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談易之十一、十二

 zcm1944 2015-03-04

龚鹏程谈易之十一:阴阳交泰 大吉大利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龚鹏程谈易之十一:阴阳交泰 大吉大利

这是泰卦的象辞。泰是乾下坤上,地天交泰之象。虽三阴三阳,但其势並不均等。阴消阳长、阴去阳来,犹如春光,故俗语云“三阳開泰”。是个吉利的卦。

此卦有两个重点,一是天地交泰,一是阴去阳来。象传就是解释这两点。

万物皆有阴阳,但阴阳不是各自孤立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的就是阴阳互动。互动才能得到和谐,否则就会孤阳不生、孤阳不长,或畸阴畸阳,变成乖戾之气。泰卦之所以能泰,便是由于它“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为其志同”。无论天地之气运,抑或人事之关联,均能因阴阳交通而获得宁定泰平。

后来《管子·度地篇》说:“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或《庄子·田子方篇》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而成和而物生焉”,可说都是泰卦这句象辞的衍申。后世交通、交感等词语,亦均出自此。人与人的交往、物与物的交流、地与地的交壤、事与事的交接,乃至交际、交换、交会、交替等,重点也都在这个交字。《乐府诗集·唐祭太社乐章·肃和》曰:“九域底平,两仪交际”,所说亦即泰也。

我们中国人,若说宇宙存有之本体,那就指道,或把体讲成是阴阳之气。但存有不是静态的,存有必须活动才能形成世界。这活动,可用大化流行来描述,说它生生不已。但大化到底如何流行,又如何生生呢?其活动之状态就是交,阴阳交而万物生,天地交而万物成。交才能生,犹如男女交合交接方能生育子女。所以交是宇宙力动的原理,具有形而上学的意含。

人的行为是依循着天道来的,故政治上若上下不通,必然亦不能同心一德、和谐相处。象传强调“上下交而其志同”,即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也是中国政治学的原则。《易经》其实有许多地方在强调这一点。

至于阴去阳来,是由地天交泰说的。能交感交通交流交会,上下同风,自然阴渐消而阳渐长。阴消阳长,在人文意义上即代表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天地不能有阳而无阴,故人世也不可能只有君子而无小人。就是一个人的身上,也有阴暗的性格和光明伟俊的成份交错存藏于其间。因此,人之超拔与沉沦,关键方法并不在禁不禁欲上,因为禁欲(完全消灭阴)是做不到的。只能是阳长阴消或阳消阴长。发展扩充了人善的成份,人就越来越好;发展贪吝鄙俗的部份,人就会越趋下流。

人向上走,天地自然越来越开阔,那就是泰卦。若不然,越趋下流了,那可就变成了否卦。

否卦是泰卦的反面。坤下乾上,大往小来,乃阳消阴长之象,故象辞说:“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凡事否闭不通,人生也就完蛋了。


龚鹏程谈易之十二: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

龚鹏程谈易之十二: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同人卦,讲君子如何合同众人。所以后世把同事、同僚都称为同人,也写作同仁。

 这个卦是离下乾上,天底下有火在烧,故是光明之象。由卦象说,此卦六爻只有第二爻是阴,其他各爻均阳。上下卦的中爻正好一阴一阳,是一种最中正的配对,因此大吉。

但卦象本身的好不好,终究还须取决于人的作为。君子要想合同众人,就应效法此卦之卦象。首先要居中得正,如卦爻之六二、九五都居中得正那样。其次要能与众人相应和,这才叫做中正而应。

历来有许多道德先生,本人固然立身端正,但或方严迂阔,或谨饬不通人情,以致大家都望望然而去,不喜欢和他亲近。君子势孤,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这种情形还颇为常见。

碰上这种情况,大家往往就会劝这些端人君子说:“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别太认真,须略有些弹性,稍予宽容假借些才好。”

这类话,真君子是听不进去的,因为那是乡愿。随顺流俗,本非正道,岂可效尤?

那么,该怎么办呢?

记得《论语》载孔子论乡愿那一段吗?孔子说:一个人,若整个团体都认为他好,那他必是乡愿;只有好人称誉之、小人反对之,才是真君子。他这种讲法即本於《易经》同人卦。

君子要合同众人,让一个团体中充满向心力,可以合衷共济;自己中正,站得住、处事平,只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则是刚才说的,须与同侪应和。

应和不是应酬、不是和稀泥,而是象传说的:“天与火同人,君子以族类辨物”。族类辨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君子小人各得其所。对君子,应之以文明;对小人,应之以威武。好人、肯干事的,放到相应的位置,让他能发挥其光热与能量;不肖者、投机者、本领欠缺的,不使其冒滥名器和薪位。这样,一个团体内部才能真平和、真团结,越来越“文明以健”。

文明,是《易经》中常见的词语,如大有卦就说:“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文明,是文这种德性大明于天下的意思。要如此,须有刚健之魄力。因此同人卦与大有卦一样,均强调“乾行”,一种犹如天行健那般的刚健之气、勇行之力。有此行动力,何事不可为?所以说:“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秦汉以后,儒生大部份工夫都花在钻研书本上,苦注虫鱼,能知不能行。宋明以后,理学家力矫此弊,认为道德不是知识问题,应落实到身心实践上。但其行动力仍然不足,气力多浪费在嘴皮子上,讲说纵横,却多半能议不能行。到王阳明出来,虽提倡“知行合一”,终究没能扭转这种局势。何以故?刚健的生命力、行动力早已衰竭了。回看《易经》所说,真是令人抚膺长叹呀!

6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