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 疮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一、热毒阴疮(1)妇科证候特点:本病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忽然肿胀疼痛,行动艰难,继则肿,处高起,形如蚕茧.不易消退,约3~5天使欲成脓.并易向大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溃后脓多臭秽而稠,一般约经5~7天即可收口而愈.但亦有经常反复出脓而形成窦道者。(2)全身症状:会出现恶寒发热, 口干纳少,大便秘结,小便涩滞.舌苔黄腻,脉沉而滑数。方药:①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二.湿热蕴结证1)临床表现:外阴肿胀疼痛,行走不便,或阴中溃烂流水,伴带下量多,色黄臭,口苦纳呆,心烦易怒,小便涩痛或不畅,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方药:①龙胆泻肝汤萆解渗湿汤四妙丸

三、寒凝阴疮(1)妇科症侯特点:肿块坚硬,皮色不变.不甚肿痛,经久不消,或日久溃烂.搔痒出血,脓水淋沥,疮久不敛。(2)全身症状:神疲体倦、纳谷不香,心悸烦躁,舌质淡嫩,苔薄黄腻,脉细软无力。方药:①托里排毒散②阳和汤。

四.气血亏虚证(1)临床见证:外阴肿块溃脓,日久不尽,或阴中蚀烂,血水淋漓,日久不敛,疼痛不适。伴神情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厚,脉细弱无力。方药:①托里消毒散内补黄芪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概述]
  妇人阴户生疮,局部红、肿、热、痛,积结成块,或化脓腐烂,脓水淋漓,甚则溃疡如虫蚀者,称为“阴疮”,亦名“阴蚀”、“阴茧”等。
  前人对阴疮的命名,颇不统一,大体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阴疮见于《外科真诠》、陈实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阴疮论第三十九》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等籍.包括阴疮。阴挺,阴肿.阴脱.阴癫等,但多数医籍所载系狭义阴疮,即指阴器溃烂,或痛或痒.或攻刺疼痛,臭水淋漓,甚则阴蚀几尽者。内症:体倦内热,经候不调,或饮食无味,哺热发热等。包括西医所指外阴炎.外阴肿瘤、痈肿。溃疡、阴茧等。主要指前庭大腺炎、前庭大腺囊肿等。
  [历史沿革]
  阴疮,早在黄帝内经中巳奠定了病因、病机、治疗的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记载。。太阳之胜……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灵枢.痈疽论第八十一》:“痈……发于阴股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曰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曰当急死”叙述了阴疮的症状.预后。《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大小,深浅刺,刺入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灵枢.痈疽论八十一》又云:“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锉陵翘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令汗出至足已。”《素问》尚有“汗之则疮已”之治,计治法有针刺、内服、外熏,后世医家皆根据内经而发展。《神农本草经》亦记载硫磺等药抬妇人阴疮。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记述以脉测证,创洗方“狼牙汤”,治阴中蚀疮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又有新发展:“又阴疮有二种:一者作臼脓出, 曰阴蚀疮,二者亦作疮,名为热疮.若是热,即取黄檗,黄芩.切,作汤洗之,仍取黄檗黄芩作末傅之。.“所述阴疮一为溃疡蚀烂,一为痈肿,其因为热,内.服二黄泻火解毒,外敷二黄末清热消肿。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疮诸侯四.阴疮候>云:“阴疮者, 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诸虫在人肠胃之间,若脏腑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蚀于阴.轻者或痛或痒.重者生疮也。。巢氏阐先贤之所未发,认为阴疮系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减弱,虫动作侵蚀所致。唐《千金备急要方.卷十七.养性》认为阴疮系房劳所伤,交合不洁,浊精留于阴内所致。。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疮证治》综前人所述.详细记载:“凡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必生疮,名曰 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露脓汁, 阴蚀几尽, 皆由心神烦郁, 胃气虚弱,致气血留滞.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又云, 阳明主肌肉, 痛痒皆属心,治之当补心养胃,外以薰洗坐导药治之。”阐明补心养胃扶正在治阴疮中的地位。明清《济阴纲目》收集内服之补心汤.藿香养胃汤;浴洗之塌肿汤、黄芩汤, 当归汤;傅主治阴疮方;内阴中之雄黄散;掺之铜绿散、柏蛤散等验方效方颇多。《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指出:“ 蚀成疮浓水淋.时痛时痒若虫行,少腹胀闷溺赤涩,食少体倦晡热蒸.四物柴栀丹胆草.溃腐逍遥坠补中。。综上所述,历代对阴疮的认识,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用药等,详细审察,究其微赜,相互补充, 曰臻完善。
  [病因病机] .
  阴疮的病因.正如陈实功《医宗金鉴。痈疽门》所云:“痈疽发背为何生,好好身躯发此形,内被七情干脏腑,忧愁思虑总关心.又有六淫伤气血.风寒暑湿火相临.膏梁厚味多无忌,劳伤房欲致亏阴。。可见,其病因不越三条,外因、内伤.房劳。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湿热蕴结。正如《灵枢经。痈疽论第八十一》所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大热.大热不止.热胜财肉腐, 肉腐则为脓。”若为寒邪所伤.或久病不愈,气血大伤,痰湿凝结不化,则成寒凝阴证.
  一、热毒 由于天暑地热,人血沸溢,热之所过,血液为之凝滞,进一步则血败肉腐。成疮为痈。《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谓:。岁火大盛.炎暑流行,身热骨痛为浸淫”,“炎暑流火,病寒热疮疡”。或心肝火旺,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云: “或七情郁火”,。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也”,心火旺.则迫心之血妄行,肝火旺,则不疏脾,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肝火挟湿热下注,心肝之火煎灼妄行之血,则疮疡成。或嗜啖膏梁厚味,如《外科正宗》所云: “膏粱者,醇酒肥鲜炙熔之物也,时人多以火炭烘熏;或以油酥燥煮.其味香燥甘甜,其性咸酸辛辣……消阴灼脏。”使人热中.湿热下注,则阴疮亦成。
  二、寒凝 风寒乘阴。《外科正宗》云: “寒乃节侯不调.疾风暴雨.冰雪严寒所伤,或口贪生冷之物,体弱之人感而随发者多。”皆因寒主收引凝滞.气血不畅.寒凝血瘀.气机不利.痰浊内停,痰瘀交阻为患。或脾胃虚弱,《校注妇人良方.妇人阴蚀疳疮方沦》云; “脾胃虚弱,气血留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运,则血滞而不行.正气不足,外邪易凑,病从寒化.凝结不散,致成阴证之阴疮。或本阳症,久而气虚血弱.正不能托毒外出.脓水淋漓,元气更虚,酿成阴证者有之。
  此外,又有交合失时,如《备急千金要方》中所云。妇人疳疮.因月后便行房,至湛浊伏流阴道.…。又{女科经纶》慎斋按: “若月事行房,败精浊血.凝滞成疮……。又有虫毒之说,《诸病源候论}; .阴疮者,由三虫九虫侵食所为也。,此类病因所致之阴疮,随机体阴阳之盛衰而化.阳盛者多为热证,阴盛者表现寒证。
  《外科正宗》云“疮痈不论上中下,唯在阴阳二症推。”“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本书还从发于脏发于腑来探求病因病机,可供参考,认为发于脏者为内因.发于腑者为外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外阴一侧或两侧发现红、肿、热,痛,甚则破溃脓水淋沥,或久不敛口,或结肿不消。
  (二)检查 阴户一侧或两侧有肿块坚硬或肿块呈囊状或肌肤溃破流脓渗液。
  二,鉴别诊断
  阴疮与阴痒、阴挺,外阴湿疹相鉴别。
┏━━━━━━━┳━━━━━━━━━━┳━━━━━━┳━━━━━━━━━━┳━━━━━━━━━━━┓
┃、\\\病名  ┃          ┃       ┃          ┃            ┃
┃鉴别要点   ┃ 阴 疮        ┃ 阴 痒   ┃ 外阴湿疹      ┃ 阴 挺        ┃
┣━━━━━━━╋━━━━━━━━━━╋━━━━━━╋━━━━━━━━━━╋━━━━━━━━━━━┫
┃ 病 因    ┃邪毒湿热为主     ┃湿毒、湿热  ┃ 湿 邪       ┃ 正 虚        ┃
┣━━━━━━━╋━━━━━━━━━━╋━━━━━━╋━━━━━━━━━━╋━━━━━━━━━━━┫
┃ 病 态    ┃ 阴肿,阴茧、阴蚀  ┃ 无改变   ┃ 水湿疹子      ┃阴户膨出物       ┃
┣━━━━━━━╋━━━━━━━━━━╋━━━━━━╋━━━━━━━━━━╋━━━━━━━━━━━┫
┃ 局部症状   ┃ 红,肿.热.痛   ┃ 无     ┃ 无.或搔破后渗水  ┃ 一般无症状,或带下  ┃
┣━━━━━━━╋━━━━━━━━━━╋━━━━━━╋━━━━━━━━━━╋━━━━━━━━━━━┫
┃ 化脓     ┃ 有         ┃ 无     ┃ 无         ┃ 无          ┃
┃       ┃           ┃       ┃          ┃           ┃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发病急骤,阴部一侧或两侧红、肿、热、痛,甚则脓水淋漓,多为热证。《外科正宗》谓:“纯阳初起必掀肿,更兼身热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似弯弓根有盘。”
  2.阴部一侧或两侧肿块坚硬或呈囊性.皮色不变, 曰久不削,多为寒证。《外科正宗》云;“不红,不肿、不知痛.疮根平大喜浇汤.顶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穰.焰软无脓空结聚,……疮形成紫黑,面色变青黄。”
   辨预后善恶
  (1)外阴局部红、肿,热,’痛,脓水淋漓,形体壮实者.属善证,预后良好。
  (2)阴疮久溃不敛,脓水淋漓,奇臭异常,形体虚羸者.属恶候.预后不良。
  (3)外阴肿块,坚硬不消,久治不愈,亦属恶证.预后不佳。
  二、治疗原则 。
  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辨诸疡总论》云: “在皮肤腠理间者,可以表而散。《内经》有调扦之则疮已是矣。若怫郁气血在肌肉之分,外达皮肤。作寒热而生脓者.或七情所抬.或膏梁之变. 皆宜解内热,不宜发汗.仲景所谓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者是矣。一疮而有宜汗不宜汗之戒,盖热有浅深表里故也。故疮在皮肤,则当因其轻而扬之、汗之、浴之,外以杀虫润燥, 皆解凝结涎沫之药敷之。疮在肌肉,则当因其重而减之.泻经络之热,清凉气血,外以化脓生肌膏贴之。。
  1。热毒,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消肿散结。
  兼正气虚: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消肿散结,再佐抉正托毒。
  2。病久邪恋正虚,清热解毒与扶正托毒并重,并佐以消散。
  3.本着“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坚者消之,虚者补之,下陷托之”的原则处理。
  三、证治分类
  (一)热毒阴疮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本病初起,阴户一侧或双侧忽然肿胀疼痛,行动艰难,继则肿,处高起,形如蚕茧.不易消退,约3~5天使欲成脓.并易向大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溃后脓多臭秽而稠,一般约经5~7天即可收口而愈.但亦有经常反复出脓而形成窦道者。
  (2)全身症状:会出现恶寒发热, 口干纳少,大便秘结,小便涩滞.舌苔黄腻,脉沉而滑数。
  (3)证候分析:本病初起,热毒入侵与局部气血相争,脉络壅阻,毒瘀初结,故以局部症状为主。由于局部脉络不通,红热疼痛颇剧,以致患者行动艰难.继而热毒与、气血相搏结,局部水血瘀积,结聚不散,故局部肿胀明显,高凸有似蚕茧状,不易消,散。
  约3~7天.壅结之热毒,腐化血肉为脓水, 由于热毒猖獗.溃破后易向大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溃后脓多臭秽而稠者,亦可以证明热毒有余之象;一般经5~7天.脓毒排出后,邪热外泄,正能胜邪.故肿退痛止,脓尽口收.疾病告愈。但如热毒内恋,脉络瘀结,部位较深,热腐血脉化脓者.可致经常反复出脓.脓液外流不畅.但又淋漓不止.久之形成窦道而成顽疾。
  当局部症状进展时,热毒炽盛,邪正抗争激烈.故可出现全身恶寒发热. 口干纳少.大便秘结,小便涩滞.苔黄脉数等症侯。
  2.治疗 、
  (1)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方药:五味消毒饮(方见恶露不绝)加乳香、没药、赤芍、丹皮,或仙方活命饮。
  ①五味消毒饮中,蒲公英不仅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且有散结的功效.主治妇女乳痈疔疮;紫花地丁具有蒲公英相似作用,并对瘰疬恶疮亦有效;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功效较好.但治上焦及头部的痈肿疮毒为佳:天葵不仅有清热解毒之功,且有排脓的作用;加入丹皮、赤芍者.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加乳香,没药者.不仅在于止痛,有助于调气化瘀,畅通脉络的作用,血液流畅,热毒易于排泄.此乃治疗疮疡的有效方法。
  ②仙方活命饮(方见乳痈)。
若高热肿胀.疼痛剧烈,行将化脓者,或巳化脓者,用此。本方意义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是清热解毒,消除脓疡之源,故用银花、甘草.天花粉,防风等,后二味并有消风止渴之用。第二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山甲等。第三是排脓.已化之脓,必须予以排清排尽.故用皂角刺、贝母, 白芷等。
  若经常反复出脓.而形成窦道者,当予以清热解毒.通畅脉络.并佐以扶正托毒并配合外治法。仙方活命饮加黄芪,桔梗等。
  (二)寒凝。阴疮
  1。辨证
  (1)妇科症侯特点:肿块坚硬,皮色不变.不甚肿痛,经久不消,或日久溃烂.搔痒出血,脓水淋沥,疮久不敛。
  (2)全身症状:神疲体倦、纳谷不香,心悸烦躁,舌质淡嫩,苔薄黄腻,脉细软无力。
  (3)证候分析:上述主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肿块不易消散者;第二是阴疮久不收敛,而呈现阳虚气弱者。第一种情况详见阳和汤条.本处分析第二种情况。
  由于阴疮破溃曰久,津液内亏,气血不足,阴虚及阳,阳气薄弱,无力托毒外出,无力推动血行,气化不及,痰湿不运,无力提纳.故脓水淋漓,疮久不敛。阳气虚弱,必及脾运,脾胃失运,故见神疲体倦.纳谷不香等症状。津液内亏,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故出现心悸烦躁.夜不能寐等症.
  2.治疗
  (1)治则;益气养血,托毒外出。 ‘
  (2)方药:托里消毒散或阳和汤或小金丹
  ①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茯苓 当归 白芍 银花 白芷 皂角刺 桔梗
  本方所列药物含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如果把补气合养血作为扶正来看,则仍然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兹分述如下:
  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补气助阳;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银花。白芷、皂角刺解毒消肿.有助排脓;桔梗外提托毒。上述药物中参、芪需重用,黄芪合桔梗是扶正托毒、固表敛口的主要药物.若体弱者.应去白芷.倍用黄芪。
  ②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熟地 鹿角胶 炮姜炭 肉桂 麻黄 甘草 白芥子
  若阳虚寒凝.痰湿内聚.症见阴户一侧肿胀结块,不红不热,经久不消者,治当温经散寒,化痰养荣。方中熟地,鹿角胶补血助阳;姜炭、肉桂温经通脉;麻黄、 白芥子通阳散滞消痰;生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温阳补血、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效,有如曰照当空,阴霾自散.可化阴凝,而使阳和的作用,故名阳和汤。
  ③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白胶香 草乌头 五灵脂 地龙 木鳖子 乳香 没药 麝香 墨炭 归身
  本方所列药物,芳香药较多。其中自胶香、麝香、草乌头、地龙、木鳖子温经通络,梢痰利湿;五灵脂,乳香、没药化瘀止痛;归身、墨炭养血扶正。全方有着温经通络,散寒消肿的作用。一般均用成药服用,对女性乳房结块及其它部份的良性肿块均可使用.为外科常用成药之一.
  此外.除热毒阴疮,寒凝阴疮外.亦有因风邪客于阴部者,兼见阴户肿痛、奇痒.治宜疏风消肿,用艾叶、防风、大戟等煎熬,更以枳壳、陈皮二味为末,炒热敷之,其肿自消。湿热下注者,兼身肿胀痒痛,带多色黄.治疗当以清热利湿,方用草藓渗湿汤,龙胆泻肝汤.
  [结语]
  阴疮可分为热毒、寒凝两种,临床上主要以热毒为主,热毒阴疮是由感染邪毒,或湿热外袭,导致邪热与气血相搏结.久而肉腐为脓。所致寒凝阴疮,主要是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肾阳气不足,邪毒或痰湿凝结,或热毒阴疮日久而气血大虚.阳证转阴。治疗热毒阴疮,在于清热解毒,理气化瘀。选用五味消毒饮或仙方活命饮。寒凝阴疮在于温阳散结扶正.可用阳和汤。若气血大虚邪毒内恋.用托坚消毒散。同时,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加强护理。饮食亦须注意,未溃之先,毒气内作,倘有口干渴症者,凉物须当少少与之,以滋蕴热。脓溃之后,生冷硬物一概禁之。不然,伤脾损胃,脓必难成.致疮软陷,又难收敛。阴疮溃后,气血两虚,脾胃并弱,必须注意调补脾胃。
  [文献摘录]
  《外科真诠》:阴户一边结肿,亦有两边结肿.其形如茧,内脓成自溃头,得之肝火热毒者轻,得之交合不洁者重。
  《外科正宗》阴疮总论曰。妇人阴疮.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为患,其形因多不一,总由邪火所化也。阴中如挺出一条蛇形尺许,坠重流水溺涩者,乃脾气下陷,肝火从之,朝服补中益气汤,晚服龙胆泻肝汤,外涂雄黄藜芦散.其患渐收。阴中突出如菌子,如鸡冠.四边肿痛者.乃肝郁脾虚所致,先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芎、茯神,香附、陈皮调理。阴户忽然肿实作痛,因劳伤血气.湿火下注.宜四物汤加丹皮、泽泻。花粉、柴胡治之。阴中生虫眉如小蛆者,乃心气郁而邪火所化,宜四物加黄连、胆草,木通、石菖蒲, 以通散心窍郁滞,.外以银杏散纳入阴中。阴器外生疙瘩, 内生细虫作痒不可忍者……令人多发寒热,与痨瘵相似……急与逍遥散吞芦荟丸,早晚二服,外用银杏散绵裹塞入阴中.杀虫止痒.半月渐愈。交接出血者,肝虚有火,不能藏血。四物汤加胆草、黄芩、山栀、柴胡。新交房事.伤而肿痛者,珍珠散猪脊髓调敷。又妇人久居寡室,淫火妄而又郁,郁而又妄,邪火久注……阴中腐烂,攻刺头痛,臭水淋漓, 口干发热,形削不食,有此症者.非药能愈,终归一死,又名失合症也。
  《女科经纶》引大全曰:妇人阴蚀疮,……名曰羼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漓脓汁,亦有阴蚀几尽者,此由心神烦郁, 胃气虚弱,致气血凝滞耳。……治当补心养胃,外以熏洗坐导治之。
  陈良甫曰:阴疮者, 由三虫或九虫动作,侵蚀所为也.……脏腑调和,气血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蚀于阴经者,或痒或痛,重则生疮。
  《子金方》曰:妇人疳疮,因月后便行房,致湛浊伏流阴道,生疳疮搔痒。

  妇女外阴出现红肿灼热疼痛,甚者破溃流脓,或溃烂如虫蚀者;或外阴一侧肿块状如蚕茧。或质硬疼痛者,统称阴疮。包括热疮痈肿、阴蚀、阴肿、阴茧等。西医非特异性外阴炎、单纯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炎(脓肿),前庭大腺囊肿等与本病症状相似,属于本节讨论范畴。
    有关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该书卷下品药中即有羊蹄“主……女子阴蚀”,蚤休“主……痈疮阴蚀”,淮木“主……女子阴蚀,漏下赤白”,白敛“主女子阴中肿痛”等记载,文中虽未提及阴疮之名,但上述诸药所治之证均属后世阴疮包括的病种。阴疮,首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概述了阴疮的症状和治疗。继之晋代《肘后备急方》将阴疮分为两种,分别论治。“阴疮有二者,一者作臼脓出,曰阴蚀疮。二者亦作疮,名为热疮,……”,若为阴蚀疮则予“雄黄矾石各二分,麝香半分捣敷。”热疮痈肿即“取黄柏一两、黄芩一两,切作汤洗之,仍取黄柏、黄芩作末敷之。”对其病因,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阴疮的发病主要与虫蚀有关,“阴疮者,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若五脏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蚀于阴,轻者或痛或痒,重者生疮也。”强调了人体正气不足,肠胃虚损是虫蚀致病的主要内因。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阴疮系房劳所伤,交合不洁,浊精留于阴内所致。“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此交合,令人发痈疽。”“妇人疳疮,因月后便行房,至湛浊伏流阴道……”。说明阴疮的发病与房事不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宋代《校注妇人良方》则从心脾胃三脏功能失调概况了阴疮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了内外合治之法。“阴中有疮名曰蠹,或痛或痒,如虫行状,脓水淋沥,亦有阴蚀几尽者,皆由心神烦郁,脾胃虚弱,气血流滞耳,内当补心养胃,外以药敷洗乃可。”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妇人阴中生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所致,并对其症状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提出了以四物汤、逍遥散加减为代表的治疗方药,“其外证……,或生虫湿痒,或内溃肿烂疼痛常流毒水。其内证则为体倦内热,经候不调,或为饮食不甘,晡热发热……或为小水淋漓赤白带下。凡治此之法,若肿痛内外俱溃者……四物汤加栀子、丹皮、胆草、荆芥或用加味逍遥散……”。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则将阴疮分为阴肿、阴蚀,
“妇人阴疮系总名,各有形证各属经,……阴肿劳伤血分成,阴蚀胃虚积郁致。”“乃肝心二经火盛,湿热下注所致。”《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则进一层论述阴疮的发病由湿热生虫,虫蚀阴中所致。“妇人阴疮名虫慝,由七情郁结,伤损肝脾,气血凝滞,湿热下注,久而虫生,虫蚀成疮。”湿热源于内生,由肝脾功能失调所致。
  综上,阴疮由湿热邪毒或虫蚀致病居多,亦有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或房劳纵肆、不洁所致者,常发病急,病情重,但多预后良好。若迁延Et久,正气受损,气血亏虚,疮面坚硬肿痛,边缘不整,或溃烂流水,久治不愈,则预后不良。正如清代《外科正宗》云:“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有此者非药能愈,总归于死。”此种情况与外阴癌性溃疡、前庭大腺癌等外阴恶性肿瘤症状相似,应作有关检查,以利诊治。
  [病因病机]
  阴疮的发病主要由湿热毒邪蕴结阴户所致,其次正虚脾弱,风寒入侵或痰湿停聚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湿热之邪可由内生,肝脾功能失调是其主因,亦可外感,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是其诱因;热毒之邪多因不洁性交直犯阴中,或由湿热郁久化火成毒而致。湿热毒邪伏于肝经,蕴结阴户,致局部气血壅滞,“壅遏不得行,故大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脓,若湿热盘踞阴户,蕴久生虫,虫蚀则见阴中溃烂;寒凝痰瘀,则与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有关,风寒乘阴,“体弱之人感而随发者多。”(《外科正宗》)。因寒主收引凝滞,寒凝则气滞血瘀,加之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不化,流注下焦阴户。湿聚痰凝,痰瘀交阻则结聚成块。若素体正气不足或病久正虚邪恋,不能托毒外出,则肿块破溃,脓水淋漓,日久不愈,或阴中溃疡,久不收敛。西医学认为阴疮的发生与下列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1.非特异性外阴炎 阴道分泌物增多,经血或产后恶露刺激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外阴炎。重者可出现小阴唇糜烂或形成溃疡。本病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
  2。前庭大腺炎(脓肿)和前庭大腺囊肿 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下段内侧,腺管开口于小阴唇内侧靠近处女膜处,因解剖部位的特点,在性交、分娩、行经或其他情况污染外阴时,病原体容易侵入而引起炎症。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肠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淋球菌也是引起前庭大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国外现有研究发现,淋球菌感染占50%,此类患者HIV抗体阳性率较高。
  急性炎症发作时,病原体首先侵犯腺管,腺管呈急性化脓性炎症,腺管El往往因肿胀或渗出物凝聚而阻塞,脓液不能外流积存而成脓肿。在急性炎症消退后腺管堵塞,分泌物不能排出,÷脓液逐渐吸收沉淀后可形成囊肿。有时腺腔内粘液浓稠,或先天性腺管狭窄排液不畅,或分娩时阴道及会阴外侧裂伤,或会阴侧切时损伤前庭大腺导管,均可使前庭大腺分泌引流受阻,导致囊肿形成。若囊肿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肿反复发作。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病史 常发生于经期、产后、旅游、出差或久坐不起,长途跋涉或骑车后。
  2.临床表现 外阴红肿疼痛,甚者破溃流脓,或溃烂流水,行走不便,或见外阴一侧下段包块,伴会阴部坠胀疼痛或性交不适。
  3.妇科检查 外阴肿胀充血,重者见小阴唇粘膜糜烂溃疡形成,或见一侧大阴唇下段包块,红肿灼热,压痛明显。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脓肿直径可达5—6cm,常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当脓肿内压增大,表面皮肤变薄,可自行破溃。若系囊肿,多为单侧,大小不等,可持续多年不变,合并感染时可迅速增大,形成脓肿。
  4.辅助检查 急性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白带常规清洁度Ⅲ。一Ⅳ。,可查见滴虫。脓液涂片或超高倍镜检查,可查见淋球菌。
  综上,妇女外阴出现红肿疼痛,甚者破溃流脓或溃烂流水;或见外阴一侧下段包块,伴会阴部坠胀疼痛不适,妇检见外阴充血肿胀,甚者破溃渗液,或脓肿形成,或见大阴唇下段囊肿形成,即可确诊。
  二、鉴别
  1.外阴瘙痒 以外阴及阴道口瘙痒不堪,甚或痒痛难忍,常伴白带增多、色黄臭。可见外阴潮红、充血,白带常规可查见霉菌、滴虫,或在阴毛中发现阴虱,可与阴疮鉴别。若搔抓破溃流水亦可形成阴疮。
  2.外阴湿疹 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较复杂,多认为是一种第Ⅳ型变态反应,过敏原来自外界或体内。病变初期,外阴呈弥漫性潮红,无明显界限,可逐渐发展为丘疹、水泡,进而糜烂渗液,由于灼热和剧烈痒感而搔抓,可形成痂皮,合并感染。根据病史及有关检查可予鉴别。
  3.外阴瘤样病变及肿瘤 外阴上皮包涵囊肿、皮脂腺囊肿、中肾管囊肿等瘤样病变,外阴纤维瘤、脂肪瘤等外阴常见良性肿瘤,均可在外阴部扪及肿块,但根据其生长部位、质地、活动度与前庭大腺开口的关系,即可与之鉴别。若位于前庭大腺处的实质性包块,质地坚硬应考虑前庭大腺癌,外阴溃疡久治不愈应排除外阴恶性肿瘤。
  [辨病论治]
  阴疮是以局部症状、体征为主的一种疾病,是西医多种外阴炎性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除重症外,一般无其他兼症。对此除选用针对主体病因的内服药物外,以专方、验方外治亦是辨病治疗的一种较好选择。一般7一14天为一疗程。
  1.连翘败毒丸(《现代中西医妇产科学》)清热解毒,消肿定痛。用于阴疮脓成或已溃者。用法:每次6g,口服,每日2次。
  2.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
  组成:天花粉50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0g,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lOOg碾末。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阴疮阳证,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未溃脓者。每次取药末30—50g,食醋或蜂蜜调敷患处,每日1—2次。
  3.外科黄连膏(《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组成: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各120g碾末,香油1500g,黄蜡500g,制成油膏状。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疮生肌。用于外阴红肿疼痛溃疡,或脓溃久不愈合者。视疮面大小,薄涂患处,每日1—2次。
  4.紫草油
  组成:紫草油200g,香油750g。炸枯过滤呈油浸剂,密封装瓶备用。
  凉血活血解毒。用于阴疮红肿疼痛者,尤以溃疡为宜。外涂患处,每日1—2次。
  5.熏洗方
  (1)生百部3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5g,黄柏lOg,龙胆草15g,苦参15g,蛇床子20g,川椒6g。(《中医妇科验方选》)
  清热除湿,解毒消肿。用于阴疮局部红肿热痛,未溃脓者。水煎熏洗每日1—2次。
  (2)苦参、黄柏、生甘草、贯众、土茯苓各15g,防风lOg,薄荷3g。
  清热解毒燥湿。用于阴疮蚀烂,黄水淋漓,疼痛较甚者。若久病或年老气血亏虚,溃疡久不收敛则去贯众、土茯苓,加黄芪、当归、丹皮益气养血活血,生肌敛疮。
  (3)苦参15g,蛇床子15g,白鲜皮15g,黄柏15g,艾叶15g,白矾15g,芒硝15g。
  清热除湿,散结消肿。用于阴疮状如蚕茧,伴局部坠胀不适者。煎水加食醋10ml熏洗,每日1—2次。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应以局部症状为辨证的主要依据,《外科正宗》云:“疮痈不论上中下,唯在阴阳二症推。”“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外阴红肿热痛,甚或破溃流脓,或溃烂流水,或伴恶寒发热者,为热为实,是为阳证;外阴一侧肿块状如蚕茧,或结块疼痛,皮色不变,或紫黯,日久不消,为虚为寒,是为阴证。其次当辨病情善恶,外阴红肿热痛,破溃流脓或包块状如蚕茧,形体壮实者,为善证;若外阴溃烂,臭水淋漓或肿块坚硬,边缘不整,久治不消,形体瘦削,多属恶证。
  2.素有湿热,带下量多色黄臭,或素有痰湿,形体肥胖。
  3.各个不同的临床证型,伴有相应的兼证舌脉。
  二、治疗原则
  本着实则泄之、肿者消之、虚则补之、下陷者托之的原则,湿热毒邪蕴结者,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排脓;寒瘀痰湿凝滞者,治当散寒祛瘀,除湿化痰散结;素体正气不足,或病久邪恋正亏,应扶正祛邪并用,佐以消散。同时应注意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脓成决以刀针,肿块久治不消当予手术切除。
  三、分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1)临床表现:外阴肿胀疼痛,行走不便,或阴中溃烂流水,伴带下量多,色黄臭,口苦纳呆,心烦易怒,小便涩痛或不畅,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湿热之邪蕴结外阴,阻滞气机,气血郁滞,则见局部肿胀疼痛,若湿热盘踞阴户。蕴久生虫,虫蚀则阴中溃烂,黄水淋漓。湿热伤及任带二脉,则见带下量多,色黄臭。余症、舌脉亦为湿热蕴结之征象。
  (2)辨证依据:
  ①素有肝郁脾湿,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史。
  ②外阴肿胀疼痛或溃烂流水,伴带下量多色黄臭。
  ③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消肿。
  ①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原治肝胆实火亢盛所致的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肝经湿热下注之阳痿阴汗,小便淋浊,阴肿阴痛,妇女带下。
  方中泄中寓补,祛邪而不伤正,共奏清肝泄热利湿之功。
  若局部掀红灼热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赤芍清热解毒,凉血消肿。阴中溃烂流水者,加土茯苓、苦参清热解毒除湿。
  ②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合四妙丸(《成方便读》)
  组成:革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通草、滑石、苍术、川牛膝。
      萆藓渗湿汤原治湿热下注之臁疮。四妙丸原治湿热下注,两足痿软,筋骨酸痛等。
  方中萆藓、薏苡仁、苍术健脾渗湿,黄柏清热泄火燥湿,丹皮清热凉血,泽泻、赤苓、通草、滑石清热利湿,川牛膝引诸药下行。适用于湿热证,湿重于热者。
  局部红肿热痛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生地、赤芍请热凉血、解毒消肿。因虫蚀为患,伴阴部瘙痒不适者,加白鲜皮、鹤虱、贯众、川栋子杀虫止痒。阴中蚀烂,黄水淋漓,可加苦参、白蔹清热燥湿,生肌敛疮。
  ③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组成:金银花、连翘、红藤、蒲公英、茵陈、升麻、紫花地丁、大青叶、椿根皮、桔梗、生蒲黄、琥珀、生鳖甲。
  全方有清热解毒,除湿散结之功。用于前庭大腺炎,外阴炎局部肿胀疼痛者。每次3丸,每日3次,7一14天为1疗程。亦可作汤剂煎服。
  2.热毒壅盛证
  (1).临床见证:外阴忽然肿胀疼痛难忍,掀红灼热,甚者破溃流脓,粘稠臭秽,脓出痛减,伴恶寒发热,口子苦,便结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热毒入侵或湿热化火成毒致局部气血壅滞,故见外阴忽然肿胀疼痛,邪热与气血搏结,郁遏不行,则局部掀红灼热。热毒壅盛,血气蒸腐化脓,脓液多粘稠臭秽,脓溃邪毒外泄,则肿退痛减。热毒与气血相搏,营卫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口干苦,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为热毒炽盛之征象。

  (2)辨证依据:
  ①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或不洁性交史。
  ②外阴忽然肿胀疼痛,掀红灼热,甚至破溃流脓。
  ③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肿散结。
  ①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味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丹皮、赤芍、乳香、没药。
  原治热毒蕴结肌肤,致疔疮疖痈,红肿热痛,发热恶寒,舌红脉数者。
  方中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野菊花、紫背天葵子善消疮毒。本方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之力不足,故当加丹皮、赤芍凉血化瘀,乳香、没药消肿定痛。大便秘结者,可予大黄泄下热毒。
  ②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金银花、甘草、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防风、贝母、白芷。
  原治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疼痛,身热恶寒,舌红苔白,脉数有力,为治疗疮疡肿毒的首选良方,凡疮疡肿毒初起,属于阳证而形体壮实者,均可使用。脓已溃者,当去皂角刺、穿山甲,加黄芪、桔梗扶正托毒排脓。
  ③小败毒膏(《中国中成药优选》)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木鳖子、天花粉、白芷、黄柏、当归、乳香、赤芍、大黄、陈皮、甘草。
  全方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用于前庭大腺炎,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或伴脓肿形成。每次15g,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孕妇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3.寒凝痰瘀证
  (1)临床见证:外阴一侧肿胀结块,疼痛不甚,皮色紫黯,或状如蚕茧,皮色不变。伴形寒肢冷,倦怠乏力,或形体肥胖,舌质淡嫩,苔白多津,脉沉细。
   寒邪乘阴,凝滞气血,故见外阴肿胀结块,皮色紫黯。或素体阳虚,脾运失职,痰湿内生,流注下焦,结聚外阴,则见肿块状如蚕茧。阳虚气弱,无力托邪外出,则肿块日久不消。余症、舌脉亦为阳虚气弱,痰湿内聚之征象。
  (2)辨证依据:
  ①素体阳虚或有感寒史,或素有痰湿,形体肥胖。
  ②外阴一侧下段肿胀结块,或状如蚕茧,日久不消。
  ③形寒肢冷,倦怠乏力。
  ④舌质淡嫩,苔白多津,脉沉细。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散寒祛瘀,除湿化痰,消肿散结。
  ①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成:熟地、麻黄、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炮姜炭、生甘草。

  原治阳虚寒凝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鹿角胶养血助阳,肉桂、炮姜炭温通血脉,温消寒凝;麻黄、白芥子通阳散寒,祛痰散结;生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②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组成:白胶香、草乌头、五灵脂、地龙、木鳖子、乳香、没药、麝香、墨炭、归身。
  原治寒湿痰瘀阻滞凝结之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方中白胶香、麝香、草乌、地龙、木鳖子温经通络,消痰利湿;五灵脂、乳香、没药化瘀止痛;墨炭、归身养血扶正。诸药合用,温经散寒通络,祛痰除湿化瘀。方中药物峻猛,惟体实者相宜,体虚者宜慎用。
  ③化核膏(《中国中成药优选》)
  全方有化痰软坚、活血散结之功。用于前庭大腺囊肿。每张硬膏重4。5g,升温预热后展开贴患处,每隔2—3 日换药一次,5—7次为一疗程。
  4.气血亏虚证
  (1)临床见证:外阴肿块溃脓,日久不尽,或阴中蚀烂,血水淋漓,日久不敛,疼痛不适。伴神情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厚,脉细弱无力。
    素体气血不足,或病至后期正气受损,气血亏虚,无力托邪外出,故见外阴肿块溃脓日久不尽,或外阴蚀烂,日久不敛,疼痛不适。余症、舌脉亦为气血亏虚,余邪未尽之征象。
  (2)辨证依据:
  ①素体气血不足,或病至后期气血受损。
  ②外阴肿块溃脓,日久不尽,或阴中蚀烂,血水淋漓,曰久不敛。
  ③神倦少气,面色萎黄。
  ④舌质淡,苔白厚,脉细弱无力。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养血和血,清解余邪。
  ①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组成: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黄芪、甘草、茯苓、金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
  原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
  方中四君子益气健脾,当归、川芎养血和血;金银花、白芷、皂角刺解毒排脓,清消余邪;黄芪、桔梗、甘草扶正托毒敛疮。
  痈肿破溃流脓日久不净,去皂角刺为宜。若外阴蚀烂,黄水淋漓,久不收敛,则去白芷、皂角刺,加土茯苓、白蔹清热解毒,除湿,生肌敛疮。气血亏虚甚者,去白芷、皂角刺,重用参、芪以扶正祛邪。
  ②内补黄芪汤(外科发挥》)
  组成:黄芪、麦门冬、熟地、人参、茯苓、炙甘草、白芍、远志、川芎、官桂、当归。
  原治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方中诸药合用,意在气血双补,阴阳并调,使气血充盛,促其腐去肌生,疮疡收敛。遵《医宗金鉴》原意“如痛者,加乳香、没药以定痛。”
  ③紫草膏(《中国中成药优选》)
  组成:紫草、当归、防风、地黄、白芷、乳香、没药。
  本方有养血和血,凉血解毒,化腐生肌。用于前庭大腺脓肿溃后或外阴炎伴溃疡形成。日久不愈。敷贴患处或直接涂抹于患处,每日用药1次,7—14天为一疗程。
  [其他疗法]
  一、饮食疗法
  1.萆藓银花绿豆汤(《百病饮食自疗》) 萆藓30g,金银花30g,绿豆30~60g。先将前两味洗净水煎,取药汁与绿豆共煮为粥,加白糖适量调味。每日1剂,连服3—5天。用于急性外阴炎、前庭大腺炎之湿热证者。
  2.鱼腥草饮(《中国药膳学》) 鱼腥草20g,白糖适量。先将鱼腥草洗净,水煎,适量白糖调服。适用于热毒蕴结证。
  3.薏苡仁粥(《本草纲目》) 将薏苡仁洗净,加水适量,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熟.待薏苡仁熟后JJUA白糖即可。适用于前庭大腺炎后期或前庭大腺囊肿之痰湿凝结证。
  二、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局部涂搽抗生素软膏,适用于外阴炎、外阴溃疡。
  2.抗生素肌注或静滴,可针对常见致病菌选用2—3种联合运用,疗程5—7天,适用于急性前庭大腺炎及脓肿形成。
  (二)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 前庭大腺脓肿形成即予切开引流,术后予抗生素盐水冲洗脓腔,盐纱条换药,每日1次。5—7天后开始坐盆,并用紫草油涂搽切口,每日1次,连用1周,以防粘连和复发,使之形成前庭大腺开口,以利分泌物流出。
  2.造口术 前庭大腺囊肿可选择手术袋状缝合,激光或微波造口,术后可保留腺体功能,引流出囊内液体,应注意引流通畅,防止造口处粘连。必要时可作囊肿切除术。但术后丧失了前庭大腺功能。
  3。穿刺抽吸术 前庭大腺囊肿、脓肿均可选用本方法,穿刺抽出粘液或脓液后,选择注入95%乙醇或2%碘酊或碘附,注入量为抽出量的1/2—2/3,保留5分钟后抽出。再注入1/3量保留,以达到冲洗囊腔或脓腔的目的,并可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破坏腔壁的分泌细胞,使其粘连而达到治疗目的。
  亦可穿刺抽液后,注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2mg,2%普鲁卡因4ml。脓肿每日1次,共4次,囊肿隔日一次,共5次。
  [预防与调护]
  一 预防
  保持外阴清洁,每日须用温开水清洗外阴,不穿紧身裤。经期、产后(包括流产、引产、正产)保持内裤、经血垫纸清洁,禁房事、盆浴和游泳。外出旅游和出差,宜自带卫生洁具,避免交叉感染。避免长途跋涉、骑车或久坐不起。素体正气亏虚者,尤应注意调摄,劳逸结合,以防正虚邪人。
  二、调护
  1.一般护理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穿宽松棉质内裤,局部保持清洁、透气,不可搔抓,严禁性生活。
  2.精神护理 患者因外阴红肿疼痛,或破溃流脓(水),行走不便,常痛苦难言,烦躁忧虑,应耐心、详细交待病情和预后,以消除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且富含营养,以促进脓腔、溃疡愈合。正盛邪实者,应忌食辛辣厚味,以防酿生湿热,加重病情。阳虚体弱者应忌生冷,以防脾肾功能受损,痰湿内生,致正虚邪恋,久治不愈。
  4.用药护理 使用散剂、膏类药物外治时,应剔除阴毛,利于敷贴。坐浴以先熏后浴为佳,注意水温,以免烫伤。局部溃脓后以内治及引流为主,5—7天后开始坐浴。
  [疗效判定]
  治愈:治疗后外阴肿块消散,红肿热痛或溃疡消失,或肿块溃后脓净腔愈,分泌物正常,局部检查正常。
  显效:治疗后外阴肿块明显缩小,红肿疼痛或溃疡明显好转,或肿块溃后脓净,但脓腔愈合欠佳,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局部检查切口处充血。
  有效:治疗后外阴肿块有所缩小,红肿热痛或溃疡好转,或肿块溃后仍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局部检查脓腔未愈合,仍有少量积脓。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