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绘画 登峰造极

 汉青的马甲 2015-02-27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璀璨夺目,而宋代绘画就是宋文化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写实的院体画和写意的文人画同台竞技、平等对话,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瑰丽的乐章。有研究者认为:"吾国画法,至宋而始全"。宋代绘画中的工艺美术造型、装饰与总体效果堪称中国工艺美术的典范,成为后世画家争相仿效的对象。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史正浩认为,宋代是我国文化艺术最鼎盛的时期,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外,宋朝的历代皇帝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优秀的文化艺术素养。宋代帝王喜好书画,广泛笼络优秀画师汇聚于皇家画院,并设立国子监画学培养绘画人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的喜好必然带动社会风气的走向。在此影响下,宋代绘画创造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宋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均达到了难以超越的艺术高度。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纵观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脉络,历代绘画的发展各具特色,尤其宋代绘画,由于继承了隋唐、五代的风气,世俗的绘画脱离了宗教的羁绊而得到独立的发展。史正浩说,宋代绘画成就斐然,对后世美术发展的影响巨大,一直为美术界所瞩目。宋代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山水、花鸟各科经历了长期的积淀,技法趋向纯熟。纵观宋代绘画的发展,有一大特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工匠绘画达到巅峰的同时,文人画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苏轼、米芾父子等文人画家。

北宋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保持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的繁荣,除了吸引众多贵族聚集之外,还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量明显增长,绘画的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史正浩认为,宋人对于绘画的需求与利用,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超越前代的。绘画在文化传播领域、社会实用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宋人已经深刻认识到图画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南宋时期的史学家郑樵就在其《通志》一书中,辟出一部分专门论述图画的重要性。而南宋的另一位学者王柏,则在其著作《研几图》的序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图学中兴"的观点,认为宋代是一个图画复兴时代。

"市场的需要刺激了绘画艺术的繁荣,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使得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史正浩说,当时的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悬挂字画美化店堂,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不仅如此,当时还专门租赁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物品,供市民举办喜庆宴会所用。每到年节,还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北宋时,善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专画楼阁建筑的赵楼台、画婴儿的杜孩儿,在汴京都享有盛名。宋代由于手工业的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出现了汴京、临安、平阳、成都、建阳等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从现存的宋金雕印的弥勒像、陀罗尼经咒、《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赵城藏》等可以看出当时版画的发展水平。

市场需要刺激了宋代民间绘画艺术的繁荣,而宋代宫廷绘画的中心是皇家画院。早在五代时期的西蜀和南唐就已经设置了画院,把天下画画有成就的人聚集在画院专门给皇帝作画。宋代不仅保留这一设置,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还在国子监中开设画学,以考试的形式为皇帝招纳画师。宋代多数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装点宫廷、图绘寺观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在绘画上具有较高修养和技巧,重视联络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收集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由于皇帝的重视,宋代画院空前繁盛,画院画师们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被人们称为院体画。而宋代院体画的产生离不开翰林图画院。

宋代画院中流行的创作理念是精细观察和巧妙表现。史正浩认为,宋代院体画特有的重形神、讲法度、设色富丽雅致的风格是由当时的时代精神所决定的。这种时代精神,简单来讲就是对于理性的追求。宋人对于理性的追求,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现在绘画创作上,就是画家们注重观察生活,讲究画理。表现在作品风貌上,就是构图巧妙,描绘细致生动。传说宋徽宗可以分辨出春夏秋冬四季早晚的月季花蕊的不同,还知道孔雀登高先迈哪条腿。这种追求细节的风气连皇帝都苦心追求,大肆倡导,毫无疑问形成了院体画特有的工细巧整、富丽雅致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发展到宋代,已经出现了融合诗文思想的写意画、文人画,显示了文艺内部门类的渗透与融合,言明了宋代诗、文、绘画等内部门类整体性的倾向与特征。史正浩说,在中国绘画史上,经历过漫长的以准确再现客观物象为追求的时期。到了晋代,顾恺之在写形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观点,要求画出事物的内在神韵。这种"以形写神"的绘画发展到宋代,在达到成熟的同时开始出现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文人画的兴起。

宋代是一个文化盛世,是文人的黄金时代,因此从政治、经济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文人的印记。所以,在这个院体画高度发达的时期,文人画也在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种平分秋色的状态。史正浩说,文人画是区别于工匠画的一个概念,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语言。文人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娱乐性,是文人以消遣为目的的绘画。二是精神性,画中蕴含了文人的各种情怀。三是不强调形似,重视神韵。四是强调用笔,追求笔墨趣味。

文人画的创作思想是随着苏轼的一句"吴子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于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而来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成了文人画最初的超出物象之外对意境的追求。把文学中的意境带入绘画是文人们特有的审美习惯。作画不再拘泥于物象形似而是求神似,而神似不仅仅是所描绘对象的神态,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精神气度。"文人画,不讲形似,只讲神韵、情趣。"文人画的代表作者为苏轼、米芾、米友仁等,苏轼喜作枯木怪石,画竹学文同。米芾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意似便已";米友仁继承父风,世称"米派"。宋人在遵循法度的同时又不失潇洒的文人风姿,奠定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除了文人画外,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在宋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北宋末,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所绘开封景况,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描绘对象的民间人物画,生动记录了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平民生活。这种平民化的风俗人物画,突破了以往以帝王、圣贤、贵妃为主的人物画局限,摆脱了"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如表现田家婴戏、村童闹学、山樵村牧、耕织货郎、七夕夜市等题材的作品,被后世固化为中国人物画表现太平盛世的永恒题材。宋代重视文化,不重视武力,因此,宋代的宫廷画家还努力描绘世上和平美丽的一面,花鸟画进入黄金时代,产生了最好的山水画。如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等。

宋代绘画的发展盛况充分展示了当时鲜明而又风貌独特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折射出市民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的情景。宋代虽然在军事上并不强大,但文化艺术却是兴盛的,充满着自由气氛。宋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所创造的高峰,是后世难以企及的,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绘画是值得我们永远追寻、学习的优秀典范。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