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瓷窑系和名窑的形成

 文香阁 2015-02-16
   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生前先后六次对国内各地宋代窑址进行了详细调查之后,将宋代著名窑场分为“六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系、钧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青瓷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目前,也有人把宋代著名窑场分为八大窑系,在冯老先生六大窑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越窑青瓷系和建窑黑瓷系。这种分法也比较合理,更加细化了一些。)

    这些瓷窑系所以能形成,一是由于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规律的发展;二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因为竞争,一种或多种瓷器(主要是瓷种)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时,首先是临近窑场的相继仿制,继而就是瓷窑的迅速增加和原有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在这同时,这种广受欢迎的瓷种销售到外地,也必然引起销售地瓷窑的仿烧,尽管销售地和主产地相距很远,但风格却十分相近。这样一来,瓷窑体系也扩大到异地,形成一个生产具有同类典型特征瓷器的瓷窑体系。

    宋代名窑名瓷的形成:

    宋代瓷业,各地窑场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但许多窑场并非生产单一品种。产品在窑与窑之间相互交融,甚至同一个窑烧制不同窑系的瓷器。例如,耀州窑系的临汝窑,同时生产汝窑风格的瓷器,汝窑也同时生产耀州窑风格的刻花青瓷。淄博窑更加突出,即烧制白釉瓷器、黑釉瓷器(黑釉粉杠瓷)、酱釉瓷器,也烧制绞胎、白地黑花、各种结晶釉瓷器等。各个瓷窑之间的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还是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一个结果就是瓷器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名瓷随之出现。

    宋代名窑中的官窑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它的产品是不可交换的商品,按说与瓷业竞争无关,但是官窑的工匠却来自民窑,而且是民窑中最好的工匠。至于汝窑最初就是民窑,后来才在官督下为宫廷烧制瓷器,产品为宫廷专用。竞争的另一个结果是促进了名窑的诞生。

    五大名窑虽属客观存在,但宋代并没有这样的划分和提法。只是到了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上才出现:“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的记载。尔后有“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之说。可见在明代,这些宋代名窑的产品也是备受赞誉的。至于柴窑,相传为五代时期周世宗所创,因本姓柴,故名。柴窑也烧青瓷,以“雨过天晴”色为主。但柴窑瓷器,至今不得见,一无窑址发现,而不知何为柴窑瓷器。所以,今人谈论宋代五大名窑,干脆不提柴窑,把钧窑提了上来。为“汝、官、哥、定、钧”是也。钧窑原在名窑之列,以钧窑填补柴窑之缺,也实事求是,尽在情理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