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缘何远离书香

 江山携手 2015-01-29

语文教师缘何远离书香

冉正宝

    1997年11月,由《北京文学》“世纪观察”栏目的三篇署名文章所引发的一场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然而,落定的只是争吵的声音,其间扬起的一个问题却始终悬挂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中:语文教师渐渐远离语文阅读。

    语文书架 书香飘走的地方

    上海市教委教研员谭轶斌讲述了自己亲历的一件事。(《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在语文教师高级职称评定时,有位教师认真地问了评委一个“小问题”:《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的书名弄错了吧?:“阅微”应该是“阅读”吧?谭轶斌为此而感叹:“今天不少教师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得到其他的书。”近些年来,语文教师不读书、不看报的问题常常被人提及,语文特级教师韩军也曾直言不讳地讲述了他的亲历(《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2日):曾在不同场合调查数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读过《论语》、《史记》、“四大文学名著”的竟无一人!

    语文教师的书架应该是美的集合地,应该时时刻刻散发出书香。一美在于其“厚”,从古代到现代,从现在到未来,凝聚着人类厚重的文化底气;二美在于其“杂”,从中国到外国,从经典到通俗,杂合了世界五光十色的面貌;三美在于其“智”,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传递出智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中国教育报》曾于2005年10月10日用一整版列出了《语文教师的“书巢”细目》,有语文教育史的书,有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专著,有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的著作,有中西文化及其经典介绍,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选本和注本,有杂学旁搜等等,美不胜收。

    语文教师的书架上没有书,就好像农民秋后的粮仓里没有种子。当书架上只剩下“教科书和参考书”,当书架变得不“厚”、不“杂”和不“智”,当书架成为书香飘走的地方,语文教师就开始了远离语文阅读的苦旅。

    语文阅读 谁来提供热爱的能量

    热爱是语文阅读的最大动力,只有对语文教育充满情感的人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获取真知灼见。然而,当代语文教育情感荒漠化倾向的显现,使语文阅读渐渐失去了提供热爱的能量。

    繁琐的语文教学工作正在把语文教师变成执行程序的工具。语文教师疲于完成各种“指令”,教学的自主性不强,对教育的情感投入也越来越少。《中国教师报》2007年4月1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昨夜,我睡着了吗?》的短文,作者白冉列举了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所要经受的一切:“作文、周记、大楷小楷练习册,都‘要逐字逐行批改’,要有批语,要有等级分数,要有更正指导。除此之外,每周小测试,每月一考试,每单元也要有个成绩。”另外,每周还必须写一节听课记录,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还要有两周的“储备课”,字迹工整,不要漏掉“教后记”等等。语文教师不是工具,更不是机器人,但如此繁琐的“指令”恐怕连机器人也要“造反”吧。语文教师对阅读的热爱之情很容易消失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

    在以“作秀”为时尚的当代社会,语文教师也被推向表演的舞台:各级各类讲课大赛层出不穷,各种各样教学观摩频繁亮相,各式各样教学改革花样百出。语文教师成了讲课大赛、教学观摩或教学改革的参与者和既得利益者,甚至有的教师“一讲成名”、“一题成家”。表演是门艺术,但是具有很大的伪饰成分,所流露出的情感往往不是表演者最真实的体验。虽然语言也是门艺术,但是没有人会称语文教育家是艺术家的。语文饱含着人类真挚的情感,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矫情。语文教师在讲台上的一招一式是要发自内心的,是厚实的文化修养自然的流露。假如语文教师把情感都给了“表演”,哪里还有心思去阅读?

    多媒体技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些语文教师通过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整合起来,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情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眼神和自己的声音,使教师似乎也成为多媒体中的一个元素,失去了主体独立性,变成了一台没有主体情感的机器人。主体情感一旦被技术化,阅读便失去了内在的动因。还有,应试教育制度、教师待遇等仍然是造成语文教师从情感上拒绝语文阅读的重要原因。

    当书籍不再是语文教师进步的阶梯,当书中没有黄金屋、没有颜如玉,当评职评优靠的是“证书”而不是“读书”,当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情感达到麻木的程度,语文教师离语文阅读就越来越远了。

    “浅阅读” 网络时代的流行病毒

    如果说情感的内因让语文教师远离了语文阅读,那么作为外因的“浅阅读”环境也是他们远离的一个重要因素。

    “浅阅读”既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浮萍式的阅读方式,与网络的普及相伴而生。“浅阅读”首先表现出“快速”的特点,对文本的阅读强调通过对页面的浏览达到敏捷捕捉和迅速吸收的目的,不需要细嚼慢咽,不需要“反刍”,把传统的“读书”行为转化成“读网”的行为。“浅阅读”还表现出“表层”的特点,强调视觉的直观性,强调丰富、生动、形象和立体,因此常把文字转化为“图”,以达到一看就明白的效果,把传统的“读书”行为又进一步转化成“读图”的行为。

    “浅阅读”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攻击力很强的流行病毒,破坏了传统积淀下来的阅读常识系统,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一些语文教师不幸感染上了这种病毒,喜欢“读网”,也喜欢“读图”,独独厌倦了“读书”。教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按部就班讲得头头是道,就是少了自己的“真知”;课堂上引述的材料大都源自网络,趣味横生,就是少了自己的“灼见”;课件做得“形象又生动”,不是图片就是影音,就是少了美丽的汉字。

    当键盘声取代了读书声,当鼠标取代了书签,当网文取代了名著,语文教师离语文阅读将更加遥远。

    远离阅读 精神世界面临破产

    语文教师理应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触摸古今中外文学大师和思想家们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书籍,而书籍是人类精神最好的养料,成为“精神富翁”的语文教师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千里,底气十足!而一旦远离了阅读,语文教师的精神世界将面临可悲的破产。

    十年前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把更多的同情给了语文教师,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把指责的目光仍然停留在语文教育“种种弊端”的时候,也要理性地思索语文教师自身给语文教育带来的这种伤害。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曾感慨地说:“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教好新时代的学生?”可以想见,一个身上没有书卷气的语文教师拿什么来感染学生,一个在精神上已经沦落为乞丐的人拿什么来给予学生?

    最近,有政协委员开始提案设立“国家阅读节”,想借此推动全民的读书热潮。对语文教师来说,是否设立读书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心里化解对语文阅读的麻木,在精神上追求崇高与富裕。

(广东嘉应学院 冉正宝  《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7日第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