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高血压病证治

 春满庭苑 2015-03-03

笔者曾著有《高血压病证治心得》发表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上,通过临床观察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今对高血压病再谈一点个人体会。

1、肝热血瘀是高血压病的最主要的病因病机。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肝热血瘀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肝热导致阳亢,而出现头晕、头痛、头胀、耳鸣等症状,热极生风,阳亢风动,可以出现肢体麻木,言语蹇塞,重者导致半身不遂,中风不语。高血压病患者,舌质多见紫暗或舌质偏红,舌有瘀斑,舌红是肝热的标志,舌质紫暗是血瘀之明征。脉多见弦滑数有力,结合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弦滑有力的脉象是血管硬化的象征,必然存在血液循环方面的障碍,血脂、血液粘稠度增高,这便是血瘀的征象。古人也认识到肝阳眩晕与心悸、胸痹、中风有一定关系,高血压病程较长,久而血阻心脉及脑络,可导致心悸、胸痹、中风的发生,这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生存的质量。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但不能因此认为:有遗传倾向的人一生下来便是高血压病患者。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情绪的好坏,饮食习惯等生活的调养对高血压病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调理得当,即使有遗传因素存在,终生也不会患高血压病。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病初期多肝热血瘀之实证,中期多阴虚阳亢兼血瘀,属本虚标实之证,后期阴阳两虚而以阳虚为主,兼阳亢血瘀为患,此期多有下肢水肿,胸闷、胸痛,合并有冠心病,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发生。

2、阳虚血瘀是高血压病的最终结果

高血压病日久必然导致阴阳两虚,而以脾肾阳虚为主,出现下肢水肿,胸闷、胸痛、气喘等冠心病、心衰等临床表现,或发生中风偏瘫,这些并发症的出现预示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治疗方向就要发生改变,治以温阳补肾,活血化瘀为法。不要有这种看法,热性的温阳药会升高血压,中医治疗重在辨证施治,有是证,即用是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整体功能调节正常后,血压自然下降。现在市场上的桂附地黄丸(或者叫金匮肾气丸)的说明书上标明高血压患者忌服,中成药品按西药的说明书要求去书写,失去了中药特色,也误导了病人,简直荒唐,我敢说,写这个说明书的人肯定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夫。我们真正的中医大夫谁又能说肾阳虚的高血压不能服用桂附地黄丸呢!

3、活血化瘀应贯彻高血压病治疗的始终。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高血压患者有舌质紫暗,肢体麻木、偏瘫者应该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但即使没有明显的血瘀征象,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起到治本作用,肝热明显者配合清肝平肝药物,阳虚者配合温阳补肾药物,而活血化瘀要贯彻于治疗的全过程,临床经验表明,这样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更稳定,可以从根本上治愈高血压病,防止冠心病、脑中风的发生,对合并有冠心病、脑中风者可以减轻病情,以至达到最终痊愈的目的。

4、教科书上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临床实际。

一般教科书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分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痰浊中阻型,分别选用天麻钩藤饮、左归丸、右归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认为风火痰虚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某中医药高校编写的“高血压病”一节将高血压病分为风阳上亢、风痰上扰、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分别选用天麻钩藤饮、黄连温胆汤、复方首乌汤、二仙汤、桂附地黄丸加减。提到高血压病与心悸、胸痹、中风有一定关系。认为首先要分清虚实,一般早期多以标实者多主,为风阳痰火偏盛,治以息风潜阳,清火化痰,中期多以本虚者多主,为肝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后期多阴损及阳,又需注意助阳,阴阳双补。所有这些认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忽视了高血压病首先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与血液循环有极大的关系,血瘀作为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存在贯穿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比如说到痰浊中阻的情况,临床并不多见,即使在有痰浊存在的情况下,血压也不一定升高。不能认为化痰浊而不平肝潜阳,不去清肝热,不予活血化瘀而能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我个人认为,书本上的理论与临床实际是有差别的,不能照本宣科,比葫芦画瓢,要善于思考,用心领悟,临床体验最为宝贵,因为中医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医学,首先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由理论指导实践,这样循环下去,推动着中医学的蓬勃发展。

5、高血压病降脂及降压药的选用

1)糖灵脂:五灵脂分糖灵脂和灵脂米,而以糖灵脂效果突出。糖灵脂以粒小色黑油亮,硬结成块,无杂质者为优。糖灵脂以活血化瘀,逐瘀通经见长。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糖灵脂善化脂浊而具有良好的活血降脂作用,笔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症时常用糖灵脂配合水蛭、三七、大黄,效果突出。高血脂是高血压的基础,所以降脂治疗十分必要。

2)决明子:决明子性凉味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中药药理研究证明决明子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及降压作用。高血压患者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否则不利于血压的稳定,笔者临床常用决明子配大黄以加强泻肝通便降脂作用。

3)生山楂:山楂味酸甘温,功能消食化瘀。中医传统认为山楂以消肉积见长。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也已经证明山楂含有脂肪酶,可以促进脂肪分解而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此外,山楂还具有扩血管,扩张冠状动脉,强心作用。

4)辽五味:五味子有山五味、辽五味之分,而以辽五味为上品。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功能滋肾助阳,收敛止泻,敛汗固脱。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五味子能调节血压的高低,血压高者可使血压下降。并对氧自由基所导致的心脏损害有保护作用。能增强冠脉血流量,减轻心脏损害,保护心肌,改善血液循环而具有强心作用。一般来说,味酸的药物及食品皆能收缩和软化血管,软坚散结,降低血脂,降低血压。五味子和山楂、陈醋一样味酸而具有良好的降脂降压作用。而且,五味子善补气、补肾、纳气、固脱,对体质虚弱,气虚、肾虚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用之最当。

 参考资料:

1、  王本祥编著《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月第一版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月第一版

3、  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内科临证备要》,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月第一版

4、  郝现军著《高血压病证治心得》,《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5、  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药学》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2月第一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