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证治疗常见病从感冒说起

 学中医书馆 2015-02-23

 六经辨证治疗常见病从感冒说起(供学习圆运动解惑用)                                                          

发了个伤寒论的书,没想到版主给加精了,现在我给个简化版的伤寒论,估计大家100%能看懂,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对比圆运动和伤寒论的关系。圆运动里面是用六气来论经方的,里面也适当的穿插了阴阳虚实的概念。里面的病症描述如难理解可以在我分享的倪海厦的书。希望大家理解好这个简化版本的10几个方子,及里面的药的作用,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深入进去,每味药的作用都对比下倪海厦的书,在看下圆运动的书,相信你会豁然开朗。
下面我提示几个关键字或者几个简洁的概念,大家带这些去深入理解圆运动的六气含义。(大家可以从网络上找论述,有些是我抄别人的,有些是我自己的理解。)
1.阴虚-》阳亢-》阳虚-》阴实
2.气成质则不能生克。(成质就是癌症,肿瘤之类的东西了)
3.整个伤寒论六经之组织,事实上如内容六瓣之一橘。荣卫如表皮,三阳腑三阴脏如里瓣。初病在表皮,汗出则病解,在表不解,里瓣乃病(摘自圆运动)
4.什么是荣卫
5.脏为阴,阴内藏阳。
6.阳不入阴,阳则外泄。
**********************************************************************
注意:以下过程可能并发,比如太阳和少阴病同时并发,但这个简化版的不详细论述了,以免太复杂影响大家深入了解。
*********************************************************************
(六经辨证治疗常见病从感冒说起)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 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 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 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 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 
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姜2片  大枣3枚,小儿分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如果此时再出现呕吐的就在上方加姜半夏6 
葛根汤加半夏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姜2片  大枣3枚,姜半夏6,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太阳表症一般在身体上停留一个周。 
如果表症超过一个周。 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你自己的正气(免疫系统)把感冒解掉了, 一种是感冒向里传了。 
疾病传变 
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少阳, 一是入阳明。
少阳病 
进入少阳,也就是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 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 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应用指征 
如果是往来寒热, 头痛, 恶心呕吐, 但是大便很好很正常, 则说明疾病没有传到阳明就则服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柴胡 6 党参(或者人参)6  半夏6  甘草7  黄芩4  生姜3片 大枣3枚,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两次服用。 
大柴胡汤应用指征 
除具有小柴胡汤证外,如果便秘,说明热如阳明,也就是少阳阳明合病则服用大柴胡汤。少阳症再往里传就可能传阳明或者到阴经了。 
大柴胡汤 
柴胡6 黄芩5  半夏7  生姜3片  生大黄5  大枣3枚  枳实6  白芍4,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二次服用。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进入你的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 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胃内停积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 
生大黄6生甘草7 
十二指肠停积 
如果有东西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用调胃承气汤。炙甘草, 大黄, 芒硝,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6, 大黄6, 芒硝6 
小肠停积 
小肠为相火之腑。 
饮食堵在小肠,病人小便都是黄的, 因为堵在小肠, 大肠里面没有东西, 所以不断的放屁,没有大便出来, 就用小承气汤把小肠清干净。 
小承气汤 
大黄 6 枳实 6 厚朴6 
白虎汤 
知母6  石膏25  甘草15  粳米一撮,小儿分四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出现阳明病,就食积大肠里面, 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 因为大肠里面都是燥粪,就用厚朴, 枳实, 大黄, 再加上芒硝, 就便成了大承气。芒硝能够软坚, 把干燥的大便软化开来,大便干结难下,这时就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生大黄6  芒硝6  厚朴9  枳实6,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阴病 
心肾阳虚的人胃阳脾阳不足,寒邪直中太阴如骑摩托车或吃冰块雪糕,会出现腹泻,这时用附子理中汤加生姜,或者生姜红糖汤来治疗。 
附子理中汤 
党参12生白术12茯苓12生甘草12干姜25川附子10生姜7片,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小儿分四次服用。 
生姜红糖汤 
生姜100克切成碎末加水适量烧开然后兑入红糖50克,频频当水喝。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细说太阴病 
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 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 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饮食, 胰脏管味觉。 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 如果脾弱不能治水, 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 
太阴病病没有治好, 则进入少阴。 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 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 必定是晚上失眠, 睡不好。或者二便失常, 有时下痢, 有时便秘。胸闷, 胸痛, 手麻, 四肢麻。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用四逆汤汁治疗。 
四逆汤 
附子12干姜12炙甘草15。 
少阴病烦躁失眠用黄连阿胶汤来治疗。 
黄连阿胶汤 
黄连6  阿胶 6(烊化) 黄芩6  鸡子黄一个  白芍7 
厥阴病 
到了少阴还没治好,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叫做厥阴病。 厥阴症就进入肝脏, 还有心包经。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倪海厦医师说过太阳病直中厥阴就会出现丙肝,西医至今对这种病无能为力,其实就是寒毒由表直接入肝脏,用麻附辛之类的药驱邪外出的过程病人在恢复之前所出现的症状都是感冒症状。因为从厥阴, 一路治疗回去, 到了太阳症,也就是出现发热,尤其是高热 病就好了。 临床上很多都是这样治好的, 从厥阴到少阴, 少阴到太阴, 太阴到少阳, 少阳到太阳, 症状是往回走的

用伤寒论六经辩证理论指导现代健康养生实践

 

中国4050健康公益工程办公室专家组  刘耿铖

 

现代健康养生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运用中医辩证理论,为亚健康人群提供精准的养生、保健、康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所谓辩证,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体质和疾病的类型,做出准确判断,然后依据判断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达到康复的目的。辩证是对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进一步总结归纳,是对疾病本质的探索过程,也是中医指导临床的最关键环节。

中医辨证的理论体系有多种,有阴阳辩证、气血辩证、八纲辨证、六经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其中六经辩证是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论》中提出的辩证体系,是经过数千年临床实践证明的疗效卓著的辩证体系,是攻克中医内科一切疑难杂症的利器,比其他各种辩证体系更加有效。

 

六经辩证的基本内容

伤寒论六经辩证体系,就是把疾病分为六大类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也就是说,所有的内科疾病,都可以分为上述六大基本类型,当然有的患者可能是其中两种或者三种疾病一起发病,是比较复杂的情况。但无论怎么说,都不会超出这六种疾病的范畴。(当然,这里的六经病不同于现代医学上的疾病的概念,实际上是指证型、病机的分类。)


 太阳病——病位:身体体表


 阳性病


 少阳病——病位:半表半里(即气机病)


 阳明病——病位:身体内部


 六经病


 少阴病——病位:身体体表


 阴性病


 厥阴病——病位:半表半里(即气机病)


 太阴病——病位:身体内部
 

 

 

 

 

 

 

 

 

 






 

这六大类型的疾病,按阴阳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阴性病(三种: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阳性病(三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所谓阴性病,就是指身体功能不足的疾病;阳性病,就是指身体功能相对比较旺盛的疾病。

按照病位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表证(病位在体表的疾病,包括太阳病、少阴病。)、里证(病位在身体内部的疾病,包括阳明病、太阴病。)、半表半里证(病位在表里之间的疾病,也就是气机病。包括少阳病、厥阴病。)。

所谓太阳病,就是病位在体表的阳性病。一般是身体阴阳相对平衡的人,或偏于阴虚的人,外感病邪之后,正气趋表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的一种疾病状态。太阳病的基本特点是发热、恶寒、脉浮等等。当然有很多小的分类,适合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所谓阳明病,就是病位在身体内部的阳性病。一般是体质偏于阴虚的人,外感病邪传里所致。特点是大热、恶热、大汗、脉洪或大便不通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热性病,身体功能处于亢奋状态,全身热像弥漫,而不是身体局部出现热像,不怕冷,反而怕热。

所谓少阳病,就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性病,也就是在表、里之间的疾病。如果病位不在表,又不在里,那么就是处在半表半里。少阳病的特点,就是身体功能尚可,发热,但热像不是全身弥漫的热像,而是局部热像,寒热分布不均。广而言之,身体一切气血分布不均、寒热分布不均的疾病状态,包括往来寒热(即寒热的时间分布不均),都属于少阳病。

上述三种阳性病,简称三阳病,共同点在于,患者身体功能尚可,正气尚足以与病邪抗争。三阳病一般较急,病程快,但病愈过程也相对较快。

所谓少阴病,是病位在体表的阴性病。一般是体质偏于阳虚的人,外感病邪之后,正气无力趋表抗邪,正邪交争于表但程度不激烈的疾病状态。少阴病和太阳病属于相对的概念,与太阳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怕冷严重但不发热,身体功能相对较弱。

所谓太阴病,是病位在身体内部的阴性病。一般把太阴病理解为消化系统功能虚衰的疾病,但实际上,身体整体虚衰而没有任何局部热像的疾病,都属于太阴病。太阴病和阳明病属于相对的概念,即身体整体功能一派虚衰、虚寒之像,没有局部热像。

所谓厥阴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性病,也就是病位在表、里之间的疾病。厥阴病和少阳病属于相对的概念,病位一样,也属于气机不畅的疾病,即身体气血、寒热分布不均,但身体总体功能偏于虚衰的疾病状态。也就是说,身体阳虚、虚寒明显,但有局部热像的疾病状态,就属于厥阴病。

 

现代社会中慢性病基本都属于三阴病

阴虚体质,即阴液相对不足,但功能相对较强的状态。所以阴虚体质发病,多呈现功能相对亢奋的状态,也就是表现为三阳病的居多。

阳虚体质,即阳气相对不足,功能相对不足,但阴液相对充足的状态。所以阳虚体质发病,多呈现功能相对虚衰的状态,也就是表现为三阴病的居多。

阳虚,是一种基本的身体状态,即身体功能普遍虚衰。因此,阳虚体质者,从五脏六腑上讲,应该是五脏六腑都功能虚衰,都阳虚。绝对不存在这个脏腑功能虚衰,那个脏腑功能亢盛的情况。但是,脏腑功能虚衰的程度可以不同,比较薄弱的脏腑就比较容易显现出症状来。我们根据显现出来的症状,来判断某人是肾阳虚、某人是肺阳虚等等。但实际上,这只是说他阳虚症状最明显的脏腑是什么,不是说他其他的脏腑不阳虚。实际上其他脏腑也肯定是阳虚的,只是表现不那么明显而已。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肝胆是负责全身气机条畅的脏腑,肝胆功能虚衰,则气机运行不畅,气机运行不畅,久必化热,气郁在哪里,哪里必然呈现热像。所以,肝胆阳虚,即肝胆功能虚衰,其表现与其他脏腑不同,肝胆功能虚衰,往往会表现出郁热,即局部热像。所以,阳虚患者出现局部热像的比比皆是,但一定不要把这种热像与阴虚之热联系起来,这是完全不同的病机。

因为现代人的体质,多属于阳虚,阴虚极为少见。所以,在发病状态上,一般发为三阴病的居多。尤其是中老年,4050群体所常见的各种慢性病,绝大多数都属于三阴病。

三阴病中,少阴病属于表证,阳虚体质外感寒邪之后,一般发为少阴病。这种情况下的少阴病可以属于急性病范畴,如我们常见的感冒、支气管炎等等。但也有些慢性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慢性鼻炎等等。

大多数慢性疾病,包括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等,都属于太阴病、厥阴病的范畴。不管现代病名是什么,只要属于全身虚寒、没有任何局部热像的慢性病,都属于太阴病;如果全身基本状态属于阳虚、虚寒,但又有局部热像的慢性病,都属于厥阴病。

现代人阳虚体质虽多,但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等等诸多原因所致,肝胆气郁的人比比皆是,因此呈现局部热像的人也比比皆是。这属于阳虚而呈现局部郁热的状态,也就是厥阴病。所以,现代常见的老年病、慢性病,多数都是厥阴病的范畴,其次是太阴病、少阴病。总之多为三阴病范畴。

 

 

慢性病康复的关键在温,兼顾疏经

三阴病的基本特点是身体功能虚衰,所以治疗的根本原则为温法。阳虚则寒,寒则温之。这是大原则。

三阴病都可以温。只要坚持温法,就可以治愈。但也有细微差别。太阴病为一派阳虚、虚寒的疾病状态,温法是最恰当的治法,一味温之即可。所以用温法治疗太阴病,会比较平稳地痊愈,一般不会出现好转反应。

少阴病为表证,坚持一味温之,内部功能增强,自可趋表散寒而病愈。但最好是温的同时,兼顾解表。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就是用温阳解表法。当然,伤寒论原文中也有忌灸、少阴热化等方面的论述,但那是针对古代阴虚体质较多的实际情况,现代人以阳虚居多,所以那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厥阴病为半表半里证,为气机病。即因为肝胆功能虚衰,气机不畅,而导致局部郁热的状态。厥阴病的根本原因是阳虚,所以要坚持温法;但厥阴病又有局部热像,因此要疏肝理气兼以清热。如果只用温法,只要坚持治疗,厥阴病也可愈,但过程会比较漫长,比较曲折,因为温法会加重厥阴病的局部郁热,造成好转反应,变证很多,患者很难坚持。温清并用,兼以疏肝理气,就可以比较平稳地改善治愈,好转反应较少。

4050健康公益工程常用的调理方法而言,温法主要是艾灸。艾灸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温阳方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清法和疏肝理气,我们有刮痧、拔罐、气血通和推拿手法,以及精油、药包等等产品,效果也是非常良好的。尤其是刮痧、拔罐等理疗手段,效果更为确切。这些手段充分、合理地结合运用,完全可以将三阴病有效解决。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上述理论,主要来源于现代中医大师胡希恕老师、刘渡舟老师,和清代医学大师、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先生。这些前辈对伤寒论的研究极为深入,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极大的贡献。我们对他们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就可以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体系,做上述的简明扼要的表述。这一表述,对中医临床和保健康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明清以来的温病理论,实际上是对伤寒论的阳明病的进一步发挥,清代郑钦安先生的“火神”理论,实际上是对伤寒论中太阴病的深入研究。但现在温病越来越少,温病派理论已经不足以指导临床。郑钦安先生的火神理论,治疗三阴病立竿见影,效如桴鼓,但好转反应甚多,在养生保健行业应用有一定难度。

如果我们从厥阴病入手来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则可以抓住目前绝大多数慢性病的实质,进而安全有效地进行调理,并收到良好的调理效果。这应该是我们健康产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技术关键。

按照上述理论的指导,中国4050健康公益工程、亚健康康复工程的事业就可以健康地发展,中国健康产业也可以健康地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