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土伏火,调脾胃治口疮

 龍隱毉I易I譚 2022-05-01 发布于云南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也就是火太大了,反而会把土也烧焦了,对土形成伤害。

脾与心通过经脉密切联系,《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别上膈,注心中。”“足阳明之经...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素问》:“岁金不行,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最早指出口疮发病与火热之邪有关。后世医家多责之于心脾积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

《诸病源候论》:“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肾阴内亏,虚火上炎,熏灼口舌,《金匮翼》:“肾脏阴虚,阳无所附,而游行于上。”心脾积热,因心脉布于舌上,脾经散于舌下,二经皆病于火,灼烁于口舌,发之为疮,多以寒凉治之。虚火上炎,因肾阴虚,阳无所附,多滋肾阴而清阳明。除外上焦心脾之实火循经上炎,下焦阴精亏虚之水浅不藏,因“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乘之,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

此中焦脾土虚寒所致浮火上游。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肝木左升,胆火右降,脾胃虚则土不伏火,虚火上炎,加之湿浊不降,久而酿为湿热,热生疮,湿性黏,故湿热流窜于口舌,形成顽固性口腔溃疡。由于脾土虚弱而引起虚火上浮,湿浊不降,湿热酿久成疮,其应用补火伏土降浊法就是通过补土健脾,以复其脾升胃降之机,达到虚火潜,湿浊降之效。即土厚火自敛,土厚浊自除。脾气升则津液上呈组织而无干燥溃疡疼痛之祸,胃气降则虚火邪浊下行而无湿热成肿酿毒之根。

此类患者长年累月出现口腔溃疡,迁延难愈,疼痛难忍,口干但不欲饮,或口中黏腻,晨起口苦,纳食欠佳,大便溏薄,舌胖大边齿痕苔白或微黄,脉滑尺弱等特点,治疗以补土伏火降浊法。以四君子汤合封髓丹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炒白术、肉豆蔻、茯苓、甘草、砂仁、黄柏、半夏、茵陈蒿、竹茹、枳壳、莲子心、天葵子、白及。方中炒白术、肉豆蔻、茯苓为君健脾厚土,土实则火自敛;砂仁、黄柏、甘草为古方封髓丹组成。

金·李东垣《脾胃论》:“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三焦之气火是可以相互影响、传变的,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承载生发,位居中焦,沟通上下,为发病之始,传变之枢机。脾胃虚弱,土不敛火,心火亢盛,并阴火乘土,上炎口舌;脾胃气充,中土温则下焦上冲之相火得以安敛。清·郑钦安《医理真传》所谓:“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气潜藏。”治疗口疮可补益脾胃之虚,补土伏火,以补中益气汤或理中汤加减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