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牛黄丸方 犀角末1两 小川连1两 黄芩1两 焦栀子1两 广郁金1两(生打) 明雄黄1两 飞辰砂1两 珍珠5钱 台麝香2.5钱 真梅片2.5钱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赤金为衣,每丸重三分,金银花、薄荷水煎水送。 次诊:六脉和而略大,齿垢净尽,舌尚干,能言语,为昏谵未净除,是余热未清。原方减其用量,再进两服,间用安宫牛黄丸1颗,汤药调服。 次方:生石膏4两(研细) 真犀角2钱 小川连2钱 黄芩2钱 青连翘3钱 元参6钱 鲜生地8钱 知母6钱 粉丹皮3钱 赤芍2钱 焦山栀3钱 生绿豆1两 鲜竹叶3钱 安宫牛黄丸1颗(研细,药汤调服) 三诊:六脉和平,舌苔退而微干,时有错语,仿增液汤意,令其连进两剂,间用万氏牛黄丸1颗,药汤调下。 三方:仿增液汤意 生石膏2两(研细) 细生地8钱 知母6钱 连心麦冬4钱 万氏牛黄丸1颗(研细,药汤送下) 万氏牛黄丸方 西牛黄5分 小川连1两 黄芩2钱 广郁金4钱 生山栀6钱 飞辰砂3钱 共为细末,神曲糊丸。 效果:八日即能起坐,旬余胃健而愈。 例二 姜德清治秋瘟痉厥案 张成文,年六十岁,癸亥年八月初,天时火热,秋瘟盛行,初染不以为病,后至九月中旬而发病。初起恶寒头痛,周身拘挛,脊项俱强,陡变痉厥,牙关紧闭。 诊断:六脉沉紧而数,舌紫赤,脉症合参,此秋瘟痉厥症也。乘入阳明之络则口紧,走入太阳之经则拘挛,外窜筋脉则成痉,上蒸心包则为厥,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也。 治疗:先用手术,以灯照前后心、两胁及大小腹,有小红点隐隐,用毫针挑七八个,噤开能言,再挑七八个,周身活动知痛,大叫拒挑,继即神迷复厥。遂用汤丸并进,安宫牛黄丸,通心包以清神,清瘟败毒饮加减,透伏火以逐疫毒。 处方:黑犀角3钱 小川连4钱 青子芩3钱 青连翘3钱 元参3钱 生石膏1两(研细) 鲜生地1两 肥知母4钱 粉丹皮2钱 焦山栀3钱 赤芍2钱 鲜大青叶5钱 鲜竹叶40片 鲜石菖蒲1钱(剪碎,搓熟,生冲) 安宫牛黄丸2颗(分两次,药汤调下) 效果:一剂病轻,第二日又诊,脉洪大,自觉一气块流走不定,走胁胁痛,走腰腰痛,走至足趾,痛不敢屈伸,走至肾囊、痛不可忍。余晓之曰:由当时挑的太少,致经络之热毒流注走痛。原方加石膏一倍,生川柏钱半,丝瓜络一枚,先煎代水。第三日抽惕若惊,惊属肝,由热毒流于肝经,不能外溃而出,筋络受其冲激,故发瘛疭,状如惊痫,又加石膏一两、龙胆草钱半、双钩藤六钱,日服二剂,诸症轻减,痉厥亦止。终用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加西洋参、鲜石斛、梨汁等,肃清余热,以养胃阴,连进四剂,胃动而愈。 例三 丁学屏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热案(选自《丁学屏临证笔记》) 患者管某某,因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住第九人民医院内二病区,高热40℃,已用抗生素、激素热仍不退,病区杨景文主任邀中医会诊:壮热烙手,神情烦躁,大汗,口渴,斑色鲜赤,舌绛红无苔,脉洪大滑数,断为气血两燔,予清瘟败毒饮方法。 生石膏24克(先煎) 肥知母9克 小川连3克 炒子芩4.5克 连翘12克 大青叶9克 生玳瑁9克(先煎) 鲜生地30克 西赤芍6克 粉丹皮6克 竹叶6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1剂知,2剂热退。 【按语】 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复合之大方也。以治温热暑湿疫毒,邪不外达,内陷营血,气血两燔,壮热狂躁,神昏错语,吐衄发斑。舌绛色鲜,苔中根黄腻。六脉洪大且数者。方中川连、黄芩、山栀、连翘苦寒泄火,清解热毒;生石膏、知母、竹叶大清气热;犀角、地黄、赤芍、丹皮清心开窍,凉血散血。药味虽众,而各司所属,职责分明,显系有制之师。盖温热疫毒,迨至气血两燔,势已危殆,舍此泻火解毒,气血两清方法,大剂重任,焉能力挽狂澜哉。晚近用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效用卓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