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方纲要》(各论--第七章)

 johnney908 2015-01-05
    第七章. 固涩剂处方法



一、概说

固涩剂是在固涩法指导下,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组成,用以治疗气血精液滑脱不禁的一类方剂。因此,欲组织好固涩剂,首先应对滑脱证、固涩法,及固涩药物性效等有一全面了解。
滑脱不禁之证,或因误汗、误下,或久病虚极,总是气血精液耗散过度所致。《素问·八正神明篇》云:“血气者,人之神”;《灵枢·本脏篇》云:“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身而周于性命者也”;《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可见气血精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宝贵物质,若一旦消耗过度,滑脱不禁,轻则有碍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其证由于病因有正气虚及虚中挟邪、部位有泄于上,脱于下,以及走泄物质有血泄和汗泄等不同,可呈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如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等。针对上述情况,治宜收敛固涩。
固涩法是通过收敛固涩的作用,以制止气血精液耗散滑脱的一种治法。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散者收之”的治则。成无己继徐之才之后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出:“元气既伤,虚而且滑,漏泄日甚,不尽不已,故方有固阵”,并告诫说:“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由此可知,固涩法是针对正气已伤,客邪已尽,又有气血精液耗散滑脱之证而设的。具体来讲,根据上述滑脱不禁的临床特点,又分固表止汗、涩精止遗、涩肠固脱、固崩止带等法。这些方法旨在制止耗散滑脱,达到维护正气,增强机能,促使疾病向愈之目的。
固涩药的性效,总的来说,其味大多酸涩,均能收敛固脱,治疗滑脱不禁之证。但分而言之,又略具差别。
从药性论,有偏寒偏温之异。属寒凉的如浮小麦、莲子心、椿树皮、五倍子等,宜于滑脱而偏热者;属温性的如肉豆蔻、五味子、山(茱)萸肉、覆盆子等,用于滑脱而兼寒者为妥;其次,属于平性的如乌梅、麻黄根、诃子、芡实等,经适当配伍,对兼寒或兼热者均可应用。
以归经论:有的偏于肺,如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自汗、盗汗、久咳等病常常选用;有的偏于大肠,如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椿树皮等,长于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脱肛等病;有的偏于脾胃,如肉豆蔻、芡实、莲子等,可用于脾虚所致的久泻、久痢等病;有的偏于肝肾,如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乌贼骨、山(茱)萸肉等,可以固肾涩精止遗,长于治疗肾虚不同之遗精、遗尿、带下、白浊等病。
在收涩药中,有些除了涩的一面,还具有补、清、温的一面,如补肾(桑螵蛸、覆盆子、山(茱)萸肉、五味子等),补脾(芡实、莲子)、生津(乌梅、五味子),清热(浮小麦、糯稻根须、莲子心、荷叶、乌梅、五倍子等),温里(肉豆蔻、山(茱)萸、桑螵蛸)等。因此,对于滑脱不禁而见有肾虚者、脾虚者、津亏者、虚热者以及虚寒者,宜分别采用上述相应药物治之。但必要时,通过适当配伍,可灵活运用,也不局限于此。



二、固涩剂处方原则

久病正虚无客邪,而见气血精液耗散滑脱之证,是运用固涩剂的依据。在组方时,以收涩药为基础,以固涩法为指导,还应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找出滑脱之因,确定其部位,并据其气、血、阴、阳、精、津耗伤之程度,而配伍相应药物,俾标本兼顾。若有外邪时,不可早投本剂,当先解其外/但若仅有微邪,尚可兼以解表,不可专一固涩。若属大虚大脱之证,已非单纯固涩所能胜任,当大补正气以固脱,谨防贻误病机。凡实邪引起的耗散滑脱之证,皆当禁用,以免闭门留寇。



三、各类固涩剂处方法


(一)固表止汗剂处方法

固表止汗剂是以固表收涩止汗药为主组成,功能制止虚汗,治疗自汗、盗汗证的一类方剂。
自汗与盗汗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各有不同,组方也就各有侧重。虚证自汗多属卫外不固,肌表疏松所致,即所谓:“醒而汗出曰自汗,属阳虚者居多”。临床表现除了自汗不已外,常伴见面色[白+光]白、心悸短气、舌淡、脉虚弱等气虚症。组方多以酸涩温平、益气固表而长于止汗之品为主,如常用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山(茱)萸肉、煅牡蛎等收敛止汗以治标;和黄芪、白术等益气固表止汗以治本为基础。因汗为心液,血汗同源,津伤既久,营血必伤,气亦随之而虚,气虚又可发展成阳虚,营血亏损又可产生虚热。故在卫气失固,津液外泄的同时,常客兼见气、血、阴、阳不足及虚热等。组方时可根据病情需要酌配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及清热等药以标本兼顾。诸如阴虚者配生地(黄)、白芍,以养阴敛阴;阳虚配附子、肉桂,以温阳止汗,如黄芪汤(《重订严氏济生方》);气虚配黄芪、人参、白术、甘草等,以补气固表止汗,如牡蛎散、玉屏风散、补阳汤(《中医临证备要》)、黄芪六一汤(《类证治裁》);血虚配当归、熟地(黄);虚热内扰者配石斛、知母、黄柏等,以清虚热;兼见风袭肌表,营卫不和者,配桂枝、白芍以调和营卫。
至于盗汗,其病机多属阴虚热扰所致,即所谓:“睡而汗出曰盗汗,属阴虚”。临床表现除盗汗外,多伴见骨蒸潮热、长期低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组方时,常以酸涩止汗药(如五味子、山(茱)萸肉、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以治标,合养阴清热药(如生地(黄)、白芍、石斛、麦冬等)以治本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见症,配伍相应药物以为辅佐。因盗汗之出往往由于水不济火,心火独亢,热邪迫津外泄,此际可伍以黄柏、黄芩、黄连等兼以清泄里热,如当归六黄汤;如阴虚内热,热不太盛者,则佐以一般清虚热之品(如地骨皮、丹皮、泽泻、白薇等),以滋阴清热敛汗,方如益阴汤(《类证治裁》);盗汗日久,阴损及阳,亦可损伤阳气,加重盗汗,此时可配伍人参、白术、黄芪等益气固表止汗,如柏子仁丸。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春温卧床已半月,病情已转入痊愈阶段,神识已清、呛咳已减、胃纳已现增进,惟早晚体温相差甚巨,成峻峭的体温曲线,每夜仍在39℃左右,睡中大汗如浴、衣被全湿,醒后头晕目眩、困倦不支。经注射解热敛汗剂均无效,脉数大无力、舌色红而干燥、口渴思饮。方用:
当归身9g、生地黄12g、熟地黄12g、炒川(黄)连6g、炒黄柏6g、炙黄芪15g、天花粉9g、麦门冬9g、麻黄根6g、五味子3g、生龙骨9g、生牡蛎9g
服五剂。热退汗止,继用异功散加黄芪、山药、石斛、谷芽、糯稻根须,调理数日而安。(《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余瀛鳌,高益民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版,226页)

例二:陆?,女,44岁,工人。1972年流产后,汗出恶风、兼腹中鸣响、自觉时有冷风入侵并作抽搐、饮食尚佳、形瘦乏力,经多方治疗,至今未愈。舌质红、苔薄腻、脉细、经行甚少。
党参12g、白术9g、炙甘草6g、桂枝3g、白芍9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煅龙骨30g、木瓜6g、陈皮6g、红枣5枚,六剂,水煎服。服上药后,汗出恶风及腹中鸣响抽搐等症状均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腻、脉细,再予前法。患者即返外地工作,原方带回,嘱再服六剂。(《黄文东医案》,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9月版,51页)

按:此两例患者,前者属春温后继发盗汗,盖温为阳邪,最易伤阴,王肯堂有“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存”,而为盗汗之说。故当用当归六黄汤滋阴液,降邪火,佐以清润敛汗之品而获良效。后者系流产之后,营卫俱虚,腠理不固,风邪乘虚入侵所致的自汗。审其证,关键在于气血俱虚,脾胃虚弱,卫阳不固。故以四君子汤补养中气,充实营卫,配糯稻根、煅龙骨以增固表敛汗之力,并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治表虚自汗而恶风,共奏益气健脾,固表敛汗,调和营卫之功。由于配伍得当,故一举而收效。


(二)遗精止遗剂处方法

涩精止遗剂是通过收敛、固摄肾精的作用,治疗遗精滑泄,小便失禁等证的一类方剂。适应于肾虚不藏、精关不固,或肾气不摄、膀胱失约,以致遗精滑泄及小便失禁等病证。临床常伴见腰酸乏力、耳鸣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等一派肾虚之征象。故组方时常以收涩止遗药如芡实、莲须、山(茱)萸肉、覆盆子、煅龙骨、煅牡蛎、桑螵蛸、益智仁等为主组成。因本病之发生常由肾虚发展而来,且一旦引起滑脱不禁,就会反过来伤肾,肾精伤又会波及气血;肾阴虚,可产生虚热,阴精伤耗过度,可进而伤阳,即所谓“阴损及阳”,故遗精滑泄,小便失禁之证常伴有阴、阳、气、血不足及虚热证,所以组方时又须酌情与补法、清虚热法配合运用,标本兼顾。诸如肾阴虚者,配伍天冬、生地(黄)、胡麻仁以滋阴涩精;肾阳虚者伍以巴戟天、锁阳、益智仁、补骨脂、菟丝子乃至附子、肉桂等以温肾固精;若气虚者则与补气之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相伍,补气摄精;属血虚者,配以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当归以养血固精;若阴虚兼有火旺者,宜配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以滋阴清热固精。代表方剂如金锁固精丸(精关不固,见肾精亏损者用之),固精丸(选自《济生方》,精关不固,见肾阳虚损者用之),桑螵蛸散(心气不足,肾虚不固,阴阳升降失调之遗尿、遗精用之,偏于治疗遗尿),缩泉丸(肾与膀胱虚寒不固用之)。上述诸方,分别体现了涩精止遗法和补养肾精、温补下元、调升降、补心肾、温肾散寒和补气法的配合形式,可供参考。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马?,男,36岁。20岁前年轻无知,经常手淫,肾阴暗伤,不言可喻。近两年来,偶劳辄旬日中必遗精二、三次、眩晕、耳鸣、目花、面恍神疲、脉细弱。处方:杭菊(花)6g、枸杞子9g、黑豆衣9g、菟丝子12g、龙骨15g、煅牡蛎30g、炒白芍15g、补骨脂9g、炙(刺)猬皮9g、芡实15g、莲子9g、覆盆子12g,五剂。服五剂后,五日中未复遗精,又于上方加减进退,药后旬日未遗。终以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调摄而愈。(《黄一峰医案医话集》,苏州市中医院整理,江苏科技出版社,1979年9月版,79页)

例二:杨?,男,37岁。病遗精四年,严重时每天晚上发病。胸痛、时有鼻衄、夜眠多梦、脉沉伏、舌有裂纹。处方:生芡实30g、生莲子30g、生牡蛎30g、知母18g、麦冬18g、五味子9g、龟板15g、远志9g、生龙骨30g、菖蒲9g,三付,隔日一剂。服上药后,又于原方略事加减,经三诊病情减轻,五诊时遗精告愈。(《刘星元临证集》,甘肃天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123页)

按:上述遗精二例,详察脉证,其病虽同,其因则异,故组方法度各有千秋。例一乃肾不藏精,精关不固,急宜补肾固精法。方取芡实、莲子、龙骨、煅牡蛎、覆盆子涩精止遗‘枸杞子、黑豆衣、菟丝子、补骨脂补肾;阴精亏耗,相火易动,故佐以杭菊(花)、炒白芍,养肝清肝明目;尤妙在佐入刺猬皮,取其苦平无毒,键能助散邪清热之功,使相火得安。由于配伍得当,故服用十剂后,病情基本得以控制。例二乃心肾两虚,虚热上扰,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济肾水,势必肾水不能安其位,故生妄动滑精。方以龟板、麦冬、五味子、知母滋肾水,降心火,润肺金;芡实、莲子、龙骨、牡蛎涩精止遗;佐以远志、菖蒲通肾气,开心窍。全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故前后五诊率以上方加减,而遗精痊愈。


(三)涩肠固脱剂处方法

涩肠固脱剂是取“酸以收敛,涩以止滑”之效,以治肠滑失禁证的一类方剂。适应于邪气已衰,内脏虚寒之肠滑不固,泻痢不止者。此类病证,常伴见神疲乏力、腹痛喜按、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沉迟等一些内脏虚寒,功能低下的征象。组方时,常以涩肠止泻药(如赤石脂、禹余粮、诃子、肉豆蔻、五倍子、乌梅等)为基础。由于肠滑不禁往往是在正气亏虚到一定程度后才发生,故一旦出现肠滑不禁,必伴程度不同的正虚,且每有兼症,故尚需酌情选配相应的药物。一般来讲,肠滑不禁证多属虚寒,多涉及脾肾二脏,故其方剂常以涩肠止泻药与补气不同的正虚,且每有兼症,故尚需酌情选配相应的药物。一般来讲,肠滑不禁证多属虚寒,多涉及脾肾二脏,故其方剂常以涩肠止泻药与补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吴(茱)萸、肉桂)相配伍,如桃花汤,真人养脏汤,诃子散,固肠丸(《济生续方》),四神丸,禹余粮丸(煅禹余粮石、煅赤石脂、龙骨、荜菝、诃子、炮干姜、肉豆蔻、炮附子,《济生方》)等。阳气虚寒,气虚鼓动无权,寒致经脉收引,气血流行不畅,又可致脘腹胀痛,故又常与行气止痛药(如木香、茴香、陈皮、丁香等)相伍组方,如澹寮四神丸,枣肉丸(《济生续方》),六柱散(《济生方》)。若肠滑日久,津伤过度,导致营血亏损,则需与养血和营药(如当归、白芍、阿胶)配合使用。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患者女性,21岁。从4岁起患慢性腹泻,每天7~8次。经西医治疗后,每天仍泻3~5次。患者发育不良、精神萎顿、四肢肌肤夹错,诊断为“五更泄”。处方:补骨脂9g、煨肉果(肉豆蔻)3g、五味子1.5g、吴茱萸2.4g、黄芪12g、白术3g、巴戟天9g、仙茅9g、红枣3枚。服三剂后,泄泻减至每日2次。原方加炮姜4.5g,又服五剂后,大便正常。但月经来潮时,仍有稀便,每日2~3次。瘀原方去炮姜、黄芪,加仙灵脾(淫羊藿)9g,以善其后。(《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8期,5页)

例二:李??,男,45岁。腹泻已五年之久,每日黎明前肠鸣腹泻4~5次、排泄物水谷不化、腹部隐隐作痛、喜按、食少倦怠、腰酸腿软、腹凉肢冷、体质削瘦、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经钡餐透视,西医诊断为肠结核。处方:山药150g、诃子肉60g、石榴皮60g、肉桂30g、煨(肉)豆蔻30g,共为细末,每次4.5g,空腹服,白开水送下,忌食腥冷硬物。服药一周后,逐渐好转,连服二剂而愈。(《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郑桥医案)。

按:两例患者均属肠滑不禁之五更泄,前者偏于肾阳虚,故以四神丸加巴戟(天)、仙茅、白术、黄芩温补肾阳,兼补脾,涩肠止泻而收效,是温补肾阳与固涩并行的一种配伍形式。例二重点在于脾胃虚寒,肾阳不足为次,故用三味止泻药(山药、诃子肉、石榴皮)补脾胃,涩肠固脱,另加肉豆蔻温中助阳,肉桂补火助阳,而获良效,此属补脾温中与固涩相伍的形式。两例病同(均为五更泄),而病机有所差异,故组方各有侧重。


(四)固崩止带剂处方法

固崩止带剂是用收涩止血药同固涩止带药为主组成的。以制止崩漏、带下的一类方剂。适用于因虚而致之崩漏不止及带下淋漓不断等证。
带下之证,多与体虚带脉失约,脾肾肝三脏虚损,湿邪下注有关。带下日久,正气日衰,常伴见心悸气短、面色[白+光]白、腰酸乏力、舌淡脉细弱征象。止带剂重在固涩止带治其标,兼以正本清源治其本,故组成这类方剂常以善于固涩止带之品,如芡实、莲须、白果、煅牡蛎、煅乌贼骨、樗根皮等为基础,配伍祛除病因以治本的药物,做到标本兼顾,以加强疗效。导致带下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配伍治本之药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如属脾虚不固者,当与人参、白术、山药等补脾之品相伍;若是肾虚不固,还需分别肾阴肾阳,肾阳虚弱者,当配伍菟丝子、杜仲、附子、肉桂、鹿茸等温补肾阳之味,方如鹿角菟丝子丸(《经验方》);属肾阴虚者,当配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肉等滋补肾阴之品,如固阴煎(《成方切用》);兼湿者,配用燥湿健脾之苍术、陈皮,或利湿之茯苓、车前子、泽泻,如完带汤;有寒则更加干姜、小(茴)香以祛寒;有热则配黄柏、黄连、鱼腥草以清热,方如易黄汤,侧柏樗皮汤(《医学入门》)。
崩漏一证,多与冲任脉、肝肾脾密切相关。就病性论,有寒热虚实。固崩剂是以虚而致崩者为组方依据,临床以突然出血、来势急、出血多,或出血少、来势缓、淋漓不断,并伴见血色淡质稀、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舌淡脉细弱或虚大为特点。此际“寒流”至关重要,若不及时固摄寒流,重则气血将脱,危及生命;轻者血气耗损,病势日进,故组方时,常以固涩止崩药为主(如乌贼骨、棕(榈)炭、侧柏炭、仙鹤草、焦艾叶、椿树根皮、煅牡蛎、茜草、阿胶、赤石脂、禹余粮等)。但此皆治标之品,若能找出病因,兼顾其本,则疗效更佳。因气能摄血,气虚不摄,冲脉不固,容易形成崩漏。因而气虚时,当配伍补气之品(如黄芪、人参、白术),以益气摄血,如固冲汤;崩漏日久,冲任虚损,营血大伤故又多与滋补阴血药(如阿胶、白芍、当归、熟地)相配伍,以养血止血,方如胶艾四物汤、龙骨散(龙骨、当归、棕毛炭、香附);若崩漏而见有热象者,当与清热药(如黄柏、栀子、黄芩)及滋阴凉血药(如生地(黄)、龟板、丹皮、白芍)相伍。方如清经止血汤(《经验方》);崩漏瘀血者,可配伍活血止血药(如三七、蒲黄、乳香、没药、五灵脂),方如震灵丹(《世医得效方》);偏寒者,当与温经摄血之品(如焦艾(叶)、炮姜等)相伍,方如温经摄血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胃纳差、口淡、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二日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处方:菟丝子25g、白术15g、炙甘草10g、白芍10g、海螵蛸15g、白芷10g、岗稔根30g,四剂。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正常、舌淡红、苔微薄黄、脉细滑。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何)首乌20g,续服六剂后,白带已净。(《现代名中医类案选》,罗元恺医著选,余瀛鳌、高益民合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1月版,247页)

例二:患者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酸、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处方: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g,阿胶、生地(黄)、(枸)杞子各12g,黄连1.8g,莲肉15g,鸡子黄1枚,五剂。嘱忌辛辣,禁房事。
服后带净、寐安,唯腰肾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续)断9g、继投六剂,所患诸恙尽瘳。(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陈予舟等整理,江苏中医8:31,1965)

按:例一由脾肾双虚所致,白带多如水样、胃纳差、唇色淡,用健脾固肾,收敛止带法取效。其中重用岗稔根,能加强收敛止带作用,为罗氏的经验用药。此例属收敛与温补的配合形式。例二由心火兼肾阴不足所致,赤白带下、心悸多梦、头晕腰酸、溲赤、舌质红、尺脉沉细、寸关弦数。故治以滋阴凉血,清心安神,固涩止带为大法,治法得当,立方全面,体现了收涩与清补相配的形式。



四、组成固涩剂应注意的事项


(一)掌握固涩药的配伍用法

固涩药是组成固涩剂的主要部分,其中以五味子、乌梅、浮小麦、麻黄根、诃子、肉豆蔻、赤石脂、莲子、芡实、山茱萸、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乌贼骨最为常用。它们虽皆能收敛固脱,治疗滑脱不禁之证,但往往因配伍不同,其功效主治亦随之而变。掌握固涩药的配伍用法,是组织好固涩剂的基础。其配伍用法是:
五味子:配五倍子,涩肠、固精、敛汗;配黄芪,或山药,或麦冬,补气生津,固表敛汗;配山茱萸,敛肺补肾,固精止汗;配酸枣仁、丹参,补益心肝,敛气养血,宁心除烦;配吴茱萸,温中除湿,收涩止泻;配细辛或麻黄,一敛一散,止咳平喘。
乌梅:配诃子或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配木瓜,生津开胃;配蜀椒,驱蛔;配五味子,止咳、止泻;配黄连,酸苦泄热;配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
浮小麦:配生地(黄)、麦冬,除烦止汗;配黄芪,益气止汗;配麻黄根,或配龙骨或牡蛎,收敛止汗。
麻黄根:配熟地(黄)、龙骨,滋阴收敛止汗;配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诃子:配罂粟壳,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配桔梗,一敛一宣,敛肺开声;配蛤蚧,益肺肾而定喘;配黄连,燥湿清热,涩肠止泻。
肉豆蔻:配诃子,涩肠止泻;配吴茱萸,温中散寒止泻;配补骨脂,温肾散寒止泻;配木香,温脾暖胃,行气止痛;配半夏,理气和胃,止吐止泻。
赤石脂:配禹余粮,涩肠、止泻、止血;配乌贼骨,或血余炭,止血、止泻;配干姜,温脾散寒,涩肠止泻止血。
莲子:配芡实,固精,止泻;配山药或白术,健脾益气止泻;配黄连,健脾燥湿止泻;配酸枣仁、远志,养心脾,安心神。
芡实:配金樱子,固精,止泻;配黄柏,清热止带;配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燥湿止泻。
山茱萸:配山药或熟地(黄),滋阴固精,敛汗;配龙骨、牡蛎,收敛止汗,潜阳涩精;配白芍,滋养肝肾、止血、止汗。
金樱子:配覆盆子,补肾止遗;配牡蛎,固精止遗。
桑螵蛸:配覆盆子,或金樱子,或龙骨,或益智仁,固精止遗摄溺;配菟丝子,补肝肾,固精止带;配鹿茸、(肉)苁蓉,补肾助阳起痿。
覆盆子:配杜仲,温补肝肾,强壮筋骨;配补骨脂、肉苁蓉,补阳益阴,固精起痿;配沙苑子,补肾涩精;配枸杞子、熟地(黄),补肝肾而明目。
乌贼骨:配白芨,或浙贝(母),或蜂蜜,止血制酸;配冰片或朱砂,外治风翳疮疡;配茜草炭,收敛止血;配白芷,止血止带;配黄柏,解毒敛疮。


(二)辨清滑脱不禁证的病因,亏损物质的种类与涉及的部位

滑脱不禁证的病因有正气虚及寒热之别,走失物质有气、血、精、津液之不同;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分,而常常又是涉及到具体脏腑,这些均须详细辨明,从而为组成固涩剂提供可靠依据。


(三)注意与它法的配合运用

固涩剂总为正气虚、久病、无客邪而见气血精液滑脱者而设,属于治标之法。故在组方时,除用收敛固涩外,还应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据证情配伍相应的药物,俾标本兼顾。


(四)注意固涩剂的使用禁忌

固涩剂只宜于虚而且滑脱不禁之证。凡实邪所致的漏泄之证,非本剂所宜。正如张景岳云:“然虚者可固,实者不可固……不当固而固,则闭门留寇也”。若兼外邪,不可早用本剂,当先解其外,后固其泄,免致留邪。



--第七章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