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仄就这么简单

 枫林空梦 2015-01-21

就这么简单

----在对联吧好为人师讲平仄

 

   有那么玄么?看我来过把师爷瘾!
   讲课嘛,要像老燕喂食,你得自己嚼烂了、初步消化了,再反刍雏燕,它们就容易接受。

   比如韵律,我就不明白这么简单的事,好多人偏搞不懂,很可能是因为历代老师就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神秘化,反而把学生的脑搅昏了。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才是好老师。

 

   1.韵律算什么东西
 
   韵,首先指声音,就是耳朵听到的东西,也就是随便多聪明的聋子凭脑袋想万年也不会明白的东西。这里就引出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诀窍----学韵律必须且主要是用耳去学,就跟学声乐差不多。声音有大小、高低、长短、缓急等属性。韵律之“韵”,指的是人发出的语音。韵律有两个内容:1.押韵:指诗词的相关字音的韵母相同;2.音调:指字音的高低变化(声调),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句子所呈现出的平仄交错的“音响效果”。“这里”要讲的,特指语音音调高低变化这一属性(不讲押韵,下同)。要让语音更易“入耳”,就要让别人听起来顺耳,也就是说,“韵”是为耳朵的听觉美而总结提出的概念。面对荧屏或纸张,很多同志怕没有想过:你写的诗词对联是要朗诵出来给别人听的(或者在别人默读的时候会产生语音感),那么,从今天起,你得注意,你写的每个字不仅代表一定的意思(个别字单独时没意思),同时也是“豆芽”似的“音符”。
   音调为什么有好听与难听之分呢?我也不知道(也许跟进化过程和生理结构有关),但确实如此。机械轰鸣、市井嚣闹、警报长鸣、泼妇骂街等声音不好听,因为它杂乱无章,或者一直重复那老调,故称杂音。歌声为什么好听?因为它的频率及其变化是严格遵循一定规律的。唱的比说的好听,我们“诵的”诗歌就介于“说”与“唱”之间。
   比如,请大家大声朗诵(注意听“音响效果”就行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再大声朗诵“三只苍鹰嘶青松,千山斑鸠邀关雎”----谁好听呀?这就是韵律的实际作用!再如,听过数来宝、顺口溜吧?他们也顺耳,但无论如何跟诗词的音响效果就是不一样,俗!为什么咧?诗词自有诗词的规矩,它不光要押韵,还得讲平仄。好多成语之所以成为历代传承的现成之语,有一个因素就是它们发声好听而高雅(不信可以试试,绝大部分成语符合平仄要求)。
   韵律之“律”,指规律以及遵守此规律的规矩、规定。那么,所谓韵律,就是诗词等在音调高低变化上的规矩或要求。这要求其实不复杂,就是所有语音分四声,再把四声分平仄两类,最后把或平或仄的字词错开分布就差不多了。
  以上教学目的:1.告诉你这屋就这么大,没狗更没鬼神,别怕;2.把大门打开,引你进去。达到否?你才知道。至于,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又该怎样具体地“错开”分布,请听下一课(如果吧主不封我IP的话)。

 

   2.什么是平仄

  (燕子喂食还要发出歌声并且不停地舞,让雏燕兴奋而食,拌爱而食,就更营养。所以老师得懂点艺术。)
  “平仄”看来古怪,尤其那“仄”,常人难以用到,所以显得神乎其神。其实不然,它们就是个符号,用 -~代替更能直观反映其本质。
   汉语几千,加上我们平时说话还有语气轻重、儿化音、感情色彩等,并且说话时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意思上了,只觉得有腔调,没注意每个字还有声调高低,所以当提到声调时可能满头雾水:呀!那么多字,得有多少调啊?!答:4个调!其他什么轻声、儿化、变声别管。你可以随便发个字音,都不会有第五声。比如:ma这个字音,它的调就只有:妈、麻、马、骂4个,除此之外你找不出其他音调的ma了。其他同音字也是这个“规律”,这不就把所有字音都瓜分完了?(规律就是捷径,死记硬背学不到真知尤其学不到才能和灵感,所以靠死记硬背弄到的“高材生”一般都是笨蛋、低能儿!)。
   我们形容某人讲话:“听他那腔调...”这“腔调”就是“韵律”之“韵”,其中“腔”就是韵母,“调”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平仄。“尖声尖气”就是调太高,“闷声闷气”就是调太低沉,“阴阳怪气”就是跟正常说话的调高调低不一样。唱歌时,有些音我们“唱不上去”或“低不下来”,这些都是“调”的作用。

 

   3.怎样辨别平仄?
   平仄是汉语音节声调特点的两个分类((99.9%的时候,每个汉字的读音为一音节;此类“定义”都是我独创的,不规范全面,但可能好懂点。下同),也就是说平仄是个类别问题。就像人分好坏两类一样。这个概念也非常非常重要,有了这概念,问题又简单化了。有了这个概念,你就要去思考:此字为什么属平类?那字为什么属仄类?平仄分类的标准在哪里?平类在听觉上有何共同特点?仄类在听觉上又有何共同特点?平类跟仄类在听觉上的对立性即明显区别在哪里?能提出这些问题,你就离那真理只隔一层纸了。

   现代汉语的声调分四声(以普通话为例,下同),叫第1声、第2声、第3声、第4声(科学地说是分别用1、2、3、4表示;又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你也可以叫他a、b、c、d声或猪猫鸡狗声,反正这1234就只是个指代符号,没有任何意思,你只有听到他们所代表的声调发出时才知道其所代表的那个东西给耳朵的感觉如何。其中1、2两声归为“平”类(科学地说是:平类包括两个声调,用1、2表示),3、4两声归于“仄”类(科学地说是:仄类包括另两个声调,用3、4表示)----平均分配,免得伤和气
   就这么简单?其实不然---关键是,你怎么知道这字是1声、那字是2声...?未必然在创作的时候还去逐字查拼音或韵书?非也,理清头绪、找到门道后才真正简单,请耐心跟我来:

  平,其本意就是平顺、无曲折。从发出声音“起”到发声“完全结束”这个过程中,声调只在一定的音高上平稳运行,没有高低变化。比如:“妈----------”,你随便拖多长,这声音的高低不会上下“拐弯”,就像拖长唱“东方红”的“东”。这就是第一声,阴平,真正的“平”,若用简谱音调符号表示就是55(嗦起嗦收,平的!)但是第二声(阳平)的声调过程(初学者要很慢很慢地、很长很长地发一个字音,才知道每个字音也有个“过程”,这点非常非常重要!!!!!!)却是由低向高、低起高收的,可用简谱表示为35(咪嗦,注意要很快地将3滑唱到5).明明不平,为什么归入“平”类呢?这就只能怪搞语言的毕竟不是搞原子弹的;或者说普通话还不如四川话更接近古人声调原貌;或者说语言不需要严谨,只需要约定俗成,大家能懂、公认即可。但是1、2声同归“平”总有其共同特点(记住):a.这两声都没有从高往低走的调,b.都是以四声中的最高调5收尾,故听起来最为相似----都较高亢明亮。只要记住这两条,或干脆只记住a条,“平”就可以分出来了,其他不是“平”就一定是“仄”!

 

 

 

 

练习:
   送大家一个“字音辨别显微镜”----平时说话每个字的发音时间不足0.001秒,怎么知道每个字的声调是否往下或拐弯?“显微镜”来了:你先把耳朵洗干净并全神贯注竖起来,在头脑里默读此字音,然后深吸一口气,然后像电影里的“慢镜头”那样,非常非常缓慢、非常非常漫长而自然顺畅地“唱”这个字。得!向上向下、弯弯拐拐便了然于耳了!
   每天坚持“唱”、听10个字,三天后不用字典、条件反射地就分出平仄了。

 

 

    现在说“仄”。它就是不平、有波折、有曲折的意思。为什么把第3、4声归入“仄”呢?1.首先因为这俩声调听起来(就得训练耳朵或“心声”的直觉)就比较低沉、阴晦、灰暗、不直爽、垂头丧气、弯弯拐拐、鬼鬼祟祟。2.第三声、上声(马),它着实不该叫“上声”(第二声才真该叫“上声”)!“显微镜”下你可以“听”出:它的发音过程是先高,然后往下,最后再高起来,但没达到第一声的高度,其简谱为214(乃夺发)。普通话中最讨厌的就是这个声调,鬼肠子太弯,音响效果很像第二声,并且阴阳怪气,像小孩打烂了珍贵瓷器偷偷发出的一声惊呼“啊!”。它这个“弯弯调”,就是作为“仄”的明显特征。第四声(去声,骂,51),跟第二声的“过程”相反,从高到低,不思上进,虎头蛇尾,所以只能做贼(在四川“仄”、“贼”同音)。他摸包被你发现,你骂:“去你爷的!”这个“去”的音调可以全权代表第四声家族的声音,所以才叫“去”声!

 

 练习:

再送大家一座天平(专秤平仄):


     ˇ   ˋ
         4
妈   麻   马   


   “1234”是刻度(上面的声调符号形象地表现了发音过程)。“妈麻马骂”是砝码。心为梁(要正、静则正)。“长唱慢哼”为臂(即上面说的“慢镜头”,最好蒙上嘴用鼻哼,避免声母韵母、字义的干扰)。两耳为盘。要秤的是你最熟悉、最地道、最土、最纯洁的故乡方言(砝码和要秤的字都必须用方言读!切忌普通话、方言混用!)
   a. 先用你的方言将“妈麻马骂”用较快的速度念100遍,并用心感觉其“味道”。 
   b.从报刊书籍上任意选一段文字,逐一用方言哼读其声,再用方言哼读“妈麻马骂”,你的耳朵觉得它像“妈麻马骂”中的哪一位,就把它记录在那位的名下。最后看记录的排列规律。你将惊奇地发现:你方言中的同声调字都在“天平”的某一“刻度”之下排成一路纵队,绝不会排错队!你再用普通话检验一下他们的平仄,也不会错!好,你就反复体会一下(不用死记)哪些排在平声下,哪些在仄声下,再想想你平时说起它们来声调高低上是哪类感觉。最后把你选出的这些方言反复地、平仄对比着读10遍以上。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字,你在心里默读一下它就会对号入座地显示其平仄甚至普通话的声调。万一不行,你就把那个拿不准平仄的字出来跟“妈麻马骂”比,像谁就是谁所在的那个平仄类别。
   其中道理很简单:人民创造历史当然也创造语言,无论什么方言的华人都属同一祖先。万年来,我们祖先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无论经历怎样的演化变迁,其规律不会变,它与其他方言的一一对应关系不会变,就像每一颗星星都有其轨迹,每一滴海水都是咸的一样。

 

 

  4.关于入声字。

   韵分今韵、古韵(这里所说的“韵”还是特指声调平仄)。今韵,就是以普通话四声为标准分平仄(如上所述),此法现在越来越为年轻人写格律诗所常用,但是不能古今韵混用。古韵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去声同普通话去声;入声已经分别演化到普通话的四声当中。所以古韵跟今韵的区别就在入声字上。也许由于入声不易听清或发音麻烦吧,入声在进化中几乎被淘汰,现代人基本没用入声,加上古人早已作古,古时又没录音设备,所以入声到底是个什么调调现在只有猜或在方言中去找。但是入声对一些方言还是有规律性的影响,即如果在格律创作时注意入声,某些方言读来就要好听些;何况,如果严格按格律要求,就必须用古韵,即必须分清入声字并将其归入仄类。
   要分辨入声靠背记“真相的正反面”提供的那个表可能还不如查电脑。有个窍门:你要熟悉2种声调相近的方言,或许这两个方言中那些少数不相同的声调所对应的字正好是入声字。
   我的经验就是这样:我从川南偏东的老家来到成都后,说话经常被人嘲笑,这一笑就帮了我的忙,我发现凡是跟成都人的声调不同的字全部是入声字,丝毫不差。比如: 黑、白、竹、觉、一、六、七、八、国、得、识、得......这是我一口气随便举出的,大家不信可以去查查,看有没有错。这些字在我老家方言中的读音声调跟普通话的第二声相近(即35),在成都方言中就读成----怎么说呢,大家又听不到我的声音----这么说吧,这个声调才应该是真正的“阳平”(前面说过,普通话的第二声“阳平”其实不平,可阳平确实存在,就在方言中!)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的低八度(简谱55下面加点。“低八度”就是唱歌时你唱不上去了,被迫放低调子,但是听起来还是那么回事的调;男女唱同一首歌时一般男的唱的跟女的唱的调高相比就是“低八度”,它是音阶逐渐升高或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一个周期性的“轮回”,相当于哲学中“螺旋式上升”或下降之圆周运动的360度;也就是四川人读的“妈、麻”两调的区别。“妈”是“麻”高八度,“麻”是“妈”的低八度)。这个“低八度”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在普通话中一般归入1、2声即“平”类。四川人凭感觉也应能断定它的发声过程是完全“平”的,所以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人要按今韵分平仄其实比普通话还简单些。1、2声,即妈、麻两声在西南方言中都是真正的平起平收,是真正意义上的阴平和阳平(阴者,女也。阳者,男也。阴平的本意就是女声部的“高八度”平声;阳平的本意就是男声部的“低八度”平声)。不管阴与阳,它都是“平”的,只不过相差八度。除了平的,就是仄的,是不是很简单啊?当然里头还有少数入声字是仄的,若用古韵就要注意将其分出来。

     以上说这么多就是要大家明白方言对判断平仄的作用。推广普通话是对的,但要考古还得用方言,不能嫌它“土”而抛弃,因为这里边藏有万年的文化和历史,是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地名也一样,每一个古老的地名都是历史路标,乱改地名就是割断历史、忘祖断代。
   总之,看起来简单的平仄其实复杂;看起来复杂的声调,只要用心去读、去听、去比、去发现规律,其实也简单。
   好老师是专讲难点的,所以至于平仄要怎样错落有致地分布,大家把那几句口诀背住就行了,再不懂就请听其他老师的讲座去。
   同学们: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