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画鱼名品特展 2015-01-30 芦芽画馆 台北故宫---画鱼名品特展 展覽日期:2015/01/01~2015/03/25 魚兒優游水中悠然自得的情態,屢屢引人心神嚮往。春秋時代就有魯隱公縱使逾越禮法,也執意要去邊境觀賞漁民捕魚的記載;戰國時期莊子、惠施「安知魚之樂」的濠梁之辯,更是眾所熟知的故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彩繪、先秦帛畫以及漢代的畫像石與瓦當上,都已畫有魚形的圖像。十二世紀《宣和畫譜》將繪畫分為十門,而「龍魚」即名列其一。 本院所藏畫魚作品可觀,不乏描繪生動,趣味橫生的畫作。如〈宋劉寀群魚戲荇〉,畫家表現魚兒潛泳於水底藻荇之間的悠游自在;在〈清沈振麟貍奴魚藻〉中,作者將金魚游入險境而渾然不覺的憨態盡表無遺。在表現技巧方面,〈清郎世寧畫魚藻〉以重彩和西洋技法仔細表現鰭條的立體感和魚皮的亮澤,是一幅寫實的畫作。〈宋馬和之清泉鳴鶴〉則以寫意法,簡單數筆即描繪了成群小魚靈活嬉游的姿影。古今畫魚,除了畫出各類魚種的身形動作,還有如〈民國齊白石畫長年大貴〉,因鮎魚、鱖魚「年」、「貴」諧音,來傳達「長年大貴」的吉祥寓意。 今年適逢本院建院九十周年,將舉辦系列書畫特展以玆慶祝,本特展首先於新年推出,展出期間又值舊曆跨年之際,謹以歷代畫魚名品向各界賀歲拜年,願諸君年年有餘。 傳 宋 劉寀 群魚戲荇本幅無款,前隔水裱綾書有「宋劉寀群魚戲荇圖」數字。劉寀(約活動於十一世紀),字宏道,一字道源,北宋畫魚名家。《宣和畫譜》稱其畫魚涵泳自然,能得戲廣浮深,相忘於江湖之意。後世咸以畫魚水之法,至劉寀而大備。 本幅畫明漪絕底,墨花幻化為荇藻清水,游魚參差下上其間,狀甚悠然。畫家以魚深藻淺的方式分出層次,雖為明代畫風,但甚得傳說中劉寀「風萍水荇,鱗尾性情,無不生動」之精神。 清 郎世寧 畫魚藻郎世寧(一六八八-一七六六)意大利人。十九歲入天主教耶穌會為修士,廿七歲來華傳教,召入內廷供奉。善畫人物、花鳥,尤擅畫馬。 本幅畫池中游魚,取材構圖純為中國式樣,但以強調光影與立體寫實的西洋畫法為之,充分地表現了魚尾和背部鰭條的立體感,又以白粉表現魚皮受光發亮的質感。此畫上緣尚有草葉紋圖案,或許原本是加框飾掛在宮殿壁面的畫作,後來才取下裱成掛軸形制。 元人 魚藻圖早在成書於宣和二年(一一二○)的《宣和畫譜》中,龍魚即已被視為單獨的一門畫科。 本幅以水面植物和水底藻荇,暗示所畫為水中景象。由上而下按大中小順序畫魚三條,先以淡墨鉤畫輪廓,再逐次漸層漬染魚鱗、魚鰭。位於上方最大的鱖魚除以筆墨表現其體表特徵紋樣以外,魚體上半部還以粗布壓印布紋,使鱖魚身上的細密鱗紋,顯得更加生動逼真。水藻描繪工整,富有裝飾性趣昧。 清 華嵒 群魚戲藻華嵒(一六八二-一七五六),福建上杭人。字秋岳,號新羅山人。初寓杭州,後客維揚。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無一不精。雖與八怪同時,然筆墨卻無霸悍氣習,在揚州畫家中獨樹一格。 本幅選自《華嵒寫生冊》,畫群魚在清流荇藻中自在悠游,最大的鮎魚先以淡墨圈定輪廓,再用色、墨交互敷染,呈現水彩畫般彩繪淋漓的效果。極具動態的觸鬚,線條細勁,可見畫家功力卓越。本幅為蘭千山館寄存。 清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丁觀鵬(活動於十八世紀),順天(今北京)人。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入宮,乾隆朝任一等畫畫人。學明末丁雲鵬筆意,並學郎世寧(一六八八-一七六六)西洋畫法,人物精麗。 此畫成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描繪太平盛世的新春市集。晚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記:「正月元旦......賣琉璃瓶,盛朱魚,轉側其影,小大俄忽。」此卷中以琉璃小缸加網袋販賣金魚的小販,正是北京年節市集一景。 清 馬文麟 畫魚藻馬文麟,生平不詳,清代中後期宮廷畫家,約在同治、光緒間(一八六二-一九○八)供職於如意館。 此冊繪鯽、鯉與各色金魚悠然棲止水草間,生動和諧的自然情趣。畫魚鱗片雖以交叉弧綫表示,略顯圖案化,但用筆沉穩,並以墨或色層層渲染。金魚色彩鮮豔,鯽魚、鯉魚墨色淡雅,配景水草以富透明感的植物性顏料作沒骨法畫成,濃淡有致,虛實交替,明麗與清雅兼備。 展品清单:
*以上全部版权归台北故宫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