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瑶传统节日

 侗乡人1961 2015-01-15
花瑶传统节日——讨念拜节和讨寮皈节
               
               
                  日期:2012-10-15 16:33  作者:  来源:邵阳农业信息网 
点击:432

               
               

                 





  隆回县小沙江、虎形山、茅坳瑶区,岭秀峰奇,谷深林密,方园数十里,瑶家祖祖辈辈散居在溪溪弯弯中。他们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其中最使人向往的,是那一年一度的瑶家传统节目——讨念拜节和讨寮皈节。


  讨念拜,意译是月半所过的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这三天,瑶家山寨欢腾得象点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绿涧里长起来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条多姿。这几天打扮得娇气滴流,一个个身穿绣花衬衫,腰系多种图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银项练和镀金耳环,微笑着遮在花绸伞下。小伙子们,头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裤,虎身大眼,结实健壮,逗人喜爱。连老大爷、老大妈也换上节日的盛装,四面八方,熙熙攘攘汇聚在水洞坪墟场,欢度传统佳节。说起讨念拜,有个悲壮动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康熙年间,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进逼瑶山。掳掠劫杀,无所不为。瑶家山寨,暗无天日,面临着灭族亡种的悲惨绝境。 在这危险之际,一位瑶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干练,沸腾着满腔热血与无比悲愤,把山山寨寨的青壮年兄弟姐妹组织起来,垒石为堡,砍树作寨,据险守防,抵抗来侵的敌人。在追击进犯者直到他们的官衙后,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为灰烬。 这时,司门前巡检司上奏清廷,派来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奉姐指挥合窍,群众团结一致,善守能攻,官军一筹莫展。最后设了一个诡计,使一个青年悍卒化装成卖货郎,挑着满担瑶家日常生活物品,如盐、布之类,上寨叫卖。奉姐见单人一个,不足为俱,便接进室内。那知这货郎接近奉姐时,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杀,外面亦金鼓齐鸣,伏兵四起,带伤的奉姐在一阵慌乱中冲了出来,在现今的水洞坪一带,率众与官军杀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瑶族同胞因寡不敌众,全被官军杀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牺牲了,却永远活在瑶族人民心中。人们纪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怀疑与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瑶家男女老少,都来到水洞坪举行集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赛歌赛舞,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英烈的吊唁。最后形成为如今人人赶墟购物的传统盛会——讨念拜。


  讨寮皈节,意译是逃脱凶恶的菩萨。此节分两段,第一次是农历七月初二在茅勒举行,这一带的瑶民要过了这个节日,才吃黄瓜和白瓜。传说宋朝末年,当地瑶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卢地带,遭到当地赵、鲁二督统镇压。七月初二,有些孕妇逃到鹅颈大丘的黄瓜和白瓜丛中,哀求饶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传后代,要越过七月初二,才能吃黄瓜和白瓜,违者子孙不昌。第二次是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举行,传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当地一豪绅追赶麻洞瑶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绅却谎报瑶民谋反,请求清兵镇压。瑶民先后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奋战后退至麻塘山居险而守清兵只好议和。当时瑶民把战地称作大杀光和小杀光,以后为求民族团结,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节日里,瑶民都盛装,到集会地点尽情欢乐,周围汉人,也参与同乐,人们赶集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充满喜庆气氛。


  隆回花瑶“讨僚皈”源于清雍正元年,据说是因为汉族豪绅廖元翁看上了麻峒花瑶回姓七姊妹,率兵追赶,引起了回姓人的抵抗。廖元翁便上报官府,称瑶民造反。清政府派官兵前来镇压,在大沙江与花瑶大战一场,瑶民死伤甚众。退到小沙江一带后,清兵跟踪追杀,又小杀一场。后因溆浦花瑶接应,才迫使清政府撤兵议和。花瑶为了纪念死伤的勇士,将两地命名为“大杀江”、“小杀江”,并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街上举集会,以作纪念。


  “赶苗”(当地汉族同胞对“讨僚皈”的俗称)对于小沙江镇来说,就是连赶三天集,这3天可是镇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人挤人。“讨僚皈”不仅仅是花瑶人的节日,更是瑶汉群众的一次大聚会,这3天,每天都有四五万人来到这里,除了本地人外,邻县的溆浦、洞口、新化等地的商贩、游客,以及省内外一些游客也慕名而来。瑶寨的姑娘们特别爱美,从头到脚都是花,所有亮丽的色彩都能在她们娇美的身上得到充分展现,这也是花瑶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


  “讨念拜”和“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讨念拜”和“讨僚皈”均是瑶语音译,“讨”是汉语“走”的意思,“念”是汉语“可怜”,“拜”是祭祀,“讨念拜”意思是走过血泪的祭祀;“僚”是“诅咒”的意思,“皈”指菩萨,“讨僚皈”意思是走过菩萨的诅咒。汉语称“讨念拜”和“讨僚皈”为“赶苗”,本义是驱赶苗蛮(“苗蛮”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在瑶乡一般是不说的,是忌讳语,后人把其意美化成为“扯掉多余的幼苗”。如此可见,“讨念拜”和“讨僚皈”是为了纪念战争和立咒的。


  花瑶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即瑶语。语种与藏语系相近邻,是瑶族祖先在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花瑶人迁徙流离的历史也只能在瑶语的铜镜中朦胧显现,追溯始祖不是盘王,“苞瑰”和“苞杯”是什么涵义?“苞瑰”是花瑶神话中的花神,是对男性的尊称,“苞杯”是对女性的尊称,正因为“苞瑰”、“苞杯”的结合,才繁衍了花瑶人。在花瑶人的礼俗歌谣(瑶语称“夜甩”)里就说得非常清楚:苞瑰烫苞杯斗杯卞瘪(瑶语)……


  想要追溯花瑶人的渊源,只有破解瑶语这个密码。在花瑶礼俗歌谣“夜甩”和巫术咒语 “夜皈”里说道:“……飘扬过河,飘扬过海……洪公若名拢俗,过簸若喜拢礼……”。大概意思是:花瑶祖先从黄河南下,在乱世中颠沛流离,到达浙江、福建等地,后迁徙至江西吉安府,在田卢居住。由于种族纷争,花瑶人再迁两广地及云贵,在烽烟里辗转来到湘西南山区,集合于洪江,后因外侵逃亡散居在雪峰山脉中段深山而繁衍。“讨念拜”和“讨僚皈”深深记录着在那被追杀的年代、血腥的日子……


  在花瑶人一代又一代的传述里,有沈立当、步丫筒、杨丫科等乱世英雄;记入史册的有奉云、卜前溪等花瑶起义首领。为了告慰先烈、祭奠英灵,花瑶每个姓氏都择自己家门不幸的那天为祭奠日,为时三天,上半年里叫“讨念拜”,下半年里叫“讨僚皈”。农历5月15、16、17日的“讨念拜”是奉氏的,现场在水洞坪;农历7月初2、3、4日的“讨僚皈”是刘氏的,现场在大托,后迁至茅坳(清朝末年在青山坳石坪刘助引的号召下,把现场搬迁至青山坳,后来再定址到茅坳);农历7月初8、9、10日的“讨僚皈”是沈氏的,现场在小沙江,近几年才迁到崇木凼。还有步氏的“讨念拜”的现场在香炉山下的寨家冲,已被后人遗忘。所以,花瑶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讨念拜”节或“讨僚皈”节,大多是因地域变迁和时光流逝而遗忘了。


  花瑶人没过“讨念拜”和“讨僚皈”节是不吃黄瓜和袋瓜的,一般都不准种植黄瓜和袋瓜,拜奉黄瓜和袋瓜为生灵。可能是悲壮惨烈的部落战争后,一对幸存的青年男女机智地钻进茂密的黄瓜、袋瓜棚而躲过了血腥的追杀。所以,黄瓜、袋瓜就成了花瑶人的保护神,祖祖辈辈敬奉它。


  解放后,“讨念拜”和“讨僚皈”节成了民族大团结的活动日,瑶汉人民载歌载舞,欢度同胞的传统佳节;也是商贸交易的黄金时候,这个时候来自全国各省的生意人云集瑶山,既畅销了自己的商品,又饱览了瑶山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花瑶风情;在这些盛大的节日里,也是花瑶阿哥阿妹对歌传情、自由恋爱的最好时机,沿着佳节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每逢“讨念拜”和“讨僚皈”节,瑶汉同胞都要进行大型民俗风情表演:梅山绝技、挑花绝艺、呜哇山歌、情歌对唱、鸟铳冲天……五湖四海的宾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花瑶“打三斗”


  2008年农历7月28日,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大托村巧遇一队抬着家具和生活用品的队伍, 开始我们以为是瑶家迎亲嫁娶 ,经打听才知道是大托村的村民刘永来的老婆奉晓丽生了孩子,女方的家是在离大托村还有八里地远的白水洞村中,她白水洞村的父母亲今天来看外孙,并给她送来了丰厚的嫁妆。这里的习俗是女儿出嫁到丈夫家后,要等到生了小孩之后娘家才把嫁妆送到男方家来,瑶语称之为“打三斗”。“打三斗”是花瑶最隆重的礼仪和风俗。


  据说“打三斗”一般是在头胎婴儿来到世上的第三天举行,也可以择日推迟几天,一般是七天以内。7月28日是不是黄道吉日我们不知道,只晓得奉晓丽的儿子出生7天了。娘家送来的贺礼很丰盛,一般还有一头漂亮的小牛,数十只土鸡,电视机,席梦思、棉被、挂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还有几十担生活用品和稻谷等。交通方便的路段就采用农用小四轮拖拉机运送嫁妆。一般都是用人工排成长长的队伍抬送嫁妆。


  “打三斗”最神奇的是快到外孙家门口时,还要布阵避邪 。他们在刘家坡下的路边铺上一张方块红纸,用树枝棍棒插成棋盘阵把红纸固定在地上,再用双红毛线缠绕棍棒成“五子飞”、“六子对”、“星子花”等绳桩阵,估计是为嫁到刘家的女儿和外甥祈福保平安的意思。


  嫁妆全部抬进男家屋里后,凡是来送礼的亲戚和朋友们都要去月婆的房间里去看看才出世的小宝宝,并且都要为她高兴而祝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