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12g 杏仁9g 炙甘草6g 生石膏24g
上四味,以水1400ml,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 余药,煮取4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主证:汗出而喘,无大热,口渴,咳嗽,气喘,痰黏色黄,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副证:恶风,头痛,鼻塞,胸胁疼痛,烦躁,或无汗。 (临证加减) 1.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药用麻黄1.5-5g,杏 仁4—8g,石膏15~25g,甘草1-4g,桔梗4一lOg,黄芩、银 花各6-lOg,淡竹叶10-15g,陈皮5一10g,茯苓8-10g。痰 热闭肺去陈皮、茯苓;风热犯肺去石膏、黄芩、陈皮、茯苓;痰 湿阻肺去石膏、银花。若并发水气凌心者用真武汤加减;厥脱者 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四川中医,1989,cu,:93 2。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药用生石膏15—30g, 麻黄、生甘草各6g,杏仁log。热毒重加银花、连翘、黄芩;咳 嗽加桔梗;腹泻加黄连。服12小时热退者为有效。[湖北中医杂志, 1987,(1):153 3.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基本 方为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瓜蒌皮。如胸痛者,加元 胡,枳壳;发热较重者,加重生石膏至20g,加柴胡;咳喘胸满 较甚者,加重炙麻黄用至12g,加桔梗、苏子;体质虚弱偏于气 虚者,加生黄芪、党参;偏重于阴虚者,酌加生地、太子参,丹 皮;痰涎壅盛者,加桔梗、半夏,贝母、胆南星.[陕西中医函授, 1997,(6):19~20] 4。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百日咳:本方用麻黄、杏仁、生石 膏、百部、葶苈子、大枣、甘草、饴糖。[江西中医,1960,clO,:2s] 5。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支气管炎:以麻杏石甘汤加地龙、 夜交藤、半夏、葶苈子、篇蓄。[天津医学,1975,c12,:626]
6.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药 用麻黄9g,杏仁12g,生石膏20g,炙甘草6g,葶苈子、桑白皮 各lOg,大枣7枚,地龙5g。若头痛、发热、微恶风者加银花、 板蓝根;发热、痰黄稠、白细胞升高者,石膏加量,加瓜蒌、黄 芩,配合抗生素。[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4+,:193 7.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本方用麻黄、杏仁各 9g,苏子、款冬花、半夏、僵蚕、陈皮各lOg,党参、白术、茯 苓各15g,甘草6g。寒哮加干姜、细辛、皂角;热哮加生石膏、 黄芩、鱼腥草、地龙;血瘀加桃仁、红花、丹参.每日工剂,水 煎服。[陕西中医函授,1997,c6,,31] 8.麻杏石甘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小儿痰多咳喘:风寒闭肺 型用炙麻黄、白芥子、甘草、石膏、陈皮各3g,杏仁、川朴各 4g;风热闭肺型用炙麻黄、生甘草各3g,杏仁泥、黄芩各9g, 生石膏15g,鱼腥草工2g;痰热闭肺型用葶苈子9"--,15g,炙麻黄 3"-'5g,杏仁泥、黄芩各9g,大贝母、陈皮、Jrl~b、苍术各6g, 生大黄5—9g,生石膏24~30g,生甘草、胆南星各3g;痰湿壅 肺型用清半夏、广陈皮、苍术各6g,云茯苓、炒杏仁各9g,生 甘草、麻黄各3g,厚朴8g。每El工剂,水煎服。用药时间≤15 日。[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z14,--,z15] 9。运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咳喘:以麻杏石甘汤为基 本方治疗。外寒内热加紫苏、款冬花、防风、桔梗、葶苈子、蝉 蜕;风热闭肺加鱼腥草、银花、大青叶、薄荷、葶苈子;痰热闭 肺加桑白皮、板蓝根、鱼腥草、蚤休、葶苈子、大黄、天竺黄、 羚羊角粉;邪热炽盛加银花、山栀、桑白皮、天竺黄、大黄、瓜 蒌、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辽宁中医杂志,1987,《l,:z5] 10。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本方用炙麻 黄、杏仁、陈皮、清半夏、云苓、炒莱菔子、黄芩、漏芦各 lOg,生石膏45g,生甘草、苏子各6g,车前子15g。喘憋不能 平卧加桑白皮、葶苈子;痰黄稠、腥臭去陈皮、半夏,加芦根、
薏苡仁;痰白清稀量多去黄芩、漏芦,加细辛、生姜;咳痰不利 加冬瓜子、大贝母、全瓜蒌;心悸、气短加太子参、红参;干咳 少痰、口干咽燥去陈皮、半夏、车前子,加沙参、麦冬、女贞 子;肺性脑病加菖蒲、郁金。每日1剂,水煎服。[中医杂志,1997, (2):87-88] 11.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喉痒咳嗽:基本方以麻杏石甘汤加 黄芩、苦参、僵蚕、牛蒡子、蝉蜕、薄荷、荆芥等。每日1剂, 水煎服。[中国医药学报,1989,c4,:33—343 12.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顽固性荨麻疹:本方用麻黄、甘草 各5g,杏仁lOg,石膏20g。恶风加防风、黄芪;肠胃积热加大 黄、黄柏;此起彼伏加刺蒺藜、金银花;湿盛加苦参、薏苡仁, 血虚加生地、首乌。每日工剂,水煎服。 13.麻杏石甘汤治疗皮肤病:麻黄杏仁合用开腠理驱风,与 生石膏配合有疏风清热止痒的功效,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风 热引起的皮肤病如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风疹、 接触性皮炎,屡有效验。[天津中医,1989,c3,:39~40] 14.麻杏石甘汤治疗遗尿症:根据《内经》“肺为水之上源” 之理论,采用宣肺清热为主,佐以养阴祛痰。方以麻杏石甘汤为 主,若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脾胃虚加山药、谷芽;夹痰加桔 梗;肺气上逆加苏子等。 15。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尿频:本方用麻杏石甘汤加薏 苡仁、前胡、淮山药。若胸闷加桔梗;便秘加瓜蒌仁。3岁以下 患儿酌减药量。[云南中医杂志,1993,c1):53] 16.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痔疮效 果明显。本方用麻黄、杏仁、甘草各lOg,石膏25g。痔疮发炎 (含肛旁脓肿初期),加黄芩lOg,黄柏6g,鱼腥草20g,蒲公英 30g,野菊花lOg;伴疼痛者,加白芍15g;伴水肿者,加萆藓 lOg,薏苡仁15g;便血者,加地榆炭12g,槐花lOg,仙鹤草 15g;血栓及静脉曲张外痔,加丹参30g,桃仁12g,赤芍15g,
泽兰10g,鱼腥草30g,大黄10g;便结者,加大黄lOg,气滞便 秘者,加厚朴、苏子、莱菔子各1Og;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 各15g,熟地12g;兼阴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各12g,火 麻仁10g;兼阳虚者,加附片lOg,干姜3g;内痔脱出,原方加 黄芪、升麻、黄芩各12g,柴胡lOg。每El工剂,水煎内服.如 外痔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上方水煎 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15—20分钟。每日 3次,7天为1 个疗程。 17.麻杏石甘汤治疗眼科疾病;如天行赤眼,角膜溃疡,化 脓性角膜炎等,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眼部症状剧烈,具有红、 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病人身体一般健康;舌尖红; 苔微黄,脉浮数或浮紧;多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 口渴,小便短赤,烦躁等全身症状。对于某些眼病刺激症状减 退,而风热并未消除者亦宜;凡眼病如无表证,或无里证,皆非 本方所宜;心力衰竭、营养不良、体质衰弱病人尤为禁忌;青盲 内障绝不可用;绿风内障(急性青光眼)外症虽剧烈,如误用本 方,为害非浅。 18.本方去杏仁,加生姜、白术、大枣。治风水,眼睑水 肿,四肢及全身皆肿,肢体酸重,小便不利,兼有恶寒发热,脉 浮滑数或脉沉,名越婢加术汤。 19.本方去杏仁,加生姜、大枣、半夏。治风热外感,水饮 内停,内外合邪,肺气胀满之咳嗽喘息,脉浮大有力者,名越婢 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加细茶,治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 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抗,鼻翼煽动,神 气闷乱之证,名五虚汤。[幼科发挥] 2L本方治伤寒汗出而无大热,治贼风所中,腹中挛急,本 方去杏仁加鬼箭羽,名四物甘草汤。[千金方] 22.本方去杏仁加茶、葱。治伤寒发热头痛,名惺惺散。[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6g 连翘6g 杏仁9g 赤小 豆30g 大枣12枚 生梓白皮15g 生姜6g 炙甘草6g 上8味,以天然雨水(饮用水亦可)2000ml,先煮麻黄, 再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60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 服完. 、 (功效)宣透表邪,清泄湿热。 (主治) ;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心烦,或疹作痒,或 身目俱黄,小便黄、短少不利,苔白或薄黄,脉浮。 副证:或汗出不彻,或肿. (临证加减] L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药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桑白皮、杏仁、甘草、生姜、大枣。发疹时形寒汗出恶风者 加黄芪、白术、防风;伴头晕,奇痒者加荆芥、刺蒺藜;伴发热, 舌质红,苔黄,溲黄者加银花、蝉蜕、僵蚕、牛蒡子;便秘者加 生大黄;伴皮肤溃烂、黄水浸淫者加龙胆草、茯苓、薏苡仁、苍 术、茵陈、黄柏、生地;腹痛便溏者加白术、党参、厚朴;镜检 大便有蛔虫卵者加槟榔、使君子。[P9J.冲医,1988,《l,:4。]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玫瑰糠疹;工6例中病程长短 不一,发病在10天以内者6人,20天以内者4人,30-60天者 5人,2个月以上者1人。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本方用麻 黄、杏仁、生姜各9g,连翘15g,桑白皮、大青叶、赤小豆、地 肤子各30g,生姜9g,大枣6g,甘草3g。皮损掀红灼热加生石 膏、生地;渗液明显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藓皮;
药疹加甘草30g,赤小豆6。g;发于上部加蝉悦6g,菊花20g; 发于下部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每日工剂,水煎服.第3煎 药液加热水洗浴或湿敷。 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水痘:药用麻黄、甘草各 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lOg, 赤小豆9g.以上为3岁4,JL用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每日工 剂,水煎服。[广西中医药,1992,cl,:9--103 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肾炎:本方用麻黄 4—9g,连翘8~15g,赤小豆15~25g,桑白皮9~12g,苦杏仁 6—9g,生姜3—6g,大枣4—6g,益母草9-15g,土茯苓10- 15g。表邪重加防风、荆芥;水肿麻黄加量;烦热口渴加石膏; 湿热毒邪去生姜、大枣,加金银花、地丁;尿少且白细胞多加白 花蛇舌草,尿蛋白多加石韦、枇杷叶。用药工周后,偏阴虚加女 贞子、旱莲草;脾肾渐复,余邪未尽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 苡仁。每日1剂,水煎服,14日为1个疗程。[新中医,1997,c4,: 18~20] 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加减方由炙麻黄、连 翘、赤小豆、桑白皮、生姜皮、小青草、葎草、茜草根、蒲黄、白茅 根组成。功能疏风解表,宣肺利水。[浙江中医杂志,1987,《s,:196] 7。浮萍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由浮萍、麻黄、连翘、 泽泻、滑石、冬瓜皮、赤小豆、茜草、大小蓟组成。功用清热解 毒,凉血止血,降压利尿。主治小儿急性肾炎。 [中国医药学报, 1986,(6):26] 8.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急性肾炎水肿:基本方用麻 黄3-lOg,连翘、桑白皮、扁豆、薏苡仁、车前子、蚕砂各10 —30g,杏仁、姜皮各5~10g,赤小豆、白茅根、益母草、土茯 苓各30—60g。水肿重加地肤子、泽泻;血尿重去姜皮,加生 地、小蓟.每日1剂,15 日为1疗程。[江西中医药,1993,cz,:343 9.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阳水、根据朱丹溪对水肿分为
阳水,阴水的理论,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基本方治疗阳水。咽 喉红肿疼痛者加白牛蒡子9g,板蓝根15-30g,或生石膏30g;恶 风寒,发热者加桑叶、苏叶各9g;身肿不消者加黄芪15-30g, 防己9g,大腹皮9g,车前子12g;遍身疮痍者与五味消毒饮合方; 小便短黄者加茅根15g,滑石18g。 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治疗蛋白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加苏叶、防风等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观察到随着水肿 消退,蛋白尿也随之好转。如水肿已退而蛋白尿尚未消失,仍可 继续使用本方治疗,蛋白尿常能消失。[新医药学杂志,1978,t2,:8] n.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急性肾炎并发展毒症:因麻 黄有升压作用,故以防风代之,并加入钩藤、夏枯草,治疗急性 肾炎并发尿毒症3例。治疗结果,患者血压下降迅速,尿液自动 排出,肾功能很快恢复,随着血压下降昏迷即迅速好转。[江苏中 医,1959,(8):193 1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肝肾综合征:属寒邪外束,玄府 闭塞,瘀热郁阻脾胃,熏蒸肝胆,气化失司,水湿浸渍,服本方 加茵陈、茯苓皮工5剂而愈;兼喘息型肺炎并发心衰,证属肃降 失顺,水道不通,瘀热在里,水气凌心渍肾,本方合葶苈大枣泻 肺汤化裁,半月后诸症悉退。[中医杂志,1983,《9,:27] 1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临床应用:本方具有清解表里湿热 之功,临床用于治疗黄疸、风水、低热、隐疹、皲裂等多种疾 病,疗效显著。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若无寒热纷争,一般去 姜、枣、草;若无梓白皮,黄疸患者可用茵陈代之,其他患者以 桑白皮代。此外,湿热欲从小便而出,可先煮麻黄以去麻黄之挥 发油,仅用麻黄碱的利尿作用;欲从汗解则无须先煮麻黄。[河南 中医学院学报,1979,(4);17] 14。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其临床 表现多为夜间突然起病,单个关节突然出现红肿灼痛,甚者如刀 割样痛,伴心烦,坐卧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治疗
用加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炙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30g, 生地lOg,地龙lOg,牛膝15g,白茅根20g,甘草5g.每天1 剂,水煎月艮。[湖南中医杂志,1997,(6):15] 1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神经 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局限性肿胀 皮损,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发红,瘙痒。多发于眼睑、口唇、 耳垂、外阴及四肢等部位,常与荨麻疹伴发,呈现大小不等的局 限性风疹块损害.重者可引起喉头水肿,甚者导致窒息而危及生 命。致敏因子是花粉、挥发性物质、鱼虾、药物、感染、昆虫叮 咬。临证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之。治疗基本方含麻黄 6g,连翘、赤小豆、银花、地骨皮、紫草、朱茯苓、猪苓各 15g,荆芥、防风、甘草各lOg,桑白皮20g。3剂为1个疗程。 临证加减,兼有恶风寒、咽痒、咳嗽、哮喘者,酌加射干、牛蒡 子、炙紫菀、炙冬花,以利咽润肺;兼有腹痛腹泻者,酌加黄 连、黄柏、广木香、厚朴、白芍,以清热燥湿,和胃止痛;恶心 呕吐者,酌加法半夏、竹茹、枳壳、厚朴,以降逆止呃,健脾和 中;小便短少色黄者,酌加车前草、泽泻、蒲公英、忍冬藤、六 一散,以清利湿热;高热者,酌加石膏、水牛角、丹皮、赤芍, 以清热凉血。[湖北中医杂志,1997,(5):s6]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162) [原文] 发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 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舆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词解] (1)更行:更(g白ng),再也;行,用也。更行即再用之意。 (2)煮取二升:太阳下篇162条所载本方,为“煮取三升”,其余皆同。 (3)黄耳极:柸,即杯,162条所载本方亦为杯。耳杯,为古代饮器,椭圆形,有 耳,多为铜制,故称黄耳柸,实容一升。 [提要] 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释义] 以上二条文字相近,证治相同,故合并作解。其主证为汗出而喘,乃邪热 壅肺,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清热宣肺,主以麻杏甘膏汤。 “不可更行桂枝汤”,应接在 “无大热者”之后,为倒装文法。 太阳伤寒发汗后,表证仍在者,可与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如57条“伤寒 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后, 表证仍在者,仍可使用桂枝汤以解外,如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 如前法。”太阳病既汗且下后表证不解者,亦可用桂枝汤解散其外,如45条“太阳病, 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 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总上述三条而论,汗下后仍可用桂枝汤者,在于太阳 表证未解,亦未生他变,否则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今日汗下后“不可更 行桂枝汤”,知表证不复存在,纵使尚存轻微表证,必处于次要地位,既然如此,则主 要证候,所当仔细辨析。主要证候为何?曰“汗出而喘,无大热”,是汗下后引邪深入, 邪入化热,肺热炽盛,气逆发喘。又因肺合皮毛,肺热熏蒸,逼迫津液外走毛窍,故汗 出而喘。无大热,是表无大热,而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此为本条主要证候,若结 合临床,其与咳嗽、口渴、苔薄黄,脉数等并见者恒多。 本证以气喘为主症,应注意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 麻黄汤证之喘,必表实无汗,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小青龙汤证之喘,亦具备表实无汗 特征,有水饮内停,而无里热可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与自汗恶风脉浮等并 见,亦无内热可言,循此辨析,则区分不难。 [选注] 方有执:更行,犹言再用。不可再用桂枝汤,则是已经用过,所以禁止也。盖伤寒 当发汗,不当用桂枝,桂枝固卫,寒不得泄,而气转上逆,所以喘益甚也。无大热者, 郁伏而不显也,以伤寒之表犹在,故用麻黄以发之。杏仁下气定喘,甘草退热和中,本 麻黄正治之佐使也。石膏有彻热之功,尤能助下喘之用,故易桂枝以石膏,为麻黄汤之 变制,而太阳伤寒,误汗转喘之主治,所以必以四物者,而后可行也。 前第十五条(指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云云,与此只差一字,余皆同。夫 以汗下不同而治同者,汗与下虽殊,其为反误而致变喘则一,惟其喘一,所以同归于一 治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医宗金鉴):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当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太阳肌表,而治 其喘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芩黄 连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 者,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已不在阳明之里。其所以汗出而喘, 既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 汤,发散肺邪,而汗、喘止矣。 此(指162条)详上条(指63条),受病两途,同乎一治之法也。又有下后身无大 热,汗出而喘者,亦知邪不在表而在肺,故亦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以治肺也。彼之汗后喘,此之下后喘,虽其致病之因不同,而其所见之证不异,所以 从其证,不从其因,均用此汤,亦喘家急则治其标之法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尤在泾: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 时,肺中已自蕴热,发汗之后,其邪不从汗而出之表者,必从内而入之肺耳,故以麻黄 杏仁之辛而入肺者,利肺气,散邪气。甘草之甘平,石膏之甘辛而寒者,益肺气,除热 气,而桂枝不可更行矣。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 除,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固,抑以缓石膏之悍也。(《伤寒贯珠集.太阳上篇》)
此(指162条)与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条大同,其为邪入肺中则一,故其治亦同。 (<伤寒贯珠集.太阳下篇)) 黄坤载:下后表未解,郁其肺气,肺郁生热,蒸发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 表寒里热,宜麻杏甘石汤双解之可也。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亦大概言之,他如伤寒下 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指91条),救表宜桂枝汤;又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章(指 164条),解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章(指45条), 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未尝必禁桂枝也。((伤寒悬解。太阳经中篇)) 陆渊雷:行,用也。发汗后表未尽者,当用桂枝汤更发之,亦有不可用桂枝汤者, 其证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盖本是呼吸器官病,有喘咳为主证,故发汗剂仅能略解表 热,不能恰中病情,此与小青龙汤之伤寒表不解同一事理,二方亦治呼吸器病之主方, 惟彼属寒,此属热……。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或疑经文有误,今考本论. 麻杏甘石证两条,皆云汗出而喘,无大热,知非传写之错误。又本方即<金匮)越婢汤 去姜枣加杏仁,越婢汤证云,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加术汤证云,腠理开,汗大泄; <千金.肉极I'-J)解风汤、西州续命汤,皆君麻黄,其证皆云大汗泄。解风痹汤且云,麻 黄止汗通肉,(外台)引<删繁)同,是知汗出者不必禁麻黄,无大热者,不必禁石膏 矣。凡言汗出禁麻黄者,惧其放体温,汗多亡阳也。无热禁石膏者,惧遏制造温也。今 考仲景用麻黄诸方,欲兼放散体温者,必合桂枝,不合桂枝则但治喘咳水气。用石膏诸 方,欲抑制造温者,必合知母或麻桂(惟麻黄升麻汤可疑证亦不具),不合知母麻桂, 则但治烦渴。方药之用,因其配合而异,岂拘拘一味之宜异乎?(<伤寒论今释,辨太阳 病脉证并治中)) [评述] 合诸注而观之,则尽善尽美,析其字里行间,则赋玉互陈,兹评述其后: 其一、方、黄二氏谓本证虽属肺热发喘,然表证未尽,故宜麻杏甘石汤表里双解,是 耶?非耶?须持客观态度,不得轻置可否。就原文精神来看,仲景此言汗下后, “不可 更行桂枝汤”,则无表证可言,然则又有若干汗下后可更行桂枝汤之条文与之对照,是 必不可更行桂枝汤者,无表证,可更行桂枝汤者,则有表证,或以表证为主。若从临床 来看。本证却有兼表邪未尽者,然必以肺热咳喘为主,而表证次之,用麻杏甘石汤主以 清肺热,而治咳嗽,又兼辛散之性,故寓双解之功,是以方、黄二氏当指后者为言。其 二,方氏谓“不可更行桂枝汤则是已经用过,所以禁止也”,粗看似无不妥,细味之, 则似乎原已用过桂枝汤,故不可再用。要之,上二条重在曾已发汗,其证已变为肺热发 喘,故不可再用,否则论中有用过桂枝汤而续与桂枝汤解表之文,将如何解释。又黄氏 谓“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亦大概言之。……未尝必禁桂枝也,”所举例证均为表里同 病,或以表证为主,而先解其表,或以里证为重,而后救其表,当属另一范畴问题,而 与上二条不侔甚矣,故“未尝必禁桂枝(汤)也”之结论,与上二条南辕北辙。其三, 尤氏云:汗下后以致汗出而喘者“缘邪气外闭之时,肺中已自蕴热”,是结合外邪与脏 腑关系而分析本证,入木三分矣。<医宗金鉴)辨汗下后之喘,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葛根芩连汤证、麻杏甘石汤证之别,出言中肯,符合临床实际。其四,陆氏详辨“汗出 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云云,义理周详,深得仲景心法,不可泛泛读过。惟以 “放散体温”,“抑制造温”等词,乃二、三十年代中西医结合处于初步阶段之产物,不 可苛求前人。
[治法] 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方义] 本方药味乃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然剂量有别于前,如麻黄增至四 两,杏仁减为五十个,炙甘草增至二两;于麻黄汤中去桂枝而加石膏者为半斤,是不惟 药味变化,而剂量亦变,故主意清新,治法殊异,主证不同。增麻黄者,不因发散风 寒,而在宣肺平喘,然则麻黄辛温,于肺热不利,故用石膏半斤,辛甘大寒,是相反而 相成也。二者相配,则麻黄存其宣肺平喘之功,而不显辛温之弊;石膏大寒清热,随麻 黄升散之性,直达病所,而无凝滞之患。杏仁宣降肺气而治咳喘,协同麻黄,其功尤 著,之所以减其量者,是麻黄增量在前,平喘之力胜于杏仁,故减量协同可也,可谓匠 心独具。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增量行之者,一则安奠中宫,使祛邪而无后顾之 忧,再则协调寒温之性,勿使偏弊也。 本证“汗出”而用麻黄、“无大热”而用石膏,似乎矛盾,然则,麻黄配桂枝。则 发汗之效宏,若配石膏,则清热宣肺之力优,肺热得清,其汗自止。“无大热”者,表 无大热也,其热在肺,正所以用上述配伍,陆渊雷言之凿凿,勿庸赘述。 [方论选] 喻嘉言:盖太阳之邪,虽从汗解,其热邪袭人肺中者,无由得解。所以热虽少止, 喘仍不止,故用麻黄发邪,杏仁下肺气,甘草缓肺急,石膏清肺热,即以治足太阳膀胱 经药,通治手太阴经,亦为天造地设之良法。(<尚论后篇.卷--)) 钱天来:此所谓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者,所以解肺家之邪热,非所以发太阳之汗 也。若仍用麻黄以发之,则不必另立一名,当命之曰麻黄去桂枝加石膏汤,不然则又当 日青龙去桂枝芍药汤矣,何必另立名乎?其别立一名者,所以别青龙、麻黄之汗剂耳。 李时珍云:麻黄乃肺经专药,虽为太阳发汗之重剂,实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杏仁利气 而能泄肺;石膏寒凉,能肃西方金气,乃泻肺肃肺之剂,非麻黄、大青龙之汗剂也。世 俗不晓,感于(活人书)及陶节庵之说,但见一味麻黄,即以为汗剂,畏而避之,唯恐 不及,不知麻黄汤之剂,欲用麻黄以泄营分之汗,必先以桂枝,开卫分之邪,则汗出而 邪祛矣。……所以麻黄不与桂枝同用,只能泄邪而不能主大汗泄也。((伤寒溯源集.太 阳上篇>) 王旭高:……外无大热,非无热也,热在里也,必有烦渴,舌红见证。用麻黄是开 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重用石膏,急清肺热以存阴,热清喘定,汗即不出而阳亦不亡 矣。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古有明训,则麻黄为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 之,热则佐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点评] 诸注大旨略同,而各有所长,宜互参。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寿世保元)以本方加细茶,名五虎汤,治外邪袭表而无汗之咳喘。又(幼科发 挥)用五虎汤治寒化为热,闭于肺经,而见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肋扇动,陷下作 坑,鼻窍扇张,神气闷乱之证。又《仁斋直指附遗》用五虎汤治喘急痰气。 2)<张氏医通)用本方治秋气之咳嗽,卒然声不出者。 3)<医学衷中参西录)用本方治疗痧疹不透,毒热内攻迫肺之闷喘。 4)<伤寒论今释)谓本方之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百日咳、 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证者,皆可用之。 (2)现代应用 1)内科 呼吸系统:陈氏等应用麻杏石甘汤加羌活、板蓝根、荆芥、薄荷、前 胡、牛蒡子煎服治疗风热型感冒152例, 日服2剂;连服2天,结果痊愈141例,无效 11例。衡氏等用本方加味以解表、清热、平喘、利尿,治疗流感,疗效显著。贾 氏L3,用本方加味治疗肺心病(肺肾气虚外感偏热型)58例,经观察,本方对心动过速、 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都具有显著的疗效,表明本方具有改善呼吸功能、调节酸碱平衡和缓解心脏病变等作 用。消化系统:李氏等采用本方煎剂直肠点滴或保留灌肠,宣肺清热以调腑气,治 疗慢性结肠炎4例,全部有效。泌尿系统:李氏以本方煎剂治疗膀胱炎35例,血尿 者加白茅根,脓尿者加蒲公英、连翘,经治疗全部治愈,其中5天痊愈者工5例,6天 痊愈者14例,7天痊愈者6例。安氏用本方加车前子等治疗热淋39例,结果痊愈31 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马氏用本方加桔梗、前胡、 白果治愈1例咳嗽时小便失禁、难以忍受者,服2剂病减,再服3剂痊愈。 2)儿科 肺炎:林氏用宣肺清热法为主,以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肺炎 300例,在退热、平喘、止咳、消罗音等方面均较西药组为快。陈氏[93用肺热宁(麻杏 石甘汤加大黄、黄芩、桑白皮)治疗肺炎62例,其中工4岁以下者25例,总有效率达 96。7%。文氏[103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26例,痊愈6例,有效17 例,无效3例。刘氏用小儿清热消炎糖浆治疗小儿肺炎,临床观察352例,总有效 率为88。9%。气管炎和哮喘:许氏以本方加味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62例,拟 方为:麻黄2g、杏仁4g、生石膏9g、黄芩5g甘草3g、车前子5g,每日1剂,水煎2 次取汁,频服。年龄6个月以下者用量酌减,西药激素及对症处理。结果:用药3天 后,显效(喘憋症状缓解,缺氧及右心衰竭体征基本消失,肺部听诊、叩诊正常)47 例;有效(喘憋症状缓解,缺氧及右心衰竭体征减轻,听诊喘鸣音、细湿罗音减少)12 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3例。庞氏u3J用本方合小陷胸汤治疗,I,JL急性支 气管炎50例,治疗组治愈37例,好转7例,无效6例,治愈率74%,有效率88%; 而对照组分别为26、5、19例,52%、62%。王氏治疗小儿哮喘248例,治愈215 例,占86。69%;好转28例,占11.29%,无效5例,占2.02%。夏氏报道用本方 加苡仁、前胡、山药治疗小儿尿频(尿检均阴性)36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1剂 见效者5例,2剂见效者9例,3剂见效者16例,4剂见效者4例,5剂见效者2例。 此外,徐氏用本方合生脉散加味治疗顿咳(百日咳)、王氏用本方治疗小儿外感 发热、林氏用本方治疗夏季热,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3)五官科 胡氏用本方加玄参、牛蒡子、天竺黄治愈1例经大剂量抗生素、激 素、氨茶碱、麻黄素治疗,疗效不佳的喉头水肿患者,收效较捷。汪氏用本方加味 治愈3例咽喉病,辨证为热壅肺胃、搏结咽喉;热毒壅肺、阻遏声门;邪热闭肺,痰郁 声门。李氏用本方化裁治疗小儿痉挛性喉炎10例,结果全部患儿服药2—4剂均告 痊愈,平均治疗3天,随访1周正常。汤氏等以本方加青黛、知母煎服,3—5天为 1疗程,治疗口疳、(口疮)52例,治疗结果:显效4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
效率达92%。邹氏采用本方加大黄、生地、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治疗酒齄鼻39例, 每日 1剂,水煎3次,前两煎混合,早晚分服,第3煎浸洗鼻部5分钟。2周为1疗程, 可酌情使用1—3疗程。结果35例显效(鼻部红赤、皮肤增厚、丘疱疹等症状基本消 失),4例无效。 4)皮肤病 王氏等用本方治疗风疹块(风热型)158例,取得满意疗效。张 氏用本方加味治疗荨麻疹10余例,效果明显,一般3剂药后症状缓解,4—6剂药 后痊愈,最重者12剂治愈。吴氏C26)用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荨麻疹亦收良效。此外王 氏用本方治疗急性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幼儿风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 病,疗效均满意。 5)肛肠、外科 王氏以本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痔疮120例,包括炎性混 合痔45例、内痔嵌顿3例、内痔脱出便血21例、炎性外痔23例、血栓外痔19例、静 脉曲张性外痔3例、肛旁脓肿(初期)2例、痔疮后尿潴留4例。水煎内服,如遇外痔 发炎肿痛、内痔脱出嵌顿或肛旁脓肿初期,取本方水煎后,二分之一乘热熏洗坐浴。结 果:临床治愈91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汪氏报道内服本方、外用滑枯硼黄散 治疗痔疮水肿共60例,全部病例肛门水肿及主症在2—10天内消退,为施行手术创造 了条件(本组属单纯痔嵌顿水肿15例、内外痔及混合痔水肿30例,术后水肿8例)。 牛氏用本方煎服治疗内痔脱垂嵌顿40例,疗效观察:40例中,服药6小时内肿消 痛止者9例,24--48小时内者27例,48小时以上者4例。日本山本氏亦报道本方 对渗出性炎症有良效,痔核和静脉炎经服本方20分钟后疼痛停止,水肿减轻。杨氏 报道用本方加黄芪、白术、防风、银花治疗疖病25例,结果服药2—10剂治愈者22 例,无效3例,治愈率达88%。 6)证治规律 艾氏等搜集了古今使用麻杏石甘汤的医案共367例,并对其进行 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本方的证治规律:①男女均可发病,以男性居多;各个年龄组均可 发病,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冬两季多见。②其诊断指 标是:发热、咳喘、鼻煽、口干渴、烦躁、便燥、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薄黄或黄 白、脉数、浮、滑、弦;诊断参考指标为:呼吸短促、咽喉肿痛、麻疹隐现,痰黄稠, 舌绛,脉细,小儿指纹青紫。③其病因多由感受外邪所致;基本病机为热邪壅肺,肺失 肃降;证候特点多为热证、实证。④给药途径为水煎口服;临床用药常据症加减。⑤广 泛用于多种疾病,较集中应用于感冒、肺炎、支气管炎、麻疹等。⑥其病程较短,疗程 亦较短,疗效较佳,一般2—4剂即可痊愈;个别需要善后者,均用养阴润肺,行气健 脾之品。 (3)医案选 1)腺病毒肺炎 闻某某,男,3个月,因高烧无汗而烦已五天,于1960年4月27 曰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水泡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 14100/立方毫米,中性46%,淋巴54%,体温40℃以上,肝脏肿大,呈堵塞性呼吸, 二度缺氧,神识昏迷,时而抽风。病程与治疗:曾予冬眠合剂、冰袋、氧气吸入等治 疗。29曰请蒲老会诊,患儿仍高烧不退,灼热无汗,喘急气促,胸高膈煽,昏迷抽风, 唇绀面赤,舌红苔白,脉浮数,此由风温犯肺,卫气郁闭。未出3 日,急宜解表,宜凉 解之剂以解表开闭,并结合毛地黄化,补充血浆、输液及氧气吸入等措施。处方:麻黄
五分,杏仁一钱,生石膏三钱,甘草五分,前胡五分,桔梗五分,僵蚕一钱,牛蒡子一 钱,竹叶一钱,葱白二寸速服2剂。 复诊:患儿虽然仍高烧昏迷,喘急、气促,但周身皮肤微润,抽风减少,舌仍红, 苔转微黄,脉尚微数,用原方减去桔梗、葱白,加钩藤一钱以熄风,莱菔子一钱,炒苏 子八分以降气,进一剂。 三诊:热渐平,喘渐平,神识昏迷亦渐清醒,已不抽风,唯咳嗽痰多,舌红减,苔 亦稍退,脉不浮而数,为表邪已解,肺闭已开,但痰尚甚,继以泄热降气化痰之剂。处 方:桑皮一钱五分,杏仁一钱,炒苏子八分,前胡八分,莱菔子一钱,厚朴五分,化橘 红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三分,苇根三钱,2剂。 四诊:患儿热已退,喘亦不作,神清面荣,诸证基本解除,唯余轻度咳嗽,乃以调 和肺胃之品二剂,调理而愈。 按:高烧抽风,昏迷喘促,是小儿肺炎未见好转。究其病机,全由表邪郁闭,卫气 不通,肺气不开,以致神昏,并非病邪已犯心营,故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直解其表,宣肺 开闭,连进三剂始获表解闭开。凡六淫外邪,表闭证多见此候,若不详审,误作邪人心 营,进清营、清宫者有之,进牛黄、至宝者有之,则诛伐无过,徒伤正气,表闭终不解 除,而成内闭之危,临床者宜慎思之。此案于会诊时,因患儿高烧喘急,昏迷抽风,曾 结合西医紧急处理(输液,输氧,药物洋地黄等),为中医治疗创造有利条件。((蒲辅 周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年10月第1版) 2)咳喘 胡某某,女,39岁,农民,1993年10月16日初诊。因咳嗽气喘,吐痰 白粘或黄,痰量多而来诊。患者自幼咳嗽吐痰,反复发作未能根治,冬重于夏。近几年 发则咳嗽并作,呼吸气促,夜间不能平卧,3天前因感冒而发作。查:双肺哮鸣音,呼 吸音粗糙,心脏无异常。苔黄少津,脉数。X线透视:双肺透光度略增强,肺纹理粗 乱。血WBCl2。4 X 109/L,N:80%,L:20%。以邪热郁肺论治。方用麻黄杏仁甘草 石膏汤加味:生石膏30g,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浙贝10g,黄芩10g。每日1 剂,水煎服,共服6剂,咳止喘平而愈。 按:咳、喘多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本病患者咯痰气 喘,喉中痰鸣,吐之不利,口干咽燥,苔白少津或黄,脉数等为辨证的要点,反映出痰 热壅肺,宣降失常之病机,故药到而病除。(<国医论坛)1996;11(2):20) [按语] 麻杏甘石汤原治汗下后,邪热壅肺之喘,其有清热宣肺平喘之功。后世医 家广泛用以治疗风热型感冒、肺炎、支气管炎、结肠炎、痔疮、咽喉炎、麻疹、遗尿等 疾病。如治疗的肺炎、支气管炎等病,是直承<伤寒)之旨,以肺热炽盛为要。至于其 他疾患,则缘于肺之联属功能:其一、肺与大肠为表里,邪热壅肺,势必影响及大肠功 能,故肠疾痔疮等而证见肺热者,必然此清则彼清;又肺合皮毛,热邪壅肺,伤其所 合,而出现多种皮肤病,故清肃其肺,则肤疾何存,乃理之自然也。其二、肺主气,合 自然之气与水谷之气而化生宗气, (灵枢.客邪篇)说: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行呼吸焉”,因此本方对热邪犯肺,上熏于喉咙诸疾,多有巧手。其三、肺为 水之上源,若肺被热壅,水道失调,而致小便不利、肿满诸证者,清宣肺热,即所以通 调水道。是以察本脏之虚实,兼顾其相互影响,则诸般疢难,尚可了然于胸。 [现代研究]
1)清热解毒作用 张氏在温病学理论指导下,采用肺炎双球菌作为造模因素, 以气管内接种法,初步建立了家兔“邪热壅肺证”(即麻杏石甘汤证)动物模型,填补 了麻杏石甘汤研究中“药”与“证”结合的空白,实验结果,模型动物出现发热、气 喘、鼻煽、舌红及湿罗音,基本符合邪热壅肺证的辨证参考指标。证实了麻杏石甘汤对 邪热壅肺证的治疗效应,其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清钾、降低血粘度的效应,可 能分别与其宣肺清热、宣肺平喘、宣肺护津、宣肺化瘀作用相当。王氏C3‘j通过实验研 究发现:①麻杏石甘汤对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所致动物体温升高有显著降低作用,体 外抑菌试验表明本方仅对金葡菌有微弱作用,不能说明具有抗菌药理活性;②麻杏石甘 汤对鸡胚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不如病毒唑。麻杏石甘汤不能明显地降低肺 炎病毒感染小鼠肺升高的指数,却能显著降低鼠肺病毒所致小鼠的死亡率,病毒唑对此 的影响就不如麻杏石甘汤,重复试验的结果同是如此,提示麻杏石甘汤对小鼠肺炎病毒 不是直接抑制作用,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而产生作用的;③麻杏石甘汤能明显改善病毒性 肺炎小鼠症状,减轻肺水肿,病毒唑的作用不及前者。 2)解热抗炎作用 陈氏观察了麻杏石甘煮散的解热抗炎作用,结果发现:①对 2,4一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煮散对2,4一二硝基苯酚所致发热大 鼠有较好的退热作用,维持时间可达4小时,降低体温2℃左右,与汤剂比较无显著性 差异(P>0.05);②抗炎作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表明煮散大、小剂量 对小鼠耳部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原汤剂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鼠蛋清 足跖肿胀的影响,表明煮散大、小剂量及汤剂对肿胀均有明显且持久的抑制作用。吴 氏等观察了石膏、麻杏石甘汤、模拟麻杏石甘汤之退热作用。药物:1。麻杏石甘汤 水煎液:按原方配方称取石膏18g、麻黄6g、苦杏仁5g、甘草9g,水煎煮,过滤,浓 缩至25ml,汤液pH≈6;2.石膏水煎液:取石膏18g,同法煎煮,浓缩至25ml,pH近 中性;3.麻杏石甘汤模拟液:为防止沉淀产生,参照无机与有机成分间络合作用的摩 尔比,使混合溶液中麻黄碱盐与甘草酸盐的浓度分别为8×10—4M和2×10—4M;铜、 铁、锰、锌盐浓度为1×10一M。模拟液未含钙和苦杏仁甙,系简化配方,pHi5。方 法:取健康家兔,测三次体温之均值作为正常值, 由耳静脉注射伤寒、副伤寒疫苗 (1。5ml/kg),半小时后择其体温上升0.5℃以上者分组,每组5只,计有石膏组、有机 成分组(麻黄碱盐、甘草酸单钾盐)、模拟麻杏石甘汤组、麻杏石甘汤组和对照组。除 对照组给水外,其余各组用上述浓度之药液灌胃10ml/kg,给药后每半小时测体温一 次,共测8小时。结果:1.石膏及模拟麻杏石甘汤具有降温作用;2.对照组给药1小 时后体温继续上升,有机药物组也如此。而石膏组、麻杏石甘汤组和模拟麻杏石甘汤组 体温下降,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它们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同时,上 述结果既为本方中的有机、无机两类成分的“协同”作用提供了佐证,也对金属络合物 药物的实际应用展示了前景。 3)对甲型流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马氏观察了麻杏石甘汤在这些方面的 作用:①麻杏石甘汤及其组成单味中药煎剂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影响,表明本方煎剂具有 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其组成单味中药中以麻黄煎剂抗病毒作用最强,甘草煎剂亦显示 了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而杏仁和石膏煎剂均未显示出抗病毒作用。②麻黄与其他中药间 在抗甲型流感病毒方面有无协同作用的观察表明,麻黄与杏仁、石膏、甘草以及麻黄与
甘草、麻黄与杏仁、麻黄与石膏和麻黄对照组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相似,故麻黄与其 他中药剂在抗甲型流感病毒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协同作用。③麻杏石甘汤及其组成单味 中药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影响表明,麻杏石甘汤及组成的单 味中药麻黄和甘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麻黄煎剂对绿脓杆菌 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麻杏石甘汤和甘草煎剂对该菌也显示了一定的抗菌作用,但麻杏 石甘汤和各组成药物煎剂对大肠杆菌均未显示出抗菌作用。 4)镇静作用 日本学者E—iRi chichi Hoso Ya对麻杏石甘汤之结构进行分析: ①该方起止咳作用的主要药物是麻黄;②ED50尚非衡量方剂止咳作用的理想指标;③按 古方配制的标准煎剂,无论在效价大小与作用时间长短方面都是最佳的;④诸药合煎比 分煎时增高了麻黄碱的提取率;⑤甘草的意义尚难解释;⑥两种方法、无论何种用量i 杏仁皆无止咳作用;⑦单味石膏煎剂既无镇静作用,亦无抗组胺效果;⑧杏仁、甘草、 石膏并非为减轻麻黄碱之毒性而设。由此可见,中药复方的作用不仅是中药原有药理作 用相加减的结果,而且是这些药理作用的复杂结合以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5)增强免疫功能 向氏通过实验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能提高小白鼠血清溶酶 体含量,增强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率,促进淋巴 细胞转化,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