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谨防问题导学中的“伪探究”

 亭溪秋实 2015-03-14

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学习活动就是问题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老师预设的问题探究任务或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根据听课观察发现,由于部分老师对学习内容是否需要探究无法把握或是否属于探究性问题无法界定,结果出现了形式上的探究而非真实的合作,这就是所谓的“伪探究”。下面以两个课例来加以说明:

谨防问题导学中的“伪探究”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1、误把知识性理解问题当成待探究性问题:例如:一位政治老师在上《学会拒绝诱惑》专题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列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诱惑现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将老师列出的各种现象按不同的诱惑程度适当分类。从表面上看来,学生很快便进入了角色,场面也比较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实质上这是属于一般的常规性知识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个体在简单的阅读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把问卷调查的任务提前完成,在堂上花几分钟反馈一下就可以了。结果仅这一活动就花了近15分钟,这就是所谓的“伪探究”。

 情况分析:所谓探究性问题是老师认为学生个体比较难完成而且又是属于本课重点学习内容时,才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常来说,探究性的问题答案是无法在课本中直接找到的,是必须经过集体智慧来获得的。如果只属于单纯性的知识问题,如回答“是什么”这一类问题,就没有必要叫学生占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来解决了。一般来说,凡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问题,都可以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前预习中基本解决。

2、误把填空式的基础性练习当作探究性问题:一位高中的生物老师,在上课第一个环节中,要求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横线上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填空。显然,这是纯知识性的问题,因为每个答案都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到,根本用不上调动整个小组的学习资源就可以完成。由于问题都比较简单,不属于探究的范畴,所以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地完成。

情况分析:这又是一个“伪探究”的例子。由于老师对探究性问题把握不准,结果误把知识当问题,误将个体活动当探究活动了。从表面上来看,是体现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理念,既有个体的活动(自己参考课本阅读填空),又有集体的交流(互相对答案)。但从本质上来看,都不属于探究层面的深度学习活动,而是表层的一般性理解范畴。

谨防问题导学中的“伪探究”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必须指出的是:“伪探究”往往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假象。这种探究不仅耗时而且也是低层次的学习活动。再说,也会误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误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探究性活动,甚至可能会误导老师,误认为课堂上只要有互动交流就是合作探究了。

几点建议:

1、正确区分和界定”探究性问题活动“与“知识性问题理解活动”在本质上的区别,不要随意将两者混淆起来。(从“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属于个体阅读理解发现还是集体探究解决”这两个不同的的范畴来区分);

2、强化时间与效率意识,珍惜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合理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正确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3、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和有深度的探究性活动(从拓展性、应用性和挑战性来考虑);

4、科学设计合作性探究活动的程序:先个体活动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个体探究是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和必备基础。

(来源:谨防问题导学中的“伪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