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可以相信谁?——解读神秘的皇权

 西家泉 2015-02-01
皇帝可以相信谁?——解读神秘的皇权
泪痕春雨
  
  皇权存在的基础是广阔的小农社会;因为只有在广阔的小农社会中,最高权力者才有可能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
  
  最初的人类社会,通常只是由人数有限的群体构成;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最高权力,通常并没有任何神秘、神圣可言。一来这种权力是有限的,二来这种权力的来源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权力通常最多只能支配几百、几千人罢了。在这种背景下,最高权力者如果不能代表整个利益群体的利益,那竞争者很容易就能取得整个利益群体的支持而取代他的权力。
  
  这种背景下的权力,通常是难以实现终身制、世袭制的;因为最高权力者如果不能代表整体的利益,那他的反对者、竞争者,可以随时取得群体的共同支持而取代他。
  
  但当人类社会,渐渐发展成由上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人组成呢?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高权力就变得开始神秘、神圣了。一来权力者会极力编造这种权力神圣、神秘的谎言,二来这种权力的来源也变得极为模糊和难以理解了。
  
  一个权力者如果支配的人能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后;那任何反对他的人、或与之竞争的人通常都会处于弱势之中;因为最高权力者可以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太大了,他可以强有力的打击一切试图挑战他权威的人,而反对者、竞争者通常也很难汇集起能与之对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最高权力者遂变得神圣、神秘、强大了;在这种背景下,最高权力者终于可以为所欲为的用最高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了。皇权不过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世袭、终身制、独裁。
  
  皇权并没有任何神秘、神圣的;所以皇帝必须随时注意反对者、竞争者取代自己。他想实现这一点,通常不外乎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尽量代表帝国普遍利益群体的利益,使反对者难以从帝国内部吸取到足够的反对资源。另一种方法就是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使反对者想反对自己之时变得越来越困难。再有一种方法就是不断的分化、削弱其它权力者的力量,使他们难以形成反对、挑战自己的权力资源。
  
  所有的皇权政治,通常都是这种三种方式并用的。当然了,关于权力的分析;本身就足以再写一本书了;这绝不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重点,泪痕这里只是想说明,在两晋南北朝之时,最高权力者在打击、抵制反对者、竞争者之时,变得越来越困难了。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三种方法,所有皇帝都在交替的、不断的变着法的应用,谁也试图做得最好;但结果呢?他们都感到力不从心。
  
  在两晋、南北朝之时帝国的高级官员通常都有着家族的背景(他们的兄弟、子侄、亲信遍布中央地方权力机构)。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实权人物如果想挑战最高权力者,就会很容易汇集起足够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只要几大家族首脑人物达成共识,那就很容易动摇最高权力者的权威、地位。
  
  这也就是两晋南北朝之时,终身制、世袭制变得难以为持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两晋南北朝之时,皇帝不断被废、被杀的主要原因。因为皇帝面对兄弟、子侄、叔伯、亲信遍布中央地方权力部门的权臣,实在缺乏驾驭的能力。
  
  这也就是两晋南北朝之时,皇帝容易猜忌、杀戮臣子的主要原因;因为一个实力巨大的臣子,随时可能会把他或他的儿子踢下皇帝的宝座。在这种背景下,普遍的老皇帝死前,就已预感着自己的儿子、老婆都不会有好下场的;他们虽然为自己儿子、老婆想尽了后路、做了最巧妙的安排,但结果还是无法逃脱他们不幸的命运。
  
  从司马炎开始,我们看到纷纷沓而出的帝国;通常都是短命的。即使不是短命的,通常也是在骨肉相残、皇帝争斗之中艰难的维持着生命。在一个高级官员的兄弟、子侄、亲信遍布中央、地方权力部门的帝国之中。如果皇帝不能很好的代表帝国整体利益,那有豪门背景的官员就会趁机起来夺取他的权力。
  
  就是到了隋唐之时,我们依然也能看到这种权力搏奕的影子。
  
  杨坚之所以有机会取代北周,仅仅是因为他父亲、岳父都是宇文泰的左膀右臂。杨氏、独孤两大豪门联姻,遂使他们成为北周最举足轻重的权力者?失去这种背景下,杨坚哪有机会取代北周帝国呢?
  
  李渊能成为帝国重要的军政大员,仅仅是因为他爷爷是宇文泰的左膀右臂,失去这种背景李渊哪有机会成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呢?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能成为李渊势力范围内举足轻重的权力者,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李渊大老婆生的儿子罢了。
  
  李虎(李渊的爷爷)跟随宇文泰打天下,遂使李氏家族成为周帝国、隋帝国最显赫的豪门之一。李渊的兄弟、子侄、姻亲都在帝国内部拥有着或多或少的政治、军事资源,所以李渊一旦造反自然是声势浩大。
  
  失去这种背景下,李渊哪能轻易进入长安呢?
  
  用人惟亲,是两汉、两晋南北朝所有帝国的共同选择。甚至这一切到隋唐之时也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因为在五代之前,皇帝不具备把政府机构分割、细化的客观条件;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强势皇帝(他们必须拥有过人的精力、能力),普通的皇帝必须得依赖私人亲信(兄弟、子侄、外公、舅舅、大小舅子、老婆、太监、宠臣)协助才能驾驭帝国政府。
  
  在这种背景下,皇族成员、外戚成员、宠臣、太监通常总会成为帝国政府中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这一切绝不是某个昏晕皇帝的偶然行为,它是当时最普遍的政治行为。
  
  西汉最大的权势者,普遍时候不是皇族成员就是外戚。
  
  东汉最大的权势者,普遍时候不是外戚就是太监。
  
  西晋最大的权势者,普遍时候不是皇族成员就是外戚。
  
  而在西晋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帝国,实际上与两汉、西晋相比,最多不是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之别罢了,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外戚并不可靠;皇族成员也不可靠;太监也不可靠。但外人就可靠吗?显然更不可靠。
  
  东晋时帝国政府最大的权势者,许多时候不是皇族、也不是外戚成员。这主要是因为东晋皇权太过衰弱造成的,假如皇帝想让自己的私人亲信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那各大豪门代表、军政大佬会同意吗?显然是不会同意的!
  
  东晋帝国从立国开始,就是皇帝、外戚成员、皇族成员与各大豪门争权的历史。
  
  东晋帝国时,豪门王氏(王导为代表)对皇帝不满意,马上就率兵攻下了帝国的都城;豪门桓氏(桓温、桓玄为代表)对皇帝不满意,也马上率兵攻下了帝国的都城;地方实权派苏氏、祖氏(苏峻、祖约为代表)对皇帝不满意,也马上率兵攻下帝国的都城;后来刘氏(刘裕为代表)对皇帝不满意,马上就用禅让的方式夺走了帝国的政权。
  
  皇权哪有什么神圣可言的?
  
  南北朝之时;刘裕认为重用外戚是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让几个亲信的重臣共同辅佐自己的儿子;但结果呢?刘裕死后不到两年,这几个权臣就联手把刘裕的儿子(新皇帝)给杀死了,更可怕的事还在于,他们感觉刘裕的二儿子存在对自己不利,于是顺便又把刘裕二儿子全家杀了。
  
  权臣并不是外戚、皇族,但他们对皇权的威胁实在比外戚、皇族更可怕。如果不是刘裕分封了刘氏诸王,那刘氏皇族恐怕在此时就被满门抄斩了。
  
  因为刘裕分封了诸王,所以刘氏皇族控制着地方主要的权力;在这种背景下,权臣们还不敢再把事做得太绝了;因为如果他们真的彻底与皇权绝裂、毫无隐藏的威胁皇权,那四方诸王共同进攻中央政府;他们恐怕都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在后来的骨肉相残中,刘氏皇族的力量也被大批的排挤出了政治舞台。而且刘宋自立国后,就堵住了外戚专权的口子;所以刘宋帝国后期的主要权力者已不在外戚、皇族之内了。
  
  问题是;皇帝的舅舅、外公、叔伯、兄弟、子侄这些至亲都不可靠,那别人就可靠吗?显然也是不可靠的,于是外戚、皇族成员被排挤出政治舞台后,刘宋帝国中央、地方的主要权力迅速的就集中在萧氏家族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刘宋政权遂被权臣萧道成用禅让的方式夺走了。
  
  什么人值得皇帝相信呢?
  
  在五代之前,帝国政府显然无力把政治、军事、经济各种职能全面细化、分割;一个普通的皇帝想离开自己的私人亲信(皇族、外戚、太监、宠臣)驾驭帝国政府是一件非常难以想象的事。
  
  皇帝在依赖政府机构运转帝国之时,更得依靠外戚、皇族宫庭势力去监督帝国政府的运转。虽然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结果也是让人感到可怕的。
  
  如果皇帝重用外戚,那皇帝的母亲、妻子一族人,通常都是以家破人亡为结局的,他们不被满门抄斩只是少数。
  
  如果皇帝重用自己家族的人,那皇帝兄弟、叔伯之间不骨肉相残的也是极为罕见的。
  
  但在当时,显然没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代替它。所以这种办法弊端重重,却没有几个皇帝敢拒绝这种选择。
  
  但这种权力竞争的历史,大约只存在于两晋、南北朝、隋、唐之时。从宋代开始,由于科举制的盛行,官员通常只是官员;一个官员再有本事,也无法让自己家族长久的保持着显赫的地位;皇帝驾驭着由这种官员组成的政府自然变得相对容易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