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的表现手法

 老包书屋 2015-01-04

诗歌的表现手法

(1)烘托手法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象征手法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向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3)反衬手法

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例如,《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乐景写哀情。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以动衬静,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出山中的宁静。再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又如,欧阳修《踏莎行》中的“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

(4)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等都运用了白描手法。

(5)虚实结合法

这是古人论文章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例如,《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另外,像陈陶的《陇西行》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虚写,虚实对照,写出了对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出现的家庭悲剧的深切同情。

(6)借古讽今

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又大多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生活在那个时代,心中积郁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实际上是李清照巧借项羽垓下战败、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赞颂他那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的豪侠气概,用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肯过江东来辛辣地嘲讽畏惧、怯弱、苟安江南的南宋投降派。

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和心态。

(7)动静、远近、高低结合

动和静这对矛盾,在诗词中常表现为相反相成、互相转化、对立统一。我国古代山水诗在表现某种山林野趣时,由于一些诗人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常有追求清幽静谧、远避尘俗的癖好。在表现那种清静境界时,往往捕捉某种细微的动态物象或声象来作反衬,更能显出此境之清静;其实,诗中的清静之境乃是诗人恬淡安静的心境的载体,也是诗人刻意追求的那种审美境界。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刻意追求清幽空寂的审美境界。“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就是这种审美境界。善于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来突现种种静境,而运用细微的动态物象来表现就是其一。例如,他的《萍池》诗就是这样写的:“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来反衬萍池的幽静:在那绿萍靡靡的一江清池里,当一叶轻舟荡过之后,满池的绿萍渐渐弥合,而岸边拂荡的垂杨却又轻轻地把弥合的绿萍再度撩拨开了。这满池的绿萍在轻舟与垂杨的拂荡下,一开又一合,一合又一开,萍池显得如此幽静而富有生机,绝非一潭死水。静静的萍池,本是很不好写的,而诗人能写到这般幽美,全仗以动显静的功力。

至于这类以动态物象来突出静境的散句佳话,则常常可在一些诗中见到,诸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人扉”(韩愈《山石》),“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清·厉鹗《百字令》)等,历历可见。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是动景,后两句是静景,动静结合,一句一景,生动形象。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自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浔阳一带的秋景时,由近写到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排,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8)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多为面,细笔描绘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千山无鸟飞行的踪影、万径无人行走的痕迹;后两句为“点”.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例如,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