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蕭蛻庵《行書中堂》

 鳳舞抚仙 2015-01-20
 

蕭蛻庵(1876-1958)


蕭蛻庵

      江蘇常熟人,初名敬則,一作原名守忠,後改名嶙,又名蛻,字盅孚、中孚,别署蛻盦、退盦、退暗、本無、叔子,号寒蟬、罪松老人、苦綠、褐之、聩叟,晚号南園老人。齋堂爲旋聞室、勁草廬、铄伽羅心室。幼秉家學,博通經史,精小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庠生,早年入南社,又爲同盟會會員。嗜酒,喜禅悅,與釋弘一友善,工篆隸書,隸書多取《華岳廟》、《禮器》、《曹全》、《石門頌》諸碑,恪守漢法,以渾樸、勁拙見勝;楷書得力于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兼學蘇轼、米芾及劉墉,晚年習李邕《端州石室記》及《麓山寺碑》,所作豐腴雅緻;行草書圓潤而活潑,頗具蘇轼、陸機之神韻。亦能治印。民國時有“江南第一書家”之譽。尚氣節,淪陷期間,他蓄須僧服,奸僞許以重金征求他的書法作品被拒絕。解放後,被聘爲江蘇省文史館館員,然未就任。著有《勁草廬文鈔》、《蛻庵詩鈔》、《小學百問》、《書道八法》、《文字探源》、《華嚴字母學音篇》等,書論多見于題跋。他一生收過不少弟子,著名書家鄧散木、翁闿運、沙曼公皆出自其門下。

       蕭蛻庵較康有爲生年晚了五年,正趕上碑帖對抗的劇烈時期,然而他能以辨證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他說:“……學者通其意,則南北一家。否則學魏爲僞體,學唐爲匠體,無有是處。”因此蕭氏書法四體皆工,篆尤精。蕭氏在《自傳》中說:“蛻于書無不工,篆尤精。初學完白,上窺周、秦、漢代金石遺文,而折衷于《石鼓》,能融大、小二篆爲一。不知者謂拟缶廬,其實自有造也。”蕭蛻庵自評四體書中“篆尤精”,和别人的評論是一緻的。

       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工,尤以篆書名揚大江南北。蕭蛻庵的篆書除學鄧石如外,還受吳昌碩影響,自許甚高,以爲篆書成就在前輩名家吳昌碩等人之上。初學鄧石如,他說:“學篆書當求秦以上,唐以後不足學。而漢碑額多活潑多動,有奇趣,可以取法。”這種認識使他放棄學鄧石如,以後“上窺周、秦、漢代金石遺文,能融大小二篆爲一”,師《石鼓》、《泰山刻石》。篆字基本是用圓筆,筆法較簡單,結構也少變化。吳昌碩寫《石鼓文》筆法霸悍老辣,結體修長欹側,在這一點上,蕭蛻庵不受其影響。他對篆書,有自己獨到的體會:

       “篆書貴圓轉自如,貴柔中有剛,貴結構緊湊。必須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吳大澂寫得是方了,可是不夠圓轉,不夠流麗;楊沂孫呢,又嫌圓而無骨,結構松馳;吳昌碩則剛有餘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種縮項聳肩的樣子實在太怪了”

       蕭蛻庵評前賢的不足,我們不妨反觀,正可看作是他的長處。蕭蛻庵又論:“凡學古人文辭書畫,須日夕觀摩,反複百數十遍,始可得其深處,方知前之所謂有得者,正其壞處及習氣處也。即其深處,亦無止境。要識的前人壞處、習氣處,絲毫無犯,更能得其最深處。昧者或以其壞處、習氣處誤認爲深處,乃萬劫不複矣。”從上述言論中可以看出蕭蛻庵對書法學習的取舍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蕭退庵另一個叫人稱道的地方是,他主張書貴自然,以造作爲書家大忌。這一精神明顯地體現在他的行草書中。

 

蕭蛻庵

行書中堂 吳江博物館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