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苏散 (苦温含甘辛法)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苏叶二钱 杏仁三钱 前胡一钱五分 苦桔梗一钱五分 炒枳壳一钱五分 制半夏二钱 橘皮一钱五分 茯苓四钱 生姜二片 大枣 三枚 水二碗,煎至一碗,温服。 【主治】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受凉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而塞,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满气逆,两 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扪之戟手者。 【方论选萃】 清·叶天士:秋深初凉,长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证。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犹是冬令固密之余,秋令感 伤,恰值夏月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 亦可(《叶香岩三时伏气病篇》)。 清·吴鞠通:经有嗌塞而咳之明文,故上焦之病自此始。燥伤皮毛,故头微痛恶寒……鼻塞者,鼻为肺窍;嗌塞者,嗌为肺系……无 汗者,凉搏皮毛也。今世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若伤燥凉之咳,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 拍(《温病条辨》)。 清·张秉成:夫燥淫所胜,平以苦温,即可见金燥之治法。经又云: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大凉肃杀,华英改容。当此之时,人身为 骤凉所束,肺气不舒,则周身气机为之不利,故见以上等证。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入肺,外则达皮毛而解散,内可降金令以下行;苏 叶辛苦芳香,内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于表,肺气不降,则内之津液蕴聚为痰,故以二陈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气,姜、枣协和营 卫,生津液,达腠理,且寓攘外安内之功,为治金燥微邪之一则耳(《成方便读》)。 清·李畴人:此方治伤风咳嗽。以紫苏芳香辛散,宣散肺家风寒而利气。杏仁泄肺,降气消痰,桔梗、枳壳开泄肺气,而利咽喉。前 胡、甘草降肺散风开结,陈皮、半夏化痰利气,茯苓渗湿,佐陈皮以消痰。形寒畏寒,口不燥,加生姜、红枣;畏热口燥,加芦根(《医 方概要》)。 【近代验证】 例一 严二陵治凉燥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王××,48岁。 主诉:头巅胀痛,恶寒咳嗽,咯痰稀薄。诊查:鼻塞咽干,脉象浮弦,舌苔薄白。 辨证:秋燥寒凉之气外束于表,肺先受邪。 治法:经云:燥凉所胜,平必苦温。仿杏苏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浊之品。 处方:苦杏仁12克 紫苏叶5克 粉前胡12克 玉桔梗5克 生甘草5克 薄荷2克 白茯苓12克 炒枳壳8克 仙半夏5克 化橘红3克 白蒺藜12克 款冬花9克 二诊:药后头痛已减,咳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守原法出入。 处方:粉前胡12克 紫苏叶8克 苦杏仁12克 玉桔梗5克 白茯苓12克 炒枳壳6克 仙半夏5克 化橘红3克 款冬花9克 大玉竹12 克 清炙枇杷叶12克(包) 【按语】 费伯雄谓:“立秋以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吴氏杏苏散,乃治凉燥之方也。苏叶味辛 气香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温而不燥,疏风散寒;杏仁味甘苦性温,入手太阴气分,润燥化痰,肃降肺气,以之为君。半夏、橘皮、茯苓 ,燥湿化痰,前胡下气化痰,以之为臣;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开畅气机,以之为佐;生姜、大枣谐和营卫,以之为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