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难施锥刃者何以锲之——良渚玉天工解密

 RK588 2015-01-25

难施锥刃者何以锲之?

四千多年前,在江浙一带的各处良渚人聚居点,可能到处可见这样的景象:人们手持石锤,在玉矿脉露头处敲击矿石,或是握着粗砂岩、砂岩砺石器去磨玉料,然后用扁薄细小的凝灰岩石器反复磨磋玉料并抛光,使之成形、光滑。

良渚先民们还会用个头”很小、但质地特别坚硬的黑石英在玉料上雕刻——其硬度在7 以上,在玉料上一划,就会留下一条细小的划痕。良渚玉器上具体而微的精美图案,或即来自于此。

《天工开物》有载:“凡镂刻绝细处,难施锥刃者,以蟾酥填画,而后锲之”。

提及良渚玉器,最常见便是其“难施锥刃者”的特点。的确,在没有金属工具的良渚时期,良渚玉的雕刻纹路能如此细微繁缛,确实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良渚玉天工从而何来?我们随文物鉴赏家李飞,一同探究。

独特的区域风格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工具条件的限制,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采玉料的特点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

因此可以推断,良渚玉的原材料,离良渚人的生活聚落并不远。其开采方式,主要是在玉矿脉露头处敲击剥离矿石,或捡拾已风化剥落的玉料。

据考证,良渚文化玉器的玉质较粗,为呈现不均匀斑杂结构的阳起石——透闪石系统玉料,主要产自江苏溧阳小梅岭。另有一部分呈黄绿色或深绿色,这种玉料是从辽东半岛的岫岩跨过渤海海峡传输过来的。

另一方面,从已出土的良渚玉来看,其玉质常见的自然呈色以青黄色与青碧色为主,还有附着物、白化、自然沁、玻璃光等。

这些,都透出良渚玉原材料强烈、独特的区域风格。

琢玉工序象征社会文明程度

良渚文化由于琢玉技术还处于原始阶段,有一定的程式,玉器多呈圆形或方形。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彼时的琢玉工序,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形成专业化生产。

从社会学角度说,可以证明良渚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分化,已到一定的程度。也只有达到这样的文明,才会有复杂的礼仪。

线切割拉切处呈现凹凸对应与末端尖浅的特征。

砣切割线纹呈中间宽深,末端尖浅状

良渚玉雕刻的特征

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纹饰主要有神人兽面纹、龙首纹、鸟纹、直线纹等,在对神人兽面纹的表现上往往阴刻、浮雕和镂孔透雕等各种技术手段同时使用,从而使神人兽面纹的表现达到了若隐若现、神秘莫测的效果。

其雕刻过程大致经过圆管定位、浮雕五官及完成雕琢三个工序。

如果一定要想一个形容词,来说明良渚玉的天工,或许“百思不得其解”是最恰如其分的。

通过大量的出土文物,我们可以看到,良渚玉器雕刻纹饰线条,有的细如发丝,宽0.1-0.2毫米,组成的图案个体仅比黄豆稍大,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刻出的鸟眼睛,有的小如圆珠笔的滚珠,鬼斧神工,令人称绝。

近年来,江苏句客丁沙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260多件雕刻工具,质料为燧石、墨曜石、石英、水晶等,器身较小,长宽都在3厘米内。

这些出土文物,器表有多次打击修理的痕迹,大多有锋利的尖部或弧状的刃部,可对玉料表面进行浅阴直线或曲线的雕刻。

当然,这种硬碰硬的雕刻是十分费力耗时的,需要有娴熟的技艺和持久的耐力,甚至需要有相当精密的规矩角尺等原始仪器和工具。

有学者以为雕刻工具可能是鲨鱼牙齿之类的硬物。也有学者认为雕刻借助于原始砣机制作的。

李飞认为,原始砣机极有可能被使用在良渚玉的雕刻工序中。

精确分割计算与设计

原始时代用于开眼(利用敲打锤击除掉玉璞外面的氧化层,即俗称“玉皮”),使玉材内所含玉质得以完全暴露。使用的工具可以用石块、石斧、石凿、石锤充任。

开出的玉璞,可制成一器,亦可制成多器,这需要有比较精确的分割计算与设计。良渚玉的外壁成形就是如此完成的。

至于具体做法,彼时没有金属,古人就使用皮条弓截割。其方法——先将兽皮用石刀划成长条,晒晾干后用竹子做成弓,皮条作弦,将玉料固定后,两人来回拉皮条子,一人不断加水蘸砂,利用皮条带动砂粒,慢慢地将玉割开。

如不用弓,仅用一根皮带也是可行的,方法基本同皮条弓截割一般。只不过是皮条两端可系一短木棒,便于两人握紧来回拉动皮条。另外也有用竹片或木片加水蘸砂来回拉动截割的,或长条形薄石片或骨片加水蘸砂来解玉。

钻孔工艺表现原始情形

钻孔是在已截割好的玉料上根据需要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梁祝时期,由于工艺所限,钻孔表现出较为原始的情形。

钻孔的法有两种,一是“钻头钻”(即后来的桯钻),一是“管钻”。

钻头钻的孔径比较小,一般0.1-0.3厘米,玉饰件上常见这一类的小孔。

管钻所钻的孔径较大,可达2-5厘米,在当时可用钻孔的管子有竹、木、骨管。

当时管钻的方法,是把已截割好的玉料固定,并定好圆心。将开了槽的管钻安放在圆心上,管钻的上端可能用木板或石块加一定的压力,一人稳定管钻,并不断向槽内加水添砂,也可借此人力,向下施加压力,另外一人或两人用皮条(或绳索)在钻柄上缠绕数道,握住皮条两端来回拉,使管钻转动,以带动砂粒摩擦而钻成圆孔。

由于在玉料内钻孔越向下越费劲,所以琮、璧等玉器都是两面对钻,以减少夹塞阻力,提高速度,但因为圆心固定的偏差,所以两面对钻的孔位往往有错位。

如上,这就是良渚玉钻孔表现出的原始情形。

抛光留下玉面划痕

从目前出土的良渚玉看,几乎每一件都经过抛光工艺。

抛光是将玉器表面磨亮,达到闪闪发光,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玉器抛光,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其中,兽皮用的更多一些。

由于兽皮上有呈弱酸性的动物性脂肪,可以在玉器上来回摩擦,达到光滑的效果。

而竹子茎秆亦含弱酸性的“竹沥”,也可用于玉器的摩擦抛光。

当然,使用兽皮或竹片抛光,因来回摩擦力度不同,玉面将会留下各种划痕。

神器何来

良渚玉中,以大型的琮、钺、璧等玉器,为更多人所关注。

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刻神兽或几何纹饰,在古代主要作为祭祀土地的礼器,这种祭祀仪式在清代仍然存在。

玉钺是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大多呈上窄下宽长方体状,下端具有弧形边刃。上方透穿一至二个系绑孔,形体颇为规整,此类器物可见于瑶山墓穴。

玉璧亦是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孔径较小,器形厚重,以去方为圆法制作外廓,器形并不圆正,内孔大多以管具双向对钻而成,孔壁常保留管钻旋磨痕或对钻不齐的台阶现象。

现代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如线割、锯切、管钻和抛光等,当时均已采用。关于玉器的制作方法,专家学者说法各异。

古方先生认为良渚时代还没有发现砣具(圆轮状可转动的制玉工具),因此良渚玉器纹饰加工工艺仍是一个未被破解的谜。(见《古方讲古玉》第30页,金城出版社20101月出版)

台湾玉器专家吴棠海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的制玉工具有砣具、桯具、管具、软性线具及某种尖利器具等,玉工会依据切割、打孔、镂空或琢纹等工序的需要而选择适合的工具进行玉器制作,因而在玉器表面会留下各种不同的制作痕迹。(见《中国古代玉器》第87页,科学出版社20124月出版)

李飞认为琮、钺、璧的制作方法,都应该采用了软性线具配合原始砣具,桯具以及特定的技法进行镂空来制作,形成的透空形状与众不同,是此时特有的工艺形态。

 

总之,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史前玉器发展的巅峰,其制玉工艺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李飞——文物鉴赏家、收藏家、杭州飞鸿轩古美术收藏馆主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艺术品鉴赏研究会副秘书长,浙江飞鸿广告策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多年来,潜心研究国学及中国传统文化,并精于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与鉴赏。
    至今已出版《中国东阳木雕》、《中国徽州木雕》、《中国明清木雕精粹》、《中国传统瓷器艺术鉴赏》、《中国传统佛像艺术鉴赏》、《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中国传统金银器艺术鉴赏》、《中国传统年画艺术鉴赏》、《中国传统玉器艺术鉴赏》、《吉祥百子——中国传统婴戏图》、《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图典》、《中国古代玉器纹饰图典》、《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图典》、《中国传统银器》、《中国历代佛像收藏品鉴赏》、《佛国瑰宝——中国古代佛像艺术鉴赏》、《唐卡奇珍——中国古代唐卡艺术鉴赏》、《古风今韵——红栋珍藏馆古典家具精粹》等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