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文艺的电影,可以没有故事,但不可能没有人物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5-02-15


《酒徒》是刘以鬯发表于1963年的小说。2011年由黄国兆改编并导演成同名电影。黄国兆是个不熟悉的名字,网上查了,也只是采访多,个人经历介绍很少。《酒徒》被冠以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到底是不是这样,很难讲,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小说的实验色彩非常浓厚。小说变为电影,其实就是导演黄国兆的取舍与选择。而且从不同角度来看,其实会产生不同的情趣。


从人物的关系看《酒徒》

一个loser如何走出困境,成长起来,这其实是商业片最爱表现的主题,比如最近的《心花路放》。《酒徒》中的潦倒作家也是这个样子。当然,作为一个文艺调调浓厚的电影,给主角出路或者希望,是没有必要的,那只会让电影落入俗套。这类影片最在意的是人的状态。对于《酒徒》这部影片,自然要多表现这个酒徒作家不堪的生活现实。

除了烟酒和写作,能串气作家人生轨迹的,就是他接触的女人。原著里探讨了很多文学和现实,比如战争,这些对话之外的语言是小说的血肉。而电影需要的是对白,自然少不了和女人的对话。这样就把电影逼到一个危险的境地,看看之前的例子就知道了,《白鹿原》被王全安弄成了一个荡妇和那些男人的故事,《黄金时代》也容易被人们看成是萧红和她生命中男人的故事。《酒徒》不过是换作男人为主角而已,观众脑中整理故事的线索,很容易跟随两性关系发展的轨迹游走。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再文艺的电影,可以没有故事,但不可能没有人物。还好,《酒徒》中的女人并没有大段落的出现,她们是作家生命中的点缀与过客。除此之外,他的生活里还有盗用他剧本的导演,请他写黄色小说的报社老板,以及不断支持他坚守严肃文学立场的同道好友。



从文学的角度看《酒徒》

电影改编自如此实验性的小说,文学性自不必说。我想提及的是电影里探讨文学的段落。好友麦荷门在饭桌上问作家,茅盾的《子夜》和巴金的《激流》写得怎样……甚至后来还谈到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于这样的问题,饭桌对面的作家很伤脑筋,他更愿意聊女人的话题。而麦荷门很执着,之后还会邀请他一起做《前卫文学》杂志,而体会到生存压力的作家已经在写关于潘金莲的黄色小说。

对文学的态度,就可以看到这个酒徒的生活现状。文学对他是过去时,书架上各种英文小说,以及他想写《海明威在香港》,都表明严肃文学,于他的意义已经沦为戏谑和把玩的对象。只有撰写武侠和色情才有出路,但他仍然赚不到什么钱。

想到赚更多钱的路子是写剧本。作家问制片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三千元买个剧本。对方的回答是:拍一部电影三千元算什么?李导演在片场摔碎一个花瓶,那就是三千三千又加三千了……

这段在小说原著中是这么说的(下段)。可见,导演不能光靠照抄小说对白来完成所谓的“忠实原著”,怎样改得口语化又符合人物特点,才是电影艺术在剧本方面应该做的功课。

既然这样,他们为什么还肯付三千元去购买一个剧本?

三千元在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里占的百分比,实在微乎其微。最近有一部古装片,片子里有一场戏需要摔碎一些古玩花瓶,单单这些花瓶的支出,已经可以购买三个分幕对白剧本了。



《酒徒》的原著中,刘以鬯还借人物之口,谈论自己喜欢的小说,但看到那些作家的名字时,又让人想起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在小说中有这样一段:

麦荷门对女人似乎不大感兴趣,对酒,也十分平常。他对于文学的爱好,大概是超乎一切的。他一定要我回答他的问题。态度坚决,脸上且有不满之色。没有办法,只好作了这样的回答:

就我记忆所及,沈从文的《生》与《丈夫》、芦焚的《期待》、端木蕻良的《鹭鹭湖的忧郁》与《遥远的风沙》、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外,鲁迅的《祝福》、罗淑的《生人妻》、台静农的《拜堂》、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老向的《村儿辍学记》、陈白尘的《小魏的江山》、沙汀的《凶手》、萧军的《羊》、萧红的《小城三月》、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田涛的《荒》、罗烽的《第七个坑》……都是优秀的作品。此外,蒋牧良与废名也有值得提出来讨论的作品。

这也并不奇怪,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说里,提及几十年前的小说是很正常的。小说里探讨小说,再多也没什么。而在电影中,这些关于文学的态度,都是用来对比出这个潦倒生命面对生存的抉择。之所以有了这些对严肃文学的探讨,才能对比出他在写武侠和色情小说的从容。这个人好像经历了很多,到了中年危机,知道纯文学与金钱的距离,但他从来都模糊着自己对酒和女人的距离。



从导演的选择看《酒徒》

改编的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就好比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倡导的“再设计”一样,你看这个作品,既是它,又不是它。

电影的改编有一个重现和描摹的过程,小说的里人物,不同的读者,脑子里想象的是不同的样子。没有电影的话,谁能想象由张国柱来扮主角?更不会想到导演会让一个女演员(蒋祖曼)来反串麦荷门这个角色?而这个演员同时扮演了作家生活中艳遇的十七岁舞女张露。不到演员表出来的时候,观众是很难分辨的。

电影改编小说,并不是化繁为简的过程,时间是缩短了,但需要呈现的反而更多,这不是简单的数学加减法。所谓忠实于原著,是指电影在把小说具象化之后,离观众心目中对小说的想象是否接近。演员限定了角色的形象,观众是否认可,不得而知。不过,对于这样小众的电影,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去对比小说中的人物,甚至没有多少观众会成为小说的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