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瓷器概况(1368—1643年)
明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制瓷业,以其突出的贡献 献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非常值得大书特书。
明代陶瓷是由宋代的百花争艳,经由元代的青花瓷器的崛起和短暂过渡,变成了几
乎由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
唐末至两宋(包括辽、金)名窑遍布全国,有很多品种,都有各自的市场。到了明 代,虽然还有一些产地在烧制不同的瓷器,然而在质和量上都无法和景德镇相抗衡,逐 步趋向衰落。首先是钧窑系的各品种全部停烧。龙泉青瓷虽然在明初仍大量烧造,但已 无法和景德镇的釉下彩、釉上彩、各种高低温颜色釉相匹敌,明中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 落。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虽然仍为民间所喜爱,但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相比,不论是胎、 釉以及制作工艺上均望尘莫及,最终亦归于没落。随着全国各大窑场的衰落,各种有着 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向瓷业发达的景德镇集中,造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 走”的局面。到明代中期以后,景德镇的瓷器几乎占据了全国主要市场。而高质量 瓷器的独占者---宫廷所用的瓷器,也几乎完全由景德镇供应。
明代景德镇瓷器的制作,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1、洪武、建文
2、永乐、洪熙、宣德
中期:3、正统、景泰、天顺
4、成化、弘治、正德
晚期:5、嘉靖、隆庆、万历
6、泰昌、天启、崇祯
整个明代,共有十七位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了276年。到目前为止,除洪武、建 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未发现书写皇帝年的官窑器之外,其余各朝署年号款等遗 存实物。
明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其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即有“大明器”的相同风 格,又有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
1、 造型
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 胎体
琢器与圆器的胎体,一般都较厚重。永宣器的器里都很规矩,俗称“净里”。琢 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横向衔接痕迹。弘治之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之 后,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物更甚。
3、 釉面
明代釉面的最大特点是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器中,除宣德、成化、弘治、正德 的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这种白中闪青的釉面, 贯穿于整个明代瓷器的始末。
4、 纹饰
明代瓷器的纹饰,深受当时画风之影响,多为写意,即无工笔画之呆滞,又无图 案画之拘谨。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酣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明代前期器物上所绘龙纹大多凶猛,一般为比目眼、猪形嘴,怒发前冲,爪部团 成圆形,有三、四、五爪不等,犀利而苍劲;有腾空、行走、飞舞、翘首、廻望等多种 形象,有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气概。晚期龙纹则有苍老之态,与前期不可同日而语。
明代崇尚火德,纹饰中的龙、狮等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之后,所绘儿童形 象,头部较大,额角及后脑突出。
5、 器足
大件器物多为砂底。有名的永乐、宣德大盘,均为质地细腻,光滑温润的白砂 底,成化器则成糊米状。明代早期和晚期的民窑圆器器足,常有塌底,粘砂及放射状刮 削跳刀痕,到明末更为严重。
6、 款识
明代之前,景德镇瓷器多不属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 款、图记款、吉祥款、私家人名款等等。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写 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款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且以六字双行和四字 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单行横款,单行竖款,环形款和十字款。一般格式为“大 明**年制”;宣德、成化、正德、嘉靖时也有少数“造”字款;隆庆官窑多写“大明隆 庆年造”。款字外有的加双圈或方框,书写位置一般在器足底面,也有的在器里心, 口沿,足边或器身上。所有青花书写的款识,色调都较深沉,无漂浮感。民窑款识大多 书写随意,草率不规。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