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作文教学课程价值的初步思考 孙国萍

 清源渭水 2015-03-18
中学作文教学是什么,中学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或者说,中学作文教学最基本的课程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回答。
 
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写作素养。
什么叫做公民写作素养呢?即一般公民的日常写作所要求的写作素养。简单说,就是能够用书面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能够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能够做到文从字顺,言之有物,能够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的写作方法,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首先是由中学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中学教育,包括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它的总体目标都是培养公民的基本素养。语文学科当然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写作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素养。其次是由人的基本素质决定的。绝大多数人各方面基本的素养都是普通水平,或者说都比较接近。只有少数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超长的天赋。数学特别好,绘画特别好,音乐特别好的,跑步特别好,都是极少数人。自然,写作天赋好的,也是极少数人。再次,也是由班级授课制这样的学校教学方式决定的。班级授课,某种意义上就是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工艺品,而不可能是创作的艺术品。尽管我们从理念上强调教育对个性的培养,但班级授课要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老师如果能够包容而不扼杀个性就是非常不容易了。
最主要的是由写作规律决定的。古人说:诗有别才。其实,文章写得好,都有别才。就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将围棋下到聂卫平那样的境界,不管你怎么勤奋都不行。同样,不管你用什么样神奇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培养鲁迅和莫言。我们反复强调“基本”,就是强调公民写作素养而不是特长培养,也不是竞赛作文,更不是培养作家。鲁迅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莫言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韩寒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吗?都不是。谁都知道,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更不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不用说一般的中学,北大那样的大学也培养不出作家来。竞赛获奖是培养出来的吗?我们说也不是。有些老师班上有两个学生作文得奖了,他就以为是他的功劳;班级上有同学发表文章了,他也以为是他的功劳;班级上有同学出书了,他也以为是他的功劳。说和你有关系,我信。因为你没有因为要考试而扼杀了这些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天赋。但说是你教出来的,我就不信了。我要问,你女儿获奖了吗?你儿子发表文章出书了吗?我随便指定一个学生给你,你能保证让他获奖吗?你连自己的女儿也不能培养获奖,你自己的儿子也不能发表作品,你就能培养别人获奖。可信吗?
 
2.从学习目标的角度看,中学生写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指令性写作。
作文教学,我们常常又叫写作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和写作没有区别。但有时候两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我们说作家写作,一般不说作家作文。这就意味着写作和作文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也告诉我们写作有着不同的类型,中学生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写作有哪些类型呢?我们以为从写作性质角度看,写作至少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作家的写作,一是中学生的作文。我们把前者称之为自由式写作,把后者称之为指令性写作。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
首先是写作动机和目的不同:指令性写作多是为了完成必须的写作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以提高或测量写作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而且这种功利具有自闭性,即为了写作本身而写作。自由式写作,一般是为了满足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宣泄自我情绪的需要,功利色彩比较淡化,尤其不是单纯为了写作而写作,尽管也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但这种功利具有社会性特点,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关注、思考和干涉,这种功利性,和写作具有一种远距离的关系,主要不体现在作者本身,更不体现在写作过程本身,而体现在写作的结果(作品)。
这两者写作主动权的归属和写作的流程也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所谓自由式写作,就是写不写,写什么,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时候写,完全是由写作主体决定的。所谓指令式写作,就是写不写,写什么,采用什么形式写,什么时候写,写作主体完全是不能自己决定的。指令性写作的流程是:接受指令——明确要求——根据要求组织材料、确定立意——成果呈现——简单修改或修改缺失——命题人评价——反思回顾。自由式写作的流程大致是:生活触动,形成创作欲望——深化思想——丰富材料——选择一定的式样加以呈现——反复修改——发表交流——接受社会性评价。
由于写作的性质和写作的流程不同,我们对写作的结果的期望也就不应该一样。指令性写作的成果呈现一般是单向呈现,即呈现的目的是让命题者评价而不是读者评价,通过命题者的评价,再进行自我反思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评价周期短促,对成果的评价是标杆式的,即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自由式写作的成果呈现一般都是社会性的,评价的主体是读者和专业评论者,评价周期则往往比较长,社会和作者对于写作成果的质量期望都很高,评价的标准主要着眼于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尤其是在思想深度和形式的新颖方面,又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期望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照规定要求写出的文章具有作家创作的特点和质量,是违背写作规律的。
认识了这一点,可以发现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种情况是把中学生作文和文学创作式的自由写作混为一谈,用自由写作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指令性写作。这些老师理念非常先进,而且常常很有才气,自以为对写作有思考有研究,于是简单化地用自由写作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写作。特别是是一些文学素养比较好的老师,常常会如此。我认识几个才子才女,自己的文笔绝对漂亮,散文赶得上专业作家,但是她们的学生写作并没有优势,有的高考反而不行。什么原因呢?因为她们把中学生的作文当做文学创作,用纯粹的自由写作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写指令性写作,就等于用打排球的方式来指导打乒乓球,用指导打反胶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打正胶。自然会南辕北辙,造成学生脑子里一片混乱。现在语文刊物上很多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
也有些老师用指导竞赛作文的方法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有一段时间这新概念作文甚嚣尘上,贻害不小。因为新概念作文的写作方法,和中学生写作的要求完全不一样,用那样的方法指导中学生写作,只能走上歧路。我跟高三的同学讲作文,特别强调这一点。在写作策略上,竞赛作文和考场作文刚好相反。竞赛作文是要么上天堂,要么进地狱,宁可下地狱,也要上天堂。这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宁可冒险,也要求新。因为我要么就获奖,要么不获奖。假如这次比赛十个人获奖,我是十一名。我的十一名和倒数第一名某种意义上没有区别。而高考作文、中考作文显然不一样。我和我的学生说:宁可不上天堂,也绝不下地狱。即使不能得高分,也不能因为冒险得低分。力求稳妥,绝不冒险。就是说,我不想得那个特别高的分,我也不能得特别低的分。这两个策略是相反的,所以在高考作文的时候,文章的取材、立意、结构等等,它的策略都应该如此。
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简单化地用指令性写作的方法来应对考试。面广量大的老师是从高一开始、从初一考试(甚至现在小学也有这样的情况)就都是指令性写作,就是反复强化针对考试说明和评分标准的写作训练。就是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分解,然后再归纳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有计划地进行分点的反复训练。遗憾的是很多作文阅卷的专家也到处鼓吹这样的做法。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效果也不好,不仅学生的作文越来越空洞无物,即使他们所期望的考试要求也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规律和特点,即中学生写作的基本性质是学习指令性写作,而写好指令性的文章,并不是依靠简单的应试训练就能解决问题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策略中再作比较充分的说明。
 
3.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
应该看到,我们现在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定位普遍拔高了,而实际的操作又非常的低端,这就出现了严重的眼高手低、目标和实际脱离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源主要在于高考、中考阅卷与课程标准的脱节。实际上,课程标准的对中学作文教学要求的定位总体上讲还是比较清晰的,也是比较恰当的。如初中写记叙文,就是要求内容具体,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感情就行了。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中心明白,内容具体,表达清楚,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文从字顺,内容具体。但达到这个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表达清楚,中心明确,中考阅卷只能拿中等偏上的分。阅卷老师是怎么要求的呢?要看立意是不是深刻,取材是不是新颖,结构有没有特点,语言有没有文采等待。要具有这四个东西,学生的作文才能拿到高分。高考作文阅卷则首先有个基础分,60分总分的基础分是40分,70分总分基础分是50分。什么情况才能拿到基础分呢?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内容具体,表达清楚,思路流畅,中心明确。还有20分,称之为所谓的发展分。什么情况才能拿到后面的20分呢?要新颖,要深刻,要有文采,要有创新。综合多家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满分作文或高分的要求是:
1)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2)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3)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4)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具有表现力;
5)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这个要求就是阅卷人期望考生达到的理想的写作水平,在他们看来高中毕业生就应该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而现在普遍的现象是高考作文的标准就是教师作文教学的目标,而且几乎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冲着这个目标(而高考的评分标准又决定着、左右着中考的作文评分)进行作文教学。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他们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能写这样的文章。那么,高中生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中学作文教学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吗?我们认为都不能。事实上,这个要求也是明显高于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有9条要求,其中1—6条都是对写作的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我们不难发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变成了“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变成了“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变成了“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具有表现力”。我们不知道制订这些阅卷标准的专家们自己的文章能否达到这样的标准。他们是不知道一般高中生也是一般人的写作素养的实际呢,还是不理解写作的规律和课程的要求呢?
实际的情形是,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绝大多数语文老师也没办法教学生写出这样的作文,我们说过,文章写得好是要有特别的天赋,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得深刻、写得新颖的。面对这样的标准,我跟高三的同学讲,也跟高三的老师讲,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追求学生作文得多少分呢?我的想法是70分,要确保50分,力争55分,拿60分是你的运气。和高三同学讲作文,我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们:你们高考作文想得多少分?有的学生起哄说:“我们想得满分!”我会说,高考作文想得满分,说明你是个糊涂蛋。然后我就告诉他们:70分的作文你要确保50分力争55分,考不到50分55分,你也是个糊涂蛋。因为只要按照要求去做,人人都能考到50分55分。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们班上没有学生考50分以下,大多数考55分以上,你这个班级的成绩一定很漂亮。而这个分数是我们可以教的,能够帮助学生做到的。为什么我不鼓励不要求学生争取高分力争满分呢?因为我自己做不到,一般老师也做不到。我们前面说过,考场作文有它的特点,有它的特殊性。要写深刻,要写生动,要写新颖,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做到呢?我估计不多。我们自己高考作文是高分吗?我们能保证不管什么作文题每次都可以写高分吗?我估计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当然,不单单是中学老师写不出来,大学教师也写不出来。前面说过,作连家也写不出来。命题的老师和专家,阅读的老师和专家,都能写出来吗?也不能,或者说绝大多数不能,更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孔子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一个角度,己所不能,也勿施于人。现在有一个非常没道理的想象。就是老师写不出来,专家写不来,要求学生写得出来。老师写不深刻,要学生深刻;老师写不生动,要学生生动;老师写不新颖,要学生新颖。我们自己写不出来,专家和大学老师也写不出来,偏偏逼着孩子要写出来。怎么写得出来呢?所以我们要老老实实的把我们精力放在教学生会写50分到55分的作文。古人说作文有可教有不可教的。50分到55分的作文是教师可以教出来的。60分以上的作文主要不是教不出来的。意思就是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写作素养和基本能力,是我们能教的;让学生具有超常的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是我们不能教的。我们不要在不可教的地方拼命用功。再换一个角度看,一个班级作文能考60分以上的人有多少呢?60分以上的作文相当于百分制将近90分了。平时作文有多少学生的作文能达到90分左右呢?高考阅卷的高分作文,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吧?就是说,50分个人的班级只有5个人左右,还要你这个班级的作文达到一个省的中等水平。事实上优秀的学生常常集中在一些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级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的。我们的教学能只是为班级上的极少数的三四个同学服务吗?而班级上的这几个写得特别好的学生是你教出来的吗?你即使为他们而教学,就能保证他们考高分吗?
我们说这么多,并不是纠结于高考作文的评分和想得多少分,是为了通过这个分数说明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写出平平常常的好文章。什么是平常的好文章呢?我们当然可以借用课程标准来说明,也可以展开比较全面的阐述,但我们一般简单概括为:切题、有物、得体。所谓切题,就是紧扣题目的要求,就是有明确的话题,不枝不蔓,内容集中。所谓有物,一是有自己的想法,即有明确的中心,想要表达什么,想要说明什么,自己清楚,让读者也清楚;二是有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谓得体,是能够根据特定的要求和对象,根据具体的目的和内容,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表达;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体,能根据表达需要和文体的特点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我们想,这就是一个高中生或者说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够具备的写作素养。事实上,我们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写不出深刻、生动、新颖的文章,而是写不出达到这样基本要求的文章(甚至有为数不少的中学老师大学老师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总之,我们以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所谓写作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完成具体写作任务,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围绕文章的中心组织材料,能够条理清楚地组织文章内容。或者说,就是必须明白要求写什么,自己想写什么,用什么形式写比较适宜,能把自己要写的写清楚。所谓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就是能够根据具体要求和具体材料选择适当的文体,能够体现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需要比较熟练地叙事、说理、说明和抒情。所谓写好平常的文章,就是只求切合要求,不求别出心裁;只求文从字顺,不求语言文采;只求言之有物,不求立意深刻;只求形式适宜,不求形式新颖。这样的定位,才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也是大多数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

(《中学语文教学》2014.4: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