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身起红色疹点伴骚痒(二)续|任之堂医案系列

 山东中医竹林 2015-02-17
全身起红色疹点伴骚痒(二)续|任之堂医案系列

2015-02-16董雪峰任之堂

(接上文)
    三诊  5天后,患者复诊,疹痒消退,唯有手肘窝和腿腘窝处遗留色素沉着,皮肤抓也不会痒和起风团了,心慌心悸稍好转,大便3日一行,较前有力,眠仍差,易醒。
  处方:火麻仁20   猪甲10   艾叶5    苦参5
  鸡屎藤30   红藤20   白术100  生何首乌20
  威灵仙15   菖蒲15   胡麻仁15  丹参40
  红参25     银杏叶30 桂枝8     薄荷6(后下)      3剂
  分析:患者手肘窝和腿腘窝处遗留色素沉着正说明心脏无力,排运垃圾能力不足。在二诊方基础上加桂枝以助心阳。
  约半月后随访,患者无疹痒发作,亦无心悸心慌。大便有时一日一行,有时2日一行,较有力,饮食不注意仍胃胀胃痛,睡眠差,易醒。嘱其复诊治疗脾胃及睡眠。
  评注:本病案与王XX案一样,均以水湿溢于皮下兼有风邪为主要病机。但为何本案皮下有水湿而右寸脉不见浮濡?且治疗上不用五皮饮?因为本案患者水湿主要位于中下两焦,且水湿郁闭阳气,以致阳气不升,则必导致双寸脉沉细(我们在临床上其实经常可以看到这样双关尺弦大有力而双寸脉沉细的患者,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患者必须化其水湿,导其郁热,双寸脉才能畅达)。虽然本案以皮下水湿为主要病机,但皮下水湿为肺表闭郁所致,相对中下焦水湿轻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后者的脉象自然就会把前者的脉象掩盖掉了,故而患者虽然皮下有水湿之症(风团伴痒),但右寸脉不见浮濡而见沉细。脉象的掩盖现象在临床上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最突出的脉象反应的并不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诊治疾病时,必须病、症、脉、证相合,才是正确的方向。既然本案患者水湿下重于上,因此不用五皮饮而用泽泻、滑石直接泻之。
  讨论:遇到风疹患者应该怎么去思考?以何思路治疗?
  风疹民间又称其为风湿疙瘩,总不离开风邪与皮下水湿。与肺脾肾、心及肠道关系最大。治疗上主要从肺、心及肠下手。
  首先水湿蕴于皮下是主要病机。其可能为邪气直中肺表所致,也可能是肺表闭水停所致,也可能是脾虚生湿,上溢皮下所致,也可能是肾虚水气上泛所致。不管怎样,从肺这个点着手,上开鬼门、下通水道是必须的。
  其次如用药分析中所述,通肠道很重要。如何判断有肠道是否积聚?:一般来说,小肠积聚的患者多有大便不顺畅,2天以上才大便一次,甚至1周以上才来一次大便。但也有的患者大便顺畅,规律,甚至或溏便或泻泄,这是因为胃肠积聚影响了脾胃的传导运化功能导致的,这时治疗上要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因此判断是否有小肠积聚,还要结合脉诊,凡是左寸脉下陷,浮取不得脉,左寸脉整体形态象小“v”型凹陷的,则提示小肠腑气不畅,若同时伴有右尺脉滞而不畅者,则提示伴有形的积聚。同样,右寸浮取可以判断大肠的情况。而若见气口脉或紧或滞,则提示伤食不化。通肠道我们常用“通肠六药”,效果较好。若伴脾虚则加大剂白术,伴血虚则加当归、肉苁蓉、何首乌等,伴阳虚则加大芸,老年肺虚便秘加桔梗、枳壳、杏仁等。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此治疗也离不开“心”这一环节。心阳不足则无以温化水湿,心主血脉,血脉不畅则阳气不达,不利于化湿,亦不利病理产物的代谢。应用上常亦石菖蒲开心窍,且能胜水湿,以丹参通心脉,以银杏叶或红景天益心气,以桂枝、红参温心阳。


阅读原文阅读 2481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