成历史与演变轨迹,探讨其在制度方面的外在表现及其与美国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可为正在寻求和平崛起的中国改革和文化建设寻得他山之石。

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文化,是为一个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公认和共同遵循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一般而言,当人们提及美国文化的时候,会想起基督教信仰、崇尚自由、机会均等、个人至上、公平竞争、开拓进取、有限政府、分权制衡,等等。但是,如果要以一个词来归结美国文化的核心,那就是个人主义。美国文化中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个人主义这个核心而展开。如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所说:个人主义是美国人最深刻的民族特性,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文化特质中带根本性的东西都来自于它。[1]

一、追溯个人主义的根源可以看到,个人主义主要来自美国的新教传统

  新教是美国文化所根植的深层土壤。美国“清教思想研究之父”佩里·米勒认为,清教在美国思想中一直起着主导性的角色,清教徒的后代们把先辈们的思维习惯贯彻到各式各样的追求之中并将其影响扩大到整个国家范围之内。[2]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持同样见解,认为美国国家特性的来源就是新教白人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3]。美国的个人主义传统与新教文化是分不开的。

  经过18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宗教“大觉醒”,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北美大陆深入人心,在之后的独立战争中,“平等”成为《独立宣言》的开篇之语,进一步获得了世俗的合法性。个人自由来自上帝的赐予这一观念推出三个逻辑结果:其一,个人行使自由的权利乃是对上帝的服从与尊重。其二,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引领与被引领、拯救与被拯救、支配与依附的关系,个人之间唯一符合神旨的关系是独立而平等的关系。这就是个人主义中的平等主义。其三,人生所要负责的唯一对象是上帝,人生要义的获得在于遵循上帝的指引,通过以上帝赞许的方式履行在尘世间的责任。在新教观念里,对财富的创造和累积乃是个人实现上帝荣耀的方式。勤勉、节俭、惜时、奋进等品格因而成为新教徒的自我要求。这是个人主义中关于个人责任的追求,它同时是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特征的来源。

二、新教同时孕育了其成员的公共责任意识

  作为群体的清教徒,以建成“山巅之城”为共同实现上帝期许的方式,教派成员内部的联系与合作及公共美德由此得到重视。马克斯·韦伯认为,由于新教重视公共理想和美德,美国的个人主义超越了功利主义,成为一种市民社会导向的个人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后成为民主制度之社会基础的市民社会。[4]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历史的进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时势和情境而变迁

  第一,新教、洛克的政治自由主义和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都来自欧洲,但在这些思想生根于北美的过程中,个人主义与本土及时代的结合令美国的个人主义取得了不同于欧洲的特征。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西进运动”中,个人主义中的自立精神被充分发扬。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着拓荒者的意志,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又给勤奋者以丰厚的回报,与守土重迁的人相比,西行者有更大的机会在社会阶梯上爬升。勇于开拓、不畏艰险、吃苦耐劳成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第一层本土底色。

  第二,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个人主义在延续前期勤奋节俭、自主创业的基础上,更为注重自由竞争的品质。在福特流水线生产成为主导工业生产方式,大规模企业和社会组织主导社会生活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个人主义发展为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个人主义。集体个人主义在保障个人选择某个集体的、自由的基础之上,倡导个人通过集体达成自我实现。

  第三,嗣后,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美国人认识到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不足以保障人们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以个人幸福的实现为核心导向的个人主义为自由主义的转型提供了观念依据,以自由竞争为核心内容的古典自由主义转向建立在经济平等和机会均等基础上的社会自由主义。可以说,是个人主义而非自由主义传统为“罗斯福新政”和福利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源泉。

  第四,再后,作为对资本主义垄断生产所形塑的统一生活模式的反叛,20世纪60年代之后,借校园左翼运动的东风,强调个性张扬的个人主义卷土重来,这个时代的个人主义以反主流为旗号,不再推崇克己自律,转向重视物质享受和自然欲望的满足、自我陶醉和自我表现。这种个人主义曾令保守人士忧心忡忡,称之为“失控的个人主义”。抛开“失控的个人主义”颓废和堕落的成分,这种表现型个人主义体现的是对原有的功利型个人主义以事业成功为人生单一评价标准的反叛,它更为注重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能力发展,是将人的价值复归到经济生产之上的尝试。90年代以后的信息化浪潮中,技术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源泉,掌握了科技知识并拥有创新潜质的白屋子弟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以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为导向的个人主义再次回归。

  个人主义的演变过程表明,它始终注重人的本体价值,以个人自由和发展为取向。同时,对个人的关注赋予它依据环境变化采取变革的合法性,使得它在面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时具有很强的调适能力。从这个角度说,个人主义是美国能够持续保持活力的深层原因。

    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美国契约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一、个人主义文化所包含的自由与平等原则决定了要在社会中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其唯一的方式是平等立约

  因此,个人主义造就了美国人的契约精神。[5]契约精神包括两方面:立约与守约。立约基于人性恶的假设,先兵后礼。守约是对约定的服从和信守。美国人对契约的态度是,不轻易立约,但一旦立约就要信守承诺。美国人的契约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美国本身就产生于契约。美国的诞生过程可以简略地用《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邦联条例》和《联邦宪法》四个契约来概括。宪法和法律是美国人最切身相关的契约。在日常生活中,美国人以“合法与否”而非“对错”作为行事的判断标准。

  二、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美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设计,都尽量赋予个体自我发展的自由

    这样不仅促使个体为自己及个人参与其中的团体负相应的责任为立足点,同时给予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个体以充分的回报,以此激励社会成员的自我奋斗,激发个人充分发挥其才能。

  三、作为建立于契约基础之上的国度,美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主代议制

  1787年制宪会议期间,制宪代表们对于众议院是否应当由民众选举曾有过激烈的争论,部分代表认为民众易受蛊惑,或者不够关心公共事务,主张不由民众、而由各邦议会选举议员。但更多代表认为建立在民众的坚实基础之上的政府才能更稳定持久,以民众选举的方式来保障众议院与各个阶层的民众息息相通是共和的要义。最终会议以六个邦赞成由民众选举、两个邦赞成反对过半、两个邦反对决定众议院议员由民众选举产生。参政的权力既是权利,又是责任。民众参政是契约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的体现,它保证了美国民主的政治性质和个人主义的社会性质。作为个人主义强化及其平等原则延伸的自然结果,1870年,美国的普选权延伸至所有种族;1913年,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举改为由各州民众直选;1920年,普选权扩展至女性,参政权在机会上的全民平等最终达成,它正是个人主义的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责任原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普及化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