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蛔厥证

 学中医书馆 2015-03-01
三、厥阴寒热错杂证:
寒热错杂包括寒热互结和上热下寒。
(一)、蛔厥证(乌梅丸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解词:(1)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厥冷。
        (2)蛔厥——因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3)脏寒——指脾脏虚寒,实为肠中虚寒。
        (4)须臾——指很短的时间。
        (5)食臭——饮食的气味。
提要:辩脏厥与蛔厥及蛔厥的证治。
语译:伤寒,脉微而手足逆冷,病至七八日,从手足逆冷发展至周身俱冷,并且躁扰没有安宁之时的,为真阳大虚,脏气垂绝的脏厥危侯,不是蛔厥。蛔厥除四肢厥冷外,当有吐蛔史,且病人时静时烦,是因脏腑虚寒而蛔虫趋温避寒,向上窜扰,故发烦;蛔虫不动不扰时则又烦止而安静。进食时,因蛔虫闻见饮食气味而向上窜扰,则病人又出现呕吐而烦躁,若素有蛔虫史的病人常伴有蛔虫吐出。蛔厥证,用乌梅丸治疗,此方亦可治疗久利。
分析与鉴别:
1、脏厥:
脉微而厥——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肤冷(周身冰冷)——脏腑阳气虚极,脏腑组织肌表皮肤失于温养。
躁无暂安时——内脏阳气欲绝,阴寒内盛,无阳相争,故无安时。
脏厥病机:真阳将绝,脏气衰败。
从原文看,脏厥的判断主要有下几点:
(1)、脏厥全身衰竭,精神不佳;
(2)、病程病史较长,无吐蛔,便蛔虫史;
(3)、精神状态表现为持续躁扰不宁(躁无暂安时);
(4)、病机属纯阴无阳,预后不良。
2、蛔厥:因蛔虫内扰,有时作时止的特点,且常有吐蛔史。
厥——蛔虫因寒而动,上入胆道,腹痛甚而致厥。
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脾虚肠寒,蛔虫不安其位,内扰上窜,产生剧痛而烦躁不宁。蛔动则烦,蛔静则止,蛔动止不息,故烦静时作。
得食而呕又烦——得食则蛔动更甚,故心烦、呕吐、腹痛又作并加剧。
注:郝万山说:现代怎样理解蛔虫扰动,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我觉得有可能是病人在热病之后,出现上热下寒,胃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上热下寒的病人,一看到饮食,胃肠的条件反射可能太强烈,以致胃肠蠕动失调,人就会感到胃中有些嘈杂难受。我觉得,这种“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有可能是在外感病之后,胃肠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常自吐蛔——脾胃虚寒,胃失和降,蛔因气逆呕吐而出。
可兼见:腹痛剧烈,大汗淋漓,面白唇青。
从原文看,蛔厥的判断主要有下几点:
(1)、四肢虽厥,周身皮肤不冷;
(2)、有吐蛔虫史;
(3)、病者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须臾复止。
脏厥、蛔厥鉴别:
蛔厥—手足逆冷—蛔虫扰动—仅四肢发凉—兼静而复时烦(有蛔虫史)。
脏厥—手足逆冷—脏阳虚极—兼周身冰冷—兼躁无暂安时(有久病史)。
蛔厥辩证要点:1、有吐蛔病史;2、以腹部、胃脘疼痛为主,且时作时止;3、手足厥冷常在痛剧时产生,痛减或痛止时消失;4、进食后随即发生疼痛与呕吐。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微火炒至油质渗出),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撏筛(分别捣碎,筛出细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撏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进食之前)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乌梅醋渍————安蛔止痛————蛔闻酸则静
        辛姜桂附归椒——温散中下之寒——蛔得辛则伏
        黄连、黄柏———苦清上焦之热——蛔得苦则下
        人参白蜜米粉——补益脾胃————蛔得甘则动。
        诸药合用,酸苦辛甘相合,温清并用,滋阴温阳,扶正祛邪,安蛔止痛,为治疗厥阴寒热错杂之主方。
应用要点:       
1、本证诊断指标以腹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或不温,腹泻便溏,吐蛔便蛔,食欲不振,舌淡红或红,苔薄白黄或薄黄,白厚腻,黄厚腻,脉沉、弦、细数、迟、紧、滑等,病机以寒热错杂、虚中夹实者。
2、本方中乌梅用量宜15-30g,干姜、附子、黄连、花椒各5-10g,黄柏、桂枝各10-15g,细辛3-5g,当归、党参各10-20g。多可取汤剂口服。
3、进食之前服。
4、本方只能安蛔,不能杀虫,待腹痛缓解后,另用驱虫之剂以根治。
5、本方治慢性结肠炎属寒热错杂者,疗效较好。
郝万山说:现在有蛔虫的病人渐少,但在热病之后,胃肠蠕动功能失调,也有可能出现一见到食物就出现胃脘嘈杂,心中烦躁,稍事休息就可继续进食的现象,是否可用乌梅丸治疗呢?我就遇到一15岁男孩,因急性扁桃体炎高热数日,热退后出现中午放学感腹中饥饿,一旦闻到饭菜的香味,胃中即嘈杂不适,口中如吃酸梅,唾液大流,此时并不能马上进食,要休息1-2分钟才能进食。他没有吐蛔史,只有类似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我按上热下寒证给乌梅汤7剂,诸症消失。所以用乌梅汤治疗得食而烦,须臾复止,有蛔虫的,就叫蛔厥,没蛔虫的,就叫上热下寒就可以了。
现代应用:本方主要用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其次为慢性菌痢、慢性肠炎结肠炎、及痛经、经闭、癫痫等疾病,病情表现为寒热错杂、气血紊乱、阴阳不相顺接,病变与肝有关的疾病。
案例94——蛔厥(胆道蛔虫症):
忆1979年余在桑坪卫生院工作时,病房收治一胆道蛔虫患者张某,男,11岁。以阵发性剑突下剧烈绞痛,痛时翻滚不已,大汗出,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每次发作持续约半小时,发作后如常人,一天发作10余次,经治医生给于抗感染、解痉止痛、驱虫、大剂量V-C针静推等措施,病情仍不缓解。余见经治医生苦无良策,毛遂自荐可用中药一试,经主治医生和患者同意后,遂书乌梅汤加苦楝子15g,元胡10g,白芍30g,甘草10g,使均子15g。水煎服,2剂。服一剂,发作次数减少,二剂服完,痛若失,患者感觉效好,又服2剂巩固疗效。5年后见其父问其情况,言愈后未发。
按:乌梅汤治胆道蛔虫症(蛔厥症)确有良效,然亦须根据病情加减化裁,不能固守成方,否则效亦不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