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黄帝内经 [原文]
《中医诊断学》关于失眠的定义: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睡着时间太短,甚至彻夜不眠者,称为失眠。又称不寐或不得眠。 其病机:虚者多属阴虚火旺,心肝血虚及心胆气虚;其实者为邪气干扰导致心神不宁,常见邪气有心火,肝火、痰热、食积、瘀血等。大体言之,失眠多由阴虚阳亢引起。 句解: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我断一下句:令人目不瞑. 不卧. 出者。瞑通眠:闭目,这是说失眠的人症状,睡不着烦燥的症状。 句解: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遂:通道。糟粕之道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气之道,出于上焦,分三隧。 句解: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宗气是什么气?可以认为是心气,肺气。与前句相对应,三隧之一。 句解: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营气应为脾胃之气,化生精微物质,营养筋脉,化生成血,外养四肢,内养五脏六腑,以应刻数。刻数:古代用壶滴漏法计算时间,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营气一昼夜运行人身五十周,每周二刻。所以,叫应刻数。与前句对应,三隧之二。
句解:解读: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卫气:宿卫,护卫之气;悍气:勇猛之气;慓疾:强烈迅猛。解读为我们的护卫之气,速度强烈迅猛,走于四肢及皮肤腠理之间。 句解: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这句话有点纠结。白天行于阳经,夜晚行于阴经,常从足少阴之分间何解?足少阴肾经,每日酉时(17到19点)当令。是否可以解释为卫生的昼与夜从17点肾经当令时分呢? 句解: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卫气要按阴阳之道行于五脏六腑,若不按常规走,则称为厥(厥的本义指发射石块)气。卫气不入足少阴肾经,是行于阳不入于阴,所以行于阳则阳气盛,烦燥而精神好,阳气盛则阳跷陷。阳跷陷:阳跷(通蹻),陷(作满讲)。阳跷:八脉交会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名,申脉,定位,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可灸。相对应的:阴跷:足少阴肾经—照海穴,八脉交会穴,通阴跷,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因阳不得入于阴,所以阴虚故失眠。 [原文] 解读:此篇伯高给出了一个治失眠的方剂,半夏秫米汤。略去前面的,重点解释一下半夏秫米汤。 句解: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流水千里以外者,扬之万遍:在此称为千里水或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性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扬之万遍,能散水寒之气,且能流畅不滞之意,张促景称为甘澜水,治奔豚,水扬之万遍,水性无力,不能助寒水上行。(可见古人对水很重视) 句解:炊以苇薪火:为什么要用芦苇火?《本草纲目》中火部记载了:芦火适宜煎一切滋补药物,因为火力温和,不会损伤药效。所以我们煎滋补药时,要用小火。 句解: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煮开后,放秫米一升,半夏五合,这里有点纠结,先解释材料:秫米应为黄小米。半夏:因生半夏有小毒,主张有姜半夏。一升和五合的量问题:一升到底为多少斤,至今查不详,但一升等于十合,书上有记载,所以黄小米与半夏的比重应是2:1。如果黄小米60克,姜半夏就是30克。 句解: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慢熬,熬好后,取上面的米汤饮用。 句解:饮汁一小杯,日三,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饮米汤一小杯,杯,应为漆耳杯杯量,每天三次,以自有所觉,可以睡觉了就可以了,出汗,也属以知为度。 实验:半夏秫米汤,我试验过,30克姜半夏+60克黄小米。小火熬粥,我有轻微的失眠,难以入睡,喝完后,入睡快,睡眠好。 疑问:至于为什么要用半夏和秫米,这种两种材料为什么就能治失眠呢?这有待思考。 |
|
来自: johnney908 > 《破解伤寒论(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