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养血剂-- 四物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1-04

第二节  养血剂

  四物汤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去芦,酒浸炒  川芎  白芍  熟干地黄酒洒蒸,各等分

  原方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叶,阿胶一片,同煎如前

法,或血脏虚冷崩中去血过多,亦加胶艾煎。

  【主治】营血虚滞。

  【方论选萃】

  明·吴昆:血不足者,此方调之。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

也,当归、芍药、地黄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

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

: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见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

物者也,放曰禁勿与之。

  又曰:当归入心脾,芍药入肝,熟地入肾,乃川芎者,彻上彻下而行血中之气者也。此四物汤所以为妇人之要药,而调月者必以之为

主也。脉数、血色紫黑为内热,本方加黄芩、黄连;脉迟,血凝结者为寒,本方加官桂、附子;人肥有痰,加半夏、陈皮、南星;人瘦有

火,加山栀、黄柏、知母;有抑郁者,加香附、苍术、砂仁、神曲;有留滞者,加桃仁、红花、玄胡索、肉桂。先期者为热,后期者为寒

、为郁、为气、为痰。气虚者,加参、芪;气实者,加枳、朴。或问:四物亦有不宜者乎?余曰有之,气息见微者不宜川芎,恐其辛香益

散真气也;大便溏泄不宜当归,恐其濡滑益增下注也;脉迟腹痛不宜芍药,恐其酸寒益增中冷也;胸膈痞塞不宜地黄,恐其粘腻益增泥滞

也。明者解之,昧者误矣(《医方考》)。

  明·张景岳:治血之剂,古人多以四物汤为主,然亦有宜与不宜者。盖补血行血无如当归,但当归之性动而滑,凡因火动血者忌之,

因火而嗽,因湿而滑者,皆忌之;行血散血无如川芎,然川芎之性升而散,凡火载血上者忌之,气虚多汗,火不归原者,皆忌之;生血凉

血无如生地,敛血清血无如芍药,然二物皆凉,见阳虚者非宜也,脾弱者非宜也,脉弱身凉、多呕便溏者,皆非宜也。故凡用四物以治血

者,不可不察其宜否之性(《景岳全书》)。

  清·张石顽: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非调补真阴之的方。而方书咸谓四物补阴,致后世则而行之,用以治阴虚发热、火炎失血等证

,蒙害至今未熄。至于专事女科者,则以此汤随证漫加风、食、痰、气药,所以近代诸汤祖四物者纷然杂出,欲求足法后世者,究竟不可

多得。……姑以本汤四味言之,虽云熟地滋养阴血为君,芍药护持营血为巨,而不知其妙用实在芎、归调和诸血之功也。试观芎、归佛手

,可以探胎,可以催生,以二味为阴中之阳,同气相求,故能引动胎气,若兼芍、地,即滞而不灵矣(《伤寒绪论》)。

  清·王晋三:四物汤,物,类也。四者相类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归入少阳主升,芍、地入厥阴主降。芎藭,郁

者达之;当归,虚者补之;芍药,实者泻之;地黄,急者缓之。能使肝胆血调,阴阳气畅,故为妇人专剂(《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费伯雄:血之取义:一为荣,荣者发荣也,非血则无以润脏腑、灌经脉、养百骸,此滋长之义也;一为营,营者营垒也,非血则

无以充形质、实腠理、固百脉,此内守之义也。水谷之精,聚于中焦,受气变化,然后成血,日生几何?不知调养,而反行耗散,血病多

多矣。或目睛流血,耳中出血,鼻中衄血,口中吐血,舌痛出血,牙宣出血,毛窍出血,小溲溺血,大使泻血;或崩漏,或痔漏,或蓄血

如狂,或血痞作胀,或经闭不通,或妄行血脱,以至跌扑之伤血,疮疡之溃血。病既种种不同,治病之法,或补之,或养之,或凉之,或

温之,或散之,或破之,立方须一一对症。理血门以四物汤为主方,药虽四味而三阴并治。当归甘温养脾,而使血有统;白芍酸寒敛肝,

而使血能藏;生地甘寒滋肾而益血;川芎辛温通气而行血。调补血分之法,于斯著矣。乃或有誉之太过,毁之失实者,不可以不辨也。誉

之过者,谓能治一切亡血及妇人经病。夫亡血之症,各有所由起,此方专于补血滋肾而已,无他手眼,不溯其源而逐其流,岂能有济。至

妇人经病,多有气郁、伏寒、痰塞等,正未可以阴寒之品一概混投,此誉之太过也。毁之失实者,渭川芎一味,辛散太过,恐血未生而气

先耗。殊不知亡血之人,脾胃必弱,若无川芎为之使,则阴寒之品,未能滋补而反以碍脾,此毁之失实也。至精求之,以为凡治血症,当

宗长沙法,兼用补气之药,无阳则阴无以生,此论最确。又恐执定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遂至补气之药多于补血,是又

矫枉过正,反坐抛荒本位之失矣,此愈不可不知也(《医方论》)。

  近代·张山雷:四物出于《和剂局方》,实从《金匮》胶艾汤得来,即以原方去阿胶、艾叶、甘草三味。以地黄养阴,而以芍药收摄

耗散之气,是为补血正义。特微嫌其偏于阴分,无阳和之气以燠煦之,则滞而不行,不能流动,乃以当归之辛温润泽者,吹嘘而助其运行

;又以川芎升举之,使不专于下趋,而后心脾肝肾,交得其益。四物之所以专为补血者,其旨如是,若夫临证之时,随宜进退。病偏于阳

者,宜减归、芎;病偏于阴者,宜减地、芍。本非教人拘守此四物,一成不变(《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现代·蒲辅周: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

黄为当归的二倍(《蒲辅周医疗经验》)。

  【近代验证】

  例一  米伯让治痛经合并便秘(病经合并习惯性便秘)案(选自《米伯让先生医案》)。

  芷某,女,25岁,工人。

  1986年9月21日初诊。每次月经期推迟10天,行经期间腹痛,有血块一年余,经服药未见好转。现症:腹胀,便秘,下肢发凉,记忆力

减退,下腹痛并有下坠感,腰背发凉,手心发热。舌淡色白,脉弦细。诊断:①痛经。②便秘。辨证:下元虚寒,阳气不足。治法:调经

活血,温经散寒。方用①四物汤加干姜、肉桂。处方:

  干姜10.5克  肉桂10.5克  熟地10.5克  芍药21克  当归10.5克  川芎10.5克

  每日一剂,服六剂,行经期停药。②麻仁丸,每服10克,一日二次,早晚开水送服。

  10月7日二诊:腹胀,便秘,下肢发凉,记忆力减退,腰背发凉,手心发热消失,舌淡薄白,脉缓细,继用上方六剂。10月14日三诊:

服药六剂,月经按时来潮,无腹痛及下坠感、血块。舌淡苔白,脉缓,随访半年,月经均正常。

  例二  谢兆丰治手颤案(选自《陕西中医》1988;(10):459)

  孙某,女,65岁。该患者原有高血压病,治疗已痊愈,1年前,两手颤抖,手指发麻,曾在某医院治疗,给予安定、谷维素、冬眠灵等

药治疗,病情一度好转,3个月前,因劳累颤抖加重,继服上药未效。诊见:两手呈有节律之微细震颤,左手颤甚,手指端发麻,握力减退

,不能持物,伴有头摇、心悸,面色huang白,说话声颤。舌质偏红,苔白,脉细。测血压:20.0/11.5千帕斯卡,血常规:血红蛋白70克

/升。证属阴血不足,心肝血亏,虚风内动,筋脉失养。治以养血熄风。

  处方:熟地、白芍各20克  当归15克  川芎、天麻、钩藤各10克。

  二诊:服药9剂,两手颤抖明显减轻,手能持物,语言正常,惟手麻、头摇未减,守原方加地龙10克,全蝎3克,连服10剂,手颤头摇

完全消失,余症亦瘥。追访1年未复发。

  例三  刘志杰治银屑病案(选自《陕西中医》1989;(6):267)

  刘某,女,27岁。自述5年前因雨淋,次日皮肤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多,泛发全身,融合成片,每于春季瘙痒加重。在某医院皮肤科

诊断为“银屑病”。经西药治疗,未见好转。诊见:周身散在大小不等的红斑,小者形如黄豆,大者如伍分硬币,表面附有较薄之白色鳞

屑,皮损以下肢为甚,部分融合成片,鳞屑剥之则见细小筛状出血,自觉痒感明显。舌淡红,脉细数。证属血分郁热,兼见血瘀、血虚。

治以凉血清热,活血祛瘀,祛风除湿。

  处方:生地30克  赤白芍各12克  川芎、丹皮、牛膝、大黄、紫草、甘草各10克  土茯苓、乌蛇、白鲜皮、海桐皮各15克

  水煎服,日1剂。配苦参、黄柏、蛇床子、艾叶、硫黄各等分,水煎药液擦洗患处。

  二诊:上方治疗半月,红斑明显消退,鳞屑减少,无新生皮损出现。效不更方,熟地易生地,服药3周,皮损全部消退,随访未复发。

  【按语】

  四物汤方,乃养血和营第一方治。理血诸剂,无不从此方脱胎。方中当归辛润,善于养血以疏瘀,川芎辛温,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

,下行血海,皆主动而属阳;地黄甘寒,滋阴而凉血,芍药酸寒,和营而敛阴,皆柔润而属阴。四者相合,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动

静得宜,合阴生阳长之义焉。

  附方一

  四乌汤

  清·张石顽《张氏医通》

  四物汤加乌药、香附、甘草

  【主治】血中气滞,小腹急痛。

  【方论选萃】

  清·张秉成:以四物汤之养血活血能补能宣者以之为君;而以乌药、香附通行十二经之气,上下表里,无所不到,引领四物,为之先

声;用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中,使气血各复其常也(《成方便读》)。

  附方二

  过期饮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熟地黄  白芍药  当归  香附各二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七分  桃仁泥六分  蓬莪术  木通各五分  甘草  肉桂各四分

  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温服。

  【主治】血虚气滞之经水过期不行。

  附方三

  地骨皮饮

  元·王好古《医垒元戎》

  四物汤加  地骨皮  牡丹皮各三钱

  水煎服。

  【主治】治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日静夜剧者;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

  【方论选萃】

  清·柯韵伯:阴虚者阳往乘之,发热也。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乘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乘入

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乘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为肝家滋

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

物加知柏之湿润而苦寒者不同也。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乘于肝藏者也,客者除之

,勿纵寇以遗患也。二方皆肝家得力之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附方四

  桃红四物汤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

  当归  赤芍药  生地黄  川芎  桃仁  红花

  水煎服。

  【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前腹痛,或经行不畅而有血块,色紫暗,或血瘀引起月经过多及淋漓不净等。

  【近代验证】

  例一  张鹏举治胸痹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张某某,男,44岁。

  初诊:1971年2月22日。

  主诉:从1962年开始,晨起面浮目胀,午后缓解,久之左颈部红肿如拳,疼痛尚轻。低头时眼珠胀痛,时有面热气促,胸痛彻背。西

医诊断为:腹腔静脉阻塞综合症,但无特效疗法,故来就诊。

  诊查:现患者面浮目肿,颈脉怒张,肿胀散漫高凸,皮色发青。舌质暗,诊脉弦细涩。

  辨证:证属气血瘀阻,痰滞经脉。

  治法:宜通组活血兼以化痰,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川芎10克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桃仁6克  红花10克  老葱10克  干姜6克  大枣三枚  琥珀5克  白芥子5克  黄酒250克

  用黄酒加水煎药,两煎取汁200毫升,分两次温服。先后服用月余,胸背痛减,痰稀易咯,面目浮肿略减,脉细涩。因患者思念家乡,

故带方返里服之。

  处方:川芎20克  当归50克  赤芍30克  没药30克  桃仁20克  滑石50克  丹皮50克  干姜20克  西红花10克  血竭花30克  白芥子

30克  地龙30克

  蜜丸梧子大,每次6克,一日三次黄酒送下。服药两月后有小效,故守上方配服通窍活血汤,每日一剂。服药三月后,诸证消失。但停

药一月后,病又复发,仍配药一料服之后病愈,未再复发。

  例二  陆晓东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案(选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11):30)

  茹某,男,45岁。有偏头痛史10余年。因下乡务农,遭受雨淋后,始见头痛,初期每周发作1次,渐渐加重,发作间期缩短,每周发作

l~2次,发作时,头痛如裂,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恶心呕吐。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服麦角胺咖啡因、苯噻啶等多种西药,只能

暂缓疼痛,多服后则无效。平素尿黄如浓茶。舌暗红绛,苔黄厚粗糙,脉寸关弦,尺沉取涩。投桃红四物汤加味,

  处方:桃仁、红花、赤芍、白芍、白芷、细辛、当归尾各10克  龙胆草10克  生地15克  川芎、夏枯草各30克。5剂。

  二诊:药后尿黄减退,头痛已除,舌苔薄黄,脉仍弦,药已中病,前方川芎量加到45克,服30余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附方五

  艾附暖宫丸

  《仁斋直指附遗》

  艾叶大叶者,去枝梗,三两  香附去毛,六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五升,以瓦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  吴茱萸去枝梗 

大川芎雀胎者  白芍药用酒炒  黄芪取黄色、白色软者,各二两  川椒酒洗,三两  续断去芦,一两五钱  生地黄生用,一两,酒洗,焙

干  官桂五钱

  上为细末,上好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淡醋汤送下。

  【主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

  圣愈汤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

  四物汤加人参、黄芪(一方去芍药)

  上水煎服。

  【主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

  【方论选萃】

  清·柯韵伯: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朱震亨曰:四物皆阴,

行天地闭塞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耆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证。盖阴阳互

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培阴以藏阳,血脱

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前辈

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

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近代验证】

  例一  何任治胎漏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

  许某某,女,28岁。

  初诊:1963年7月2日。

  主诉:妊娠七个月,阴道出血,腹痛轻度,有胀坠感,腰痠,平时多带下。妇科检查疑为胎盘早期剥离。

  辨证、治法:胎元不固,慎防漏堕,宜固脸上血。

  处方:熟地30克  黄芪15克  红参片4.5克  炒黑当归6克  白芍12克  川断6克  杜仲12克  桑寄生12克  黄芩4.5克  炒阿胶12克 

糯米一盅。四剂

  二诊:7月6日。上方药服后,漏红已止,腹隐痛尚有,然已不下坠,神情稳定。仍以安胎为妥,并宜继续卧床养息。

  处方:党参15克  黄芪12充  熟地12克  白芍12克  川断6克  杜仲9克  桑寄生12克  白术9克  枯芩4.5克  炒阿胶珠12克  龟板12

克。五剂

  例二  丁果元治全血细胞减少症(选自《湖南中医杂志》1987;(6):41)

  莫某某,女,45岁,干部。7年前发现白细胞减少(3×109/L),在某附属医院做骨髓检查,未发现其他血液病,而诊断为白细胞减少

症。服用强的松、利血生、鲨肝醇、维生素B6等药,未获明显效果。本年又去某附属医院作复查,结果血红蛋白85克/升,白细胞

3.5×109/L,嗜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27,血小板81×109/L,表明全血细胞减少。诊见:头晕目眩,牙龈出血,少气乏力,口干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亏。方用圣愈汤加减。

  处方:当归、白芍、阿胶、山楂肉各10克  川芎6克  熟地12克  党参、黄芪各18克  仙鹤草、鸡血藤各30克  茯苓10克  大枣5枚 

另加服刺五加片。

  二诊:10剂后,诸症均觉好转,继原方去党参,加太子参3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到某附属医院复查

血象:血红蛋白115克/升,白细胞6.3×109/L,嗜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血小板160×109/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