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揆度阴阳

 johnney908 2015-01-18
经云:夫精者,身之本也。(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何谓精?
  经云:生之来谓之精。(本神第八)
  人身自男精女血相合而来,本就只有一,此一为精,生生化化而成身。
  生之来谓之精,此精何来?
  经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决气第三十)
  两神者,父神与母神,亦是指男精与女精,男女之精相搏合而成形,先身而生,是谓精,此精为一。
  两神相搏,本为男女之精,何以冠 “神”名?
  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第八)
  父本与母本,是两个个体,各俱为神。此两神相搏,阴阳和合,而成新的个体,谓之精。此精为生之来,在新个体内,精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两精相搏谓之神。复成为下一代新个体的神。
  故可知: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神相搏,是谓精。精即是神,神即是精。神为亲,精为子。神为上一代之精,精又为下一代之神。如是无端。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
  神与精,无极而太极,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经云:头者精明之府(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经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经脉第十)
  经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经云: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大惑论第八十)
  经云:诸髓者,皆属于脑(五藏生成篇第十)
  经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经云: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脑者也(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问第二十八)
  经云: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大惑论第八十)
  经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经云:谚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心主神明,脑主精明,合之谓精神。肾主精,以生骨髓,髓生肝,精成而脑髓生,诸髓者,皆属于脑。
  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水生木,木生火,肾生肝,肝生肾。心肾共主精神,枢在肝。有余在心,不足在肾。无有余不足,取之在肝,此之谓也。
  孰主精神,是现在西医所谓的脑吗?五脏同主,以心肾为主,肝为枢,此所谓精明,神明也。
  经云: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经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center]阴阳第二[/center]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阴阳立,阳动而阴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阳化气,阴成形。阳极变形,阴极变气。阳者气之终,阴者气之始,阳者形之始,阴者形之终。
  阴极而动,动则气生,外于阳。故曰:阴者气之始,阳者气之终。阳极而静,静则形成,内于阴,故曰:阳者形之始,阴者形之终。此形散为气,气聚成形。
  太极生两仪,阴阳动静具。有运动中的阴阳过程,谓之动态阴阳。有静止时的阴阳部位,谓之静态阴阳。
  万物皆有质与能,谓之形与气。聚成形,谓之阴,散为气,谓之阳。阳聚成阴,阴散为阳。形聚于内,气散于外。内外皆有部,此言静态阴阳。气多者谓之阳部,形多者谓之阴部。中间唯有一物,气与形,谓之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之部,气形转变的过程,谓之动态阴阳。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考阴阳之本字,左为“阜”。“阳”从“日”有光,“阴”从“云”无光。“阜”上有光谓之阳,无光谓之阴。光自天来,由日而出,引申为天为阳,地为阴。近日点为阳,远日点为阴。可见为阳,不可见为阴。光明为阳,黑暗为阴。此皆静态阴阳。
  由我(人)观察,光自天来,来者为至。无光时,好似离我而去。推出: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阴阳别论篇第七)
  至去论阴阳,为动态阴阳。
  无论动静阴阳,不过只是状态而已,中间只存在一精。静态阴阳为精的存放形态,动态阴阳为精的运动过程。
  设天地云雨。天上有云,地上有水,云从气,水从形,故天为阳部,地为阴部。地面水化蒸汽上升,阴散为阳,气散于外,升之于天,地为气之始,天为气之终。蒸汽升天谓之云,云聚成雨,阳聚为阴,形聚于内,降之于地,天为形之始,地为形之终。雨降于地谓之水。此皆静态阴阳。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由是推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阳部降于阴部,谓之气流。阴部升于阳部,谓之气腾。蒸汽谓气腾,降雨谓气流。气流与气腾的过程,便是动态阴阳。中间唯有一精,谓之水。阴阳不过是状态而已,并不存在阴与阳两种物质。
  气之与形,合而为精。在动态阴阳中,精多处为阳,精少处为阴。阴阳的运动,总是从精多(阳)向精少(阴)处运动。即是运动之始为阳,运动之终为阴。此与静态阴阳稍有别。静态阴阳中,气为阳,形为阴。动态阴阳中,精多为阳,精少为阴。
  从地而看,气腾为离地远去,去者谓阴。气流为至地而来,至者谓阳。
  为何会有气腾与气流两种状态?
  地相对于天,水(精)多,地面水化蒸汽上升,地为阳,天为阴,从地而言为去为阴,从天而言为至为阳。天相对于地,水(精)多,云聚成雨,降之于地,天为阳,地为阴,从天而言为去为阴,从地而言为至为阳。动态阴阳的运动,从运动之始看,总是从精多(阳)处,以去(阴)的形式,运动到精少(阴)处。从运动之终看,总是从精多(阳)处,以至(阳)的形式,运动到精少(阴)处。
静态阴阳中,精的运动,可从阴到阳,也可从阳到阴。动态阴阳中,精的运动,总是从阳到阴。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center]人神第三[/center]
  经云: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阴阳离合篇第六)
  天、地、人,谓之三才。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法于自然,天机自动。有人的参与认识,便是意识形态,谓之人神。
  人身生理,病理,皆从乎道。人神便是道的体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为人神之识。脱离人神,大道存而无人知,万物俱空。
  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本神第八)。
  意识:客观物质在人大脑之间的反应。
  人神:人身物质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身外物质在人身物质之间的反应。(人精内部的两精相搏及人精与物精的两精相搏)
  内经所言,神是广义的,如是两精相搏,万物皆有灵。从万物有灵中提取有人的因素,便是人神。
  天地阴阳中,外者为阳,内者为阴。有人的参与后,即是“然则中为阴”。以人神观,人神居何处,何处则为阴,人神之外皆为阳。天地阴阳,是人地同为一体,从地处看阴阳。三才阴阳,是从人神处看阴阳。此即为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人在地之上,天在外,地在内,天为阳,地为阴,此为人地同体看阴阳,虽地在人之下,仍为太虚之中。若以日为中心,日在人之上,仍为太虚之中。以何处为太虚,何处即为阴。从人神看阴阳,人在中,亦为太虚之中,为之内,内则为阴,人神之外,外皆为阳。人神为阴,人身为阳,人身为阴,天地皆阳。
  论天地道生,以地为太虚(人与地同体)。论人道生,以人神为太虚。以地为太虚,日东升西落。所谓日心说对地心说,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以人道生,每个人神皆为心。
  人神居何地?曰两精相搏者也。居在西医所认为的脑吗?不!脑只为人神的一部分,人神就居在人身中。
  人身五大系统,可全统系人身。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凡人身之处,皆谓之人神。
脑是什么?
经云:意之所存谓之志(本神第八),肾藏志(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精成而脑髓生(经脉第十),肾生骨髓(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诸髓者,皆属于脑(五藏生成篇第十),脑为髓之海(海论第三十三)。所谓西医的脑,不过是人神的封藏之所,不但脑部,所有的骨髓皆与脑同效。五脏有变,则性格改变。而人的性格,又能影响人的相貌。此所谓“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人中之阴阳,然则中为阴,人神居人身。在人身之中,天地阴阳中去者,对人神而言,皆为至。至者,对人神而言,皆为去。出人身之外,人神在人身中,天地阴阳中去者为去,至者为至。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冲者,太虚也。
  老子曰:大盈若冲。
  经云:无逢其冲而泻之。(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冲皆此意也。
  阴、阳、冲三气,即为阴阳有个中。此谓之三才阴阳。
  三才者,天地人,人与地同为一体,则三才阴阳,便是天地阴阳。在古典阴阳之论中,三才阴阳唯《内经》中致以实用,并发展成三阴三阳之论,此为其他经典所不具,也是《内经》以人为本,此其道生(上古天真论篇第一)的具体表现。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之数于夫子,……不合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白,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内经》论天地之阴阳,地为阴,天为阳,以象之谓也。论人中之阴阳,人神为阴,人身为阳,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内经中天地阴阳论人中阴阳,即为天人合一。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故真、至、圣、贤者,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别论篇第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