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心中明灯 力做人民满意教师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
如果把学生的心灵比作一片净土,没有道德的阳光去照耀,这片土地就会荒芜;如果把学生的心灵比作蜡烛,没有知识的火种去点燃,这片心灵就会在黑暗中摸索一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担负着“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责无旁贷;做一名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时不我待。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立言立行,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德范型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筑牢思想防线,守住精神家园,以德立身,以德励志,以德律行,以德育人;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身体力行,做道德楷模,自觉燃烧自己、奉献自己,把炽热传递给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进而塑造学生灵魂;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常修做人之德,常想立身之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无私奉献,甘做春蚕,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学会学习,把自己沥炼成一名学习型教师。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活水源头。学会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也是一个人的终生课题。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教师应率先做学习的典范,应率先确立终身学习观念,应率先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应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而非简单的奉送真理。因而,既要读各种有字之书,也要读各种无字之书;既要向实践学,也要向他人学;既要向群众学,也要向学生学;既要学科学发展观,又要学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切实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改造思想,指导实践,提高素质;要自觉把学习教育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追求,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把自己锤炼成一名服务型教师。教师的爱心与尊重是学生成功的源动力,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盏盏明灯。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孩子们因爱才唤起美好的人生,并为知识所引导。这无疑要求我们从教者要向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地善待每一位学生、精心地呵护每一位学生、心中永远装着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精神世界,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沟通的过程,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合作伙伴关系;对待学生成长的问题,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及时指点,耐心帮助;对于学生成长的亮点,要善于扑捉,及时鼓励,促其光大;对于有缺陷和有困难的学生,要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态度谦和,敞开心扉,使之摆脱自卑,锤炼意志,增强信心,健康成长。总之,要用爱心去融化学生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要用真情去放飞孩子们理想的羽翼。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把自己培修成一名科研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一个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要求,就必须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断地思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改进。要做改变传统观念的“倡导者”,确立现代的大教育理念,树立较强的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做教学实践的“有心者”,自觉地将研究之水注入课堂,构建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要做课改的“研究者”,每个课堂都是实验室,每一位教师都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科研素质,持之以恆,锲而不舍,不断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使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活常新,永荡时代春潮。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本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高度责任感和无上自豪感,我决心一如既往地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创新精神、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精神,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用爱心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用诚心拓开学生心中的荒芜,用忠心塑造学生高尚的魂灵,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被录入《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大型教育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