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鱼

 珠江大鹏 2015-01-08

玉鱼

  刻玉为鱼,是一种珍玩和佩饰。冯贽《云仙杂记》:“贵妃(杨贵妃)苦热,肺渴,每日含一玉鱼,藉其凉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鱼袋》:“《六典》符宝即载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以金,庶官以银,佩以为饰。”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诸将》诗:“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转贴>南京博物院<古玉鉴赏秘要>
玉器品种.以鱼为题材的早见于商代早期.为鱼型佩.殷周.战国..汉魏六朝至唐宋各代均有以鱼为佩饰的习惯.以宋代为最多.


       鱼纹在商代巳经出现单体薄状饰件,鱼形玉饰大量流行于宋、元、明、清各代。

  商代玉鱼:商代玉鱼型体较短,约2寸左右,薄片状居多,玉质有青玉、糖玉、不纯净的白玉,以青玉居多。玉鱼制作粗陋多作为陪葬用的明器,尾部,尽头处有刃,尾部大多有分叉,眼睛用斜刀法雕琢,使眼睛微凸,穿孔位置不定,眼、嘴、尾等各处均可作穿。

  周代玉鱼:周代玉鱼鱼身大多弯曲,嘴部上下两唇有尖角,器身上出现弧型线表示鱼鳞。

  汉代玉鱼:鱼身上有很浅的斜方格绞,方格中有微微隐起的蒲纹,鱼鳍翘出身外,鳍上阴刻线上粗下尖,露锋,鱼眼多成腰圆形。

  唐代玉鱼:鱼鳞纹阴刻线纤细,鱼形态丰满,“鱼化龙”的题材也是在唐代开始出现。

  宋代玉鱼:造型多跳跃状,头、尾向上,鱼身弯曲大是宋玉鱼的重要特征,鱼嘴张口厚唇,眼睛有小点眼,凹纹较浅,鱼鳍如波浪形,鱼尾部阴刻线挺拔整齐,常以水草、莲花作褥纹饰,鱼身有素身和斜方格纹等
      
        元代玉鱼,常见有桂鱼,身扁阔、厚唇,唇和眼为半浮雕,隐隐凸起,阴刻线粗扩,用刀重,尾部成扇形上有锯齿形阴刻线,鳍部尖突处有“1 1”型阴刻线。

  明代玉鱼,鱼身上有“米”宇纹,有的去指中间一横,筒化作“水”宇型,大园眼,部分玉鱼大园眼停有半月型“ ”眼眶。由鱼腮至尾部有一阴刻线横贯。

  清代玉鱼,尾部美化夸张,且向两面分开向上有弧形阴刻线。鱼身“米”宇绞既粗且深,鱼腮旁有齿装饰,这是清玉鱼独有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