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习笔记

 (2008-08-25 22:30:11)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对原文的理解:

木生崖下,以其能顺势而曲,故而得到生命的保全;在顺势弯曲之后,终能找到伸直枝条的空间;有了低洼的地势,才能充分收集流水,得到充盈;任何新生的事物都脱胎于已有的、破旧的、过时的事物中;在缺少的时候才会有所得并珍惜所拥有的;而一旦拥有了很多,反而会感到困惑。所以,圣人先哲们都会坚守自己的本原,以中正归一、不偏不倚的态度作为应对天下一切事物的方式。不偏执于自己的一己之见,才能够明确而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不自以为是,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不自己吹嘘自己,才能够真正达到目的;不骄傲自负,才能够不断进步。由于你自己无所争求,所以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和你争的。古人所说的:有曲才能有全,真不是一句空话啊!而实在是大功告成、全身而退的明智之理啊。

 

对字的理解:

枉则直:枉,弯曲,不正。

敝则新:敝,音“必”,破旧。

不自伐:伐,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不自矜:矜,音“今”,自尊,自大。

 

对本章的体会:

委曲求全的说法一般人都知道,但要明白其内在的道理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实践中遇到具体事情能真正做到,就更难得了。实际上,只要做不到,就说明没有真正明白要这样做的道理,不管多么难的事情,最根本的是切实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不能那样做的道理。有人把做不到归结为“忘了”,或归结为“毅力”不够,或其他等等多种原因和理由,其实都不尽然。想想看,我们有人忘记过吃饭和喝水吗?饿起来的时候,别人不让你吃都不行!即便是有“废寝忘食”的时候,也一定是因为有了比寝食更重要的事情。可见,做到做不到的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了其重要性。

委曲求全,是说人在受到委屈冤枉的时候,能够承受和忍受的了,不争执,并能顺从迁就,成全事物,保全大局。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委曲求全呢?这样做的道理何在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人为什么会感觉到委屈?委曲求全有什么意义?人之所以感到委屈,一般都是自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误而受到了无端的指责或批评,这里就先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我们怎么能够确认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一定是正确的呢?

假如我们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偏颇的,那么我们自认为自己没有犯错误的结论就会是与事实不符的。这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委曲求全,而是争执不下,那就是执迷不悟了,很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这时候的委曲求全就会帮我们及时避免错上加错,看似委屈但实际上一点也不委屈。

如果我们自己的判断标准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要求别人能够随时随地地全面理解和了解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问问自己,自己做得到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和理解他人吗?别人的误会或许是基于他偏颇的理解,并非有意歪曲和陷害你。这时候你的委曲求全实际上是为他人进一步理解和了解你提供着机会和时间。如果我们争执不下,就会造成彼此之间沟通的障碍,在已有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又制造和产生出了新的问题。

再退一步来讲,就算别人是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诬陷你,试问:自己身子正别人能把你的影子说斜了吗?就算一时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长远的角度看,“浊以静之徐清”,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斤斤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只能说明自己心胸狭隘而于事无补。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生中,真正算得上重要的事情,其实并不很多,而我们每天遇到的问题则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把精力都消耗在一些并不十分要紧的小事上,如何能把持住大局?大局之不保,一桩桩、一件件小事上的输赢、得失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所谓委曲求全,并不是一味要我们消极地忍让退却,而是不断排除干扰实现最终成功的积极进取之道!

比如,家庭和工作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主要内容。

在家庭生活当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古人有言:“家和万事兴”!就一语道出了真谛。在家庭里,和谐、和睦是最重要的,家里本来就不是一个需要讲道理的地方,而是一个需要彼此温暖和呵护的地方。不管是家族里有共同的事业还是家庭成员各自有各自的事业,家庭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在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很难事事都如意。当大家辛苦了一天回到家里,亲人间的亲情与家庭里温暖的氛围会让人的苦恼烟消云散,仿佛回到可以暂避风雨侵袭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会让大家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心情舒畅了,思想也就开朗了,在愉快的情绪与心态下,就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工作及事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取得成功与成就。在家庭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琐碎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让我们彼此争论不休,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开始,可以在互不相让的争吵中形成很大的积怨,而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很难说清楚绝对的对与错的,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如果不够明智,经常喋喋不休地为此闹得抑郁寡欢,还能有什么心情去面对事业与工作呢?工作与事业上的失败最终会给家庭生活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到了那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争论不休的琐事,其中的谁对谁错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家庭中,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和睦是最重要的,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大家都应该抱着委曲求全的态度,才符合全体家庭成员的最高利益。

在工作与事业中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里,单凭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大都需要集体与团队的配合、合作与相互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对整个集体与团队的最终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好比我们共同驾驶一艘远航的巨轮,我们在各司其职的工作中,或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果我们没有判断主次的能力,在每一个细节问题上都争论不休,即便在局部问题上我们都在争论中取胜了,但由于过多的内部冲突导致了整体能力的下降和效率的降低,在遇到风浪时这条船最终沉入了大海。请问:当所有人都置身鱼腹的时候,当初的对错输嬴还有任何意义吗?团队最终目的的实现,有时候要求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意见而服从更高的理由,所谓“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不管这个结果带给我们多大的委屈与冤枉,当我们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这个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委曲求全。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被冤枉的情况,能经受住这个励练,前途就有可能是光明与顺利的;而在被冤枉的时候,悲观消沉,自暴自弃,或者过于执着而使自己受到伤害,虽然从局部看都没有弯曲,都是直的,但已经断裂成了支离破碎的碎片,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有悟性的人应该善于把遇到的委屈与冤枉当成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迎接生活的磨练,看自己能不能受得了这种励练,向自己挑战,这才是生活中的强者,才是真正有志气、有出息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意义的事物,也不存在没有用处的人。只有还没有被发现其作用的事物,和没有被自己所征服从而得以释放出能量的人。“宝剑锋从磨砥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所有磨炼中,能受得了委屈是最难的,所谓“任劳易,任怨难”。老子在这里把“曲则全,枉则直”放到了第一位,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洼则盈”与前面讲过的虚怀若谷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降低自己,主动处于下位,才能有更多的积累,才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敝则新”的道理也很深奥,新的会变成旧的是很容易理解的,如何理解旧的会成为新的呢?从事物循环往复与新旧交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促使产生新事物的原因往往是旧事物的不合理性;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更有生命力,往往是在旧事物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要善于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地抛弃旧的东西,不断创新,社会才能有所进步,个人的能力和修养也才能够得到提高。如果总是因循守旧,就不会有进步和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这个道理。

在个人修养上,只有承认了旧观念、旧知识中的不足,才有可能以虚心的态度去接受新的东西,死抱着已有的知识、学问不放,怎么可能容得下新鲜的内容呢?这与“洼则盈”是异曲同工的。老子在第十五章里讴歌了“古之善为士者”的种种品格之后,最后总结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就是说要随时让自己处于“洼”的位置才可以不断有所“盈”;在有所“盈”之后,却不应该满足于即得之“盈”,要以新为旧,不要让已有的一切成为包袱和进一步追求的障碍。要么渗透下去,要么继续降低自己,永远保持“洼”的状态,使“盈”成为无止境的追求。“道”之恒远宏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追求与感悟在什么时候、在任何阶段都不能停留下来。人生是短暂的,只有不断去悟,悟到的就丢掉,然后再去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悟得更多的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悟道的关键似乎不在于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丢掉了多少!什么时候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了,什么都不舍得放弃和丢掉,在有限的空间里就没有地方可以放新的东西了,就等于停滞了,这也似乎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道理吧!

 “少则得,多则惑”。少与多相比,少,虽然表面上显得贫乏,实际上却充满生机;多,表面上显得很充实,实际上却是山穷水尽之兆。人往往是在感觉到缺乏的时候才更加具有不断追求的动力,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有可能去弥补和提高;而一旦觉得什么都有了,甚至很多了,反而会被已有的东西桎梏住,桎梏住了,就没有发展的余地了,失去了前进的目标,自然就会感到迷惑了。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临有限的机会,我们往往比较容易做出最佳的选择;而当我们面临很多机会的时候,反而感到很难把握。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埋怨没有好的机会,却从来不懂得珍惜曾经拥有过的机遇,始终没有踏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做些实际的事情,在一事无成之后,还在抱憾终生,埋怨老天爷不公平。而有的人,则是善于面对现实,善于抓住机遇,默默无闻地潜心做事,终于可以有所作为。成功者都没有怨天尤人的习惯。

所以,少,并不见得是坏事;多,也不见得是好事。

有女初长成,追求者甚多,于是就迷惑了,不断用这个人的优点去比那个人的缺点,用那个人的长处去指摘这个人的短处,挑来挑去,终于挑花了眼,一晃过了青春时节,结果再不挑了,等着让人家挑了。

而有的人则不然,在有限的选择中认准了一个就坚决地嫁了,嫁了之后就再不看别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咬定青山不放松”,专心致志地相夫教子,别人再怎么说她不幸福,她自己觉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别人眼中再幸福的人,一旦他眷顾于更多的诱惑,都会痛苦;而在别人眼中再痛苦的人,只要他认定自己的选择,不为任何外界因素所诱惑,都可以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到快乐!“滴水之恩”往往会给人莫大的幸福感,而“锦上添花”则会令人无动于衷!少中可以体会出价值,而一旦多了,就麻木了,麻木就会失去敏感,失去敏感就必然导致迷惑。这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原因之所在。

所以,能称之为圣人者,始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本。什么都可以变化,而始终不变的就是自己的根本。守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中正安详、不偏不倚作为行为处事的态度。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守和谦虚,而是让自己丢掉包袱、摆脱纠缠、不断进取以靠近“道”之境界所必须的。有的时候,“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即便不是出于自己要争什么,或许只是一种客观的体现。但是,别忘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你自己不争,别人会因此而与你争,那时候就会有麻烦了,就会有纠缠了,而麻烦与纠缠都会在客观上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不如干脆就不要显露出来,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任何麻烦与纠缠的可能。在个人修养的层次上讲,能做到这点,就是从“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的境界,到达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境界。从“不与人争”和“不使人与己争”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就显得更加深刻和全面了。只要你自己不起争执之心,不现争执之相,就没有人会和你争;没有人和你争了,你就清净了,清净了就会更加接近道的境界。越接近道的境界,所得的感悟就越多,为人处世就更加顺利,不管是个人修养还是做事业,都会比那些忙于争执的人得到更好的结果,最终客观上就表现为没有人能争得过你了。

老子最后总结强调: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啊,可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的一句虚言,而是保全身家性命,得悟真道的妙诀啊!细想想,也就更加理解了“古之善为士者”在“微妙玄通”之后,为什么“深不可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