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续命汤【处方】 麻黄(去节.一钱) 人参(去芦.一钱) 黄芩(一钱) 芍药(一钱) 甘草(炙.一钱) 川芎(一钱) 杏仁(去皮尖.麸炒.一钱) 防已(一钱) 肉桂(七分) 防风(一钱半)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功能主治】 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言语蹇涩。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远服。中风无汗恶寒,倍加麻黄、防风、杏仁;中风有汗恶风,加桂枝;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加石膏、知母;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加葛根;中风无汗身凉,倍加附子,加干姜;中风有汗无热,倍加附子,加桂枝。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续命汤【处方】 防己、肉桂(去粗皮)、黄芩、杏仁(去皮.尖.炒黄)、芍药(白者)、甘草、川芎、麻黄(去根.节)、人参(去芦),各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炮制】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 【功能主治】 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蹇涩,肢体麻痹,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及治诸风,服之皆验。若治脚气缓弱,久服得差。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服之,以防喑系。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加枣一枚尤好。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小续命汤【处方】 麻黄 防己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 芍药 芎藭 杏仁各3克 附子2克 防风45克 生姜15克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中风垂危,身体缓急,口眼喎斜,舌强不能言语,神情闷乱者。 【用法用量】 用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麻黄 桂枝(千金。局方。俱作桂心)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甘草(炙。各三钱) 芎 (一钱) 杏仁(三十枚。千金。作白术) 上九味。水煎。温服。当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千金续命汤无人参。有防风、黄芩、芍药。 续命风引汤。多防己、防风、独活、附子。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千金根据源续命汤。多白术、茯苓、大枣为十二味。 小续命汤(千金) 治中风外显六经形证。 续命汤去石膏。加芍药、防风、黄芩各一钱四分。防己一钱。熟附子七分。生姜五片。大枣一枚。(崔氏。外台。不用防己大枣) 无汗恶寒。倍麻黄、杏仁。有汗恶风。倍桂枝、芍药。无汗身热不恶寒。去附子倍甘草加石膏、知母。有汗身热不恶风。倍桂枝、黄芩加葛根。无汗身凉脉沉细。倍附子加干姜。有汗无热畏寒脉沉。倍桂枝、附子、甘草。肢节挛痛。麻木不仁。脉缓。加羌活、连翘。(上易老加减法) 张 景岳曰。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 唐以来。则孙氏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与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 方。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何于本门并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 千金大续命汤 治中风肥盛。多痰多渴。肢体不遂。 西州续命汤(千金)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去荆沥。 千金八风续命汤 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 续命汤去麻黄、芎 加独活、黄芩。水煎。温服覆汗。不得汗。倍麻黄。 千金排风汤 治中风肢体烦疼。皮肤不仁。 续命汤去人参、石膏、干姜。加防风、芍药、白术、茯苓、独活、白鲜皮、生姜。 余国俊用小续命汤治疗风痱经验 治疗旷世疑难重症—— 近读余国俊先生的《我的中医之路》,收获颇多。其创制或推介的诸多高效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验证。其中功效最卓著者,当属古今录验小续命汤。特录于此,望从事中医者牢记此方,该出手时就出手,可能创造奇迹呢! 处方:古今录验小续命汤。
药物组成:干姜3克,生石膏12克,当归9克,川芎3克,党参12克,麻黄6克,桂枝4.5克,杏仁6克,甘草3克。 主治病症:风痱。 证见:突然四肢麻木,迅速瘫痪(或偏瘫或全瘫),身无疼痛,口不能言,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的意识障碍)。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的“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氯化钡中毒”等疾病。 如此急重的疾病,无论中医西医,治起来都比较棘手。但应用本方,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张某。 女 ,42岁, 自述双上肢自肘关节一下, 麻木, 酸困 二年 。 经输液脉络宁,肌注维生素B1 ,B12等药后 ,可以缓解几个月, 半月前又麻木 ,经输液后缓解 ,体力劳动后 , 现又复发 ,晚上麻木, 酸困 , 影响睡眠。该病人心宽体胖, 饮食正常 ,舌淡苔薄白 ,和缓 劝其服用中药治疗, 处方以常规治疗麻木套方如下 ; 黄芪 30克 桂枝10 白芍10 赤芍10 当归15 鸡血藤30桃仁10红花10克 ,姜枣引 。 服药六副, 轻轻重重, 改弦易辙, 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10 桂枝 10 石膏10 干姜10 当归10 党参10 杏仁6克, 水煎服。 三天后病人复诊 ,麻木全失。 夜已得酣睡。后经随访,体力劳动后亦不复麻木了 真所谓, 病无常形。 医无常法 金匮要略》附方所引《古今录验》续命汤,由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生石膏、当归、川芎、苦杏仁组成。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之功效。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白持,口不能言或拘急不得转侧等症。 【药物组成】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芎?一两 杏仁四十枚 【煎服方法】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方剂歌括】 姜归参桂草膏麻,三两均匀切莫差,四十杏仁芎两半,古今录验主风邪。(《金匮方歌括》) 【方义配伍】 功效:扶正驱邪,清热疏风。 功效:方中麻黄、桂枝发散风寒,杏仁、石膏助其宣散外邪;人参、甘草、干姜益气温中,当归,川芎养血通络,俾外邪去,气血足,则风痱自愈治亦从开合同时下手: 麻黄,桂枝:开太阳 石膏,杏仁:合阳明 甘草,干姜:开太阴 当归,穹穷:合厥阴 人参:补五脏虚,除邪气 小续命汤出自《千金方》由麻黄、桂枝、防风、杏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黄苓、防已、附子、生姜、大枣组成。主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歪邪,语言蹇涩,风湿腰痛,痰炎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医案 桂某某,男,30岁,于1992年秋突然产生双下肢瘫痪卧床不起,扶持站不稳。询问其父,经常睡湿地玩水不务正业。检查:双下肢反射存在,亢进,腓肠肌压痛(+),麻木不显著,不发热,面色淡漠,神志清醒,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素体阳虚,寒湿内凝,湿浊下焦。 治则:解表祛风利湿,温经益气,活血通络。 立方:小续命汤加减。药用: 治疗方法/用药处方/诊疗技术/经验,已屏蔽,需要了解,请联系服务中心,以便我们为您服务。 5剂。服法:药煎三次,分早中晚温服。配合针灸:取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 二诊:双下肢能下床,拄拐杖行走,不用人扶,舌乃淡虚汗多,脉缓。上方加减: 治疗方法/用药处方/诊疗技术/经验,已屏蔽,需要了解,请联系服务中心,以便我们为您服务。 7剂。服法:药煎三次,分早中晚温服,配合针灸。 三诊:病人行动自如,双下肢完全恢复,行动如常人,以虎骨木瓜酒二瓶以善其后。 按 本例证属素体不足,感受外邪侵扰,造成阳气虚损,导致风寒邪客于经络,使之下肢无力造成瘫痪状态,舌质淡苔薄,脉沉细皆为阳虚,表伤之象,故以麻黄、桂 枝、防风、杏仁、干姜辛温解表,宣通肺气,川萆、防已利湿化浊,配少量制乳没、当归养血活血通脉,配牛膝活血利关节引药下行,生干姜助桂枝温,协人参、当 归,甘草益气调和诸药而治本。二诊以生麻黄、生桂枝均炒炙减弱其燥性,续以温通血脉,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加白芍调和营卫养肝阴,加制乌头协助参芪振奋脾 阳,补肾阳不足,诸药合用可过表里兼治之效。 半身不遂案 半身不遂:左侧或右侧上下肢瘫痪,不能随意运动的症状,常伴有瘫痪侧面部口眼喎斜,日久则有患肢枯瘦,麻木不仁之表现,多为中风后遗症。 “半身不遂”,《内经》称为“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1、孙××,男,44岁。患者一月前某日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生右半身不遂,并伴有失语,自汗,遗尿。立即送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仍有半身不 遂,失语,遂特邀中医治疗。舌质暗,苔白滑,脉弦涩。辨证中风不语,半身不遂。方用本方治疗:麻黄、桂枝、党参、甘草、干姜、生石膏、当归各9克,川芎 4.5克、杏仁4.5克。水煎服分二次。三剂。 二诊:服上药后,上下肢稍能活动,下肢好转更著;能发单字音,唇音多于舌音。脉舌同上。继用上方,再服三剂。 三诊:又服上方三剂后,已能开始下地试走,发音也较前好转,能发三到四个字的连续音,脉弦而不涩。继用上方,再服六剂。 四诊:服上方六剂后,经别人搀扶可步行300至500米,上肢能自动屈伸肘活动。但仍感无力,发音较前清晰有力,遂改方调养。(《古方今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2、病某,年70多岁。素用肩背不适,上臂痛,某日右肩发硬去按摩,突然发现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经医治4-5天无变化。右脉洪大。给予续命汤4-5天。半身不遂和语言障碍皆减轻,十天后可扶拐步行。 3、病某,64岁,男性。高血压已多年,半年前卒中一次,经住院治疗而好转,四日前出院,左半身肢体麻痹,自觉头重脚轻,腹胀,腰痛,体壮面赤,腹部膨 隆,心窝部有抵抗感,血压210/95毫米汞柱。给予续命汤3剂后,左侧肢体活动好转,10天后,能作一般活动。一月后,可乘车外出,引起友人惊讶! (以上二例引自《古方今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 余国俊 张x x,男,36岁,农民,1986年10月24日诊。 病史摘要患者素来体健,偶感外邪,发热,头痛,体倦,咳嗽。曾间断服用中、西药物,诸症已经缓解,未尝介意。谁知于丑4天前使用压水机抽水时,渐感双下肢 酸软、麻木,约4小时后双下肢完全失去知觉(神志清楚),伴小便不通。急送当地县医院。西医抽取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含量及白细胞增高,遂诊断为“急性脊 髓炎”。立即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对症治疗;同时配合服中药,曾用过大秦艽汤、三痹汤各3剂,补阳还五汤4剂,疗效不 佳。刻下双下肢仍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动排尿,大便艰涩。 因患者转院困难,家属仅带来病历,要求我室开一方试服。 根据以上病史,中医诊断为“风痱”。予(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 30年代,江尔逊导师初学医时,有唐x,男,年5旬,体丰,嗜酒。一日,闲坐茶馆,忽然四肢痿软,不能自收持,呈弛缓性瘫痪而仆地,但神清语畅。诸医不知 何病。江老的业师陈鼎三先生诊之曰:“此病名为风痱,治宜(古今录验)续命汤”。服原方1剂,次日顿愈。那时候,市售食盐为粗制雪花盐,含氯化钡较重,不 少人长期食用后,往往突然四肢瘫痪,世人不解其故。陈老亦授以此方,效如桴鼓,活人甚多。 1950年,有乔x,正当盛年,一日,忽然双下肢动弹不得,不痛不痒,卧床不起,急请江老诊治。江老投以此方,服2剂即能下床行走。 1965年8月,江老使用本方配合针刺,抢救成功1例风痱证。患者,男,18岁,患“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除了上下肢麻木,不完全瘫痪之外,当 时最急迫的是呼吸、吞咽十分困难。西医在抗感染、输液及维生素治疗的同时,不断注射洛贝林、樟脑水并吸氧进行抢救,前后救治6天,患者仍出现阵发性呼吸困 难,呈吞咽式呼吸,有气息将停之象,时而瞳孔反射消失,昏昏似睡,呼之不应,全身深浅反射均缺失。西医遂断其难以救治,多次叮咛家属:命在旦夕。家属亦电 告家乡准备后事。但为遂家属要求,以尽人事,才勉邀江老会诊。江老亦投以本方,配合针刺。仅服药1剂,危急之象顿除;守眼5剂,诸症消失。继以调补气血收 功。 我们治疗本例风痱,便是师承陈鼎三——江尔逊经验,取得了预期的高效,不存在偶然和幸中的因素。 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 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 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 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 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 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摘自《名师垂教》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70.·小续命汤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