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测风云”——生活中常见急症的处理

 云天953 2015-01-11

        不测风云”——生活中常见急症的处理

来源:《大众健康》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如果在家中发生了心绞痛,应就地休息,不要活动,更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减轻心肌对氧的需求。与此同时,立即服用硝酸甘油。服药时应注意:
 
  1. 舌下含服,不要吞服。含服可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既能扩张静脉,使回血量增加,又能扩张小动脉,使心肌缺痒状态得到改善。
 
  2. 服用时,一般采用坐姿,最好靠在舒服的沙发上。
 
  3. 要选择理想剂量。开始时剂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含服半片或一片,病人应在用药中逐渐寻找出一个疗效好、不良反应小的剂量。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虽然来势汹汹,但病人神志不丧失,一般么有危及生命的严重征兆。所以,如果怀疑是发生了高血压脑病,病人要就地安静休息,头高体位卧床,服用有效的降血压药物,服用适量的安定药物镇静。与此同时,应该请医生来家急诊,以排除其他情况,并进一步处理。
 
  出血性脑中风
 
  出血性脑中风即脑出血,民间也常称为脑溢血。脑出血最有效的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现场救护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病人的安稳。家属或周围的人要镇定,不要乱加搬动,因为病人如受到刺激不仅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而诱发抽搐,甚至会造成摔伤。病人睡在床上,则床旁应有护栏,要有人照看。
 
  同时,使病人的头部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脑出血病人多有剧烈的呕吐,再加上昏睡昏迷,呕吐物很容易被误入气管而造成气管堵塞,导致呼吸停止。因此,除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外,要及时清理呼吸道,防止呕吐物误吸。由于病人有抽搐,易将舌头咬破,故应将筷子绕以布条或压舌板等夹在上下牙齿之间。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病人一般都有多次发作的病史,所以平时在家中应准备相应的药物,如氨茶碱、沙丁胺醇或麻黄碱等,遵照医生嘱咐服用。在突然发作时,病人出现口唇、指甲发绀,心率明显加快,可应用市售的哮喘喷雾剂,吸入后有一定的缓解效果,但易出现心率加快。严重持续不缓解时,应尽快送医院。由于支气管哮喘有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因此病人平时应多注意,寻找诱发原因,若有明显的引起过敏原因时应设法避免接触或进行脱敏治疗。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这个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吃大喝”的现象多了,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常见的症状为急性发作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腹部胀满、血压降低以及血、尿淀粉酶升高等。
 
  对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疼痛伴休克,或暴饮暴食后上腹部突然发生疼痛,向后背放射,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不减者,均应想到患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应尽早到医院急诊,检查血、尿淀粉酶等。
 
  发病后千万不要再喝水、再吃食物,立即禁食、禁水,以减少胰液的分泌。送到医院后医生会采取下胃管持续引流,应用止痛等急救措施处理。
 
  附:心肺复苏(Cardio Palmonary Resuscition,简称CPR)技术
 
  CPR中的“C”,即心脏复苏,如同拨动刚停下的钟摆。CPR中的“P”,即呼吸复苏,如同吹进生命的春风。
 
  心脏复苏的具体手法: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1/2处(“中指对凹膛,当胸一手掌”即用中指对准颈下一掌大小,掌跟正巧是胸骨下1/2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模拟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3厘米至5厘米(小儿为1厘米至2厘米)。
 
  注意事项:
 
  第1步时,让心肺复苏模拟人仰头,使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第2步时,吹气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同时观察病人气道是否畅通,胸腔是否被吹起。
 
  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
 
  (文 李宗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