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应城方言

 东楚狂生 2012-05-05
                                                               再谈应城方言
 
 
        许多外地人一致反映:应城话好懂。笔者就在想,应城话为什么好懂,好懂在什么地方?经过长期观察,笔者总结出几点决定一种方言是否好懂的要素:第一点、字的发音是否接近普通话,越接近普通话越好懂。想必这是许多人都有的共识。第二点、字的声调是否能与普通话保持一致。第三点、吐字是否足够清晰。必须一字一音,字与字之间有明显的音顿,最重要的是,字的发音是否靠舌头、牙齿、嘴唇共同协作完成。如是则好懂,反之则不好懂。
        笔者认为,应城话好懂的优势在于第二点与第三点。第一点并非应城话之长项,想必这也是许多应城人都承认的事实。应城方言在声调方面能与普通话的一、二、三、四声基本保持一致 ,这是应城话的一个长处,最为可贵的是,应城话当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非常清晰明朗。这就使得应城话具有声调铿锵、激越高亢的特点。笔者曾经指出过,影视作品中为毛泽东配音的经过加工改良的湖南话,在腔调上其实极像咱们的应城话,这样的配音能够保证全国的观众都能听懂。这是很了不起的啊!笔者认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阻碍方言能被人听懂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字音问题,而是声调与清晰度的问题。要说字音与普通话的接近程度,有太多的地方胜过应城,大凡北方地区方言,字音都比应城要接近普通话一些。但是有些北方地区,我们依然觉得他们那里的方言不好懂。何哉?问题出在声调上。再比如说广东话,大家都觉得不好懂,以为主要原因是字的发音距离普通话太远。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吐字不清晰。我们人说话,如果是唇齿音的话,那是最清晰的,但广东话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字眼是喉口音,即用喉咙与口腔共同发出来的音,这样的音很模糊。在广东话里面,甚至有鼻音字,即单纯用鼻子发出来的音。如广东话里面人所共知的“五”字,就是如此。
        中国北方方言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让一切字的声调都呈现出阴平化的趋势。包括普通话,也有这个毛病。阴平,就是第一声。北方人好像特别钟情于第一声,我们去看看《新华字典》,会发现第一声的字最多,而有些声调是空缺的。举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即便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或者某些著名演员,也常会念错的两个词:“挫折”、“片子”。“挫”字、“片”字,都应该念4声,但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却是1声。笔者认为,在我国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在普通话被广泛推行、古入声调消失后,第3声和第4声这两种声调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为说明普通话的致命缺点,笔者特搜罗出一些字眼,这些字都是表动作的,原本应该是高亢、激昂才对,但是无一例外地被普通话打压得筋缩骨软,请看如下例证:
        滴 踢 摘 捉 拍 刮 压 挖 击 贴 歇 拘 捏 吸 切 割 掇 撮 剥 削 脱 托 擦 接……
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面全部念第一声,令人觉得很是没劲。而它们在古代,却全部是入声字,应该念入声调的。好在这样的打压还没有做绝,在普通话里,依然顽强地留下几个“硬汉”似的字眼,如:打 砍 跑 剁 跳 蹦 挡 等字。表示动作的字眼就应该如此,不能太软缓。
        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要反对普通话,只是觉得凡事难以尽善尽美。以北京方言为原型的普通话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方言都无法取代的。北京是元、明、清三朝京畿首府,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积淀,直接开启我国近现代文明,其深远影响无与伦比。因此以北京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本语音标准这一决策是英明正确的。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体会,其实会发现,处在我国中部的湖北话,与北端的北京话、南端的广东话其实都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湖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地带,兼具南北特点。但是,笔者发现,与湖北方言真正相去甚远的却是地理位置还不是十分遥远的江浙话。特别是上海话,与湖北话最不具有共性。有湖北人有称,在上海生活一辈子,有可能听得懂上海话,但却永远学不会上海话。还有闽南话,也是一个怪事,如果按字音把它直接写成文字,那简直就不通,不知所云,更别说听了。我们的应城话,比较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即便直接按音译字,也是基本通顺的。这也是我们处在中部的一个好处。
        笔者一再强调,我们应城人的老祖宗是了不起的。可能祖宗里面出过翰林一类的人物,他们虽然也跟着时代流转,虽然也奔赴语言的大趋势,但是,有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却悄悄地藏起来,或者变相藏起来。这就是笔者曾指出过的应城入声调。在《应城方言与入声字》一文中,笔者已有详尽论述。如果现在还有人不相信应城话中有入声调,笔者可以证明给你看。
        应城话里的入声调确实藏得很深。就连我们应城人自己也极易忽略,更别说外地人不会发现了。请看下面一些字的对照表。这些两个一组的字,在应城方言中发音非常相近,但又的的确确不同,它们有着比较细微的区别。如下(请用应城话念):
 
                六--楼             切--茄           腊--拿            叶--爷               压--芽  
                力--梨             秘--迷           踢--题            落--罗               喝--河
                色--蛇             促--愁           脱--陀            漠--魔               抹(抹牌)--麻
                掇--夺             瞎--霞           劈--皮            立--泥                复--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从简,不一一列举。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极为相似极为接近的声调?这里面是大有深意的。因为上面字表中排在前面的是入声字,后面的是阳平声字。我们的老祖宗知道入声调很宝贵,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也知道它关系到诗词中的平仄问题,所以悄悄地做了一点技术上的处理,让它貌似“归顺”,以此来应对中国西南方言的大侵略。以武汉话为发端的中国西南方言,古汉语学者们一致认为:入声调已经消失,全部归入到阳平声中。所以上面的这个字表,武汉人是分不清它们有什么区别的。我们的应城方言,被中国西南方言所包围,但依然卓然挺立,不随波逐流,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祖宗良苦用心,于此可见一斑。
        尤为有趣的是,武汉话中也可以听到应城入声调。但那不是用来念入声字,而是用来念去声(即第4声)字。我们都知道,“汉腔”的一个最显著标志,就是念第4声的字跟应城、黄陂不一样,它不高亢,而是缓缓地落下来。四川话也有这个特点。如果诸君尚对应城入声调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感受的话,可以这样说:武汉话中念第4声的声调,恰好就是应城的入声调。比如用武汉话念“路”字,跟用应城话念“绿”是一样的。“绿”是入声字,“路”不是。
        笔者前面讲过,应城话的一个长处就是声调能跟普通话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好懂。除了入声调为普通话所不具有以外,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基本与普通话相契合。但是,笔者又发现一怪现象,应城话当中有大量的第4声的字偏偏跟普通话唱起了反调。举例如下(用应城话念):
        立 力 历 益 必 壁 碧 落 漠 却 确 鹊 鹤 色 特 勒 各 列 劣 迹 绩 摄 肉 弱 若 药 刻 客 克 灭 蔑 促 绿  速 宿  毕 业 叶 作……
以上这些字在普通话里面全部念第4声。但是到了应城话里面,却都反其道而行之了。这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它们都是入声字。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应城人祖先千方百计保留古入声的不朽功勋。所以大家凡是遇到应城方言中声调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字,一定要留心,说不定那就是入声字。
        最后,笔者想对应城方言与入声字的关系作一总结,以作为对前文《应城方言与入声字》的一点补充。以此求教方家,希望共同探讨,为弘扬应城文化共同努力。
        第一种情况: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也是念入声调的,约占入声字总数的80%。笔者以前说的是90%,那是太过于乐观了。因为笔者后来又重新审视过文治武功先生所列的入声字表,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入声字在应城话中是念阳平声的。
        第二种情况: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不念入声调,而是念阳平声调,约占入声字总数的15%。这是一种历史原因造成的,非人力所能矫正。因为我们应城处在中国西南方言的大包围之中,难免不受到一点影响,特别一点,就是离武汉这么近。
        第三种情况: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既不念入声调,也不念阳平声调,而是念其它声调,约占入声字总数的5%。这一点只能归咎于汉字的复杂性。笔者曾经指出过,即使是在江浙地区,也未必所有的入声字都是被念作入声的,大概目前中国尚无一处100%保留古代入声字的地方。
        第四种情况:不是入声字,在应城方言中却念入声调,这样的字存在,但极少。
 
        叶子红老师曾经指出,应城的各个乡镇口音也稍稍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这一点并不影响应城方言对入声的保留,也不妨碍人们对入声字的识别。应城方言中最大的分歧就是,诚如叶子红老师指出的,能否正确发出yan音或ian韵的字。现在的情况是,除长江埠以外的所有乡镇,包括城关,都不能正确发这个音韵。这是应城话的一个严重缺点。其实除此之外,城关地区的人发ye音和ie韵的字也有问题,不及长江埠地区的人更靠近普通话。比如城关人念“业”“铁”“雪”“捏”“斜”一类韵母的字,就不地道。笔者认为,长江埠腔虽不能代表应城方言,但它更靠近普通话一些,要优于城关和其他地区,值得推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