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消渴(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负鹏载舟 2015-01-09

也谈消渴(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作者:刘 莉 2010-1-14

摘要: 消渴(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说,宋元以后,各医家多将本病按三消辨证施治。偏于多尿者为下消,在临床实践, 三消症状并不那么典型、单纯,而是兼证、变证多,主证不突出,最后出现较多的饼发证,致糖尿病病人生存期短.生存质量不高. 在经过临床近二等奖十年对消渴患者的治疗、观察......


  消渴(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说,宋元以后,各医家多将本病按“三消”辨证施治。并以上消为消膈。中消消中下消肾消,偏于多饮者为上消,偏于多食者为中消。偏于多尿者为下消,在临床实践, “三消”症状并不那么典型、单纯,而是兼证变证多,主证不突出,最后出现较多的饼发证,致糖尿病病人生存期短.生存质量不高. 在经过临床近二等奖十年对消渴患者的治疗、观察、辨证总结,认为不论是按“三消辨证”或“寒热辨证”、 “虚实辨证”.在辨证中,以下几点不应忽视。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中医对消渴病病因的认识,可追溯到医籍《皇帝内经》,它将消渴的病因归于五脏“脏脆”。先天不足,禀赋赢弱,五脏失于濡养而柔弱,气血皆虚为本病发病基础。正气不固,六淫侵袭,郁而化热,燥热内生,必耗气伤阴,如此循环,终成消竭。《石室秘录》说: “消渴之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不足也”。 《临证指南医案》: “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涸垫淫而已”。总之,先天禀赋、六淫七情、饮食劳欲等因素,都耗伤肺、胃、肾之阴,导致阴虚燥热的病理改变而发为消渴。故病机总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此病理改变在消渴病的早期多见。

  2气虚血瘀痰瘀互结

  阴虚的糖尿病发病的实质.气阴两亏是阴虚的进一下发展。消渴阴虚燥热不但耗伤津液,而且能煎熬营血;津血不足,无以载气,气虚鼓动无力,血失畅行,终致气血瘀滞。造成“久病必虚”、“久病必瘀”的病理机制。清.叶天士: “大凡经主气。以络主血,久病血瘀”, “凡久病从血治为多”, “病久屡发必要凝痰聚瘀”。而周学海又有“治痰必用破瘀”等叙述。痰证瘀血有共同的病理,故治痰必瘀,化瘀必治痰。在消渴病的中后期均不同程序的存在痰瘀互结的现象,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故在消渴病的中后期。在应用其它药物治疗的同时,考虑到痰瘀互结的病理情况。兼用治痰化瘀法。对饼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实际意义。

  3治当理脾脾肾并举

  名医张锡纯: “糖尿病其症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膊病而累及于脾也”。 《素问、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的功能有赖于脾阴脾阳,在消渴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消渴早期,因胃热津伤,脾阴不足,故要清热养阴,还要健脾养阴,消渴病的发展,阴损及阳致脾阳不足.脾阳虚衰的症状非常突出,如顽固性泻池,水肿,在治疗上必须温运脾阳,健脾涩池,利水消肿;消渴病的后期,脾气虚弱,中焦远化失常,中阳不足,致脾阳不运,阳气虚衰。总之,脾阴虚,脾阳虚贯穿消渴病的始终。在临床治疗中,不但要滋补先天之本“肾”,还要实脾,特别在消渴病的中后期,脾肾阳虚,必须治当理脾,健脾养肾,先后天并举,从而起到延缓消渴病饼发症发生、发展及治疗消渴病饼发症的作用。

  4本虚标实重视整体

  消渴病的病理机制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阴愈虚,热愈盛;热愈盛,阴愈虚,造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故在消渴病的发病,发展过程中,出现阴虚燥垫,气阴两亏。阴阳俱虚的本质变化,又出现瘀血内阻,痰瘀互结,水湿内停,热毒内雍的病理结果,即标实的表现。因消渴病本虚标实之病理特点。在治疗上我们必须注意辨清虚实.养阴润燥澄其源,扶正固本清其流。即“正本清源、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故针对病理发展,因果关系注意滋阴润燥、气阴双补,滋阴补阳而不忘化瘀通络、治痰化瘀、利水渗湿清热解毒,抓住本虚标实这个核心,标本兼顾,这才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的整体观念

  5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 “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了未病先防,早期治疗,既病防变的重要性。气血瘀滞,痰瘀互结多见于消渴的中后期。而气血瘀滞,淡瘀互结多见于消水渴的中后期。而气血瘀滞,痰瘀互结又是消渴病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基于此,在临症中我们对消渴(糖尿病)的治疗从西医角度特别注重以下四个环节:①纠正糖代谢紊乱。②调整脂质代谢。③改善微循环障碍。④营养周围神经。现代研究认为血瘀是糖尿病血管变形成的必然结果,由于血液呈高凝状态,粘稠度增高,终致心、脑、肾、下肢血管病变。因而除了西药降糖治疗,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综合治疗外,从中医角抓住痰瘀这个病理环节,不论阴虚、气虚、阴阳两虚,应用“治痰化瘀”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消渴病及并发症的早期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充分体现和运用“治未病”的基本内容: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对防治消渴病及饼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性的现实意义。

延伸阅读:

  • 消渴丸配合中药治疗Ⅱ型糖尿病51例

    中国图书分类号R255.41临床资料51例均符合1982年全国糖尿病北京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在35~55岁者35例,56~71岁者16例;病程3个月~2年者15例,2~5年者25例,5~11年者11例。其中合并视网膜病变者28例,高脂血症者30例,冠心病者8例,下肢血管病者1例。空腹血糖7.8~10mmol/L者19例,10.1~17mmol/L者18例,17.1~22mmol/L者14例。2治疗方法口服自拟益气滋阴化瘀汤:黄芪、生地、玄参、花粉、党参各20g,丹参、赤药各15g,地骨皮、葛根、麦冬各10g,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服,1剂/d;消渴丸3次/... >> 详细

  • 感冒病的辨证分型与中成药治疗

    风寒感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清稀白痰、舌苔薄白、患者咳嗽声重。成药:感冒清热剂,正柴胡饮。风热感冒主证:恶风发热微汗、头胀疼、鼻塞流涕、喉疼口渴、舌苔薄白微黄、重者咳嗽黄痰。成药: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板兰根冲剂、双黄连口服液。暑湿感冒主证: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肠鸣腹泻、舌苔黄腻。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 >> 详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