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伤寒证六经提纲

 maqianzi 2017-07-17

太阴经提纲

病证特点: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因:
按太阴以湿土主令,其经起足大指,循内踝入腹,上膈,挟咽喉,而连舌本。太阴为三阴之长, 太阳经病不解,营卫内郁,而阳明,而少阳,四日必传太阴之经。若脏阴素旺,则不拘何日,自经入脏。 入脏则必须温里,解表不能愈矣。仲景立太阴以及少阴之篇,皆入脏之里病,非四五六日之经病也。
辩证治疗:
表寒未解,仍以桂枝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
表已解而 里有实寒,以四逆汤主之。
里有寒而上有虚热,以黄连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未解而里实,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表寒郁而内生湿热,以茵陈蒿汤主之。
表湿郁而内生瘀热,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表里俱有瘀热,以栀子柏皮汤主之。

少阴经提纲

病证特点: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因:
按少阴从君火化气,其经起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贯脊上膈,入肺中,循喉咙而挟舌本。太阳 经病不解,自表传里,以至阳明、少阳、太阴,五日则传少阴之经。但传少阴之经,不入少阴之脏。此阳不 衰,阴亦非盛,阴盛则自经而入于脏,不化气于君火,而化气于寒水。盖少阴一气,水火同宫,病则水盛 而火负,故第有癸水之寒,而无丁火之热,阳亏阴旺,死灰不燃,是以脉沉细而好寐,身倦卧而恶寒也。 
辩证治疗:
表里俱寒,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
里寒而水盛,以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土败,以附子汤主之。
里热升而咽痛,以甘草汤桔梗汤主之。
里阴逆而咽痛,以半夏散及汤主之。
咽痛 而生疮,声不出,以苦酒汤主之。
咽痛而胸满心烦,以猪肤汤主之。
里寒而土虚,以吴茱萸汤主之。
里寒而水泛,以真武汤主之。
里热而有湿,以猪苓汤主之。
里热而有郁,以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阳微,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脉绝,以白通汤主之。
里寒而无脉,呕烦,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里寒而下利脓血,以桃花汤主之。
里热而液耗,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里热而水涸,以大承气汤主之。

厥阴经提纲

病证特点: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因:
按厥阴以风木主令,其经起足大指,循内跗,由内踝过阴器,抵小腹,上胸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 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太阳经病不解,日传一经,以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六日传于厥阴之经, 六日经尽矣。若但传厥阴之经,不入厥阴之脏,则经尽表解,自能汗愈。缘营卫郁遏,经脉莫容,既无内陷之 路,自然外发也。此虽传厥阴之经,而厥阴之厥热、吐利诸证,则概不发作。其诸证发作者,是脏病,而非 经病也。入脏则出入莫必,吉凶难料。阴盛则内传,而传无定日。阳复则外解,而解无定期。阴盛则为死机, 阳复则为生兆,厥热胜负之间,所关非小也。
辩证治疗:
里寒而吐蛔,以乌梅丸主之。
表寒而里虚,以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内有积寒,以当归四逆加吴荣萸生姜汤主之。
里寒而宜吐,以瓜蒂散主之。
里寒而有水,以茯苓甘草汤主之。
里寒而厥逆,以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阳郁,以通脉四逆汤主之。
里寒而上有浮热,以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里寒而上虚,以 吴茱萸汤主之。
阳回而里热下利,以白头翁汤主之。
阳回而里热有燥屎,以小承气汤主之。
阳复而里生烦 热,以栀子豉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