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译注:第二十七章明哲

 江山携手 2015-01-06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洋洋:盛大,浩瀚无边。)(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峻极:高峻到极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优优大哉!优优:平和,宽裕,自然从容。)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待其人而后行。(其人:指圣人。)(多么平和而从容啊!大的礼仪有三百项,细的仪节有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有德之人来施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凝:凝聚,引申为成功。)(所以说,如果不具备崇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极高的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道问学:讲论学问。道,讲论。致:推致。尽: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极:极至,达到最高点。高明:指德行的最高境界。道:遵行。)(因此,君子尊崇道德而又追求学问,既达到广博的地位而又穷尽精微之处,既达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以至诚之心崇尚礼仪,行为中矩,符合礼节。)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倍:通,背弃,背叛。)(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在低位而不悖逆。)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无道,其默足以容。(默:沉默。容:容身,这里指保全自己。)(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此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哲:智慧。这里指通达事理。)其此之谓与?《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本章首先盛赞圣人之道。认为它像天一样广博浩瀚,能生养万物,这使人想到《易经》中《天地大德日生》。圣人之道所以能生养万物,因为其道的核心是仁,有了它,天地万物就会在和风细雨中生长化育。

那么什么是圣人之道呢?诚实、友善、淳朴、敦厚……这些品质,是圣人之道的初级表现,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并非圣人之道的全部。圣人之道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承担,礼仪也必须由高尚道德的人来实行。

《礼记正义》曰:圣人之道高大,苟非至德,其道不成。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连接的,但成就高尚道德谈何容易,必须加强修养。所以君子应该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学问,使二者结合起来。做到这样,才能体现至高的圣人之道。

最后讲到智。人有不同的社会地位,需要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素位而行。《论语·宪问》中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这里和孔子思想交相辉映。这一思想大概启发了孟子,所以他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章末引用《诗经》,说明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进退出处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护其身。


【史例解读】

                      孔子不怒非议己者

儒家的创始人孔丘,处于春秋乱世,想以仁义之道来改变这个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世道,回到上古那种大道社会。于是,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可是能够理解他的人不多,愿意采纳他的建议,施行仁政的君主更少,因此他到处碰壁,经常弄得狼狈不堪。人们也常在背后议论他,有同情的,也有讥笑的,更有对他破口大骂,把他说得一文不值的,凡是说的有道理的,孔子既不恼怒也不怨恨,还称赞有些议论是说到点子上了。

孔子有一天,孔子到郑国时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独自站在城郭东门等候弟子们。弟子们也在打听老师的下落,有郑人对子贡说:在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颈项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还不到大禹的三寸,狼狈的样子像丧家之犬。他形容的这些人的特征都是当时人们熟知的最丑的,子贡听了很生气,但也没办法,等找到孔子,把原话告诉了他。孔子听了,丝毫不恼怒,笑着说:先不说外形,那都是微不足道的细节,他说像丧家之犬,倒是很对啊。

又有一次,子路跟孔子在路上也走散了,子路遇见一个老人,便走上前去,恭敬地问: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不屑一顾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夫子啊?我从来不认识。说完就自己忙自己的了。子路找到孔子,将老人的话转告给他,孔子感叹说:隐者也。便去找这个老人,却已经不见了。

孔子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从来不放在心上,说他到处奔波像只垂头丧气的丧家之犬,他笑着说,像啊,很像,确实是。他认为外貌形状是细节,而他当时的本质状况就是一只丧家之犬。当有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质上是在讥笑他只懂得大谈空头政治,却不懂得劳动生产的人,怎能治理好国家?算什么夫子!孔子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个隐者,立即就去不耻下问地想去请教了,可惜没有如愿。

 

学,然后践行

脱脱(1314—1356),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出身蒙古贵族,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拜师名儒吴直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姿貌魁梧,注重实践躬行。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任同知枢密院事,官至中枢右丞相。主持修撰辽、金、宋三史。为群小所谗,流徙云南大理,被矫诏鸩毒而死。史称脱脱器宏识远,莫测其蕴。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大臣,何以过之。

 

安贫乐道,自得其乐

古代不入仕的学者多贫穷,而他们能成为学者也因其能安贫乐道,毕生沉浮于学海中,以读书著述为乐。清代颇多安贫乐道之士,张履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耕读为乐的学者。

他七岁丧父,家贫,母亲勉励他说:孔、孟两家无富儿也,只因有志,便做到圣贤。及长,受学于著名学者刘宗周之门。学成,授徒。

他重视经世济用之学,并能实践,自食其力。他耕田十余亩,农忙时,穿草鞋戴竹笠,手提筐饭,到田里耕种,劳动在田里,吃在坡上。

他自己耕作种田,收入只够平常的吃和穿。他把房子取名为安乐窝,因此自称为安乐先生。他每天早晨燃香静坐;黄昏时小饮三四杯酒。兴致来时,做诗自娱,快乐无比。有时候想到城里去,就坐着车子,兴之所至,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当官的、读书人听到他的车子声音,都跑出来争着迎接;小孩子们都很高兴,互相说:安乐先生来了!”有时候张履祥也随兴留下过夜,天明方才离去。

他曾说: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原因在于他丧失了自己的本心,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他说他因为愚笨,以稼穑作为自己生活的手段。因为一旦学会稼穑,就不需求人,则能立廉耻;知道了稼穑的艰难,就不妄求于人,不妄求于人,则能兴礼让。廉耻立,礼让兴,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

明清之学,学者崇尚空谈的多,而他强调实践,以仁为本,以修己为务,着重经济,安贫乐道,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无礼不尊

齐国有一个财主,自恃有钱,占有广阔的土地,所以在村里横行霸道。他强行规定:村子里的人见到他,都必须低头向他行礼,否则就要受到处罚。

晏子听说后,就穿着破烂的衣服来到这个村子。刚走到村口,正好遇到这个财主在那里显摆。看见有人向村子走来,财主就大声喝道:穷小子过来,快点向我行礼。

我并不需要你的施舍,有什么必要向你行礼?”晏子反问道。

在这方圆附近,我是最富有的人,因而也就是最有势力的人,谁敢不向我行礼,我就有权处罚他。财主气势汹汹地说。

晏子并不理睬他。路上的人们都围过来观看,财主感到很尴尬,觉得无法下台。于是就心生一计,装出很大度的样子说:那么我们来比比看谁现在兜里钱最多,钱少的人就向钱多的人行礼,如何?”

晏子问:你有多少钱?”

财主很随便地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堆金钱来,说:你有多少钱?”

晏子说:我没有钱,但是我有礼!”

财主说:你没有钱,就得向我行礼。

晏子说:你虽然有钱,但是你却需要我的礼。我不需要你的钱,那么有什么必要向你行礼呢?”

财主说:那么,用我的钱买你的礼如何?”

晏子问:怎么买?”

财主说:我把我的钱分一半给你,你向我行礼怎么样?”

晏子从容地将钱收下,然后理直气壮地说:现在我与你的钱同样多,我更没有必要向你行礼,何况你的这点钱哪里够买我的礼呢?”

围观的人看到财主被晏子捉弄,都痛快地大笑起来。

财主气急败坏地拿出剩余的钱说:好吧,穷小子,我把全部的钱都给你,你该向我行礼了吧!

晏子接过钱,分送给围观的人,然后对财主说:现在我们大家都有钱了,而你一文钱也没有,按你的规定,你应该向我们行礼。

    礼,是成就人生的财富,但是,拥有财富,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人们的礼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