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脐血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1.胎热内盛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血循脐带创口而外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口子,甚或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伴脐疮,舌红苔黄,指纹紫。
  辨证要点 本证病情较为严重,起病急,来势猛,全身症状显示内热壅盛之象,部分患儿除脐血外,还伴有其它部位出血情况.
  治法主方 清热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2。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 病程迁延,出血量少,血色暗淡质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愠。精神萎靡,舌淡苔白,指纹淡。 .
  辨证要点 此证患儿多为胎禀不足,中气虚弱,致气不摄血,病程多迁延难愈,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萎靡,均为中气不足之证。 .
  治法主方 益气摄血止血.归脾汤加减

  3.阴虚内热
  证候表现 病势较缓,出血量少,口干舌燥,午后潮热,舌红绛少苔。
  辨证要点 本证可由胎热内盛转变而来,病势缓慢,呈现口干舌燥、午后潮热、舌红绛、少苔等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主方 滋阴降火止血。茜根散加减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脐血

  (概述)
  脐血是以脐部出血为临床特征的新生儿脐部疾患。西医学中没有脐血独立病名,若新生儿出血症以脐部出血明显者,可参照本病辨证沦治。

  本病可由于脐带结扎不当或胎热内盛、逼血妄行,或中气不足,无力统摄所致,一般预后较好,若伴颅内出血、呕血、便血则预后较差。随着新法接生的大力推广及采用维生素K预防,本病出发病率已大为下降。
  早在明代,万全即已指出脐血的致病原因是“断脐将息大失宜”,朱丹溪对脐血的治疗提出用“白石脂细末贴之”。为本病治疗提供了文献资料。
  {病因病理}
  导致脐血的病因可为断脐结扎失宜所致,亦有因胎热内盛,或中气不足所致者,因而造成血液外溢的病理改变。
  1.断脐结扎失宜 断脐时,脐带结扎过松,可致血渗于内;或结扎过紧,伤及血脉,亦可致血渗于内;若断脐后肉芽增生,亦致局部血牲渗液。
   2.胎热内盛 孕母恣食甘肥厚腻,致胎热内盛,迫血妄行,以致断脐不久,加之感受外邪,血从内溢出。
  3。中气虚弱 部分婴儿先天禀赋不足,中气虚弱,脾不统血,而致脐血不止。无论以上何种原因所致.若脐血过多;伤及阴液,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可致病程缠绵/迁延不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断脐后,血从脐孔渗出。一般不伴有呕吐、便血等症。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均正常。
  二、鉴别诊断
  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生后1周内除脐部出血,还伴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别轻重 脐血的轻重可以从出血量的多少及患儿全身状况区分.轻证一般出血量少,患儿精神好,吮乳有力,无明显全身不适情况;重证则出血量较多,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拒乳,甚则吐血、便血。
   2。辨别虚实 脐血虚证病程迁延,精神萎靡,不思乳食,出血色淡或黯暗,实证起病急暴,烦躁不安,啼哭不止,出血色鲜红而量多。
  二、治疗原则
  治疗脐血应分清原因,不能见血止血。因脐带结扎失宜所致,应重新结扎;因胎热内蕴,迫血妄行,应凉血止血;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致。应益气摄血,虚火内炽致血不循经,应滋阴凉血。以上各证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还应急急回阳固脱。
  三、分证论治
  1.胎热内盛
  证候表现 起病急骤,血循脐带创口而外溢,或见发热,面赤唇焦,口子,甚或吐衄、便血,肌肤紫斑,或伴脐疮,舌红苔黄,指纹紫。
  辨证要点 本证病情较为严重,起病急,来势猛,全身症状显示内热壅盛之象,部分患儿除脐血外,还伴有其它部位出血情况.

  治法主方 清热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水牛角片(先煎)、生地、丹皮、赤芍、紫草、仙鹤草.尿血加大小蓟,便血加槐花、地榆;鼻衄加白茅根、茜草炭;若因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急宜内服独参汤或生脉饮以益气固脱。
  2。气不摄血
  证候表现 病程迁延,出血量少,血色暗淡质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愠。精神萎靡,舌淡苔白,指纹淡。 .
  辨证要点 此证患儿多为胎禀不足,中气虚弱,致气不摄血,病程多迁延难愈,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萎靡,均为中气不足之证。 .
  治法主方 益气摄血止血.归脾汤加减. .
  方药运用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当归、血余炭、藕节炭.形寒肢冷加炮姜炭;气虚欲脱,另用人参或红参浓煎喂服。 ,
  3.阴虚内热
  证候表现 病势较缓,出血量少,口干舌燥,午后潮热,舌红绛少苔。
  辨证要点 本证可由胎热内盛转变而来,病势缓慢,呈现口干舌燥、午后潮热、舌红绛、少苔等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主方 滋阴降火止血。茜根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茜根、阿胶(烊化)、侧柏叶、生地、麦冬、白及、紫草.潮热加龟版、鳖甲;口干加芦根、天花粉;皮肤瘀斑加玄参、丹皮,尿血加女贞子、旱莲草。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
  1.云南白药 用于各种证型出血证。 ..
  2。三七片 用于各种证型出血证。
  二、单方验方
  白及粉3g,参三七粉lg,蜂蜜调成糊状,分3次口服.用于脐血伴吐血、便血。
  三、药物外治
  1.龙骨散 外掺脐部,用于各种证型。
  2.海螵蛸粉、白及粉、煅石膏粉、参三七粉各适量,任选一种药末,撒敷于脐带创口上。用于各种证型。
  四、西医疗法
  1.止血剂 维生素K、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3天。维生素C每日100一300rag口服或静脉注射。亦可选用安络血或止血敏。
  2.输血疗法 严重出血时,可输新鲜全血或血浆,输血量10---20ml/kg。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妊娠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及辛热之品。
  2.提高产科技术,减少难产,避免产伤。
  3。正确结扎脐带,防止脐带结扎过紧或过松。
  二、护理

  1。脐带结扎过松或松脱者,重新结扎。
  2.保护新生儿脐部的清洁,严密观察脐部出血量。
  3。有大量出血倾向者,应积极采取急救措施。
  (文献选录]
  《丹溪治法心要.小儿科》:“小儿初生多啼哭,脐中忽出血,白石脂细末贴之。未愈,炒过再贴,不得揭剥冷贴。”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卷上。胎疾》:“生下忽然肿胀,脐间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大失宜,客水邪风侵入.外用枯矾粘贴,速令干燥为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