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基的话不无道理

 隐士的书屋 2015-02-05

杨振基的话不无道理

杨振基的话不无道理

博主语:对杨家第四代人与上代人功夫层次高下的话题社会上众说纷纭,无需探讨,不是本博所感兴趣的内容。建议有意探究者,从提高拳术技艺的角度出发:只谈拳,少谈事,不谈人!
  

 一、 「无一虚招」: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脚手。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以腰为轴形于手,以腰带手。身勤手懒。骨架行拳。手随身动。「无一虚招」:这个观点的落脚在“招”上。我以为招只是敲门砖,是显于外的东西,太极是神拳,在意、在内!“攻防意识强烈,”我以为若有似无,更不可强烈!否则可能有悖道法自然,与太极大道相背之虞。“腰脚手”具体准确意义不能理解。
   
二、 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练拳时一出手,一抬脚就要运动到一定的位置上,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无过、无不及、适中。要练到一定的位置上,就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而这个尺度也要通过练才能掌握。……练到位置一搁就对,需要若干年的认真苦练,同时还要认真体会和思考,逐渐找出准确的位置,不苦练,不去找,永远不会做到。光练不去思索,不用心去找、去悟,也不易做到。当练到一搁就达到正确的位置时,也就为练推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在平日与拳友推手交流中发现:因多年在松沉整劲上做文章,尽管身形架势高于对方,但,时常上肢接触点敷住对方,能在落脚瞬间或是即时,周身一家合住劲封住对方劲头,有点盖味。因为接触点轻,腰轴一转,周身整体一转,对方落空失重而出。或是虚假给力,诱对方顶抗,然后撤手放空。而一般用力顶抗者,各处劲明,由于不松,往往等肢体调整到一定低的程度才能形成整劲。时机早被对方抓住。所以这个位置对了才能出劲的说法我能认同和理解。
   
三、练一套杨式太极拳,是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认同!

四、杨式太极拳练法的一个要求是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全身形成一个劲。具体来说是用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周身一家,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全身形成一个劲的说法认同。但是“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这个观点和本博的观点完全相反。倘若是这样,意识和形体的同向双重,由于惯性作用,当作用力不能落实,就容易失重冲出去!本博更认可对拉撕扯,形和意的方向相反撕扯更能守衡中定。射箭不是将将弓和箭一起扔出去,而是将弓往后拉,然后松手才能放箭!
   
五、练拳是从无知到有知,由知到明,由明到精,今天找出了一个劲,明天又悟出另一个劲,慢慢地,拳越打越好。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认同分项践行,逐渐整合。从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六、不会练拳架,不能推手: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习拳如孩子学习,推手似摸底考试。不学习而天天考试不是培养优秀学生的路径。只是学习,从不考试,难免知识掌握不准,学习方法不对。所以某种角度说推手是检验行拳是否正确的一个方法,知识的习得在于平日行拳的积累!

七、 推手的作用:推手是锻鍊运转进退灵活以及掌握各种发放擒拿要领的,是练懂劲的功夫。但是即使掌握了一些要领,如果缺乏功力,也用不上,与别人一接手,别人一按,没有功力就运化不了。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体用合一,体用分离。我以为习拳是平衡、协调、整劲、反应能力的获得和提升。推手是运用这些技能的拐杖或是桥梁,散手是各种技能的运用,乃至有感而应,应物自然。以无招应万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这是真意”!我更倾向于体用分离。怎么练就怎样用的体用合一说不敢苟同!师徒或圈内人的说手比划远不是太极的真用,只是“照方生病”的产物!隶属空洞无物的时尚太极的范畴。

、杨振基推手特色:「我不动,跟你走;你不动,引你动。」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沾粘连随,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九、架子和推手本来是一致的,怎麼练拳,就怎麼推手,从架子上出不了功夫,推手就无从说起。

儒缘居士的理解和观点:上文已经表述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