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舌下诊的方法与意义

 杉木轩 2015-02-01
望舌应注意常中之变
舌象的常中之变,有两层意义:
一是平人淡红舌薄白苔,为平人之常,即一般规律 。然平人并非都是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也非皆为平人。如《舌诊研究》对2090平人舌象分析表明,淡红舌占78.5%,而舌尖红、舌边红、舌尖边俱红、舌质红绛、舌质淡红者,分别占2.4%、0.5%、1.2%、2%、0.05%、4.8%;薄白苔占77.8%;而舌根厚腻、苔白腻、薄白有齿痕、白而干燥,分别占33%、0.4%、0.6%、5.6%。笔者观察,正常人约有2~4%的舌有裂纹,3~5%的可见舌尖星点,4%左右舌体较大,而舌中部苔厚或偏腻者更是多见,也有舌苔脱落或舌苔灰黑而无病状者。此皆为平人舌象的常中之变,一般无临床意义。这些舌象的形成,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有关。
二是有是病必有是舌,如表证见薄苔,里证见厚苔,热证见红舌,寒证见淡白舌等,此为病证舌象之常,是医生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对临床诊舌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也有不尽然者,如表证见厚苔,里证见薄苔,寒证见红舌,热证见淡舌等。笔者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等疾病,辨证属阳虚者,以舌淡胖苔白腻为多,但也有苔黄、苔黄腻者;辨证属阴虚者,以舌红少苔为多,但也有苔白、苔腻者。温热病舌质红绛,可谓医家共喻,但有人报道:观察2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舌象变化,结果红舌和绛舌甚少。再如,按中医理论,舌尖候心肺,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两边候肝胆,但实际上则不完全这样,如舌尖出现瘀斑,除主心血瘀阻,还可见于其他脏腑的瘀血证,诸如头部瘀血、子宫瘀血等;舌边生疮,不仅见于肝胆火盛,也可因为脾胃湿热;舌的中部出现腻苔,既可为脾胃有湿,也见于其他湿证。凡此,皆属于病人舌象的常中之变,也可谓变中之异。
舌象有常有变,所以诊舌既要辨明其常,掌握一般规律,更要细察其变,注意特殊情况,才能灵活运用舌诊,正确地判断病证。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判断舌象的常与变呢?首先,必须全面掌握舌诊知识,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能够全面观察和分析舌象,并动态地注意舌象的变化。其次,必须做到四诊合参,舌象与脉症综合分析,相互参考,相互印证。
一般情况下,舌象与脉症是相符的,都是疾病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