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房至寶,河南三硯』系列之一 文人與硯最相親

 文化龙乡 2015-03-07

1122B1901.jpg

1122B1902.jpg

1122B1906.jpg

1122b1905.jpg

  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歷代文人雅士愛硯、詠硯、藏硯成為佳話。圖為宋、明古硯及現代澄泥硯。

  公元12世紀,宋徽宗一朝,是中國硯文化的華彩時期,當時大書法家米芾藏有多方名硯,其中一座是南唐李後主的歙硯,有大小山峰三十六座,層巒疊嶂,明暗相間,硯池中有天然水波紋,硯堂中金光閃閃,米芾得此硯,拜之為『兄』,親刻硯銘,即《研山銘》:『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雲,掛龍怪,爍電痕,下震霆,澤厚坤,極變化,闔道門。』米芾同時圖繪手卷一幅,不足一平方尺。

  2002年12月6日,米芾手卷《研山銘》被中國文化信息諮詢中心以2999萬元競得,這個價錢創造了中國古代書畫價格的最高紀錄。拍得者稱:『這個價錢是給米芾的,也是給這方名硯的。硯在中國文化中太重要了。』

  《研山銘》手卷在,硯已失傳。據史載,當年米芾為建造『海岳庵』,拿那方歙硯換了友人的一片宅基地,建成『海岳庵』,自號『海岳外史』。『海岳庵』好像砌在一塊硯臺上,『海岳外史』感覺也是整日坐臥於他的硯臺裡。

  如『米芾與硯』般的情感糾葛,不是特例。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被貶新疆時,多次上呈請求隨身攜帶一方舊硯,行前在硯首自題硯銘:『枯硯天嫌似鐵頑,相隨同出玉門關。龍沙萬裡交游少,只爾多情共往還。』身陷逆境中的他,懷揣的枯硯成為苦悶中的朋友和親人。所以古來中國文人與硯,『猶美人有鏡,武人有劍,一生最相親傍』。

  相傳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上有篆文:『帝鴻氏之硯。』這事確否不敢妄斷,緊隨其後者便有信史並實物佐證了。漢有石渠,晉有闢雍,唐有六螭,宋有抄手,明有伏犀,清有洞天一品,走出中國古代文明的一路壯觀;石硯、瓦硯、陶硯、澄泥硯、瓷硯、漆硯、玉硯、鐵硯、木硯,紛至沓來,在書房中站出五色燦然;硯工南唐李少微,宋之呂道人,清代揚州盧葵生與吳縣顧二娘,將頑石泥土變成精雅文玩。至於硯農、硯圃、硯齋主人、十硯先生等書齋寒士的儒風道骨以及李後主、宋徽宗、乾隆帝的浩蕩天恩,共同賦予硯以迷人的生命光澤。

  其間中原名硯亦不讓人後,黃河邊的澄泥硯位列『中國四大名硯』,深藏濟源太行山的盤谷硯,曾被韓愈譽為『文字之祥,君家其昌』。盛產於南陽方城的中國黃石硯,古名方城石,溫潤如玉,貯水不乾。記者走古虢州,爬太行山,登黃石山,下黃河灘,細究『河南三硯』的其來由自,管窺中國硯文化,看其有一脈相傳的風雅不斷。

  有詩人曾比喻說:『筆是文人的手臂,墨是文人的流思,紙是文人的天地,硯是文人的心石。』文房四寶,不離不棄。我以為最好的比喻還是晉代的王羲之先生,當年他見師傅管夫人有《筆陣圖》一文,不覺技癢,隨後也題了這樣幾句: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矛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將軍國大計托付給文房中的四件物事,王羲之未免言重。他大概真是那樣想的,面硯如守城池,想在精神上做一回主帥。

  這不僅是魏晉風度。超越單純的玩賞喜愛,有一種敬畏之情在內,畏是一種更深刻的愛,到了這個份兒上,硯於羲之,是圖騰。

  愛硯如何?

  黃帝的『帝鴻氏之硯』只是傳說,無從考證。學界公認的硯的起源,是『距今約八千年至五千年的石質研磨器演變而來』。

  早期的硯稱為研,『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古硯的樣式一點點變化著,慢悠悠到了漢代後,逐漸形成了較穩定的扁平圓形樣式,主要材質是陶質。唐宋以前,陶質硯一統文人書房的天下。到了宋代,成為中國制硯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階段。後世聲名大噪的諸多石硯,都是在這一時期成名躥紅。沈睡了不知多少年的石頭一覺醒來,驚訝地發現名流們競相在它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形制、樣式得以確立,制硯工藝走向成熟,新創了堪稱典范的抄手硯。談形、論質、評品的硯文化專著出現,深層次地確立了硯的文化地位。』學者、硯雕名家俞飛鵬說。

  明清時期,是硯雕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形成中國三大硯雕藝術流派的廣作(派)、徽派和海派。

  歷朝歷代都有硯癡,我們只挑宋代來講,因為『宋人愛硯之癡,藏硯之富,知硯之深,空前絕後』。

  公元975年,南唐李後主被宋太祖從金陵(今南京)押到汴梁(今開封),身無長物,僅持一方歙硯,詞人天性,硯是必備工具,必須研磨心血寫他的新愁舊恨。稍後的兩位大宋名家米芾和蘇軾,對好硯的佔有欲望,大大超出了必需。

  宋徽宗和蔡京在艮岳論書法,將米芾召來,令他『書一大屏』,指定用御案上的端硯。米芾兩眼放光,一揮而就,字如珠璣,滿堂喝彩,皇帝也很爽。米芾多聰明呀,馬上跪下溫柔地『要挾』:『皇上,這硯已賜給臣用過了,我沾染了它,不能再送回皇上的書房了吧……』徽宗大笑,將端硯賜給了米芾。米芾手舞足蹈,硯中餘墨沾滿了袍袖。宋徽宗對蔡京評論說:『米顛之名名不虛傳。』這個故事裡有濃厚的文人間(不單純君臣)相知相惜的情意,趙運用建立在高度文化修為的無限權力,將宋代打磨成硯史上的華彩樂章。

  米芾對硯很有研究,他的《硯史》記載了硯材26種,對其顏色、發墨等功能闡述精細、翔實。紀曉嵐在《四庫全書提要》中對它評價很高。

  長米芾14歲的蘇軾,一生愛硯玩硯藏硯,自稱『我生無田食破硯』,筆耕硯食,也是文人本色。有一次,他見好友張近家中有『龍尾子石硯』,欲以家傳古銅劍交換,可見愛硯勝過愛劍。張近夠哥兒們,願意白送。蘇軾也很夠份兒,就把銅劍送給了張近。

  蘇東坡還收藏有數方『多眼端硯』(端硯石眼是一種天然生長在硯石上,有如鳥獸眼睛一樣的名貴花紋),它們離開蘇東坡後,在世上流傳千年,每一方硯都有一段傳奇故事。其間最有名的一方叫『從星硯』,長方式,其色棕褐,右方刻有傳為蘇軾行書銘『月之從星時,則風雨汪洋,翰墨將此,是似黑雲浮空,漫不見天,風起雲移,星月凜然。軾』。硯背中間列柱六十三,柱上各有石眼,狀如眾星羅列。此硯被乾隆所收藏。

  宋代詞人徐似道,其俸祿大概不低,曾有餘銀准備買山,結果卻買了端硯,因為買硯的欲望沒有止境,那買山的事情便不知何時纔能實現,這是他捧硯在手時的嘆息。

  宋代文人不僅狂熱於硯,同時熱衷於所有的文房清玩,他們以獨特的生活情調,使林林總總的文房器物纖巧柔美,意趣濃厚。淡雅的色調,傳送出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態。

  宋代為什麼會有這種文化現象呢?這是因為中國士人的地位,至兩宋有一個顯著的改變。以世俗地主經濟為基礎建立起來的趙宋政權明確昭示『士大夫治天下』。這一治國方針的推行,使得宋代文官多,官俸高,大臣傲,賞賜重。宋太祖又要求本朝決不殺士大夫,文臣無掉腦袋的危險。『如此時代氛圍,自然培養出一個規模龐大的士大夫階層,他們與前代文人相比,文人意識更為自覺,他們的文化創造活動,也因此滲透著更為強烈的文人氣質。』學者馮天瑜在其專著中分析道。

  愛硯何為?

  硯,不過一方石頭而已(指的石硯)。為什麼會凝聚那麼多人的情感呢?

  咱們先還原一下古人書房的場景:明窗淨幾,爐煙裊裊,取一錠桐油澆煙墨,緩緩於硯上研磨,磨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墨成文成,援筆立就。這和現代人在電腦上寫東西場景不同,感受當是迥異。正如古人騎驢能寫詩,現代人坐汽車是寫不來詩的,心理上完全兩碼事。

  古人講硯有八德:『質之光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玲,體之厚重,藏之光整,磨之墨稠,文之豐蘊。』硯的實用功能是排在第一位的,石質太粗銼墨,過於堅細又拒墨即不下墨。銼墨者磨墨

  雖快,墨粒粗,墨色無光。拒墨者勞而無功,都不好。好硯則與墨親和而生滯性,磨之寂寂無響,下墨如生輕煙,墨汁細而稠。在這種硯臺上磨墨,那手感如用棍棒攪動黃膠,沈實膩走,有一股滯勁。好硯便能讓硯與墨親和到這個份兒上,這就是『質之光潤,磨之墨稠』。試想有這麼一方好硯臺,對於古代的文人,該有多重要。

  硯之質地,還講究撫摸起來溫潤如『小兒股美人膚』,小孩屁股想來大家都摸過,美人肌膚尋常人難得一見,更無由觸摸,想像中的美好在硯中找到了感覺。硯給人這樣美妙的手感,難怪愛硯的文人樂與硯共眠了。

  清代的書畫大家高鳳翰,蓄硯一千餘方,是歷史上少有的硯臺收藏家。他常常抱硯而眠,以至於冰廢右臂,後刻『丁巳殘人』紀之。民國著名報人林白水愛藏硯,他有一朋友張耕汲藏一方老坑西洞大魚腦硯(端硯名品),視若生命,每星期允許林白水到他家撫硯一次。林白水夜訪其家,入了座,張耕汲捧著這方硯從臥室出,陳設在小幾上,林白水可盡情撫摩。有一天晚上林白水到張家,主人已睡,趕緊起床,點燃一根蠟燭在小幾上,停了一會兒把硯臺抱出來,摸起來還是暖的。張對林說:『此君夜夜與吾共寢無虛夕。』

  石硯優美的天然材質,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要。僅從端硯中,古代文人品硯的目光就看到了青花、冰絞、火捺、魚腦凍、蕉葉白、胭脂暈等高貴的石品。這些青花很神秘:微細如塵、隱隱浮出,如塵翳於明鏡、如墨著於濕紙者可稱為絕品。魚腦凍則有另一番解釋: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能到這樣的程度就是無上之品。蕉葉白渾成一片,嫩淨如柔肌如凝脂。所謂胭脂暈,則是魚腦凍和蕉葉白之外有紫氣圍烘,艷如明霞。

  至於文之豐蘊,一方硯硯工的雕刻之美,硯上的刻字題銘,更是文化的自然顯露。所謂『或薄或厚,乃圓乃方,方如地體,圓如天常,點黛文字,耀明典章,施而不德,吐惠無疆,浸漬甘液,吸受流芳』。

  大隱隱於朝,小隱隱於野。其實古代文人無論小隱大隱幾乎都是隱於硯田的。文人若想出世的人生,固守一方硯臺是最方便的遁逃。

  今天,硯臺更多是作為收藏和鑒賞的對象,少有人拿它來研磨濡筆了,實用功能被『擱置』,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價值卻格外突現。但硯之為硯的本質特征並沒有消失,古今間隔和視角的變化,也不可能泯滅硯與非硯的界限。正如一柄寒光閃爍的古劍,今天不再用作兵器,但它削鐵如泥的無比鋒利,仍然使人驚嘆,從而產生一種深沈的歷史向往和審美愉悅。硯臺與實用性相關的許多特點,如細膩潤澤、呵氣成滴、易於發墨、不澀不滑等,作為一種內在的質性,仍是價值判斷的重要標准。至於天然石材的自然材質之美,它所引起的審度感受也具有一種永恆的美感。(記者盛夏文李文波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