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颐 (概述) 滞颐,是指小儿口中涎液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一种病症。因涎液常滞渍于颐下而得名,俗称流涎、流口水。《保婴撮要.滞颐》说:“小儿滞颐者,涎流出而渍于颐间也。”西医学称为流涎症。 滞颐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若因出牙而引起流涎过多者,不属病态,若因口疮、鹅口疮、虫症、软瘫、痴呆等疾病而流涎过多者,当治其原发病,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本病症状轻,预后良好,但治疗常一时难以取效,且经常流涎,浸渍颐间及胸前,影响美观,并易导致颐部潮红糜烂,应积极治疗。 隋代《诸病源候论》对小儿滞颐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后世医家对滞颐辨证分型更趋完善。《婴童百问》、《保婴撮要》等书对滞颐的论述精辟,并提出了内外治并用等治法。 现代对滞颐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临床观察,辨证分型更详尽,内、外治法中验方报道较多,此外,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治疗滞颐也有报道。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滞颐的病因有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 1.食伤因素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特别是婴幼儿,乳食不知自节,进食过量;或过恣肥腻、煎炸之食品,致食积肠胃,脾运失司,或湿热内蕴脾胃,使湿浊上犯,迫津外泄。 2.正虚因素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失养,均能致脾胃虚弱,阳虚不运,不能收摄其津液,而使湿浊上犯,流涎不止。 另外,尚有热病后湿热滞留脾胃,致津液外泄。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脾胃 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道路。脾运则水津四布,胃和则浊气下行,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两者均可导致廉泉不闭,津液失约而口中流涎不止。正如《保婴撮要.滞颐》所说:“脾之液为涎,由脾经虚寒不能收摄耳,治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若脾经实热而廉泉不能约制者,用牛黄清心丸;胃经实热而虫动,津液流出者,用泻黄散……。” 2.病理因素为湿浊 滞颐发病,与湿浊上犯、饮停中焦有密切关系。无论脾胃湿热、或脾胃虚寒,均致水津不布,湿浊上犯,导致廉泉不闭,涎无制约。 3.病机属性分虚实 由于滞颐的病因不同,身体素质有差异,因而在病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寒热之别,其病机属性可分为虚寒、实火两类。一般说来,实证形体多壮实,常由伤乳、伤食产生,乳食停积胃肠,湿热碍滞脾运,其病机属实。虚证形体多虚弱,睥胃虚寒,水津不布,其病机属虚.其中也可演变转化或兼夹。实证迁延不愈,邪气伤正,或失治误治可转为虚证。脾胃虚寒,再伤乳食,可致虚实兼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l。涎液过多,不自觉地从口内流出,常滞渍于颐下。 2.排除口疮、鹅口疮、软瘫、痴呆等疾病。 二、鉴别诊断 生理性流涎 新生儿唾液腺不发达,涎液分泌少,至4—5个月后涎液分泌量显著增加,6个月后乳牙初萌,又刺激神经,增加唾液分泌。而这一时期小儿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多余涎液外流。不屑病态。 (辨证论治] . 一、.证候辨别 滞颐有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两类,辨证可从病史、涎液性状及全身症状3方面区别。 实热者,病程短,体质好,涎液多粘稠,甚者色黄气秽; 虚寒者,病程长,体质虚弱,涎液多清稀。色淡如水,气味腥。 二、治疗原则 滞颐皆从脾胃论治。实热者,清热燥湿,泻脾和胃。虚寒者,健脾益气,温中化湿.具体用药时,还可配合药物外治等疗法。 三、,分证沦治 1。脾胃湿热 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粘稠,颐间红赤,甚则口角赤烂,兼有大便燥结或秽臭,小便短赤,唇红,口臭,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辨证要点 起病较急,病程短,涎液粘稠,全身症状显示湿热之象。 治法主方 清热燥湿,泻脾和胃。清热泻脾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生地、黄连、黄芩、生石膏、栀子、灯心草、赤茯苓等。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大青叶、葛根;便秘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泽泻;日久伤阴者,加五味子、山茱萸。 心脾湿热所致滞颐,可选用口疳散:茯苓3g,桑白皮、芦荟、甘草各lg,黄连、半夏、黄柏、西洋参、薄荷各0.3g,水煎,分3次温服。对脾胃积热流涎症,可用清热止涎散(白术、石斛、扁豆各6g,茯苓、滑石各lOg,黄连3g,葛根5g)水煎服,1日2--3次。或选用生石膏、竹叶、银花、连翘等。 滞颐流涎致口角赤烂,颐间红赤甚至滋生疮疹者,可用苦参、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败酱草各30g,水煎外敷或外洗患处。 2.脾胃虚寒型 证候表现 口角流涎,涎液清稀,颐部肌肤湿烂作痒,面黄神倦,形体消瘦,兼见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指纹淡红,脉沉缓无力。 辨证要点 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体质虚弱,涎液清稀,及全身显露脾虚内寒证象。 治法主方 健脾益气,温中化湿。温脾丹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丁香、广木香、半夏、白术、干姜、益智仁、乌药、陈皮、党参、炙甘草等。四肢不温、面色咣白者,加桂枝;颐间皮肤浸渍作痒者,加苍术、白鲜皮;纳差者,加焦山楂、神曲、砂仁;夹痰者,加竹茹、茯苓。 本证也可选用益黄散加味治疗。脾胃亏虚,湿热内蕴而致摄涎无权者,宜用七味白术散加益智仁、诃子、滑石、黄芩、黄连等治疗。中焦虚寒型滞颐,用理中汤加丁香、半夏、陈皮治疗.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牛黄清心丸 用于脾胃积热证. 2.缩泉丸 用于脾胃虚寒证。 3.参苓白术散 用于脾胃虚寒证。 二、单方验方 1.石斛6~9g,水煎服,或加青果5g。用于脾胃积热证。 2.生姜3g,甘草6g,煎水频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3。控涎丸 乌药、益智仁各lOOg,石榴皮50g,共研细末,用酒煮烂之山药150g糊匀为丸。每服4g,1日3次,淡盐汤送服。用于脾胃虚寒证。 4.抑制唾液饮 益智仁5g,五味子3g,诃子、甘草各2g,共捣成粗末,以纱布包裹,开水冲泡,当茶频频喂饮。 5。杭菊花lOg,煎汁,加蜂蜜适量,分2次口服,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三、药物外治 1。肉桂散 肉桂lOg,醋适量调成糊饼状,贴敷两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药,次日晨取下,连敷3-5次.用于脾胃虚寒证。 2。吴茱萸散 吴茱萸研细末,醋调糊,敷双足涌泉穴,用绷带固定,每日工次,每次2小时.不论屑寒、属热、屑虚、属实均可用。 3.控涎散 益智仁、滑石各10g,车前子、冰片各6g,甘草3g。共研细末,填入脐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定.功效健脾利湿。用于脾胃虚寒证。 四、食疗方药 1.益智白术散 益智仁30g,土炒白术40g,碾细过箩,与面粉400g、食盐lOg、炒芝麻lOg一起,用适量水和面,焙焦饼40个。1一2岁每次半个;3—4岁每次1个。日服2次,用前放火上烤焦后再食。用于脾胃虚寒之滞颐。 2。鲜萝卜数个,洗净捣烂绞汁,涂口内二颐及舌,每日3-4次,连续5—10天。用于脾胃积热证。 3.鲜石榴,去皮捣烂,加少量水,挤出石榴汁,取汁如上法涂口内。用于脾胃积热证. 五、针灸疗法 1.体针 脾胃湿热滞颐:廉泉、合谷、曲池,不留针,用泻法,每日1次。脾胃虚寒滞颐;廉泉、足三里,用补法,不留针,另艾灸中脘穴,每日1次。 2.耳针 耳穴:口、舌、肾上腺、脾,王不留行籽贴压,或耳针针刺。 3。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上廉泉、合谷(双)。以低功率氦氖激光仪照射,每次每穴照射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预防护理) 1.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防止损伤脾胃. 2。勿常吻、捏其腮部,以免刺激涎液分泌. 3。勤换兜布,用柔软纱布揩拭涎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