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崩 漏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一.血热型

 1.虚热证: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而质稠。全身症状: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苔薄黄,脉细数。可用保阴煎或上下相资汤

 2.实热证:经血非时忽大下,或淋漓又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或稠,或有血块。全身症状:口渴烦热,有发烧,或有小腹少腹疼痛,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可用清热固经汤或滋水清肝饮或三妙红藤汤

  血热内扰证 [主症]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伴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常用方] 固经丸

  血热崩漏之善后固本,宜仿增液汤两地汤法。

二.肾虚型

 1.肾气虚证 临床见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难净。或初潮后又停经数月,继之崩下如注。血色淡或黯红,质多稀薄。面色黯而无泽,腰膝软而无力。舌质淡,苔白薄,脉沉弱。 ①通脉大生片 ②寿胎丸固本止崩汤

 2.肾阳虚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全身症状: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可用右归丸、通脉大生丸、赞育丹。

 3.肾阴虚证: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全身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可用左归丸、补肾调经汤、大造丸。

 肾阴虚证 临床见证:月经非时而下,暴注下迫或淋漓漏血。血色鲜红,质粘稠。形体偏瘦,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红或瘦小,苔薄黄或乏津,脉细数。 左归丸 

三.脾虚型: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全身症状:气短神疲,面色苍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可用固本止崩汤或济生归脾汤或补肾固冲丸。

 气不摄血证 [主症]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伴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薄润,脉芤或细无力。[常用方] 固冲汤

四.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目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全身症状:小腹疼痛或腹痛,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可用四物汤、红花桃仁煎、开郁四物汤、八珍汤加味

  血瘀证 临床见证:经血暴崩而下,血色紫黑,夹大量血块;或崩漏Et久,血粘稠,时畅时涩。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稍减。或先有月事停闭数月,又骤然下血排血块。舌质紫瘀或舌面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滑。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桃红四物汤

五.肝郁证 )临床见证:经来无期。或先停经数月或月经推后数日,继而经血暴下如注,或时漏时止,或多或少,难有净日。经色乌红、质稠,或有乌血块。性情抑郁或烦躁、焦虑,胸胁胀满或四肢发胀。或有乳房、少腹胀痛,或有口干口苦。舌质常或黯,脉弦有力。 ①逍遥散加减  ②四逆散合香艾芎归饮
[概述]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二者常相转化,故概称崩漏。
  有关崩漏的范围,至今有不同看法,传统认为凡阴道下血证,血势如崩似漏的, 皆属崩漏范围,历代医籍多记载为: “非时而下,淋漏不断谓之漏下”, “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诸病源侯论。妇人杂病诸侯。漏下候与崩中候》)。属“经乱之甚者也” (《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本节根据历代医籍记载及临床实践,认定崩漏在月经疾病范围内论述,至于其它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证,在有关内容中交待.不属本病范畴。
  西医妇科学所称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疾病之一,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故称“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其临床出血情况符合崩漏者,归本病范围论治。
  [历史沿革]
  《内经》云: “阴虚阳搏谓之崩” (《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释为“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张、马合注《素问灵枢》解释为,此指妇女血崩而言,血是从胞络宫来。按《内经》原义,崩乃泛指妇科血崩证,涉及范围较宽,但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漏下之名最早见于汉.《金匮要略方论。妇人脉证并治》,如说: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可见当时对不同情况的妇科血证巳提出了初步鉴别。至晋.《脉经》和隋.《诸病源候沦》均有“五崩”的提法,根据其描述,颇似异常带下.后世论崩漏未见沿用此说,但巢氏于《诸病源候论》中首列.“漏下侯.”、“崩中候”、“崩中漏下候。,简明论述了崩中、漏下的病名含义、病因、病机,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漏下候》谓。“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乃由“劳伤气血”或是“脏腑损伤”,以致“冲任二脉虚损”、“冲脉任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经血”,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互见。巢氏所论至今仍具临床意义。历代医家对崩漏研究各有侧重.金.《兰室秘藏》论崩漏主脾胃有亏.肾水阴虚,但治法重温补;元.《丹溪心法。崩漏》提出“补阴泻阳”法以治。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的血崩证;《医学入门.妇人门.崩漏》论崩漏主热,指出病位在胞中血海处。《薛氏医案选.女科摄要。经漏不止》认为: “或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以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得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结,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明.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了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大法,至今为临床治崩漏所遵循。《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对崩漏的论述尤为明晰,指出崩漏属“经病”、“血病”、“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认为“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 “病阴虚者,单以脏气受伤,血因之而失守也;病阳搏者,兼以火居阴分,血得热而妄行也”。在崩漏证类上分有“阴虚血热妄行者”、“肝经怒火动血逆气未散者”、。血有滞逆而妄行者。、“去血过多血脱气陷者”、“营气不足血不能调而妄行者”, “脾气虚陷不能收摄而脱血者。、。脾肾虚寒者。、“肝胆气虚不能藏血者”、“崩淋既久血滑不禁者”,“其秽臭脉滑多火者”,并观察到崩漏发病过程可表现“阻隔” (闭经),而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危。“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景岳所论.反映出崩漏证情反复,机理复杂,为后世研究崩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此后,如《傅青主女科.血崩.血崩昏暗》主张“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女科证治约旨..崩漏门》详列了崩中漏下各条,概述了崩漏的病机、证侯、治法及用方,纲目清晰,便于查阅。以上历代各医家所论,值得珍视。
  [病因病机]
  崩漏病因多端,可归纳为虚、热、瘀。
  因虚者.有因脾肾之虚,有因气血两虚,有因脏腑俱虚,前者常是致病之本.后两者常是结果又成病因,故尔崩漏反复,如《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漏下候》中说:崩中漏下是由劳伤血气,气血俱虚,脏腑损伤,冲任二脉虚损之故。因热者,有因虚热,有因实热.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如《伤寒明理论。热入血室》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
  因于瘀者,有因“怀抱甚郁”,肝郁气滞而瘀;有因“冷积胞中.经脉凝寒”成瘀可因热甚灼阴燥涩成瘀.亦可由湿热壅遏致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

  临床常见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今分述其机理如下:
  一、肾虚 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肾在月经产生中超主导作用.而崩漏是月经期、量严重失调的病证.可见肾气受病是致崩漏的根本。
  少女禀赋不足,天癸初至.肾气稚弱,冲任未盛,不能调摄经期、制约经血,因而发生崩漏。或因房劳无节伤肾,或因不当之手术损伤胞宫、冲任,以致肾虚.或在更年期肾气渐虚, 因故重虚。肾气虚,封藏失司,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乃成崩漏。若亏损肾阴.则阴虚失守,虚火动血, 因故酿成崩漏。如《东垣十书。兰室秘藏.妇人门.经漏不止》云: “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二、脾虚 脾统血以使血循其道,经行有期,忧思过度.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不能约制经血,故成崩漏。《妇科玉尺.崩漏》说:。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三、血热 《傅青主女科.血崩。血海太热血崩》说: “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以致阴伤. 阴虚内热,虚火内炽.扰动血海,加之阴虚失守,冲任失约.故经血非时妄行。血崩阴愈亏,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
  素体阳盛.肝火易动;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感受热邪,湿热,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酿成实火,实热伏于冲任,热迫经血妄行,致成崩漏。
  四、血瘀 七情所伤,冲任瘀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又感于寒、热,以致成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也有气血大虚,气乏血迟,虚中挟瘀.或久漏成瘀的。
  综上,崩漏为病,虽概括为虚、热、瘀等不同机理:但其发病常非单一原因.如怒动肝火之实热崩漏,肝不藏血,冲任蓄溢失常为其主要病机.但同时又有火热扰血,迫经妄行的病变。再则肝病可侮脾及肾,因而又可有脾虚失统、肾虚失固的病变存在.又如阴虚阳搏成崩,病起于肾,而肾水阴虚不能济心涵木, 以致”心火亢盛.肝肾之相火挟心火之势亦从而相煽”,导致、“血脉泛溢,错经妄行” (《女科正宗。崩漏门.崩漏总论》)而成为心、肝、肾同病的崩漏证。又无论何因所致的崩漏.由于失血耗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统摄失司、冲任失养的病变, 曰久均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所以崩漏为病, 即或由单一原因所引起,但在发病过程中常是气血同病,多脏受累. 因果相干,其势反复。又“经水出诸肾”、“月经全借肾水施化”.“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崩漏病本在肾,位在冲任.变化在气血。表现为子宫非时下血.或为崩、或为漏、或崩漏互见.或崩闭交替。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表现 崩漏的临床主证是阴道出血,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其血色或鲜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或有臭气。原因不同,证型各异。
  (二)检查 功血表现为崩漏症状者,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方法协助崩漏的诊断,以利判断疗效。
  妇科检查:首先排除全身性疾患,以及与妊娠有关的情况,或药物作用引起的出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以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卵巢功能测定:基础体温测定;阴道涂片;宫颈粘液连续观察: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测定,子宫内膜活检(最好在止血20天后或一见出血的6小时之内)。经期延长淋漓不尽者.可于经期第五天取宫内膜活检。子宫造影排除宫腔内病变。
由于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崩漏又不能完全与功血对号,如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崩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并排除胎、产,杂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出血,但同时也无卵巢功能失调的依据者,中医妇科亦诊断为崩漏。
  二.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崩漏的依据为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或如崩.或似漏均难自止。在月经疾病中的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量多等虽亦属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的一类病证,但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的程度等却各不相同,临证时当参照以上有关章节予以鉴别。
  崩漏尚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疾病、赤带、症瘕、外伤、全身出血性疾病等所致的阴道出血证鉴别。
  但妇科血证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在详问病史的基础上,常需认真观察和进一步作有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崩漏辨证首当辨血证的属性,根据血证的期,量、色,质变化,以分清寒,热、虚,实.
  经血崩下非时,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清多属虚;经血非时暴下.血色鲜红或紫红.血质稠粘多属热;若淋漓漏下.色紫质稠多属虚热;若色紫黑有臭或有块多属湿热。
  经来无期.时来时止或时而闭经而又忽然而下.或久漏不止,多属瘀滞。若血色黯崩漏鉴别诊断表
┏━━━━━━━┳━━━━━━━━━━━━━━━━━━━━┳━━━━━━━━━━━━━━━━━━━┓
┃\ 鉴别    ┃                    ┃                    ┃
┃ \      ┃ 病史及主证               ┃ 检 查                ┃
┃病证\     ┃                    ┃                   ┃
┣━━━━━━━╋━━━━━━━━━━━━━━━━━━━━╋━━━━━━━━━━━━━━━━━━━┫
┃崩漏      ┃多有月经不调史或不孕史。多发生于青春  ┃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
┃        ┃期和更年期.主要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出血. ┃                   ┃
┣━━━━━━━╋━━━━━━━━━━━━━━━━━━━━╋━━━━━━━━━━━━━━━━━━━┫
┃月经失调    ┃月经先期.先后无定期是周期异常,经期. ┃生殖器官正常             ┃
┃        ┃经量正常;月经过多为经量异常(多于平  ┃                    ┃
┃        ┃时).周期经期正常;经期延长为经期持续 ┃                    ┃
┃        ┃时间延长,但非淋漓不尽,月经周期正常. ┃                    ┃
┣━━━━━━━╋━━━━━━━━━━━━━━━━━━━━╋━━━━━━━━━━━━━━━━━━━┫
┃胎漏      ┃有停经史或早孕反应,阴道出血量少,或  ┃子宫长大符合妊娠月.妊娠试验阳性    ┃
┃        ┃伴轻微腹痛。              ┃                    ┃
┣━━━━━━━╋━━━━━━━━━━━━━━━━━━━━╋━━━━━━━━━━━━━━━━━━━┫
┃异位妊娠    ┃有停经史,可有早孕反应,急腹痛史,阴  ┃少腹一侧可扪得包块,子宫无明显长大,  ┃
┃        ┃道出血量少..点滴性出血.血色黯褐,有 ┃宫颈摇举痛.或妊娠试验由阳转阴     ┃
┃        ┃蜕膜管形排出              ┃                    ┃
┣━━━━━━━╋━━━━━━━━━━━━━━━━━━━━╋━━━━━━━━━━━━━━━━━━━┫
┃赤带      ┃粘液中带有血性分泌物.多在月经净后出  ┃宫颈或有息肉,糜烂或阴道有炎症     ┃
┃        ┃现.                  ┃                    ┃
┣━━━━━━━╋━━━━━━━━━━━━━━━━━━━━╋━━━━━━━━━━━━━━━━━━━┫
┃产后出血病症  ┃发生于分娩后至产褥期的阴道出血.在病  ┃或子宫缩复不良.或有小腹压痛      ┃
┃        ┃史及发病时间上即可鉴别         ┃                    ┃
┣━━━━━━━╋━━━━━━━━━━━━━━━━━━━━╋━━━━━━━━━━━━━━━━━━━┫
┃症瘕出血及外  ┃妇科检查可发现症块外伤出血多能追询外  ┃可查见厂块处出血,子宫症证,子宫长大  ┃
┃伤出血     ┃伤史                  ┃质硬,外形不规则.外伤出血可查见伤处  ┃
┣━━━━━━━╋━━━━━━━━━━━━━━━━━━━━╋━━━━━━━━━━━━━━━━━━━┫
┃全身性疾病及  ┃血液病.其他分泌腺疾病,营养不良.心  ┃专科检查以助鉴别            ┃
┃其他      ┃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生殖器官  ┃                    ┃
┃        ┃炎证.药物影响等。           ┃                    ┃
┗━━━━━━━┻━━━━━━━━━━━━━━━━━━━━┻━━━━━━━━━━━━━━━━━━━┛
褐而质清稀多属寒属虚。
  出血急骤多属气虚;淋漓不断多属血滞。
  久崩久漏多是气血虚弱或兼瘀滞。久崩不止,气血耗损可转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为崩。 .
  根据本病的发病机理,还应注意有无肾的阴阳失调,肝的疏泄失度.脾的统摄无权等证象;青春期患者有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之征;育龄期患者有无冲任受损的病史;更年期患者有无肝肾亏损的见证。
  一般而论,崩漏虚证多,实证少, 因热者多,因寒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在崩下之际多见标证,血势缓和或出血停止后常显本证,但本病标本综错故在审证求本中当掌握辨证要点,视其转化.判断证情的轻、重、缓.急和寒,热、虚,实。
  崩漏论治,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提出过不少的治法理论和经验。临床上根据崩漏发病的缓急和出血新久的不同.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之。 、
  塞流:即是止血。“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一般采取固气摄血法。如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人参、麦冬、五味子)以人参大补元气.摄血固脱.并具生津安神宁血之效。麦冬养阴清心,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此方原用于热病后气阴大虚者,用于暴崩较之单用一味独参汤更具补气摄血,滋阴敛血之效。若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则于生脉散中加附子去麦冬,或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附子)加炮姜炭。同时针刺人中,合谷、灸百会。血势不减者.宜输血救急。血势稍缓又需按不同证类或固气止血,或清热止血,或消瘀止血.配伍相应的止血药物或综合运用其它止血方法(如针灸,气功)。待血势见缓,或出血暂停.则谨守病机,行澄源复旧之法。
  澄源:即正本清源,辨证论治。为治崩漏的重要阶段。根据不同证类.又当适时地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切忌不问原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专事止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即善后调理。但复旧并非全在补血, 当视其病势.于善后方中寓治本之法。
  经病之本在肾,故总宜益肾固冲调经.本固血充,则周期可复正常。
  兹分述崩漏常见证型辨证及治疗如下:
  一、血热型
   (一)虚热证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而质稠。
  (2)全身症状: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苔薄黄.脉细数。
  (3)证侯分析:阴虚失守,冲任不固,故经血非时而下;阴虚生热.虚热扰血.热迫血行,故下血难净,阴虚血量可少,质粘稠。热甚则血量增多。心烦潮热.尿黄便结,苔黄脉细数,均为虚热之象。
  2.治疗
  (1)治则: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2)方药:可用保阴煎或上下相资汤。
  ①保阴煎(方见月经过多)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本方加生脉散以益气滋阴敛血.阿胶养血止血共奏其功。
  ②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燥症门》):
  人参 沙参 玄参 麦冬 玉竹 五味子 熟地 枣皮 车前子 牛膝
  原方作者谓: “我今定一奇方上下兼补,名上下相资汤”,治血崩亡血.无以生精,精涸之证。
  此方以熟地,枣皮补肾为君,元参滋水清热,佐以沙参、麦冬、玉竹滋阴润肺,使母子相资、上下相润。精生而液亦生;虚火除而血气宁。更有人参补气摄血,五味子宁心敛血,车前子引诸阴药,使滋而不腻。全方共具“资血之源,安血之室”的功效。牛膝行血,宜去之。若出血似崩者,加仙鹤草、乌贼骨以增强止血之效。淋漓不断者,加蒲黄,三七以化瘀lL:血,以其久漏必瘀之故。,若证见心烦少寐者,为心阴不足,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证见眩晕、轰热、易怒,为阴虚肝旺,可加龟板、龙骨育阴潜阳, 白芍柔肝养血。血久不止,气血亏损.证见面色苍白,气短倦卧,心悸头昏,血色淡而质清者,为气血俱虚之象.于方中加黄芪,枸杞、首乌。若进而出现烦躁、口渴.血色淡黯.质稀稠不匀而量多者,则势巳为气阴两亏, 当于方中重用固气填阴之品,必要时可考虑输血以扶正补血。
  (二)实热型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忽又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或稠,或有血块。
  (2)全身症状:口渴烦热,有发烧,或有小腹少腹疼痛.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3)证侯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腾,迫血妄行,故血崩下或淋漓不净,血热则色鲜红或深紫,热灼津则质稠或有块.正邪相争则发烧,热邪留滞则有疼痛.余证为实热之象,若挟有湿邪.则苔黄腻。
  2.治疗
  (1)治则:泻热凉血,止血调经。 .
  (2)方药:可用清热固经汤或滋水清肝饮或三妙红藤汤
  ①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崩漏》)加沙参。 .
  生黄芩 焦栀子 大生地 地骨皮 地榆 阿胶(烊化) 生藕节 陈棕炭 炙龟板牡蛎粉生甘草 .
  本方以生黄芩、栀子泻火清热止血;地榆、藕节清热止血;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阿胶养血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敛血;陈棕炭收涩止血;加沙参益气滋阴.全方泻热于滋阴之中.体现了实热崩漏的治法特点。
  ②滋水清肝饮(《医宗巳任篇》)。
  柴胡 当归 白芍 山栀 枣皮 茯苓 淮药 丹皮 泽泻 生地 大枣
  原方治阴虚火燥而发热、胁痛、耳聋、口干等证。
  用于本证以方中寓六味地黄丸滋水以泻火;柴胡疏肝解热;栀子清热止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大枣补脾固气;当归性偏温而行血,出血期间不宜用。加仙鹤草清热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全方滋水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经郁热而致的实热崩漏证。
  ⑧三妙红藤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黄柏 苍术 苡仁 红藤 败酱 大蓟 小蓟 仙鹤草 益母草 香附 夏枯草
  方中黄柏清热泻火燥湿并兼止血,红藤、败酱清热解毒,苡仁除湿健脾,苍术燥湿除邪,大小蓟、仙鹤草清热止血,益母草、夏枯草化瘀阻,香附理气调冲。若因外感邪热或素体阳盛,过服辛燥助阳之品.酿成实热崩漏,证见暴崩、发热、口渴、苔黄、脉洪大有力者,为邪实重证.加贯众清热解毒止血.野菊花、青蒿解毒除热.仙鹤草。茜草根清热止血。实热耗气伤阴,证见气阴虚者,加生脉散.易人参为沙参.实热除而血未止者.当根据现证辨证论治.
  二、肾虚型
  (一)肾阳虚证
  1.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
  (2)全身症状;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
  (3)证候分析: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故经来无期量多或淋漓;阳虚火不足,经血失煦,故色淡质清。余证均为阳虚失煦之象。
  2.治疗

  (1)治则: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2)方药:可用右归丸、通脉人生丸、赞育丹
  ①右归丸(方见月经后期)去肉桂、当归,加黄芪、复盆子、赤石脂。
  制附子 肉桂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枸杞 菟丝子 鹿角膜 当归 杜仲
, 原方治:元阳不足、或先天囊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诸证等。
  本证选此方以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阻,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加黄芪补气摄血.复盆子、赤石脂固肾涩血。肉桂宣通血脉, 当归辛温行血,出血期宜去之。
  ②通脉大生丸(《中医妇科治疗学.不孕证》):
  杜仲 续断 菟丝子 艾叶 肉苁蓉 紫河车 鹿角霜 枸杞 首乌 当归 砂仁 茯苓 山药 台乌 车前子 .
  原方治肾虚型不孕证。
  用于肾虚崩漏以方中杜仲、续断、菟丝子、艾叶、肉苁蓉、紫河车,鹿角霜温补肾气.调固冲任:枸杞、首乌、当归养血益肝;砂仁、茯苓、山药调补脾胃;台乌温气理血;车前子、引诸药下行。本方重在温补肾阳,兼顾肝脾,使肾中阳气得充,精血得养,冲任得固而经水自调。
  ③赞育丹(《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因阵》):
  杜仲 仙茅 巴戟 淫羊藿 菟丝子 蛇沬子 热地 枣皮 肉苁蓉 当归 白术原方“治阳痿、精衰、虚寒无子等证”。
  本方具有补肾养精,调冲之功。以杜仲、仙茅、巴戟、淫羊藿、菟丝子.蛇床子温补肾气.调固冲任;枣皮、肉苁蓉;当归滋养精血,于补肾之中配一味白术补脾气,以实脾资肾。用于此证颇宜。兼头昏、耳鸣、咽干者.加沙参、玄参、生地。肾阳虚,脾阳失煦.证兼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加茯苓、砂仁、炮姜健脾温中。证见出血量多,色黯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配加乳香、没药,灵脂.共奏温经活血之效。
  (二)肾阴虚证
  I.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
  (2)全身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3)证侯分析:肾水阴虚,冲任失守,故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尽。阴虚血热.则色鲜红、质稍稠。肾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脑,故头晕耳鸣。精亏则腰腿酸软,水不济火.故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肾水亏虚之象。
  2.治疗
  (1)治则: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2)方药:可用左归丸、补肾调经汤,大造丸
  ①左归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阵》)去牛膝合二至丸(见经期延长)。.
热地 山药 枸杞 山茱萸 川牛膝 菟丝子 鹿胶 龟胶
  原方云;“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方中熟地滋阴养血,龟胶益阴潜阳敛血.杞子、山萸、菟丝、山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川牛膝引血下行,故不用.合二至丸滋养肝肾.全方有滋水益阴,止血调经之功。
  ②补肾调经汤《新中医》 ’
  熟地 制首乌 枸杞 黄精 桑寄生 鹿角霜 金樱子 菟丝子 续断 党参 白术 甘草
  方中熟地、制首乌、枸杞、黄精、桑寄生、鹿角霜滋肝肾,养精血,益冲任;金樱子,菟丝子,续断补肾气、固冲任;党参,白术、甘草补气摄血固冲。
  ③大造丸(《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寒阵》)去牛膝。
  紫河车 杜仲 生地 天冬 麦冬 黄柏 龟板 人参 牛膝
  原方治“阴虚血热”、“心风失志、虚劳水亏”等证。
  方中紫河车补精血益冲任;杜仲益肾强腰.生地、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黄柏清热止血.龟板育阴潜阳以宁血,人参固气摄血。共奏补肾滋阴、调固冲任之功。若胁胀痛者加柴胡、.香附、川栋子、白芍。证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牡蛎。证见心烦.眠差加五味子、夜交藤。阴虚生热者.可按虚热崩漏证处理。肾阴阳俱虚者.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化裁运用。
  三,脾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
  2.全身症状:气短神疲,面色咣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
  3.证侯分析:脾虚气陷,统摄无权,故忽然暴下, 日久不止,遂成漏下,气虚火不足,故色淡而质薄。中气虚故气短,神疲。脾阳不振,故四肢不温、纳差、面色咣白。脾虚不运,可有浮肿。舌,脉为气虚脾阳不足之象。
  (二)治疗 .
  (1)治则: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2)方药:可用固本止崩汤或济生归脾汤或补肾固冲丸
  ①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血崩.血崩昏暗》)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 .
  人参 黄芪 白术 熟地 当归 黑姜
  原方治“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黯,昏晕在地”。
  以方中人参,白术,黄芪补气培元.固冲摄血;熟地滋阴养血;黑姜温中止血;当归药性温行.故暂不用。加升麻以升提气机;山药,大枣补中益气;乌贼骨涩血固冲。
  ②济生归脾汤(方见月经先期):
  用于本证以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固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脾;茯神、枣仁养心安神,宁血;木香宣畅三焦,调气健脾。该方重在固气生血,归脾统之.则经调如期。 .
  ③补肾固冲丸(《中医学新编》):
  菟丝子 续断 阿胶 鹿角霜 巴戟 杜仲 拘杞 当归 党参 白术 砂仁 熟地 大枣
  原方治“习惯性流产主要由于冲任亏损,肾气不固以致屡孕屡堕。
  用于此证以借其补肾固冲之力善后固本。方中党参、白术、大枣、砂仁补脾统血;当归、熟地、枸杞、阿胶、鹿角霜益精血,补冲任;杜仲、菟丝子,巴戟、续断补肾气。全方脾肾气血同治,共奏资血安血调经之功。久崩不止,见头昏、乏力,心悸失眠者,酌加首乌、白芍、桑寄生,或加夜交藤、五味子。腹胀痛者,加黑荆芥,柴胡、木香、炒枳壳。以崩为主者,去当归,加五味子、麦冬。
  四、血瘀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
  2.全身症状:小腹疼痛或腹痛,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涩。
  3.证候分析: 胞宫瘀滞,新血不安,由是经乱无期,离经之血时瘀时流,故经血时来时止。若冲任阻隔,则经水不至,蓄极而满.故血又暴下.血瘀故见血色紫黯有块,瘀阻则气血不畅,故作痛,舌质紫黯,苔薄白,咏涩均为有瘀之征。
  (二)治疗
  1.治则: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2。方药:可用四物汤、红花桃仁煎、开郁四物汤
  (1)四物汤(方见月经过少)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方中四物养血和血调经,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而不滞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
  (2)红花桃仁煎(《陈素庵妇科补解》):
  红花 桃仁 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丹参 延胡 香附 青皮
  方中寓有桃红四物加丹参以活血祛瘀、养血调冲;香附、青皮调气开郁;延胡止痛化瘀;用于肝郁血瘀证尚宜。
  (3)开郁四物汤(《叶天士女科》),
  香附 白芍 当归 川芎 熟地 人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地榆 蒲黄
  原方治“郁气崩漏……经来不时而下,或适来适断,或暴下不止”。
  方中四物养血;香附开郁;蒲黄、地榆化瘀止血;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益气补中。如寒凝血瘀,证见少腹疼痛、经色黯,可加艾叶;血多者去当归,川芎。若崩后闭经不行者,加牛膝、莪术,再根据现证,循前法处理。若崩下不止,暂去川芎、当归,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如瘀而化热,证见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黄,加仙鹤草、地榆、茜草根、夏枯草。气血虚而兼瘀滞证者,宜调补气血,化瘀生新,用八珍汤加益母草、鸡血藤、香附。
  [其他治疗]
  (一)药物止血 .
  1。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适用于血热致崩者。(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
  2.补骨脂、赤石脂各等量研细末.一日三次,每次服3克,适用于肾气虚寒出血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
  3。雉子筵浸膏片,每片0.2克, 口服,每次0.4~0.6克,一日三次(上海第七制药厂)。
  4。贯众注射液2毫升肌注,每日l~2次.棕榈炭末或贯众炭末3~6克,冲服(广州市中医医院妇科)。
  5.当归9克,赤芍12克,刘寄奴9克、香附9克、血竭5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茜草12克、益母草15克。适用于虽无瘀血症状,但出血淋漓曰久不止,‘用其它方剂无效,仍当按瘀血论治者(山西医学院等)。 .
  6。蚕砂炒炭研细,每服6克,黄酒送下(《济阴纲目。崩漏门》)。
  7.乌贼墨,每服一克,早晚各一次(青岛海洋研究所等)。
  8.断血流(唇形科风轮莱属植物荫风轮),每日三次,每次10克(生药)(安徽省断血流研究协作组)。
  9。云南白药,照说明服用。
  (二)针灸止血
  1.断红穴: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有减少血量,的作用。 、
  2.体针:神阙、隐白,艾灸20分钟,一般10分钟后,血量即可减少。
  3。耳针:子宫穴、内分泌,皮质下,针刺,留针15-,-,20分钟。 。
  4。灸:艾灸大敦或隐白(双侧),悬灸20分钟(广州市中医医院妇科)。
  5。灸白会、神阙、隐白穴。
  [预防与护理]
  血得热则宣流,得寒则凝滞,受湿则碍气机。故崩漏患者宜避炎暑高温,或过食辛烈香燥之物.及辛温暖宫之剂或寒凉凝血,滞血之药物.忌吃生冷饮食;出血期间不宜涉水冒雨。劳则气耗,气不摄血,故出血期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必要时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严禁房事,加强营养。临床观察当记录出血的期、量、.色、质的变化及伴随证情的变化,若出血量骤多不止当及时处理,以免伤阴血暴亡发生虚脱危
侯。
  [预后]
  崩漏就病之新久而言,“暴厨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就其疗效而言,止血稍易,调周较难。总之,“崩中者,势急症危,漏下者,势缓症重,其实皆属危重之候”(《女科证治约旨》)。所以,崩漏属妇科重症,但治疗得当.并能坚持调理,预后亦良好。
  [结语]
  崩漏是月经期量严重失常的一类月经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月经非时而下.或崩,或漏,或崩漏交替,或崩闭交替。致病原因颇多.病机复杂,可归纳为虚、热、瘀去认识。见前病机示意表。但其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不能约制经血,在发病过程中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故崩漏往往反复难愈。诊断上可借助功血的诊断,有的月经紊乱临床表现虽符合崩漏.但并无卵巢功能失调依据.又未发现器质性改变者.亦属崩漏范围,所以崩漏又不能与功血完全对号。崩漏的辨证主要在于分清属虚属热属瘀和属何脏,治疗上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论治。崩漏为月经病重证,常需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疗,才易奏效。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漏下之病由劳伤气血,……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淋漓或漏也。
  崩中者……脏腑俱伤,而冲任之气虚,不能约制其经血,故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名曰崩中漏下。
  《东垣十书。兰室秘藏.妇人门.经漏不止有三论》:……脾胃有亏,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其色紫黑……。
  《薛己医案。女科撮要。经漏不止》: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结,血伤而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
  《证治要诀.妇人门》:崩有血热而成者,有气虚而成者。血大至曰崩中,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或腐,势不可止,证非一状.所感亦异,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上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卜…”.即成瘀色。
  《医学入门》:凡非时血行,淋漓不巳.谓之漏下,忽然暴下,如山崩然,谓之崩中。
  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其色紫黑腐臭。
  经行犯房,劳损过度,损伤冲任,气血俱虚,不能制约经血.忽然暴下者,宜大补气血。
  时行时止,淋漓不断,腹中作疼,乃寒热邪气容于胞中,留滞血海作疼也。
  《万氏女科.崩漏章》:妇人崩中之病. 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
  《景岳金书。妇人规。崩淋经漏不止》: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乱则或前或后,漏则不时妄行, 由漏而淋, 由淋而崩,总因血病,而但以其微甚耳。
  崩漏之病,有暴崩者,有久崩者。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且凡血因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此等证候,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崩淋既久,真阴日亏,多致寒热咳嗽,脉见弦数或豁大等证,此乃元气亏损,阴虚假热之脉,尤当用参地归术甘温之属,以峻培本源,庶可望生。
  若素多忧郁不凋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此因隔而崩者也, 当预服四物八珍之类以调之,否则恐其郁久而决.则为患滋大也。
  《妇科玉尺.崩漏》:崩漏,究其源,则有六大端:一由火热,二由虚寒,三由劳伤,四由气陷.五由血瘀,六由虚弱。
  《女科经论》引王海藏云: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
  《血证论.崩漏》: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
  《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法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一文认为:祖国医学中虽无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名,但从临床表现而论,应属于“崩漏。范围。所报道的功血100例中,肾阴不足者13例.全部肾阴不足的症侯群外. 尚有阴虚内热.肝阳偏盛,或水不济火.心火上炎之区别;肾阴肾阳俱虚者为87例,其临床表现,除有以上的阴虚症候群外,尚有肾阳不足,脾阳不振的现象。如阴虚症状突出者,称为阴阳俱虚,阴虚为主,占56%。如阳虚症状较明显者,称已为阴阳俱虚,阳虚为主. 占31%。但本组病员中.未发现单纯阳虚的类型。且在发病诱因与肾的关系,发病年限与辨证类型的关系上,都说明与伤肾有关.并认为“阴虚阳搏谓之崩。,主要指肾阴虚,而崩漏病情深久, 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虚。故肾虚是致崩(指崩漏)之本(见《肾的研究》)。
  《崩漏证治》:崩漏发病,其本在肾,位在冲任。(《资料选编》成都中医学院附院13:6.1980)。
  《治疗崩漏症的经验和体会》一文,用相资汤治疗久崩气阴两虚证颇为相宜(上海中医药杂志》10:29.1963)。
  《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中医治疗》一文,分析了239例功血患者的类型,年龄分布、初潮年龄,阴道流血情况,血色素,止血方法、中药止血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等,体会到“功血的止血过程中,不论中西医治疗,均寓有调整卵巢功能之意,即“塞流”与“澄源”不能截然划分。当血止以后,多在止血的辨证基础上,按当时所出现的证候辨证施治以治其本。本组239例中,尚无单独一脏(经)为病者,以肝肾、脾肾、肝脾或肝脾肾同病为多.在大流血或流血日久,则多出现气血两虚(《资料选编》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医学系, 4期,76页.1977年)。 .
  《中医治疗13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宫内膜形态变化》一文报导:“中医治疗有促使无排卵型的卵腺发生排卵和/或增强黄体机能不足型的黄体分泌功能,使其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的量相互间比例及作用持续时间逐渐恢复至生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主间质改变符合者, 中医组明显地高于中西医结合组。并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中医治疗所使用的药物中不含外源性激素类物质,故既不直接作用于内膜,也不起反馈作用,而可能是通过另一些途径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达到自我调节而恢复至生理状态的,值得引起注意(《成都中医学院内部资料》5期,1981年)。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崩漏是妇科疑难病证.其发病机理与月经先期、月经量多。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有何不同7
  2.为什么崩漏反复难愈,其诊断依据是什么,论治有何特点,
  崩漏是指因血热、脾虚、血瘀等导致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非时而下的一种病症。量多如注者为崩,量少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常交替出现。相当于功能性子宫出血。 ’
   诊断依据
  1.经血无周期可循。
  2.经量或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两者交替出现。
  3.须与胎漏、异位妊娠、产后出血、赤带以及症瘕、外伤引起的阴道出血相鉴别。
   证治概要
  崩漏之病变主要在于冲任、胞宫。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约制经血,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其证候分类主要有血热内扰证、气不摄血证、肾阳亏虚证、肾阴亏虚证、瘀滞胞宫证。临证须根据出血时间、血量、血色、血质及兼证、舌脉,审证求因,辨其证候的虚、实属性。本病一般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分步进行治疗,即止血、求因治本、善后调理。三者又不可截然分割,当寓澄源于塞流、复旧以治本。另外,治崩宜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重于补肾气,益冲任;育龄期患者宜舒肝养肝,调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任。
    分证选方
  一、血热内扰证    

  [主症]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伴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固经。
  [常用方] 固经丸(《医学入门》)。
  炒黄芩、炒白芍、炙龟甲各30g,炒黄柏9g,炒椿根皮21g,制香附7.5g。上药为末,酒糊为丸。每次9g,每Et 2—3次,空腹时用温酒或白汤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下血如崩者,加仙鹤草、益母草、乌贼骨,马齿苋;淋漓不断加蒲黄、三七。
  2.如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脉弦数者,为肝经火炽,加郁金、丹皮清肝解郁。
  3.见有心烦、夜寐多梦,口舌生疮者,为心火偏旺,加淡竹叶、赤芍、黄连等,以清心凉血。
  4。若见面色苍白,气短倦怠神疲者,为气血亏耗,加党参、黄芪、桑椹子益气养血。
   [按语]
  1.据报道:本方有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
  2.据报道:应用本方加炒五灵脂、蒲黄炭、茜草炭等药治疗人工流产术后月经过多80例,疗程平均20~30天。结果:痊愈40例,好转20例,无效8例。
   [参用方]
  1.二神散(《古今医统大全》):陈槐花60g,百草霜15g。共研细末,每次9g,每日2—3次,空腹时服。功用:清热凉血止血。主治:妇女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色红,伴口干心烦,舌红脉弦数。
  2。十灰散(《劳症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荷叶、白茅根、大黄、栀子、棕榈皮、丹皮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6g,每日2次。功用: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所致崩漏、月经过多及其它各种血症。血色鲜红,伴面赤头晕,心烦口干多饮,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据报道:十灰散化学成分中钙含量很高,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极重要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
  3.子芩丸(《古今医鉴》):醋黄芩120g,酒当归60g。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70丸,空腹时酒送下,每日3次。功用:清热化瘀止血。主治:妇人崩漏属于血热夹瘀,量多色红夹小血块,或见漏下色暗者。
   二、气不摄血证
  [主症]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伴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或边有齿印,舌苔薄润,脉芤或细无力。
  [治法] 补气健脾,固冲摄血。
  [常用方] 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山茱萸24g,生杭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榈炭6g。水煎,用五倍子末15g和服,每日2次。
  [辨证加减]
  1.若出血量多,需防虚脱,可急服独参汤,以补气摄血。

  2.兼心悸怔忡,失眠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夜交藤,以养血安神。
  3.若气虚下陷、小腹作坠者,重用黄芪加升麻、柴胡、炒荆芥,以升提中气。
  4.若饮食减少,脘腹作胀,大便溏泄者,加木香、砂仁、神曲,以行气健脾。
  5.久漏不止,或少腹胀痛者,加黑荆芥、益母草、木香行气散瘀。
  6.兼血虚者,加首乌、桑寄生滋阴养血。
    [按语]
  1.崩漏止血容易,恢复巩固比较困难。故血止后,以归脾汤进一步健脾益气,固本复旧治疗,以便疗效巩固。 、、
  2.据报道:本方具有抑制子宫平滑肌、止血、抗菌等作用。
  3.据报道:以固冲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l例。其中肝肾阴虚者19例,加女贞子、旱莲草,结果:治愈17例,有效2例;脾肾阳虚者8例,加仙灵脾、杜仲、首乌,结果:治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血瘀型4例,加当归、丹参、三七,结果: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三型共计治愈率80.6%,总有效率为93.5%。
   [参用方]
  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lOg,酒当归lO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lOg。上为粗末,加水450ml,煎至150ml,去滓稍热服。每日2—3次。或制成丸剂,如梧桐子大,每次lOg,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妇人崩漏,见量多或淋漓,色淡质稀,伴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据报道:用本方大剂量加减治疗脾虚崩漏50例。结果:痊愈23例,显效工3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
  2.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当归、茯苓、炙黄芪、龙眼肉、远志、酸枣仁各3g,木香1.5g,炙甘草0.9g,人参3g。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伴见心悸健
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少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135例,获得良好效果,用药后病人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明显增加L6j。用本方治疗5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疗效显著,用药后止血时间平均为5。5天。
  3.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炒白术18g,生黄芪18g,生龙骨18g,生牡蛎18g,大生地黄18g,生杭芍9g,海螵蛸12g,茜草9g,川续断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养血,固涩安冲。主治:妇女月经过多,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属气血两虚者。
  4.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大熟地黄30g,炒白术30g,生黄芪9g,酒当归15g,黑姜6g,人参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气摄血,固本止崩。主治:妇女崩漏下血,气短乏力,面色咣白,或面浮肢肿,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三、肾阳亏虚证
  [主症] 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

  [治法] 温肾助阳,收敛止血。
  [常用方] 右归丸(《景岳全书》)。
  制附子60—180g,鹿角胶120g(炒珠),制菟丝子120g,炒杜仲120g,熟地黄240g,炒山药120g,炒山茱萸90g,炒枸杞子120g,当归90g,肉桂60—120g。上为细末,先将熟地黄蒸烂杵膏,炼蜜为丸。每次9—12g,以滚白汤送下,每日3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
  1.患者若为年少肾气不足,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以加强补肾益冲之功。
  2.见浮肿、纳差、四肢欠温者,为肾阳虚,脾阳失煦,加茯苓、砂仁、炮姜健脾温中。
  3.出血量多,色黯红有块,小腹疼痛者,为寒凝致瘀,加乳香、没药、五灵脂温经活血。
    [按语]
  1.临床运用一般可去肉桂、当归,加生黄芪60g,覆盆子120g,赤石脂250g以增强补涩之力,提高疗效。
  2.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3。据报道:右归丸对女性肾阳虚的血清睾丸素值无明显变化,而血清雌二醇低于正常者能明显上升,说明右归丸的作用重在改善机体功能,恢复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系统的正常分泌18j。
    [参用方]
  1.熟附丸(《奇效良方》):熟附子、木贼、煅龙骨、煅赤石脂各15g,川芎、当归各30g。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9—12g,米汤送下,每日2次。功用:温阳固冲,和血止崩。主治:妇人崩漏,经血量多,色淡质稀或淋漓不尽,小腹阴冷隐
痛,四肢不温。
  2.蒲黄散(《备急千金要方》):蒲黄175g,鹿茸、当归各60g。上为末,每次3—5g,酒送下,每日3次,效不显者,稍加至6—8g。功用:补肾固冲,养血止血。主治:肾阳虚、冲任不固,漏下不止者。
  3.龟鹿补冲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党参30g,黄芪18g,龟甲12g,鹿角胶9g(烊化),煅乌贼骨30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补肾益气,固冲涩血。主治:妇人崩漏,骤然下血,先红后淡,面色苍白。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大而虚。
     四、肾阴亏虚证
  [主症] 经血时多时少,色鲜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常用方] 左归丸(《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大熟地黄240g,炒山药、枸杞子、山茱萸、制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各120g,牛膝90g,女贞子、旱莲草各120g。上药为细末,熟地黄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空腹时滚汤送下12g。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兼见咽干、眩晕者,为肝阴失养,加夏枯草、牡蛎平肝养阴。
  2.见心烦眠差者,为心阴不足,加五味子、夜交藤养,心安神。 .
  3.下血如崩者,为阴虚血热,加仙鹤草、益母草、乌贼骨、马齿苋清经止血。
  4.淋漓不断者加蒲黄、三七化瘀止血。
  5.病久血不止,气血亏耗,见面色苍白、气短倦怠者,加黄芪、人参、桑椹子补养气血。
    [按语]
  1.本方久服易滞脾碍胃,故有脘胀便溏者不宜久服,或酌加陈皮.、砂仁理气健脾。
  2.据报道:左归丸加减方对有卵巢功能障碍,子宫发育不良等症有良好的作用,服药后可出现排卵性月经,并能受孕,说明左归丸对下丘脑。垂体一性腺轴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据报道:应用左归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2例,主要为肾阴虚型及阴阳两虚型患者。结果:显效17例,有效5例,有n例随访3个月以上,其中治愈9例。
  4.据报道:用二至丸加味治疗72例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肾阴虚者,出血期以二至丸合两地汤加味,调经期以二至丸合左归丸出入,排卵期补肾填精佐以温阳理气活血,多获良效。
   [参用方]
  1.滋肾固冲汤(《妇产科学》):生地黄15g,枸杞子、山萸肉、黄柏、血余炭各9g,煅龙骨、煅牡蛎、侧柏叶各30g,龟甲、旱莲草、藕节炭各12g。水煎服,每日工剂。功用:滋阴凉血、清热固冲。主治:肾阴不足,冲任血热之功能性子宫出血。症见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漓不尽,色鲜红,伴头晕耳鸣,腰膝疲软,心烦潮热,苔薄黄,脉细数。
  2.育阴汤((-a灵妇科》):熟地黄12g,山药、川续断、桑寄生、山萸肉各lOg,煅海螵蛸15g,制龟甲12g,煅牡蛎12g,白芍lOg,阿胶lOg(烊冲),炒地榆lO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育阴滋肾,清热止血。主治:经血量多或量少淋漓,色鲜红,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汗出,舌黯淡苔少脉细。
     5、瘀滞胞宫证
  [主症] 经漏淋漓不绝,或骤然暴下,色暗或黑,夹有瘀块,小腹疼痛,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常用方]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失笑散(《苏沈良方》)。
熟地黄12g,当归6g,川芎6g,白芍9g,炒五灵脂lOg,炒蒲黄10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胁肋胀甚,胸闷喜叹息者,为肝郁气滞,加醋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
  2.少腹冷痛,拒按,得热而减,为寒凝血瘀,加炒艾叶、.炮姜温经散寒。
  3.久漏不净,加红花、益母草加强化瘀活血之功。
  4。崩下不止,去川芎,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益气止血。
  5。见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者,为瘀而化热,加仙鹤草、地榆、茜草根、夏枯草清热化瘀止血。
    [按语]
  1.临证一般宜加参三七lOg,茜草炭lOg,煅乌贼骨lOg,以加强化瘀止血之力。
  2.据报道:四物汤、失笑散均有明显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故与血瘀证的治疗直接相关。
  3。据报道:用失笑散及其加味治疗崩漏113例。结果:治愈93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治愈率82.3%,好转率13.3%,总有效率为95.6%。
     [参用方]
  1.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蒲黄、槐花、酒生地黄各30g,大黄9g,赤芍9g,丹皮3g,当归尾5g,枳壳15g,炙龟甲9g,桃仁10粒,炒槐花lOg,生蒲黄(包)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行血祛瘀。主治:妇人血崩,色红夹有瘀块,伴小腹疼痛,舌质暗紫,脉弦紧。
  2.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等份。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15丸,不效者,加至30丸,每日3次。功用:活血化瘀止血。主治: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之出血证。据报道:应用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多种妇科血症34例,包括崩漏、月经过多、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大出血,服药1—7剂,用药后平均10小时出现疗效,其中治愈27例。
  3.云南白药(秘方):散剂,每次1/4支,每日2次;胶囊剂,每次2粒,每日4次。功用:活血散瘀止血。主治:妇人崩漏,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断,色鲜红伴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据报道:该药凝血作用是通过使血小板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血小板成分,包括腺苷酸和钙的释放而产生的,与凝血酶诱发的血小板反应相似。
     疗效评定
  1.治愈: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
  2.好转:经量、经期、周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
  3。未愈:阴道出血无变化。
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是指经血非时而下,忽然大下谓之崩中,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崩与漏义虽不同,然“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故临床统称崩漏。

  崩漏属妇科疑难病证,亦是急重病证。疑在病名概念认识尚不一致,难在临床速获良效,急在耗失阴血,损及健康。所以,崩漏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传统认识为:凡阴道下血证,血势如崩似漏的,皆属崩漏范围;也有指崩漏为“经乱之甚”的;也有明确将崩漏列入月经疾病范围,却指出“崩漏是概指阴道出血而言”,“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有症状”的。由于概念上未能定论,对崩漏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可说无从进行规范性研究。因此,虽多次在中医妇科学术会议上讨论并已作决定将崩漏界定在月
经疾病范围,然而近来又有提出异议者。为此本节根据有关记载及临床实践,重申将崩漏议定在月经疾病范围,其它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证,则宜在有关内容中讨论,不属本病范围。素问。阴阳别论》所言“阴虚阳搏谓之崩”,是关于崩的最早记载;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释为“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马莳再释为“尺脉既虚,阴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崩”。张志聪、马莳的《素问灵枢合注》进一步指出,此指妇女血崩而言,血是从胞络宫来。从《内经》原义理解,崩乃指妇科血崩证。漏,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其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对不同的妇科血证进行了鉴别。值得注意的是巢氏首列“漏下候”、“崩中候”,简明论述了崩中和漏下的病名涵义、病因、病机,明确指出崩中、漏下属非时之经血,发病由“劳伤气血”或是“脏腑损伤”。以致“冲任二脉虚损”,或“冲脉任脉气血俱虚”,“不能约制经血”所致,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并见。《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治法重在温补,在发病机理上认为即或因湿热所致,亦是因脾肾有亏,湿热下迫与相火相合以致漏下不止。并阐述了阴虚致崩的机理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丹溪心法》提出“补阴泻阳”法治崩,用小蓟汤及凉血地黄汤治“肾水阴虚”之血崩。至明代,诸医家对崩漏的论述有较大的发展,如《证治要诀》明确指出不可轻信恶血之说而滥用通瘀之法,指出血崩腹痛又见血色瘀黑,不可认为“恶血未尽”,而“不敢止截”,殊知“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即成瘀色”。《医学入门》论崩漏主热,指出病位在胞中、血海处。《女科撮要》论崩主肝脾。《古今医鉴》提出的“治崩问虚实,先用四物汤加荆芥穗(炒)、防风、升麻煎服,如不止,加蒲黄(炒)、白术、升麻并诸止血药止之”,是治崩先止血的先列。《景岳全书.妇人规》明确将崩漏归于经脉类,指出崩漏属“经病”、“血病”,为“经乱之甚者也”,是对崩漏归属认识的一大进步,并指出“五脏皆有阴虚,五脏皆有阳搏”,“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认为伤心则血无所主,伤肺则血无所从,伤脾则不能统血摄血,伤肝则不能蓄血藏血,伤肾则不能固闭真阴。不但观察到“凡血因崩去,势必渐少,少而不止,病则为淋”和“由漏而淋,由淋而崩”的转化,而且还观察到崩闭交替现象:“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为后世研究崩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丹溪心法附余》提出的“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若只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孑之阳无以立,故本末勿遗”,已为后世医家视为论治崩漏的大法。也有提出“血乃中
州脾土所统摄”,故“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亦是治崩漏的一派之说,可供参考。《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评论某些医者不识崩漏不绝多由阴不涵阳所致,“心中只有当归补血,归其所归之空泛话头,深印脑海,信手涂鸦,无往不误”,此经验之谈,值得珍视。

  现代对崩漏的研究有两种途径:一是总结中医治崩漏的经验(积累崩漏临床辨证论治的资料)以期规范出崩漏的证治规律;二是西医学借鉴崩漏的辨证论治研究“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有关崩漏的论治从20世纪50年代起不乏报道,并多与西医学所指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相联系进行研究,如《肾的研究》中“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原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认为:“祖国医学中虽无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名,但从临床表现而论,应属于‘崩漏’范围。”该书有关资料说明:“阴虚阳搏谓之崩”主要指肾阴虚;而崩漏病情深久,阴损及阳,终致阴阳俱虚,故认为“肾虚是致病之本。”这一认识至今属研究崩漏的主流,由此有不少的相关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此外也有以气阴两虚立论,运用气阴双补塞流取得较好的疗效。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参与研制的益宫止血口服液则属此列。也有不少的中成药新药问世治疗崩漏,如止血灵、宫血宁胶囊、珍珠贝母精卵液水溶液等。但目前治疗崩漏更多的仍是采用临床辨证因人施治:

   [病因病机]
  崩漏的病因病机,前人有不少探讨,认识各有侧重,而今之临床多从患者现证出发,审证求因,如现证表现为“气虚”,则此证之本在“气虚不能摄血”。或按一般血证的机制解释崩漏发病,即不外气虚不能摄血;血热迫血妄行;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劳伤(内损、外伤)脉络以致血溢。这种传统认证释理的方法虽具有辨证求因的普遍性,却未能说明崩漏发病的根本,因而有的医者根据中医学肾的理论,提出肾虚是致崩漏之本,这个见解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也有根据中医临床及有关理论将崩漏病机归纳为热、虚、瘀为病者。认为因热者有虚热、实热之分,热伤冲任,迫血妄行以致成为崩漏。因虚者有因脾肾之虚,有因肝肾亏损,有因气血两虚,有因脏腑俱虚,以致冲任虚损,不能约制经血,成为崩漏;因瘀者可因肝郁气滞而瘀,可因“冷积胞中,经脉凝塞”成瘀,可因热甚灼阴燥涩成瘀,也有湿热壅遏致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

  这些机制的阐释虽然有理论与临床依据,但是崩漏的治疗至今仍未能突破,有必要在崩漏的机制上进一步深入探讨。

  基于崩漏属月经疾病范围这一前提,根据中医学月经生理、病理的理论,及目前有关中医生殖生理的研究,并参考中医学对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的研究,本书讨论崩漏发病机制如下:

  1.多因素引起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功能失调
  七情、饮食、劳伤、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等因素,或素体因素,或它病影响,均可成为崩漏的病因或诱因。
  年少肾气未充或年老肾气渐衰,因故肾气益损,从而天癸源少不足以充养冲任二脉,冲任功能失调,经血蓄溢无以约制发为崩漏,此导致的崩漏临床多表现为肾气虚证或肾阳虚证。
  或因多产亏耗肾精;或因饮食劳倦,忧思损脾,先后天失养,气血由是亏虚,肾气、天癸、冲任无以营养,以致调节月经的功能产生不良,造成月经紊乱,发为崩漏,此在临床多见为肾阴亏虚、阴虚血热、脾肾气虚等证。
  情志因素困扰,肝气郁结,气机失于条达,冲任失于通畅,反侮于肾以致肾气、天癸、冲任失调,导致子宫非时下血而成崩漏,临床多为肝气郁结或肝郁化热证。

  2。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致使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难以调控
  崩漏发病常非单一原因,如怒动肝火,肝不藏血,冲任蓄溢失度,发为崩漏之始,但同时又因肝火侮脾及肾,因而又可有脾虚失统、肾虚失固的因素。又如阴虚阳搏成崩,病起于肾,而肾水阴虚不能济心涵木,以致“心火亢盛,肝肾之相火夹心火之势亦从而相煽”,导致“血脉泛滥,错经妄行”(《女科正宗》),成为心、肝、肾同病之崩漏证。也有阴病及阳,阳病及阴,阴阳俱虚,以致阴阳不相维系,封藏不固,冲任失约成为崩漏者。又如肝郁血瘀崩漏证,本属实,而肝克脾或及肾,因而亦可并见脾不统摄或肾不扃固,以致形成实中有虚的病变,气血虚弱崩漏证可因气虚运行无力,血虚冲任失养而有虚中兼滞的病变。由于崩漏长期失血,邪气乘虚侵入子宫、胞脉、冲任二脉,邪毒(湿热)壅遏以致崩漏加重。或崩漏患者复感寒邪、寒凝血瘀、血不得归经,致漏下淋沥。又,无论何因所致的崩漏,由于失血耗气,以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统摄失司,冲任失养的病变,甚则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正如《女科证治约旨》所云:“盖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流行升降,灌注八脉,如环无端。至经血崩漏,肝不藏而脾不统,心肾损伤,奇经不固,瘀热内积,堤防不固,或成崩,或成漏,经血运行,失其常度”,因而崩漏反复难愈。
  从以上病机认识,可以说明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势必日益加重,反复难愈,因而临床证型多样,很难始终证型不变。故本节辨证论治中所举各证仅作举一反三参考。
  不过,本病属月经疾病,而“经水出诸肾”(《傅青主女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医学正传》),故本病虽有在气、在血、在脏、在经的不同,其根本则在肾气,变化在天癸,病位在冲任,见证在气血,表现在子宫非时下血,或为崩,或为漏,或崩漏并
见。因此,本病的认病释理当从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人手,调节其间的阴阳动态平衡为治。
  [诊断与鉴别]
  崩漏的诊断根据其临床表现和月经周期的紊乱程度以及血势情况似乎不太困难,但是阴道出血是多种妇产科疾病的症状,临床仅靠症状鉴别却并不十分容易,故临床上常借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方法,以明确阴道出血的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崩漏的主要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不止,不同证型表现有不同的证候,常见的出血情况有骤然大下继而淋漓的,或淋漓不断又忽然大下的,或乍出乍止又忽然暴崩的,也有淋漓连月不休的,或经闭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其血色或鲜
明,或黯淡,血质或稠粘,或清稀如水,或有血块,气腥或秽。总之月经不规则来潮,血势或缓或急,或为崩中,或为漏下,或为崩闭交替。长期出血或忽然下血过多,可导致昏眩欲倒、恶心、面色苍白等严重贫血症状。
  (二)病史
  年龄和产育以及服药情况是诊断崩漏的重要参考。
  青春期少女在月经初潮后的一二年内,由于肾气未裕,天癸甚微;更年期妇女在绝经前一段时间,因生理性肾气渐虚,天癸匮乏,因此,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易罹患崩漏。
  询问病史时还应了解房劳或流产,或有无滥服滥用避孕药或激素类药物,或过服辛温燥辣和峻补药、活血药等情况。
  (三)特殊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 基础体温曲线呈不规则的单相型。
  2.阴道脱落细胞性激素水平 持续出现雌激素高、中度影响,而无排卵周期的变化,或呈低度影响。
  3.宫颈粘液结晶 宫颈粘液持续透明量多,延展性好,镜下呈现典型羊齿植物结晶。
  4.子宫内膜活检或诊断性刮宫 出血前或出血时刮取的内膜组织为增生期子宫内膜,或增生过长,甚或腺囊型、腺瘤型增生等。
  5.超声波检查 内生殖器无异常声像图显示。出血期有时可见宫腔内有血块,或出血前内膜过厚。
  二、鉴别
  当与赤带、妊娠出血、产后出血、肿瘤出血、宫颈出血、损伤出血、其他月经病出血、内科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的子宫出血、使用避孕药或激素药等所致的阴道出血作鉴别。一般通过病史或妇科检查、妊娠检查、诊断性刮宫和超声波检查,或某些特殊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可以追寻或查出阴道出血的原因。
  [辨病论治]
  确立诊断后,在辨病上还需按崩漏的病机辨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方用药。
  如前所述崩漏发病与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生殖轴功能失调有关,同时尚有与脏腑相关的病变出现。因此,按病机辨病,还当注意肾气并以累及脏腑、气血的相关症状作为依据。
  一、辨病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主要辨患者当时的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情况,若是出血似崩则病为崩中,若出血似漏则病为漏下。
  二、治疗方法
  崩漏出血为崩中者,当根据舌脉他症,采用相应的止血法;若为漏下者,亦当采用相应的止血之法,若不在出血期,当按调周为治。
  (一)止血
  1.益宫止血口服液(湖北施恩堂制药有限公司)
  主治与功效:补气摄血,养血止血,益肾固本。用于崩漏出血期的止血。
  2.宫血宁胶囊(云南白药)
  主要药物为重楼。用于崩漏止血。
  3.仙鹤草、墓头回、炒地榆、山茱萸(哈荔田经验方)
  每药用量20~40g,水煎服。用于崩漏塞流。
  4.生脉二至止血汤(《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人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旱莲草、乌贼骨、茜草根、补骨脂、赤石脂、益母草、甘草。
  本方为治疗崩漏出血的验方,寓生脉散以补气摄血,资血敛血;二至丸补肝肾调冲任;补骨脂、赤石脂固肾涩血;乌贼骨、茜草根收敛止血;益母草化瘀生新,引血归经。全方药性子正,使气阴得复,精血资生,本固血止。
  (二)调周(调整月经周期)
  1.滋阴固气汤(《实用中医妇科学》)
  组成:党参、黄芪、白术、阿胶、续断、菟丝子、何首乌、山茱萸、鹿角霜、白芍、炙甘草。
  本方滋阴固气摄血,重用参、芪、术大补脾气,阿胶止血,酌加棕榈炭、赤石脂摄血止血,他药皆为补肝肾、调冲任、养精血之品。寓止血于澄源之中,标本兼顾,用于崩漏甚是得宜。
  2.中药周期疗法(江西医学院)
  (1)促卵泡汤:熟地、当归、首乌、菟丝子、茺蔚子、肉苁蓉。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者加仙茅、仙灵脾。于出血第5天或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1日1剂,共7日。
  (2)排卵汤:丹参、赤芍、紫河车、香附、当归、红花。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用完促卵泡汤后,继服此方,1日1剂,共5日。
  (3)促黄体汤:熟地、龟甲、白术、川断、肉苁蓉、炒槐花、当归。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肾阳虚加黄芪、巴戟天。服完排卵汤后,继服此方,1日1剂,共7日。
  (4)调经活血汤:丹参、赤芍、茺蔚子、泽兰、桑寄生、香附、当归。肾阳虚加川芎。服完促黄体汤后,继服此方,1 日 1剂,共5日。
  中药周期疗法是根据中西医的月经周期理论构思组方而成,治疗效果可取,唯用药周期长,若能形成系列中成药则方便服用。
  3.韩百灵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熟地、山萸肉、牡蛎、海螵蛸、杜仲、川断、桑寄生、山药、白芍、阿胶、棕榈炭、炒地榆。
  方中熟地、山萸肉补精血,杜仲、桑寄生、川断固肾气,白芍、阿胶养血,且白芍敛阴、阿胶止血,山药培脾,牡蛎、海螵蛸、棕榈炭、炒地榆止血。
   本方既能补益,又能止涩,用于肾虚崩漏的出血期,具有标本兼顾之效。
  4.经验方(《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紫河车、鹿角霜、枸杞子、五味子、桑椹子、菟丝子、肉苁蓉、黄芪、当归、艾叶、茯苓、甘草。
  方中紫河车、鹿角霜为温养肝肾精血的血肉有情之品,四子及肉苁蓉养精益血,黄芪补气,当归调经,艾叶暖宫,茯苓、甘草培脾。用于崩漏肝肾亏损的调周、复旧,有先后天同补,气与血齐调的求本疗效。
  [辨证论治]
  确定崩漏的诊断后,根据病机认识现证,分清证的属性从而分证论治。根据本病的发病机制,特别应注意有无肾的阴阳失衡、肝的疏泄失度、脾的统摄无权等证候。青春期患者有无肾气不足、冲任未充之征;育龄期患者有无冲任受损的病史;更年期患者有无肝肾亏损的见证。一般在出血之际多见标证,血势缓和或出血停止后常显本证。但本病标本错杂,故在审证求本中当掌握辨证要点,结合四诊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崩漏的主证是血证,辨证首先当辨血证的属性。根据出血呈现的量、色、质变化,初辨证之寒、热、虚、实。
  经血崩下非时,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清者,多属虚。属肾气虚者,多兼有腰膝酸软或有初潮迟至、滑胎、闭经、月经不调史;属气血虚者,多兼有神疲懒言,动则气促,头晕心悸,面色萎黄或有失血史、运动或劳动量过大史;属肾阳虚者,多兼有面色晦黯,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精神不振;属肾阴虚者,多兼有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头晕耳鸣。
  经血非时暴下,血色鲜红或紫红,血质稠粘,多属热。若淋漓漏下,色鲜质稠,多属虚热;兼见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或有情志创伤史,多属肝郁化火;若血色紫黑有臭或有块,苔黄腻,多属湿热;经血非时而至,时来时止,或时闭时崩,或久漏不止,血紫黯有块多有瘀滞,可兼见小腹疼痛,舌质紫黯或边有瘀点;若血色晦黯而质清稀,多属寒属虚,夹有瘀滞。
  血势骤急多属气虚,淋漓不断多属血滞。久崩久漏多是气血虚弱或兼瘀滞,久崩不止气血耗损可转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为崩。前人有漏轻崩重的说法,其实久漏不尽,来势虽缓,气血耗失岂能属轻;新病暴崩,来势虽急,正气未衰未必属重。辨证时当视其转化判断证情的轻重缓急。一般而论,崩漏虚证多,实证少,因热者多,因寒 者少,即便是火亦是虚火,非实火可比。
  二、治疗原则
  崩漏论治,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提出过不少的治法理论和经验。如有人提出“治崩养血升提加诸止血药止之”(《证治准绳》);有主张用甘药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景岳全书。妇人规》);《丹溪心法附余》提出“初用止血以涩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傅青主女科》)认为不可独用止血药,当于补阴之中求止崩之法。今人有侧重于按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有主张采用一方一药或针灸论治的,有采用中药“人工周期”论治的,有主张辨证论治但治肾贯彻始终的,也有按塞流、澄源、复旧分步论治,或采用中西药结合或兼用其他疗法综合论治的。可见崩漏在治疗上困难仍很多,止血不易,调周更难,所以崩漏论治仍然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有关经验报道可供临床参考。
  本节仍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谨守病机”,参合临床见证,采取塞流、澄源、复旧大法辨病辨证论治。
  (一)塞流
  即止血,暴崩之际尤当“辨其气之存亡,阴阳之亏伤”,快速收止血之效。
  1.固气止血 出血期间,尤在暴崩之际,“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用独参汤补气固脱是最常用的方法。
  2.气阴双补 使气固阴复血止。如选生脉散,以其人参能大补元气。摄血固脱,并具生津安神宁血之效;麦冬养阴清心润燥;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全方配伍较之单用一味独参汤更具补气摄血救急之效
  3.回阳救脱 若血失气脱阳微,当扶阳救脱,可选参附汤或扶阳救脱汤(人参、附子、黄芪、浮小麦)。
  4.收涩止血 用收敛药或炭剂药止血,如用十灰散(《十药神书》方: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草根、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凉血止血,或用龙骨、牡蛎、珍珠母、乌贼骨等收涩药;或用乌梅炭等酸敛药,或服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收
涩止血药可以与以上诸法同时应用。
   5。求因止血 找出失血的原因,或热者清而止血,寒者温而止血,虚者补而止血,瘀者行而止血,郁者疏而止血,即辨证施治从本治血。
  6.针灸止血 出血之际可辅以针灸治疗,如断红、百会、神阙、隐白等穴,昏厥者,急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百会。
  必要时当输血或刮宫止血,待血势缓和,则当与澄源之法相参,并注意炭剂与胶类药的选用,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二)澄源
  即谨守病机,正本清源,求因治本,根据不同证类,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又当适时地补肾气以滋肝、养心、益脾、调节天癸冲任,使经调本固。
  (三)复旧
  即善后调理。一般采用气血同治、五脏兼顾之法,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后还当继续用药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复旧调理方中可选用鹿角片、山茱萸、黄精、熟地、紫河车、淫羊藿等补肾之品以调补冲任。对青春发育期患者又重在益肾气调冲任,育龄期妇女重在调肝养心理冲任,更年期患者重在补肾气以资天癸固冲任。
  三、分型论治
  (一)肾虚证      
  1.肾气虚证
  (1)临床见证:经来无期,出血量多势急,或淋漓日久难净。或初潮后又停经数月,继之崩下如注。血色淡或黯红,质多稀薄。面色黯而无泽,腰膝软而无力。舌质淡,苔白薄,脉沉弱。
   肾气既虚,冲任不足,经血失于约制故经来无期,或如崩,或似漏。青春期患者由于肾气初盛而未平均,冲任通固尚无规律,故月经或停或崩。气虚则阳有不足,化血未赤,故血来黯淡稀薄。面色黯、腰膝软为肾气虚之证。舌质淡、脉沉弱乃肾虚气弱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来无期,色黯淡,质稀薄。时崩下难止,时淋漓难净。
  ②面色黯,腰膝软弱,舌质淡,脉沉弱。
  ③患者多系青春期少女,或素体虚弱多病或大病身体未复之妇女。
  ③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止血。
  ①通脉大生片(《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杜仲、续断、菟丝子、桑寄生、艾叶、砂仁、茯苓、山药、鹿角霜、首乌、台乌药、当归、肉苁蓉、车前子、枸杞子、紫河车、荔枝核。

  本方原为肾虚不孕所设,借用于此。方中杜仲、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鹿角霜、肉苁蓉、车前子、紫河车温肾补阳,调固冲任;首乌、当归、枸杞子养血益精;砂仁、茯苓、山药健脾益气;艾叶、台乌药、荔枝核散寒行气。本方药物众多,补肾而偏于温肾,伍以养血益脾理气之品,使肾气充盛,冲任得固,经水得调。故组方重在补肾,兼顾理脾,佐以调气,适用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于养先天之肾虚崩漏的复旧期。临床已作为青春期崩漏患者的首选中成药之一。
  ②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前方药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后方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寿胎丸原为肾虚冲任失摄,胎元失固所设,此处取其菟丝子补肾益精,续断炒用固肾止血,桑寄生固肾气,阿胶养血止血,而能奏补肾固冲止血之效。固本止崩汤原为脾虚气陷崩漏之代表方,用之乃因经血之崩下,实为肾不固、脾不摄,故以参、芪、术补
中升阳固气,熟地、当归补血,黑姜涩血。两方合用,用于肾虚气弱崩漏的崩血期。若崩血甚,则去当归,加棕榈炭、煅龙骨、煅牡蛎共行敛血塞流之效。若出血已少,则可去固本止崩汤,稍佐五灵脂、蒲黄,使其止血而不留瘀。青春期少女宜加鹿角霜、补骨脂。
  2.肾阳虚证
  (1)临床见证: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难净。血色淡黯,质稀薄甚如黑豆水。面色晦黯或虚浮,神差无力,畏寒肢冷,二便清,腰背觉冷,腿膝酸软,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多津,脉沉迟而无力。
  肾阳亏虚,命门火衰,冲任固摄无权,故经血流注失禁。阳虚火衰血失生化,故出血清稀淡黯如豆汁。阳虚而失于温煦,故见面色晦黯,畏寒肢冷,腰背冷,腿膝软。阳虚无力鼓动,而见神差无力,脉沉而迟。阳虚寒水内泛,可见舌胖有齿痕、二便清稀。
  (2)辨证依据:
  ①经来无期,暴注不止或涌泄难净。血色淡黯,质稀如黑水。
  ②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淡胖,脉沉迟。 ,
  ③素禀阳虚或有过服寒凉药物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温肾壮阳,固冲止血。
  ①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
杜仲。
  方中附子、肉桂、鹿角胶、杜仲、菟丝子温肾壮阳,熟地、当归、山茱萸、枸杞子温养精血,山药培脾补中。原方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怯寒、腰痛等多种证候,能速益火之源以培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用于阳虚崩漏,取其异病同证则同治。若阳虚而崩血甚,原方去辛温动血之当归,加温肾涩血之赤石脂、禹余粮、补骨脂。若阳虚而漏血难净,则加温经止血之艾叶、黑姜。过服寒凉之品者,宜加小茴香、高良姜。
  ②赞育丹(《景岳全书》)
   组成:杜仲、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蛇床子、熟地、山茱萸、肉苁蓉、
当归、白术。
   赞育丹中集大队温补肾阳之品,诸如杜仲、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菟丝子、蛇床子、肉苁蓉等,共奏补肾温肾,促进生殖功能旺盛,补助命火暖固下焦之功。又有熟地、山茱萸、当归等温精填精养血之辈,白术健脾气。原方用于治阳痿精衰、虚寒无子等证。与右归丸相较,本方更着力于峻补肾中阳气;而右归丸又独具祛寒强壮心阳之功。赞育丹治疗阳虚崩漏,仍当舍去当归,加温涩之艾叶、姜炭。此方若用于调周,宜反佐黄芩、黄精,以抑内生之火。
  3.肾阴虚证
  (1)临床见证:月经非时而下,暴注下迫或淋漓漏血。血色鲜红,质粘稠。形体偏瘦,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红或瘦小,苔薄黄或乏津,脉细数。
  肾阴亏虚,虚火滋生,冲任受扰,血海不宁,故见月经非时而至,出血难止。热灼经血,故见色红、质粘稠。虚热内扰而有五心烦热、面色潮红、咽干口燥。精亏不能充形、生髓。故见形瘦,脑转耳鸣,腰脊酸痛。舌红干,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月经非时而至,或崩注或漏泄。血色鲜红,质粘稠。
  ②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脊酸痛,舌质红干,脉细数。
  ③多为绝经期妇女。或有多产史,或素有血热月经先期、量多的病史。若为脑力劳动者,多为长期耗伤心血导致阴血亏虚,虚热内生。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肾凉血,固冲止血。
  ①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山茱萸、枸杞子、龟甲胶、鹿角胶、山药、川牛膝、菟丝子。方中熟地、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填精养血,龟甲胶、枸杞子益精滋肾,牛膝引诸药下行人肾,山药培脾。原方用于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致衰弱及虚热诸证,能速壮水之主以培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阴虚崩漏用此,取该方重在滋填肾中之精血。多产房劳伤肾者,用此血肉有情之方最为相宜。若系更年期患者,合用滋阴凉血之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更为投证。若阴虚血崩,恐牛膝之下行反助血泄,故去之,另加泄火坚阴之黄柏、知母,凉血止血之仙鹤草、大小蓟。若虚热内扰,漏血难尽,血色红而粘滞。宜去原方之鹿角胶,另加化瘀行血止血之桃仁、生地炭、鸡血藤。长期用脑过度,多思多虑者,宜加龙眼肉、酸枣仁。
  ②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玄参、熟地、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方中人参益气生津,伍麦冬、五味子有气阴两补,摄敛阴血之效;沙参、玉竹生津养阴液;熟地、山茱萸益精养阴血;玄参滋阴凉血;车前子、牛膝引药归肾。原方用于血崩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之证。用于阴虚内热之崩漏,下能滋肾水,上能生肺金。全方清、滋为主,泄火而不伤阴,尤宜于更年期崩漏。崩血者,去车前子、牛膝之下行,加乌贼骨、茜根炭止血。漏血不止者,去车前子、牛膝,加贯众炭、益母草止血消瘀。若用此方调经,可去性凉之沙参,加山药、茯苓以强脾之运化。
  (二)脾虚证
  (1)临床见证:经血暴注下迫或非时血流如涌,或漏血渗血日久不净。血色淡红或红而不鲜,质稀不稠。面色萎黄,气短肢软,神疲倦怠,纳差,大便不实,平素可有白带量多而稠厚,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缓弱。
   脾虚气弱,冲任无力以摄,故见经来失期,或崩或漏。气虚阳弱,脾失生化故血淡质稀。气血亏少,营养不足则面黄、舌淡;充养不足则倦怠、神差、肢软、脉弱。中焦气虚,脾失运化故有纳差,脾失摄纳故有带下量多。
  (2)辨证依据:
  ①经血暴注或淋漓无期,经血色淡,质稀薄。
  ②面黄肢软,倦怠纳差,舌淡脉弱。
  ③经期过度劳累或负重,致气随血陷。或处心积虑,日久伤脾,血失统摄。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体弱多病,脾胃素弱之人。
  (3)治法与方药:
  ①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白术补中健脾,熟地、当归养血,黑姜止血。全方共奏补气健脾、固中养血、止血之功能,当归应炒炭用。临床加升麻以助黄芪升举中阳,固护脱陷之脾气,使血随气升。如崩血,加白草霜、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若漏血难尽,加棕榈炭、三七粉止血养血化瘀。劳逸失度者加鹿衔草、炒续断。体质素弱者加阿胶、桑椹。
  ②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见月经先期气虚证。
  该方用于脾虚崩漏,有补脾益气之参、芪、术、草,有升举中阳之升麻、柴胡,并佐以理气之陈皮、调血之当归。出血期当归炒炭用或不用,另加养血止血的制首乌、阿胶,敛血止血的煅牡蛎、煅龙骨,效果益彰。用于调周,则当配伍温肾填精之品,如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熟地、补骨脂之辈。既助脾土之温运而气健,又增脾血之生化。
  本型崩漏善后固本,多采用归脾汤法。
  (三)血热证
  1)临床见证:月经非时而下,暴注如迫或淋漓日久,或正常月经量多如注,血色鲜红或紫红而亮,质稠粘。口渴喜饮,身热而烦,大便干结,小便黄热而少。或经前有黄带或有阴部瘙痒,经期因经血刺激可有外阴不适。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有力。血热内盛,冲任失固,故见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难尽。或因热邪随经血下行,迫扰冲任使其失于约制,而使月经过多发展为崩中下血。热为火之类,烁血而见经血红、亮、粘稠。热邪内扰则身热心烦,热邪外攻则阴部不适,热邪伤津故口渴喜饮、便干尿黄而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是血热内炽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来无期或经量特多如水之流,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粘,常以崩为主。
  ②口渴,身热,大便干,小便黄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有力。
  ③素禀阳盛之体,或素有月经先期、量多,或喜嗜辛热香燥,或感受天暑地热之气。
  (3)治法与方药:
  ①保阴煎(《景岳全书》)
  组成:见月经过多血热型。
  保阴煎中黄芩、黄柏苦寒泄火,直折热邪;熟地、生地、白芍养血益阴,补偿阴血之损耗;续断固肾止血;山药、甘草培脾补中。用于血热之经崩,宜加仙鹤草、紫草、侧柏炭、地榆炭等凉血止血药。若血热崩漏病程已久,还当伍以天冬、麦冬等滋水生津以制阳之品。喜嗜辛热者,药中可加生石膏、知母;感受暑热者,可用生大黄、金银花、菊花。
  ②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组成:生地黄、焦栀子、黄芩、地榆、地骨皮、炙龟甲、牡蛎、藕节、棕榈炭、阿胶、甘草。
  方中生地、焦栀子、黄芩、地榆性寒凉而能清血热,地骨皮退虚热,龟甲、牡蛎潜阳,藕节、棕榈炭止血,阿胶养血止血,甘草和中。与保阴煎相较,本方滋阴养血止血之力更优。适用于血热崩漏有阴分受损者。若血热之中又夹湿热,证见血紫稠,有臭气,或时伴少腹胀,口腻者,应去阿胶、棕榈炭,加红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除湿清热。若血热崩漏,阴伤较甚者,应与肾阴虚证崩漏互参。
  血热崩漏之善后固本,宜仿增液汤、两地汤法。
  (四)肝郁证
  (1)临床见证:经来无期。或先停经数月或月经推后数日,继而经血暴下如注,或时漏时止,或多或少,难有净日。经色乌红、质稠,或有乌血块。性情抑郁或烦躁、焦虑,胸胁胀满或四肢发胀。或有乳房、少腹胀痛,或有口干口苦。舌质常或黯,脉弦
有力。
  肝主疏泄,司理血海。肝气抑郁,久郁化火,疏泄失职,故见月经失期,闭崩交替,或淋漏不止。气滞导致湿阻,故有四肢胀而不适。情怀不畅,肝气不舒,故有胸胁满闷,或乳房、少腹胀痛。气郁若致血瘀,则血色可呈乌红,有血块,舌质黯。气郁化火可见口干口苦。脉弦为肝气失舒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月经非时而下,崩闭交替或崩漏交替,经色乌红,质稠可夹血块。
  ②抑郁或烦躁,胸胁胀满或四肢胀而不舒,舌质黯,脉弦。
  ③素性抑郁或性格内向;或近期有强烈精神刺激史;或长期家庭失和者。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理气,固冲止血。
  ①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
  柴胡、薄荷疏肝理气,白芍养血敛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脾,当归养血以养肝。用于崩漏之证,出血期宜去性温之当归、煨姜,加清肝凉血之丹皮、栀子,人肝敛血之乌梅炭、山楂炭。如情志不舒者,宜加合欢、薤白。强烈精神刺激者,加石决明、生龙
骨。血止后调经,应加用养肝之山茱萸、枸杞子,理肝气之香附、佛手。
  ②四逆散(《伤寒论》)合香艾芎归饮(《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柴胡、枳实、白芍、甘草、香附、焦艾叶、川芎、当归、延胡索。
  四逆散中柴胡疏肝,白芍敛肝,枳实破气行气,甘草和中。此方着意疏肝郁理滞气。香艾芎归饮中香附、延胡索合用能疏肝、清肝,川I芎、当归活血化瘀,理肝郁血瘀之证。焦艾收涩止血,以防疏理、化瘀之太过而耗气伤血。后方为恶露不下之气滞血瘀证而设,此处与前方合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所致的崩闭交替的停经期,或崩漏夹有肝郁血瘀,时漏时止,时畅时涩,胀满不适之证。中年妇女既往月经正常,因情志因素导致月经失期,淋漏不畅者,用之以通为塞。
 (五)血瘀证
  (1)临床见证:经血暴崩而下,血色紫黑,夹大量血块;或崩漏Et久,血粘稠,时畅时涩。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胀痛稍减。或先有月事停闭数月,又骤然下血排血块。舌质紫瘀或舌面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滑。瘀血内阻,冲任失调。恶血不去,好血难安,故有崩血漏血夹多量血块。血不畅则气不顺,故见少腹胀痛,排血块或血行通畅后胀痛得以缓解。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血暴崩而夹大量血块,或阴道出血滞涩而不畅。或月经先停闭,继之骤崩骤漏。血色紫黑、质粘稠。
  ②小腹或小腹胀痛或满痛拒按,血块排出或血色转鲜时疼痛可以缓解。舌质紫或有瘀点,脉涩或弦。
  ③或有经期冒雨、涉水导致月经骤停史;或曾有半产、流产史;或有继发性痛经与不孕史;或因于天寒地冻,经水凝滞,滞久成崩。
  (3)治法与方药:
  ①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组成:蒲黄、五灵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熟地。
  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行血,赤芍化瘀凉血,熟地养阴血。二方合同,活血化瘀之力强,而养血止血之效亦存。用于血瘀所致崩漏,再加养血理血之鸡血藤,补血活血之三七,蒲黄炒用,可避免阴血流失过多。若有受寒史,可酌加艾叶和少许姜黄;若有继发痛经史者,加用荔枝核、桂枝;若有流产史者,加续断、补骨脂。
  ②红花桃仁煎(《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芍药、丹参、香附、青皮、延胡索。
  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丹参凉血,白芍药可以柔肝敛血,香附、青皮疏肝理气,延胡索行气化瘀止痛。原方用于血瘀所致月水不通、腹痛者。此处用于血瘀崩漏而有肝郁或气郁之证者亦尤相宜。血多之际,仍当加用化瘀止血之茜根炭、益母草。血瘀崩漏之善后固本,除病因治疗外,一般从疏肝理气调血着手,可仿血府逐瘀汤法。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1.关元、三阴交、隐白。
  加减:实热加针刺泻血海、水泉;阴虚加内关、太溪;气虚加脾俞、足三里;虚脱加灸百会、气海。
  方法:实热针刺用泻法;虚寒针刺用补法,常用灸法。
  2.断红穴(在手背第二、三指掌关节间向上一寸处)。
  方法?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
  3.皮肤针 血海、膈俞、脾俞、三阴交、太白、肝俞、隐白、心俞、百会、关元、独阴、夹脊、八穋,散刺。
  备穴:肾俞、承浆、公孙、内关、气海、三焦俞、大敦。
  4。水针 关元、三阴交、中极、血海。
  方法:5%当归或维生素Blzl00tzg。每穴注入0.5ml,每日1次,共15天。用于功血。
  5.头针 生殖区左右两侧同时捻针3—5分钟,停针5分钟,再捻。如此共3遍。
  6.耳针 主穴为肾、子宫、附件、盆腔、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为膈、肝、脾、腰痛点。
  方法: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用探棒或针柄测得所选耳穴的敏感点,稍加压留痕。常规消毒,在0.5cm×0.5era大小胶布上,粘1粒王不留行籽,贴于穴上轻轻揉按,使之固定。再加一定力度按压,使患者有胀、麻、酸、痛等感觉。嘱患者每日按压
3—5次,每次10一15分钟。双耳同时贴压,隔日换药一次,10次为一疗程。
   7.耳针 子宫、卵巢、缘中脑、屏间(内分泌)。
  方法:两耳交替取2—3穴,间歇运针、留针1—2小时。
  二、饮食疗法
  1。炒鸡冠花30g,红糖30g,水煎代茶饮。
  2.血见愁30g,水煎后与15g白米酒拌匀,一次服下。
  3.蚕砂6g,铁锅炒炭即冲水吞服,每日3次。
  4.乌贼骨粉1g,每日早晚各1次。
  5.苦参30—50g,将饮片炒至颜色变深为度,加红糖50g。每日2剂,早晚水煎温服。若药后恶心、呕吐,停服。
  6.熟地、当归头各15g,枸杞子、桂圆肉各30g,鲜生姜、肉苁蓉各20g,肉桂4g,红参10g,生黄芪50g,黄母鸡1只。用于崩漏益肾复旧。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患者应少服或不服辛辣刺激燥烈之品,或生冷寒凉伤中之物,以防迫血动血或凝血成瘀;经前经后及出血期避免负重过劳或冒雨涉水,或头顶烈日劳作过久。素性抑郁者应减少接触内容悲哀、低调的读物及音像制品。安放宫内节育器应待月经恢复正常(连续3个周期且期、量均正常者)后进行;月经过多或提前者,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出血期间禁止性生活。

  二、调护
  皮下埋植长效避孕药栓者,若治疗无效,持续出血或经来无期难净者应更换别的避孕方法。对崩血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并记录出血量,记录生命体征,作好输血准备。对情绪焦虑、恐惧不安的病人,应作好心理护理。
  [疗效判定]
  治愈:控制出血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的周期、经期、血量均正常,自觉症状消失,血红蛋白在lOOg/L以上;能恢复正常排卵,黄体期不少于12天。或更年期妇女血止后绝经者。
  显效:控制出血后,月经周期、血量基本正常,但经期仍较长(7天以上,10天以下),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lOOg/L以上者。
  有效:月经周期、经期部分自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量减少,血红蛋白80g/L以上者。
  无效:以上各项均无改善者。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为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崩。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但两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一种月经病,相当于西医学之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有关崩的记载,首先见于《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奠定了理论基础。漏,最早见于汉.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并提出了“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等几种不同病证的妇科出血证的初步鉴别。隋。巢元方之《诸病源候论》分列“漏下候”、“崩中候”、“崩中漏下候”,指出了崩中、漏下属非时之经血,明确了崩漏的概念,“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并观察到崩中与漏下可以互见,概括其病因病机为“劳伤气血”或“脏腑损伤”导致冲任伤损,“不能约制经血”。金元。李东垣《兰室秘藏》提出“脾胃有亏,下陷于肾”和“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而崩”的发病机制,但治法重温补。明.李梃之《医学入门》认为崩漏因热而致,病位在胞中血海处。明.《景岳全书.妇人规》明确将崩漏归属于月经病范围,指出崩漏为“经病”、“血病”、“经乱之甚者也”,病因病机为
“先损脾胃,次及冲任”、“四脏相移,必归脾肾”、“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并观察到崩漏与“阻隔”(闭经)可以交替出现,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景岳所论,反映了崩漏证候反复,机制复杂,为后世研究崩漏提供了理论依据。明。方约之在嚷丹溪心法附余》中归纳总结出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步大法,此说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为临床医家所推崇。清.《傅青主女科》主张“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并认为年老崩漏者,多为“肾火妄动”,宜补血,而少妇则多为气弱而精泄,宜固气。近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出了崩漏论治应着重脾的见解,“……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溃,故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冲任损伤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虚、热、瘀。气虚则经血失统,热则经血妄行,瘀则经血离经。然而发病原因常非单一,如气虚不摄血之崩漏,气随血泄,病发之后,其气更虚,运血无力,致气虚血滞,久则成瘀,若治不及时,瘀留冲任,使新血不得归经,此时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情更复杂。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崩漏,由于失血耗气,可转化为气血俱虚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所以崩漏为病,即使是由于单一原因引起,但在发病过程中,常是因果相干,气血同病,多脏受累,“穷必及肾”,病势反复,难以治愈。故崩漏属妇科之疑难重证。

  现代研究表明,无排卵型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所造成的。其原因可因精神因素、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剧烈运动、营养状况及其他内分泌腺体轻度功能紊乱所影响。临床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青春期是由于性生理轴中枢成熟缺陷,下丘脑、垂体对雌激素的正负反馈机制尚未健全,不能释放足够的促黄体生成素(LH),故卵巢虽有卵泡生长发育,但不能出现排卵;更年期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失去卵巢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正负反馈作用,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多,促卵泡生成素(FSH)多于LH,而在月经中期不能形成LH波峰,以致无法排卵。两者均造成子宫内膜受激素水平的单一影响而呈增生状态,并随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而出现子宫内膜不完全性剥脱,而导致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大量出血不止。
  (诊断与鉴别诊断}
  l。诊断要点 由于阴道出血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故必须详询病史,进行全身检查、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病证所致的阴道出血证,才能确立崩漏的诊断.
  (1)病史:应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产育史、避孕方法,一般健康情况,有无慢性病史,如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等, 有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环境变迁等影响正常月经的因素。详询阴道出血情况,如出血时间、出血量、持续时间、出血性质、出血前有无停经等病史。
  (2).临床表现:主症是阴道出血,表现为月经不按周期而妄行,出血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不断。出血时间长短不一,血量时多时少,流血时断时续,或骤然大量出血,继而淋漓不断,或淋漓连月不休,也有停经数月又暴下或淋漓的。
  (3)妇科检查:必要时在消毒下行妇科检查,观察宫颈有无糜烂、息肉,子宫体大小、质地及有无触痛,附件有无增粗增厚及包块存 在,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炎症、妊娠等情况导致的阴道出血。
  (4)辅助检查:协助排除器质性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了解卵巢的功能。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以了解贫血程度
及排除可能存在的血液病。必要时检查肝、肾功能及骨髓穿刺,以排除肝、肾病变或再生障碍性贫血。B超检查可排除盆腔的肿瘤或
炎症、妊娠等情况导致的出血。卵巢功能测定包括:基础体温测定,单相型提示无排卵;宫颈粘液结晶检查,在临月经期仍出现羊齿状结晶提示无排卵;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一般表现为中、高度雌激素影响,或长期处于低到中度雌激素影响为无排卵性功血;激素测定,雌二醇(E2)升高,孕酮(P)降低为无排卵;诊断性刮宫,既可迅速止血,又可协助诊断,诊刮时要注意宫腔大小及形态,刮出物的性质和量,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腺癌等引起的出血。
  2.鉴别诊断
  (1)与月经不调、经间期出血、外伤出血、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阴道出血相鉴别(表12—1)
  (2)与药物影响鉴别:因某些疾病而服用皮质激素、性激素等而影响月经;避孕药服法不当引起的撤退性出血等.表12—1 崩漏鉴别诊断表
  (因、证、辨、治]
  崩漏的证候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脾虚、肾虚;实者多因血热、血瘀。临床以虚证多而实证少,而且多为虚中挟实;热证多而寒证少, 而且热证中多为虚热。辨证主要依据其出血时间、血量、血色、血质及兼证、舌脉,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审证求因,辨其虚实属性.一般来说,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势急,色淡质稀,多属气虚,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血色深红或紫红,质稠多屑血热,若淋漓不止,色鲜红质稠多属虚热,淋漓不断,或时来时止,或时闭时崩,色黯有块,多属血瘀,若血色黯淡质稀,多属虚寒证。

  久崩不止,气血耗损可转为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可转为崩。临证时又须根据其发病机制,注意患者有无肾阴阳失衡,肝经疏泄失度,脾气统摄无权等证。并结合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青春期患者有无肾气不足,冲任末充之征;育龄期患者有无冲任受损的病史;更年期患者有无肝肾亏损的见证。总的来说,崩下之际多见标证,血势缓和或出血停止后常显本证。但本病标本错综复杂,故在审证求本中应参合四诊,掌握辨证要点,并视其转化,判断证情的轻、重、缓、急和寒、热、虚、实,而分证施治.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新久的不同,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之。塞流 即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即“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气者人之根本也”之意。止血方法有补气摄血、固涩止血、求因止血、针灸止血及刮宫止血等.一般采用补气摄血法,如用生脉散气阴双补,并配伍与证相应的止血药。若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证,则可用参附汤加炮姜炭以回阳救逆,温经止血。若血势不减,宜输血救急或刮宫止血。澄源 即正本清源,辨证论治,为治崩的重要阶段,一般待血势稍缓,则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针对病因进行调治。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寒者,宜温经养血;气虚者,宜益气摄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并适当兼顾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切忌不问原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专事止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复旧 即善后调理,以调整月经周期和月经量。调治之法当视其发病原因之异同和各年龄阶段生理特点的差异,或补肾、或疏肝、或扶脾。然月经之本在于肾,故总宜益肾固冲调经,本固血充则月经可复正常。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分步论治,但又不可截然划分,初用塞流并非单用收涩之品,必佐以澄源,针对病因使用固气止血、清热止血、祛瘀止血等药;末治固本也非单纯补血,也必佐以澄源,或补肾填精,或调肝养血,或扶脾补血,这样才能巩固疗效.又崩与漏在临床中的治疗侧重不同,由于久崩多虚,久漏多瘀,故治崩重在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而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
  1.血热证     
  (1)阴虚血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以致阴伤,阴虚水亏,虚火内炽,扰动血海,冲任失约,致经血非时妄行。血崩阴虚愈重,冲任更伤,以致崩漏反复。
  主要证候 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势急,或量少淋漓不净,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虚,或有久病、失血史,见经血非时突然而下,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保阴煎(《景岳全书》生地、熟地、芍药、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生甘草)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
  崩中加乌贼骨、仙鹤草、牡蛎,漏下加蒲黄、田七片、岗稔根1阴虚肝旺见眩晕、烘热、易怒,加龟板、龙骨;出血日久,气阴两伤,气短倦怠,头晕心悸者,加黄芪、太子参。
  (2)实热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阳盛,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情志过激,肝火内炽,或感受热邪,或过服辛辣助阳之品,酿成实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致经血非时妄行。《傅青主女科》曰:“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
   主要证候 经血非时突然大下,或淋漓日久不净,忽又增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夹有少量血块,或有小腹、少腹疼痛,面赤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辨证依据 素体阳盛,或为情志所伤,或有感受热邪,或饮食不节史;见经血非时而下,色深红或紫红,质粘稠,面赤头晕,心烦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 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生黄芩、焦栀子、大生地、地骨皮、地榆、阿胶、生藕节、陈棕炭、炙龟板、牡蛎粉、生甘草)加沙参。
崩中加益母草、贯众、侧柏叶;漏下加田七、茜草根;肝经郁热加柴胡、丹皮、夏枯草;挟有湿热加败酱草、黄柏、蚕砂,大便干结加大黄。
  2.脾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脾虚,或忧思过度,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而致崩中漏下。《妇科玉尺。崩漏》说:“思虑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主要证候 经血非时而至,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血色淡而质稀,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动则气促,头晕心悸,纳呆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印,苔薄润,脉芤或细弱。
  辨证依据 素体脾虚,或有忧思、劳倦、饮食不慎史;见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漓不尽,色淡质稀,神疲懒言,气短;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润,脉细无力等症状.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去当归,加升麻、山药、乌贼骨。
崩中加赤石脂,荆芥炭;漏下加岗稔根,乌梅炭;兼血虚加首乌、乌豆衣、桑寄生、阿胶,心悸怔仲加五味子、炙远志、麦冬;肝郁脾虚去熟地加柴胡、白芍、砂仁。
  3。肾虚证
  (1)肾阳虚证
  病因病机 少女先天禀赋不足,天癸初至,肾气雅弱,肾阳不足,冲任未充;或大病久病,穷及于肾,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阳;或年老肾衰,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而致崩漏。
  主要证候 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辨证依据 常有月经初潮过早或推迟的病史,或月经不调史,或有其他慢性病史。见经乱无期,血色淡红或淡黯,面色晦黯,腰膝酸软,肢冷畏寒,舌淡嫩,苔白润,脉沉细无力等症状。
  治法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 右归丸(《景岳全书》制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
崩中加鹿角霜、补骨脂、炮姜;漏下加艾叶、荆芥炭、炒小茴香;脾肾两虚见浮肿、泄泻、纳呆者,加党参、云苓、砂仁;青春期患者加紫河车、仙茅、仙灵脾。
  (2)肾阴虚证
  病因病机 素禀不足,或房事不节,早婚多产,耗伤真阴,或久病及肾,肾精暗耗,或于七七之年,肾气渐虚,因故重虚,肾阴亏损,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迫血妄行而致崩漏.如《东垣十书.兰室秘藏》所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主要证候 经乱无期,淋漓不净或量多,或停经数月又暴下不止,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辨证依据 多见于绝经前期,或有早婚、多产(包括流产),或有月经不调或其他慢性病史;见经乱无期,量时多时少,色鲜红,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
  治法 滋补肝肾,止血调经。
  方药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去牛膝,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女贞子、旱莲草)。
  崩中加鹿角霜,重用旱莲草至30—50g;漏下加乌贼骨、牡蛎、血余炭;肝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者,加制首乌、白芍、夏枯草,心阴不足见心烦失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
  4。血瘀证
  病因病机 七情所伤,气机不畅,冲任瘀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又感寒、热、湿邪,以致成瘀,或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留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而发为崩漏。
  主要证候 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净,或时下时止,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痛减,舌紫黯或有瘀斑,脉沉涩或弦紧.辨证依据 平素情绪抑郁,或有情志创伤史,或有经期产后感邪,或有久病史;见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或时下时止,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痛减等症状,舌黯或有瘀斑点,脉沉涩或弦紧。因寒、热、湿、郁成瘀不同而兼有相应的全身症状。
  治法 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方药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蒲黄、五灵脂)合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加茜草根、乌贼骨.出血量多去当归、川芎,加益母草、血余炭,漏下加田七、桃仁,气滞血瘀加柴胡、郁金、川楝子;寒凝血瘀加炒艾叶、炮姜、乌药;热灼成瘀加生地榆、贯众炭、丹皮;久病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
  崩漏多见于无排卵型功血,对于中、青年患者的治疗,应以达到排卵为目的,因为排卵标志着卵巢功能的恢复,只有恢复了排卵,才可以避免复发,或减少复发的机会.所以止血后,应进行复旧治疗,以巩固疗效。可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月经的正常来潮主要是通过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的正常调节,肾气是核心,调经必须着重补肾,以肾的阴阳转化为依据。经后期以养阴滋肾为主,促进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经间期以补肾活血,促使卵子排出,经前期以补肾养肾,平补阴阳,促进黄体功能的正常发挥;经期以行气活血调经,促使月经排泄通畅顺利。连续调治3个月经周期,期、量、色、质恢复正常才能判断为治愈。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1)补肾固血汤(罗元恺经验方):党参、鹿角霜、破故纸、菟丝子、阿胶、川断、姜炭、白术、杜仲。
  功用:滋肾补肾,固摄精血.
  适应证:久崩久漏而属肾虚证。
  (2)育阴止崩汤(韩百灵经验方):熟地、山药、海螵蛸、白芍、龟板、牡蛎、川断、桑寄生、炒地榆。
  功用:滋补肝肾,收涩止血。
  适应证:肝肾阴虚之崩漏.
  (3)固经汤(马伯龙经验方),桑寄生、生龙牡、生黄芪、白术、生地、川断、乌贼骨、白芍、柴胡、茜草。
  功用:健脾补肾,调气止血。
  适应证:脾肾虚挟肝郁之崩漏。
  (4)缩宫灵(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马齿苋、益母草。
  功用:清热祛瘀止血。
  适应证。血瘀兼热之崩漏.
  2。中成药
  (1)云南白药
  功用:化瘀止血。
  适应证:血瘀型之崩漏。
  (2)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口服液
  功用:活血祛瘀,养血调经。
  适应证:血瘀型崩漏.
  (3)十灰散
  功用:清热凉血,固涩止血.
  适应证:血热之崩漏.
  (4)归脾丸
  功用: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适应证:脾虚之崩漏。
  (5)二至丸
  功用:滋阴清热止血。
  适应证:虚热、肾阴虚之崩漏.
  3.食疗方
  (1)木耳藕节猪肉汤:木耳15g,藕节50g,猪瘦肉lOOg,冰糖适量。
  功用:养阴止血。
  适应证:肾阴虚之崩漏。
  (2)三鲜汁:鲜藕(连节)500g,鲜白萝卜500g,鲜旱莲草500g,洗净共捣烂取汁,加冰糖适量,频频饮服。
  功用: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热之崩漏。
  (3)母鸡艾叶汤:老母鸡半只,艾叶15g。
  功用:温经养血止血。
  适应证:肾阳虚之崩漏。
  (4)乌贼骨炖鸡:鸡肉lOOg,乌贼骨20g.

  功用,补虚温中,收涩止血。
  适应证:脾虚之崩漏。
  (5)益母草鸡蛋汤:益母草50g,鸡蛋2个。先将益母草煎汤取汁,再放人去壳的熟鸡蛋再煮片刻。 .
  功用:化瘀养血止血。
  适应证:各证型之崩漏。
  4.针 灸
  (1)断红穴(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
  (2)大敦、隐白穴用麦粒壮直接灸,每次5—7壮.
  (3)艾灸百会、神厥、隐白、关元穴.
  (4)耳针取子宫、卵巢、缘中、屏间、皮质下,两耳交替取2—3穴,针刺,留针2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胶布粘贴,每天按压3—5次,每次10—15分钟,隔日换药一次。
  (中西医应急处理)
  崩漏是妇科之急证、重证,若治不及时,由于大量出血不止,导致气随血脱,甚至阴阳离决而出现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故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应中西医结合,采用下列止血措施。
  1.补气摄血 丽参注射液lO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或高丽参6一lOg,炖服。
  2,针灸止血 断红穴先针后灸;隐白、大敦穴直接灸。有晕厥者,针刺人中、合谷;艾灸百会、神厥。 .
  3。使用止血药
  (1)中药止血药:珍珠精母注射液4ml肌注,每日2—3次.
  (2)西药止血药:如酚磺乙胺500mg肌注;氨甲苯酸4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3)性激素止血:应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或三合激素等止血。(参见第九节功血)
  4.加强宫缩 缩宫素工0—20U肌注或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
  5.支持疗法 输液,贫血明显者应输血。
  6。诊 刮 刮宫大多数既可很快止血,又能了解子宫情况及子宫内膜病变性质,以协助诊断,对于更年期妇女尤其应考虑诊刮.
  7.出现休克时,应及时输液、输血、输氧,或配合其他抢救措施。
  (预防及护理]
  1.预 防
  (1)宜避炎暑高温,忌服辛辣刺激或生冷寒凉之品,以防动血凝血。
  (2)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如暴怒、恐惧、忧伤、紧张等。
  (3)对患月经先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者,应积极治疗,以免发展成本病。
  (4)阴道出血未净者,应注意阴部卫生,严禁房事,以防并发它症。
  2。护 理
  (1)出血期要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不宜冒雨涉水,出血多时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暴崩虚脱者,要绝对卧床休息。
  (2)及时观察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及伴随的其它症状,观察脉搏、血压等情况。若出血骤多不止,应及时处理,以免伤阴亡血,出现虚脱危候。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经量、经期、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以上。或更年期妇女血止绝经者.
  2.好 转 经量、经期、周期虽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或经量减少,或经期缩短。
  3.未 愈 阴道出血情况无改善。
  (近代研究报道]
  1.崩漏病名 关于崩漏的病名概念,主要有二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凡非月经期的子宫出血,血势如崩似漏者,皆属于崩漏范畴,它包括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道炎症、肿瘤、外伤等引起的不正常出血;二是认为崩漏是专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如《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指出:“本节根据历代医籍记载及临床实践,认定崩漏在月经疾病范畴内论述,至于其他病证所致的似崩似漏的下血证,在有关内容中交待,不属本病范畴。”目前多数持后者观点.
  2.临床研究 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数百年来,一直被医家视为治疗崩漏之规矩,李衡友、郑长松、毛美蓉等寓塞流于澄源之中,认为不宜专事止涩,以防止血留瘀,指出炭类药虽可取效于一时,但有留瘀之弊,不宜早用、多用。复旧侧重在补肾健脾,重在调整周期,以防崩漏复发.罗元恺、哈荔田认为崩漏因脾肾不足、气血失调、冲任不固所致,因虚,或虚中挟实者多,治疗从脾肾着手。陈怡认为,崩漏的原因复杂,凡脾、肾失调,影响冲任,皆可导致崩漏的发生,肝气怫逆也是导致崩漏的重要原因。治疗时,对补涩无效的病例,应以疏肝调肝人手,必要时兼用扶脾温肾之品,可获更佳疗效,并归纳为调肝治崩五法,即疏肝凉血、疏肝温摄、疏肝温脾、疏肝温肾、疏肝化瘀法。血瘀是引起崩漏的重要病因之一,它既是崩漏之致病因素,又是“虚”、“热”等其他证型的病理产物。张国钧认为崩成于瘀,故凡治血崩,总以辨瘀血之有无与轻重为首务,其治则视瘀血之轻重、正气之盛衰而定。瘀多体实者,宜攻宜破,攻多于补;瘀少体虚者,宜行宜和,补过于攻;纯虚而瘀不显者,也当虑其血止瘀留,药须性缓力单,如山楂、益母草之类。周鸣岐认为久崩久漏多兼瘀,治疗重在祛瘀,归纳为扶正化瘀、疏肝化瘀、温经化瘀、清热化瘀四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崩漏患者在治法上又有所侧重。刘敏如、崔玉衡、班秀文等认为青春期,肾气初盛,天癸初至,冲任始通,精气未裕,当着眼于先
天禀赋不足,补肾为其正治;育龄期因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失所养或肝失条达,调肝理血是根本之治;更年期,肾气渐衰,于癸亏竭,精血不足,治疗必须注意调补脾胃以强先天。
  3。机制探讨 陆和屏等对544例崩漏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发现崩漏持续时间的长短、流血的多少与子宫内膜厚薄、坏死多少有关。子宫内膜厚、坏死多则出血多,持续时间长;内膜坏死少,出血也少。若子宫内膜不是大片的全部脱落,而是区域性坏死脱落,出血时间可以很长,有的可达数月。张锡珍认为崩漏,特别是数崩、久漏者,多有冲任胞脉瘀阻之候,经用活血化瘀治疗多能收到良效。强调活血化瘀药能促进子宫肌肉收缩,使血管阻塞,加速子宫内膜脱落,从而达到止血目的,而且还能调节内分泌功能,使性腺轴功能恢复正常运转,提高排卵率。孙立华等自制工号方和Ⅱ号方对132例崩漏患者进行治疗,工号方(党参、黄芪、生地、五味子、旱莲草、蒲黄、白及、补骨脂、生侧柏叶)用于气阴两虚型,Ⅱ号方(生黄芪、丹参、炒五灵脂、马齿苋、益母草、蒲黄、枳壳、枸杞子)用于气虚挟瘀型,结果取得满意疗效;并对家兔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家兔连喂12天后抽血检查,结果显示,工号方血小板凝聚高于对照组;11号方凝血酶凝结时间比对照组延长,雌激素、孕酮稍高于对照组,锌、铜、钙均高于对照组.推测工号方是提高血凝功能及加强子宫收缩而达到止血;II号方可能起到使子宫内膜脱落、激活凝血因子,使纤溶与血凝平衡而达到止血作用。刘苑华采用大黄胶囊和补肾活血胶囊促排卵,结果大黄胶囊排卵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大黄主下瘀血,作用在气,能破实结,降气化瘀,以通为补的治疗,促使增大的成熟卵泡发生破裂,认为大黄之促排卵主要是改善盆腔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促进卵泡的收缩,从而有促排卵的作用.刘万成等单纯用针刺方法治疗功血,他们发现功血患者的FSH含量升高,而P、E2含量降低,经针刺治疗之后,不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可降低FSH水平,提高P和E2水平,说明针刺对女性激素有调整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