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甘养辛散法) 汉·张仲景《伤寒论》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及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又厥阴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并主之。 【方论选萃】 明·许宏: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 受食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 佐使,以安其中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张石顽:凡用吴茱萸汤用三证:一为阳明食谷欲呕;一为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则干呕吐涎沫头痛。经络证候各殊 ,而治则一者,总之下焦浊阴之气,上乘于胸中清阳之界,真气反郁在下,不得安其本位,有时欲上不能,但冲动浊气,所以干呕吐涎沫 也。头痛者,厥阴之经与督脉会于癫也,食谷欲呕者,浊气在上也,吐利者,虚阳扰乱者。故主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专开豁胸中逆气,兼 人参、姜、枣以助胃中清阳,共襄浊阴之功。由是清阳得以上升,而浊阴自必下降矣(《张氏医通》)。 清·吕震:此本温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阴吐利垂绝之证。盖阳明居中土,食谷欲呕,土受木克,胃气垂败。按吴茱萸本厥阴药 ,兹以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土,而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则呕止而谷可纳。至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 下交征,胃气随吐利而将败,而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脾,而主治在胃。得此剂补火生土,而浊阴自退矣(《伤寒寻源 》)。 清·吴谦等:少阴厥阴多合病,证同情异而治别也。少阴有吐利,厥阴亦有吐利;少阴有厥逆,厥阴亦有厥逆;少阴有烦躁,厥阴亦 有烦躁,此合病而证同者也。少阴之厥有微甚,厥阴之厥有寒热;少阴之烦躁则多躁,厥阴之烦躁则多烦。盖少阴之病多阴盛格阳,故主 以四逆之姜、附,逐阴以回阳也;厥阴之病多阴盛郁阳,故主以吴茱萸之辛烈,迅散以通阳也,此情异而治别者也(《医宗金鉴·删补名 医方论》)。 清·尤在泾:食谷欲呕,有中焦与上焦之别。盖中焦多虚寒,而上焦多火逆也。阳明中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宜吴茱萸汤以益 虚而温胃,若得汤反剧,则仍是上焦火逆之病,宜清降而不宜温养者矣(《伤寒贯珠集》)。 【近代验证】 例一 陈孝伯治头痛案 张某某,女,38岁。初诊(1986年9月23日)。患者头痛三年余,时发时愈。近一月来头痛剧增,偏于左侧,痛剧则引头顶疼痛,呈跳 痛或刺痛,中脘冷胀,呕吐涎沫,背部恶寒,时自汗出,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来沉缓。曾作脑电图,检查正常。测血压120/80mmHg。 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辨证属厥阴寒邪上犯巅顶,阻滞清阳,兼营卫不和之候,治宜暖肝温胃,降逆散寒,兼调营卫。方以吴 茱萸汤合桂枝汤加减。处方: 吴茱萸6克 党参15克 红枣5枚 生姜9克 川桂枝6克 炒白芍9克 姜半夏9克 陈皮6克 清炙甘草6克 三剂 二诊:服药后,头痛吐涎沫显减,背部恶寒亦瘥,唯自汗仍多,更见心悸。药已中病。再守原方加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三剂后 诸症悉除,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二周而愈。 例二 郭玉刚治浮肿案 弓某某,女,38岁。1988年6月25日初诊。全身浮肿,面目为甚,恶寒怕风二月余。前医曾以麻黄汤、越婢加术汤类及西药双氢克尿塞 等药治疗,不效。近日来,恶寒浮肿加重,面色恍白,周身及四末冷感,神倦乏力,不思饮食,时有呕吐,舌苔薄白,脉细弱,经某某医 院检查:T30.75ng/ml,T4 4019ng/ml。西医诊断:粘液性水肿。中医辨证:水肿。脾胃虚寒,浊阴犯胃,阳气内虚,寒邪外侵。宜温胃降 逆,助阳祛寒,化浊行水。药用吴茱萸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吴茱萸9克 人参9克 生姜15克 生麻黄6克 附子(先煎)6克 细辛6克 大枣4枚 2付水煎日尽一料。27日复诊,恶寒去十之有六,呕吐止,欲求食,水肿肢冷如故,药效证减。脾胃虚寒阳气虚弱,浊阴之邪尚恋,气 化无以复,守上方加桂枝10克,继服7付,7月6日复诊,恶寒水肿不明显,四末温暖,但无恶风,面色渐红,舌苔薄,质微红,脉弦,阳气 得复,脾胃气归,寒浊水湿化解,守上方党参10克易人参,减生姜为3克、细辛3克,加生黄芪12克,白芍10克,再服三剂。7月11日,诸症 消失,舌苔薄白,质红,脉缓。放射报告:T3 0.83ng/ml,T443ng/ml,随访2年未见复发。 例三 樊文有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案(选自《四川中医》) 王某某,男,46岁,工人,患头痛已十三年,每因生气或感冒而头痛加剧,伴四肢厥逆。某医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止痛镇 静剂可暂时缓解。诊见:头痛以顶为甚,伴口苦,咽干,目眩,不欲食,干呕肢厥,舌苔白滑,脉弦滑而数。证属寒滞肝脉,疏泄不畅, 肝郁化热,移热于胆。 治法:寒温并用,调达枢机。 处方:吴茱萸9克 党参6克 生姜9克 大枣五枚 柴胡9克 黄芩6克 姜半夏9克 蒿本9克 甘草4.5克 服三剂后,头痛大减,能食不呕,口苦咽干已除,舌苔如前,脉弦滑。现少阳证解,标热已罢,应治肝寒为主。方用吴茱萸汤加蒿本 ,继服六剂,诸证尽除。随访三年未再复发。 【按语】 宋代《圣济总录》吴茱萸汤:吴茱萸洗,炒官桂 厚朴姜汁制 干姜炮 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 陈皮去白 白术各五钱 为末,每服 三钱,水一大壶,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温服。治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chen胀者。王旭高谓其气厚性轻,芳香开发之品 ,用以宣布五阳,驱散浊阴;更以白术、厚朴,温中和胃,chen胀立已,真有捷于影响之妙。然较之原方,似侧重于温中散寒一面,不若 原方之扶正达邪,标本兼顾耳,学者宜详察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