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能很快治好口疮?看看名老中医柴瑞霭有什么好方法

 巾帼 2015-03-26


小编导读

不少人在考试期间,或是工作繁忙时,休息不好,或女性在月经前,口唇内侧、舌底、软腭或舌头上常发生单个或两三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溃疡,并感到火辣辣的疼痛,其实这就是口疮。得了口疮很痛苦,往往还会反复发作,该怎么办?我们且看全国名老中医柴瑞霭如何说。

口疮又名口疡、口疳、口破,是指口舌疮疡或溃烂的一种病证,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久久不愈。

一、临床表现

口疮反复发作不愈,口内两颊、舌及舌下、唇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白腐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微突起红色边缘,有疼痛感,重者呈白黄色溃烂疮疡,疮面多黄白色分泌物。各种口疮由于内在发病原因不同,因此疮面小浅者轻,深大者重,病程较短者疮面边缘鲜红而肿,病程较长者疮面边缘呈淡红色;阴虚或虚火者疮面分泌物较少,兼湿热者分泌物多呈黄白色,属实火或胃肠积热分泌物呈黄浊垢腻,疮周边缘红肿或有水泡;属虚火者疮面疼痛较缓,属实火或湿热者疮面灼热疼痛较甚,且不少口疮并发口糜。

二、病因病机

口疮虽只生在口腔,但口腔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及齿龈属胃与大肠,任督等经脉均上络口腔唇舌。因此,口疮应整体地辨证,根据临床大致可将口疮的病因病机概括为五个方面:心脾积热,胃肠实热证最为多见,因舌为心之苗窍,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脾开窍于口,脾脉挟舌本、散舌下,故口疮与心脾之关系密切。暴饮暴食,过食甘肥辛辣、吸烟嗜酒致脾胃内蕴化热;或肝郁愤怒化火,致使心脾积热,实火上炎而成。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证也较多见,因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若饮食不节,湿热中阻,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湿热循经上犯而成。脾(胃)阴不足,湿热上熏证亦较常见,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若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气虚弱,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唇口而成。真阴不足,相火妄动证较少;舌为心之苗,肾脉连咽系舌本,若心火亢盛,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成,临床每见消瘦之人,多在失眠、过劳、思虑过度后复发。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亦不少,素体阴虚,或劳倦过度,耗亏真阴,致阴液不足,而生内热,虚火上熏而成等等。

三、治疗原则

口疮的治疗原则,当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辨证论治。口疮不能只看作是局部病变,常与心、脾、胃、肠、肺、肾等脏腑有密切联系,所以治疗上必须内外结合,局部与整体并重,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

四、辨证论治

(一)肺胃实热,实火上炎

1.临床症状:口疮起病较急,红肿热痛,数量较多,口内、舌、咽多处呈黄豆或豌豆大小不等白黄色溃烂疮疡,疮面分泌物呈黄浊垢腻,疮周边缘红肿或有水泡,灼热疼痛,常伴有发热头痛,心烦口臭,咽痛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数。

2.病机分析:口腔为肺胃之门户,肺胃(肠)积有实热毒邪,实火上熏口腔发为口疮,且灼热疼痛;因为实热毒邪,故起病急,伴发热头痛;实火上炎,上冲口咽,故疮面红肿热痛,遍布口内颊、咽喉及舌;肺胃实火上熏,故见咽痛口渴;实热内蕴胃肠,故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象洪数为肺胃(肠)实热,实火上炎之象。

3.治疗原则:清肺胃(肠)实热,清热泻火解毒。

4.选方用药:凉膈散。

方中连翘、栀子、黄芩解毒而清膈上之热,芒硝、大黄泻火以清胃肠实热,薄荷疏邪辟秽,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若胃热并无实火,仅为胃火亢盛的,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黄芩10g,黄连8g,大黄6g)泻火解毒。

若素胃阴虚,胃火亢盛的,方用玉女煎合清胃散清泻胃火,滋补肾阴。

(二)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寒热错杂,升降失司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发作不愈,口内两颊、舌及舌下、唇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白腐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微突起红色边缘,有疼痛感,常伴胃脘痞满,食后饱胀,嗳气欲呕,纳呆不饥,肠鸣便溏,舌红苔白腻或微黄,脉象濡滑带数。

2.病机分析: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因饮食不节或木旺克土,可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郁而化热,湿热中阻,升降失司,湿热循经上犯,故口舌生疮或溃烂;湿热阻滞中焦,中焦气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司,故见胃脘痞满,食后饱胀,纳呆不饥;湿热中阻,寒热错杂,浊气上逆,故嗳气欲呕;清气下泄,故肠鸣便溏;舌红,苔腻或黄,脉象濡滑带数为湿热蕴阻中焦脾胃之象。

3.治疗原则: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4.选方用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加味。

半夏12g,黄芩9g,炒黄连6g,干姜9g,人参9g,炙甘草9g,大枣5枚(擘)。

方中黄连、黄芩苦降泄热以和阳,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更配参、草、大枣补脾和中。本方立法是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甘草泻心汤是在上方加甘草量为12g,余在临床多用生甘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

(三)脾(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发作不愈,唇、舌、颊内等处多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疮面周围有微突鲜红色边缘,隐隐作痛,口干舌燥,大便偏干。舌红少苔或中有剥脱,脉象细数。

2.病机分析: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气虚弱,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唇口,故口舌生疮或糜烂;胃阴亏虚,化火伤阴,故口干舌燥,大便偏干;舌红少苔、剥脱,脉象细数为脾(胃)阴不足,虚火夹湿热上熏之象。

3.治疗原则:甘淡养脾,养阴益胃滋补胃阴,清利湿热。

4.选方用药:自拟山药益脾养胃汤或甘露饮。

生山药30g,霍石斛15g,太子参15g,白扁豆15g,鸡内金10g(捣),生谷芽15g,绵茵陈10g,生甘草15g,荷叶边15g。

方中重用生山药补脾胃,养脾阴;霍石斛益脾胃,养胃阴;太子参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白扁豆益气健脾;生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绵茵陈清湿热而不伤阴;生甘草既调和诸药,又清热解毒;荷叶边色青气香,升发胆中清气,升达脾中之清阳。

(四)真阴不足,相火妄动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日久不愈,舌及舌下、口内两颊处布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灰白色溃烂疮面,虽淡而不红,但大而深,误服寒凉药则腹胀,便溏,常伴遗精、滑精,腰膝酸软,头晕乏力,心中虚烦,小便短黄,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沉细数。

2.病机分析:心为君火,肾藏真水,真阴不足,相火妄动,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相火循经上炎,故口舌溃烂;真阴受损,相火妄动,扰动精室,故遗精、滑精;真阴受损,髓海失养故头晕乏力,腰膝酸软;肾阴不足,心火偏亢,故心中虚烦;心火下移小肠,故小便短黄;因病在心肾,若误服寒凉,徒伤胃肠,故现腹胀,便溏;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脉象沉细数为真阴不足,相火妄动之象。

3.治疗原则:清心滋肾,交通心肾,育阴降火。

4.选方用药:三才封髓汤以肉桂易砂仁加灯心。

天门冬15g,生地黄30g,人参6g,黄柏9g,砂仁45g,甘草9g。

方中天冬补肺,地黄滋肾,可使金水相生;黄柏泻相火,黄连、灯心清心泻火,俾水升火降,心肾交泰。

(五)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1.临床症状:口疮反复发作,唇、舌、颊内处多有黄豆或豌豆大小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疮缘微突呈鲜红色或口舌糜烂,灼热疼痛,多见于妇女,每在行经前后复发,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微渴,手足心热,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兼数。

2.病机分析:足少阴肾经上行舌根两旁,足厥阴肝经环绕在口唇内,肝肾阴虚,虚火循经上炎,故口舌溃烂或糜烂疼痛;冲任通于胞宫,隶属于肝肾,经前血运胞中,经后冲任空虚,故多在妇女行经前后复发,肝肾阴虚,阴血失养,故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故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兼数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象。

3.治疗原则:滋补肝肾之阴,兼清上炎虚火。

4.选方用药:知柏地黄丸(改汤)加味。热痛著者可用黄连阿胶汤。

明知母12g,川黄柏45g,生地黄18g,生山药15g,山萸肉12g,茯苓6g,丹皮6g,泽泻6g,淡竹叶15g。

方中用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清降虚火,竹叶清泻心火。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